肖培東
周蓬樺評論《斑紋》時說,這是一本“能夠喚醒人們沉睡記憶的書,它讓我們想起許多遠逝的鮮活事物,即生命的目光最初遭遇的哲學命題”。在周曉楓的筆下,人與動物們的勞動、愛情、壯麗的生和寂靜的死,都浸透著絢麗、壯觀與詩意的內容。周曉楓的散文獨抒性靈、表達真我,傳遞個人生命的體驗和思考,當散文寫作日益成為文人養病的方式時,她的散文卻依舊保持著銳利、沉著、優雅的面貌,在當代散文界獨具一格。她的散文有著一以貫之的筆調、風格和韻味,依然如故地在沉郁之中盡顯獰厲。她說:“但愿我能獲得能量和勇氣,越過自戀、唯美和抒情的重重障礙,迫近生存真相。”
這樣想來,簡單地把周曉楓的《斑紋》歸為說明文是一種多么可怕的武斷。文中的斑紋,具體的指動物皮毛的形與色(圖案與顏色),抽象的則是指其他自然與社會現象,人類內心的精神生活,帶有哲學意味,指一切的存在。沿著這樣的“斑紋”思路,再看蘇教版對《斑紋》的解釋,覺得很值得商榷!栋呒y》屬于高中語文必修五的第一專題“科學之光”的第二板塊“奇異的自然”,文本研習是本專題的學習方式。教材第41頁的“寫作指導”中有這樣一段話:“專題所收入的全部是說明文。這些文章可分三類……一類是文藝性說明文。是用文藝筆調或形式寫成的說明文。它的寫法頗多,可以調動各種寫作手法,甚至采用故事、童話或寓言的形式,讓讀者覺得活潑有趣,使人們在藝術享受之中接受科學熏陶。如《南州六月荔枝丹》和《斑紋》!笨梢娢乃囆哉f明文是教材對《斑紋》的定位,藝術享受之中接受科學熏陶是教材對學習本文的效果預期。
我正好讀到葉黎明老師的文章《基于文本類型與功能區分的說明文教學新探》,她說要“重新認識說明文”,從說明文信息類型和教育功能入手,嘗試著把說明文分為客觀說明文、主觀說明文及典范說明文,而典范說明文在邏輯上與前兩類說明文并非并列關系,而是交叉關系。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嘗試性”的分類。到底是分類在先,還是文章在先,如同雞和蛋的關系,最后也總是說不清楚。
但《斑紋》絕非說明文,我也不愿意退步去認可它是文藝性說明文,即便大家說它兼具散文隨筆和科學小品的特點。“因為弱者需要格外的保護,所以只要這個王是公正的,他就已經偏袒了強悍的一方”,這是科學,文學還是哲學?知識性、文學性與哲理性的交融,如張愛麗老師言,從某個角度說,華美的語言、反復的物象、智慧的思考又何嘗不是本文的斑紋?本文已不能單純地以某一種文體來界定,她體現了一種文體的變異與融合,就這么任性。在作者眼里,作品是“我”的,“我”不需要你的界定來定奪作品的存在,只要能表達“我”的情感和思想,就是“我”的文章。而我們呢,重要的是透過這些斑紋領略自然的神奇,感悟自然的規律,反觀人類的社會生活,映照我們的內心。孫紹振老師用“審智散文和線性的開放結構”來解說:“《斑紋》是一篇散文,但沒有抒情敘事,如果以抒情敘事的眼光來看,就看不懂了。文章似乎是說理的,但更像是在說明,有點像說明文,可是以說明文的眼光來看也不恰當。因為這篇文章的說明并不是客觀的,而是相當主觀的;其主觀又并非情感性的,因而它不屬于審美的。”太深了,《斑紋》!
這樣一想,這篇文章,老師肯定教得費力。
果然如此。
老師一開場就亮出了學生問的問題,約有五六個,每個問題都是大哲理思維才能說清楚(我甚至覺得我自己來說恐怕是一個也說不清楚的),我一想,糟了,這樣去教,老師最后肯定是走不出出路的。這文章內容豐饒,迷宮一般,只見富麗,難覓出路。你要解釋完所有的句子,非具有哲學家之才不能。陳益林老師教《斑紋》,主要是理清寫作思路和語言品咂,我覺得很是聰明。蛇--其他動物--大地、人類、宇宙,從小到大,由實到虛。在語文品味的時候,陳老師認為,《斑紋》全篇,語句可圈可點之處太多,只能采取以點帶面,舉一反三之法予以解決。這是很安全的教學,也是很智慧的教學。陳老師避開了大段的哲理句子,不是不能說,而是根本說不盡,說不清。上《斑紋》,最好就是“窺一斑見全豹”,甚至見不了全豹也沒關系,在作者詭異的描述前,也許感知就是進步。
我會怎么上?我得好好想想。
我肯定講不好斑紋,因為我不了解這樣的詭異,“由于距離的遙遠,在神眼里,我們,不過是一些斑點!庇悬c虛無,甚至有點幻滅,但屬于虛而非無,幻而未滅。這種斑紋,只值得皈依,而無法宣講。你不要逼我深刻,我也無法立馬深刻。周曉楓的語言警句太多,智慧的密度太大,我讀起來總會有大腦缺氧的感覺。
既然講不完“斑紋”,我就講“斑點”吧。文章太長,斑紋太多,課時太短,那么就從“蛇”突破以窺全文以感悟作者之理。文章描繪了形形色色的斑紋,敘述了大自然與人類社會許多奇妙的現象,其中對蛇的斑紋寫得最為詳細,其中也密布作者的哲理警句。語文課,或者說一堂語文課,本來就不可能解決所有,教學只是個起點,課堂以后的閱讀才是最關鍵的路程。
怎么教呢?
既然說不清楚,那就當作不清楚來教。難得糊涂求探知,退一步海闊天空。
“大家讀了‘蛇’的斑紋部分語段,大家說說看,從這部分文字來看,你覺得《斑紋》是什么文體的文章?”我設計的問題可能是這樣的。
我們預設一下課堂教學過程,預設一下學生思維活動。
“老師,我覺得是說明文!
為什么呢?
“它在這個單元,而且是寫蛇的斑紋,并介紹了蛇的一些生活習性和蛇有關的一些文化的!
哦?那么你從中得到了哪些說明信息?或者說你從哪些文字中了解到蛇的怎么樣的生活習性?
這樣,“說明”部分的知識解決。
“老師,我覺得不像說明文,我覺得是散文。它好像抒發了作者的某些情感!
何以見得?
“老師,我覺得像在講道理,文章很多句子讀來很有味道,哲理意味濃厚!
哦?哪些句子你覺得有哲理味道?你是怎么理解這樣的句子的?它們的語言風格又是怎么樣的?
……
以“蛇”的斑紋為教學重點,以文體探知為教學切入,意在文體又意在文意,順著模糊去推知,最后舉一反三,推到全文的感知理解。這樣可以嗎?
我的思維,我的斑紋。見笑了。
[紹興一中,聽老師教學《斑紋》(蘇教版必修五) (教師隨筆)]相關文章:
1.小班老師教學隨筆
2.新老師教學隨筆
3.大班教師教學隨筆
4.語文老師教學隨筆
6.英語老師教學隨筆
7.幼兒老師教學隨筆
8.教師教學經驗隨筆
9.語文教師教學隨筆
10.小學美術教師教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