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提高朗讀能力,背誦累積詩歌。
2. 以朗讀中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的意境。
3. 理 解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在朗讀中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導入
古時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所以古人特別看重離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 為古 代文人吟詠的一個永恒的主題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對于離別總是歌吟不絕。
二、作者及相關知識介紹
王勃(649-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一帶)人,與當時的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同樣著名,被稱為 “初唐四 杰”。他是著名學者王通的孫 子,很小的時候就寫 得一手好文辭,有“神童”之稱,可惜不到三十歲就在渡海時落水而死了。他做過幾任小官,卻兩次遭到斥逐和除名,短短的一生是在坎坷中度過的。留傳下來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較多,詩不足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
這首詩點明送別的地點是長安。他曾幾次到過長安。這首詩有少年進取的精神,沒有消極頹唐的情緒,可能是詩人二十歲以前在長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時所作。少府,是當時對縣尉的通稱。一作“蜀州”,在今四川省崇慶縣。“本文題目應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686年才改為“蜀州”,當時王勃已故10年。“蜀川”,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帶。
三、朗讀詩歌
1.聽范讀,仿讀。
2.指讀,指導朗讀。(從節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來評價)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3.全班齊讀。
四、翻譯詩歌
1.解題
送杜少府到蜀州上任:之:動詞,到的意思。
2.結合注釋,翻譯詩句。
3.交流難點,翻譯全詩。
少府:官名。
城闕:皇宮門前的望樓,往往被用來代表京都。這里指唐朝都城長安。
輔:以……為輔,這里是拱衛的意思。
三秦:這里泛指秦嶺以北、 函谷關以西的廣大地區。本指長安周圍的關中地區。
風煙:名詞用作狀語,表示行為的處所
五津:指岷江的五個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里泛指蜀川。
宦游:出外做官。
海內:四海之內,即全國各地。古人認為陸地的四周都為大海所包圍,所以稱天下為四海之內。
天涯:天邊,這里比喻極遠的地方。
比鄰:并鄰,近鄰。
無為 :不要效仿。
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處告別。
參考:
長安的城闕高踞三秦中樞,遙望岷江的五津,隔著無盡風煙。
你我之間有難忘的離愁別緒, 因為彼此都是漂泊流離在外做官的人。
四海之內若有知心存在,再遠的天涯也仿佛近鄰。
不要在我們揮手作別的路口,像小兒女那樣情難自禁哭濕佩巾。
五、詩歌賞析
1.這首詩的體裁是什么?律詩的四 聯分別稱什么?
明確:五言律詩。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2 .詩 歌中寫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明確:詩人與送別友人,從題目中看出。
3.詩的首聯寫了什么內容,能起到什么作用?
明確:表明了詩人與友人分別兩地,為詩歌的抒情奠定了基調。
4.點明分別之意的是哪一聯,寫出了詩人和友人的哪些共同點?
明確:頷聯。同為不得志游宦在外的知識分子。相同的境遇使他們具有相通的感情--懷才不遇的悲涼之情。
5.如何理解頸聯中的知己與比鄰?
明確:這是對友人的勸慰,也是對友人的激勵。表現了詩人廣闊博大的胸襟。
6.如何理解詩歌的最后一聯?這一聯中體現了詩人對友人怎樣的感情?
明確:這是對朋友的叮 嚀和鼓舞,也表明了自己堅強樂觀的情懷。
六、拓展
王勃的其他送別詩:
江亭夜月送別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七、作業
1.背誦并默寫全詩。
2.查找兩首你喜歡的送別詩,并積累下來。
板書設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首聯--點明地點
頷聯--離別原因
頸聯--與友互勉
尾聯--寬慰勉勵
惜緣
[《唐詩五首》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學設計(長春版七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關于唐詩五首的教學設計
3.長春版頤和園課件
7.唐詩《春曉》作文改寫版
10.風神初震的初唐詩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