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師大附中 李顯亮
一、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梳理小說情節,并了解本文的“倒敘”方式;
2.細讀課文,分析小說人物形象--通過探究小說中寫到的“變化”,感受祥林嫂命運的悲慘和精神的痛苦,并體會作者對祥林嫂的深切同情;
3.深讀課文,把握小說主旨--通過探究小說中寫到的“不變”,分析祥林嫂的悲劇根源,體會作者對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深刻批判。
二、教學重點
分析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了解以魯鎮為代表的舊中國的社會現狀。
三、教學難點
探究祥林嫂的悲劇根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創作意圖。
四、設計理念
1.著眼于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閱讀、鑒賞優秀的文學作品,是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根據《祝福》這篇小說的內容和特點,我從以下四個方面設計我的教學方案:(1)在語言方面,積累語言,感受、學習名家表達的精準與凝練;(2)在思維方面,體會作者思維的深刻性,學會獨立思考,通過辨識、比較和歸納等探究活動,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尤其是批判性思維;(3)在審美方面,鑒賞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體會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之美;(4)在文化方面,辨識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了解中國人性中的美好和丑惡,并能聯系現實生活取優去劣,揚善棄惡。
2.著力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小說《祝福》作于1924年,時代久遠;內涵豐富,意蘊深厚;長約萬字,篇幅較長。作為一篇既難且長的老小說,如何高效地教與學?作為一篇經典常談的老課文,如何有新意地教?這個課題確實極富挑戰性。因此,我把教學設計的著力點放在了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上。為此,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我力求做到:(1)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2)重視學生預習,落實課前自學;(3)挖掘文本價值,突出教學重點;(4)創新教學方式,優化課堂結構;(5)回歸語文本色,追求簡約課堂。
五、教學流程
(一)課前預習
在課前,組織學生做好充分預習。預習的要點如下:1.標記段落序號,通讀整篇小說;2.根據課后練習,做點個性批注;3.完成自學簡案,提出疑難問題。其中,自學案的內容要點:(1)簡要復述小說的故事內容;(2)整理一份“祥林嫂年表”;(3)祥林嫂是一個怎樣的人,造成她悲劇命運的原因是什么?(4)提交其他疑難問題,并與同學研討。
(二)課堂教學
1.導入新課:“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魯迅《這也是生活》)
2.初讀小說:梳理小說情節。
3.細讀小說:(1)明確目標:圍繞“變”與“不變”來閱讀和探究小說,進而了解人物形象、分析小說主旨。(2)閱讀探究一:小說圍繞祥林嫂寫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3)小結一:分析人物形象(祥林嫂)。
4.深讀小說:(1)閱讀探究二:魯鎮及其民眾在哪些方面一直未曾改變?這些不變與祥林嫂的悲慘人生有何聯系?(2)小結二:分析小說主旨。
5.超越小說。聯系現實,談談小說及作者的當代意義。
六、板書設計:略(詳見黑板)。
《祝福》自學案
一、標好段落序號,通讀小說,完成以下預習作業。
1.把“祥林嫂年表”補充完整。
年份 歲數 到魯鎮 主要事件
1911年 26-27 第一年 丈夫祥林去世。冬初到魯鎮做工。
1912年 27-28 第二年
1913年 28-29 第三年 衛婆子說她交了好運。阿毛兩歲。
1914年 29-30 第四年 第二任丈夫賀老六去世。
1915年 30-31 第五年
1916年 31-32 第六年 柳媽建議她捐門檻贖罪。
1917年 32-33 第七年
1918年 33-34 第八年 頭發花白,記憶尤壞,常忘淘米。
1919年 34-35 第九年
1924年 39-40 十三年 問“我”三個問題。死亡。
二、細讀小說,完成以下預習作業。
1.小說寫了祥林嫂的哪些變化(外貌、心理、語言、生活處境等方面)?請在課文中找出來,并分析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
2.小說寫了魯鎮中其他人的哪些變化?請在課文中找出來,并分析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
3.小說中的下列人物(或環境)在哪些方面實際上沒有發生根本變化?請在課文中找一找依據,并分析這些“不變”對祥林嫂帶來了什么影響,作者寫這些“不變”又有何深意?
⑴祥林嫂
⑵四叔四嬸
⑶魯鎮的其他人
⑷魯鎮
三、補充資料
(一)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魯迅”是他的筆名。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現代中國的民族魂。魯迅的小說主要以農民和知識分子為題材,作品主要收錄在《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
(二)《祝福》寫于1924年2月,收錄為小說集《彷徨》的首篇。1911年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王朝,趕跑了皇帝,成立了中華民國,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并沒有真正完成,中國仍處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和壓迫下,封建的思想觀念和禮教仍然頑固地束縛著廣大農民。尤其是婦女,更是受盡了剝削和壓迫,承受著難以想象的肉體上和精神上的雙重重壓。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之前的“新文化運動”提出了“民主、科學”的口號,但中國兩千多年遺留下來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仍阻礙著中國的發展和國民的覺醒。
(三)補充知識
1.封建思想:一般是指維護封建統治的各種思想觀念的泛稱。
2.封建禮教:它是封建社會一切規矩的總稱。它是封建社會等級秩序的標志、人際關系的準則,是封建統治者用來協調統治階級內部關系、束縛人民大眾,以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
3.三綱五常:“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者忠,絕對服從于君;為子者孝,絕對服從于父;為妻者節,絕對服從于夫。“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和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準則。
4.三從四德:“三從”是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宋代程朱理學提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要求婦女為夫守節,不能改嫁,甚至要求婦女為夫殉葬,并為這樣的婦女立“貞節牌坊”。若寡婦再嫁,則是對“天理”的破壞,將被視為失德。
5.男尊女卑:反映了封建社會男子地位高,封建社會女子地位卑下的社會狀況。即以女性體力、經濟、生理及社會意識的弱勢,來體現男子相對體力、生理及社會意識上的優勢,淡化和否定女性的人權、經濟、生理、生育的價值。
6.族權:在宗法制度下,族長對家族的支配權力,或家長對家庭成員的支配權力。宗族對族內家庭以及個人事務的決定權和審判權,族長做出的決定具有強制性
7.迷信:是指人類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是非理性的、沒有科學基礎的信仰,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虛幻的歪曲的反應,是愚昧落后的表現。
[《祝福》教學設計簡案及學生自學案]相關文章:
1.木蘭詩的學案
5.《談中國詩》導學案
6.自作自受的造句
10.岀自人物神態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