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棠湖中學,第九屆“四方杯”全國優(yōu)秀語文教師選拔大賽,聽了初中組八位老師的課,隨記一點小感受。
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教師素質極佳,好好錘煉,會成為這批選手中的佼佼者。如其名“佳明”,佳更需明,沒有對語文教學的通徹的“明”,這份天賦之“佳”有時會成為一種阻礙。《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只是圍繞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來讓學生理解杜甫的濟世情懷,去描繪詩人形象,不見“茅屋”,不遇“秋風”,不聽雨腳如麻,不進沾濕長夜,敢做取舍是好事,但詩歌“破”成凌虛蹈空的情懷與形象,杜甫寒雨夜里的那聲悲慟就成了遙遠的吟哦。這節(jié)課教“空”了,但我對這位老師充滿信心。
2、《鳥》--這是一堂上得很努力的課,教師對教案語言對文本語言極為熟悉,很多都是當場成誦的,可以看出背后付出的心血。精美的PPT,感染力十足的音樂,無數只飛翔的鳥,一段段精選的文字,都只為這一堂課。“減一分則太瘦,增一分則太肥”,語文課堂講究的也是秾纖合度。教師的精力更多的是要融入到文本中去,不要讓外在的形式的去承載你的課堂,語文課堂我更希望走向素雅簡潔。多讓學生安靜讀書,多讓學生主動思考,沉醉在梁實秋的文字里,我們才能讀懂《鳥》。教師很注重語言形式的學習,這是我們很期待的一種教學品質。當然,怎么樣把梁實秋寫鳥的文字“刺”上學生心頭,不是僅僅做淺表的貼標簽式的表達理解,我們還需要品讀得更深。需知,《鳥》最后絕不是只講鳥的。
3、《竊讀記》--“記住,你是吃飯長大,也是讀書長大的,更是在愛里長大的!”讀到這里,我對林海音的文字感慨萬千。自語式的獨白描繪心境,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表達感情,“竊讀”中,有癡愛,有痛苦,有無奈。教師教得踏實,教得簡潔,整體感知--竊讀感受--主旨理解,遺憾的是帶領學生在文本中走了一圈還是停在了原點。這文章多次入選小學教材,那么,初中生閱讀,我們怎么走才能走得遠呢?“我的因貧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發(fā),而且產生了對人類的仇恨。”我在這句話前駐足良久。
4、《鳥》--好年輕的老師,教這么厚重的文章,真的是個挑戰(zhàn)。其實,教學《鳥》,最大的問題不是設計,而是我們自己的閱讀是否能匹配這樣的散文,我們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能否撐住這樣的文字。我們淺了,教學就一定薄了。“由鳥及人,悲,也是深層的愛!”對文本情感與主旨的把握還是有一定思想的。對鳥的聲音、形體的有關文字的朗讀,采用了小組分角色朗讀,模聲容易摩情難,只具形,難以究神韻,對梁實秋的文字的品味與咀嚼就無法到位。走過文本,不是我們要的語文課。這樣的文章,你得承受很多歲月的洗磨經歷諸多的人生風雨,方能招架得住,走得進去。教師已經很努力了,我們都有過年輕。點個贊吧!這節(jié)課教“嫩”了,但她的路還很長,陽光不會遠離一顆追求的心。
5、《諾曼底號遇難記》--“真正的強者是那種具有自制力的人”,雨果的這句話也適用于語文教學。對于小學已經學過的文本,老師鎮(zhèn)定自若,“你們在小學都學過了什么”,這一問,恰到好處,若多問幾個學生那就會更好地了解學情。表格梳理1-9節(jié),重溫事情發(fā)生的背景,緊緊抓住船長與機械師、大副的對話,讀出人物的性格,讀出寫作語言特色,兩次混亂場面的描寫,最后引到對船長的評價,取舍得當,重點突出。雖然多少沾了文本人物對話鮮明生動、場景描寫激烈緊張、人物形象生動豐滿、語言文字淺顯易懂的便宜,但課堂的妙,還是功在教師的引導。課堂上,對話朗讀很有情境感,教師點撥高明,尤其“船長的四句命令能否調換順序”這一問,更能引發(fā)學生深入文本去思考船長形象。而最后一段文字的品味,老師“又”字抓得非常準確,可謂一字立骨。語文教學,就是在文本文字中來來回回,教師首先要能沉入文本,找出教學的語言點所在。
6、《橋之美》--《橋之美》也就具備了“橋之美”,這一說很好地提升了閱讀的思考。讀懂結構,讀好語言,目標明確,步驟清晰,課堂簡簡單單,卻是實實在在。當你懂得了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扣住語言核心,發(fā)展學生語用能力,語文課堂就真正地化為了一座人生之橋。教師的語言還要簡潔,要學會忍,學會等待。對標題“橋之美”的“之”的品讀,時間多了點,應該簡化為之,甚至就可以割舍不要,這樣,最后部分對語言的品讀時間就多了保證。很多東西,我們覺得美,但是不是都要綻放在一堂課里,這是需要有選擇的。經驗,還是經驗,我們都會這樣走過,我們也都這樣成長。
7、《香菱學詩》--我最擔心把《香菱學詩》上成這樣的課:林黛玉是怎么教香菱學詩的,香菱又是怎么學的,怎么做老師和學生等等。這樣的拓展很流行,這篇字字皆血的文章常被用來詮釋教學中的師生關系。那還是小說嗎?還是曹雪芹的《紅樓夢》嗎?今天的老師,做得非常到位,從香菱學詩中讀出香菱,香菱為何要如此苦心學詩,語文老師必須是會讀書的老師,這樣“細按”文字,慧心細讀品其味,抓住“笑”,香菱“苦志學詩,精血誠聚”的背后慢慢浮出。教的是章回體小說,教師上課推進的方式也用“第幾回”來呈現,頗有意思。當然,對“苦”的品讀還不夠,“苦”字浮出,更要學會在細節(jié)中讀出“苦”味。香菱的身世背景亮出太早,學生自己解讀的空間就被擠壓了,是為小瑕疵。
8、《五柳先生傳》--很樸素,很老實,字詞句篇,不用驚艷,無甚華麗。不是最好的課,卻是最真實的課,我們都是在這樣素樸的滋潤下走出來的。平實,厚豐,真誠,望著老師,我想起了許多。多點靈動,就會是最好的課。有時,好課不一定是用來比賽的。
四方,我們會走得更遠!
[四方,我們會走得更遠--特級教師肖培東評課隨記6則]相關文章:
1.手指評課稿教案
2.教學評課評語
3.絕招教案評課
4.小學語文聽課評課心得體會
10.軸對稱講評課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