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以《大鬧天宮》為引領了解《西游記》的主要故事內容,體會作品中豐富的想象,培養閱讀興趣。
2.結合作品故事情節和景物來理解主要人物形象,形成個性化的認識和看法。
3.認識《西游記》這部作品的現實意義,學習唐三藏一行人毫不退縮的堅定勇氣。
教學重點
結合故事情節和場面描寫把握人物性格,感受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認識作品的現實意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方面:
1.閱讀原著,精讀一個自己喜歡的《西游記》故事。
2.小組合作表演一分鐘精彩片段。(如“大鬧天宮”“真假美猴王”等)
3.查閱有關《西游記》的資料,包括作者簡介、寫作背景、小說的形成、成就及影響等。
教師方面:制作多媒體課件,電視劇《西游記》片段。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四大古典名著當中,《西游記》是最受青少年喜愛的,它被拍成了電視劇,制成了卡通片,繪成了連環畫,可謂是婦孺皆知,但改編的作品畢竟代替不了原著。前段時間同學們已對這部著作進行了閱讀,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書中的神話世界,去感悟和欣賞它的無窮魅力。
請同學們講述自己喜歡的故事情節,也可以小組形式表演。
二、整體感知
1.簡要概括《西游記》的內容。
講述的是唐僧、沙僧、豬八戒、孫悟空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回了真經的故事。
2.在這些情節中最吸引人的情節是什么?
小說前七回,尤其是大鬧天宮部分。
3.本文節選部分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孫悟空形象?結合文章內容分析。(學生閱讀,認真分析)
(見《教師用書》部分)
4.小說中的孫悟空與同學們以前接觸過的表現樣式(卡通片、連環畫、傳說)中的孫悟空是否相同?為什么?
(見《教師用書》部分)
三、布置作業
整理自己查閱的《西游記》的相關資料,分小組從作者、人物形象、藝術特色、作品現實意義角度進行歸納總結。
第二課時
一、暢所欲言
1.關于作者。
2.《西游記》中人物形象眾多,你最喜歡哪一個?請結合小說情節加以分析喜歡的原因。
3.《西游記》的藝術成就。
這幾道題可按小組回答、其他小組補充的程序進行。
二、合作探究
《西游記》成為不朽的名著,穿越了時空的阻隔,傳誦至今,它究竟有怎樣的現實意義?
三、大膽質疑
《西游記》雖然是名著,但是在閱讀過程中同學們難免會遇到不解,產生疑問。下面,大家可以自由提問,同學之間互相切磋、討論。
如:不用唐僧,孫悟空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讓孫悟空一個人去取經可以嗎?
如:是否孫悟空的性格前后懸殊,取經時的表現沒有前七回那樣光彩照人?
如:小說藝術成就很高,但是否也有不盡人意之處?
四、智慧搶答
教師命題,學生回答。教師的命題要注意題目的深淺度,不要選偏題、怪題。
五、生活感悟
1.閱讀《西游記》后,在生活中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
明確:作品意義--艱苦奮斗、堅持不懈地實現某一崇高的目標。(也允許其他理解)
2.如果現實生活中你是孫悟空,你會做些什么?
六、教師小結
名著,是“具有推崇價值的有名的作品”。經典名著的價值在于典范的語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獨到的主題。今天,我們一起在經典名著的殿堂里領略了名著的魅力,汲取了智慧,凈化了心靈,豐富了精神,愉悅了人生。
希望《西游記》的學習能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這樣在精神的世界里,你們將收獲更多!
相關鏈接
一、《西游記》主要人物形象
豬八戒是個家喻戶曉、深受老百姓喜愛的人物,其受歡迎的程度僅次于孫悟空。他性格鮮明,優點缺點都很突出。既勤勞、樸實、善良,又自私、狡黠、貪圖小利;既心胸狹隘,一事當前,先顧自己,又能不忘大義。應該說在他身上多多少少沾染了些小生產者的品行和小農思想,但又不能簡單地給他貼個標簽。總之,他是一個性格鮮明,但又極其復雜的人物。
唐僧是取經隊伍的領導人,他身上最主要的特點是他對取經事業的虔誠心態。不管遇到什么困難,他從不放棄,能夠忍受各種各樣的食色名利誘惑,具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和獻身精神。第二十三回,“四圣試禪心”,面對財色的雙重誘惑,唐僧“推聾裝啞,瞑目寧心,寂然不答”,保持了一個圣僧的本色。女兒國中,面對美麗動人的女國王和王位的誘惑,唐僧依然心無二念,只想到西天取得真經,并對孫悟空等人表明自己的決心:“怎么說出這般話來,教我在此招婚,你們西天拜佛,我就死也不敢如此。”第六十二回,師徒到達祭賽國金光寺,唐僧說:“我當時離了長安,在法門寺里立愿:上西方逢廟燒香,遇寺拜佛,見塔掃塔。”隨后他沐浴更衣,穿了小袖褊衫,束了環絳,足下換一雙軟公鞋,手里拿一把新笤帚,一層一層潛心掃塔。
唐僧西天取經,共遭受八十一難,難難都跟唐僧有關,主題不過是要考驗唐僧等人的定力和法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都曾經有過這樣那樣的脫離取經隊伍的念頭,但唐僧取經的念頭始終如一,他對取經事業的那份執著深深地感染著孫悟空等人,正是在他這種強大凝聚力的感召下,師徒四人最后到達靈山,取得真經,修得正果。
沙僧能吃苦耐勞,忍辱負重,沉默少言,不發牢騷,服從安排,聽命師尊兄長,不計名利,美色不能動其心,妖魔也未能亂其志。在取經的過程中,他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西游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
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作為神魔小說杰出代表的《西游記》亦不例外。正如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西游記》“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加以鋪張描寫”。又說:“作者稟性,‘復善諧劇’,故雖述變幻恍惚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確如此。
通過《西游記》中虛幻的神魔世界,我們處處可以看到現實社會的投影。如在孫悟空的形象創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孫悟空那種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奮起金箍棒,橫掃一切妖魔鬼怪的大無畏氣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種正義的力量,表現出人民戰勝一切困難的必勝信念。又如取經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災難的幻化,或是邪惡勢力的象征。他們的貪婪、兇殘、陰險和狡詐,也正是封建社會里的黑暗勢力的特點。不僅如此,玉皇大帝統治的天宮、如來佛祖管轄的西方極樂世界,也都濃濃地涂上了人間社會的色彩。而作者對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態度也頗可玩味,在《西游記》中,簡直找不出一個稱職的皇帝;至于昏聵無能的玉皇大帝、寵信妖怪的車遲國國王、要將小兒心肝當藥引子的比丘國國王,則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對這些形象的刻畫,即使是信手拈來,也無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西游記》不僅有較深刻的思想內容,藝術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豐富奇特的藝術想象、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詼諧的語言,構筑了一座獨具特色的《西游記》藝術宮殿。
三、西天取經是否有意義?
參考:西天取經確實是一種宗教行為,不過正如如來所說,人間爭斗無休無止,取經是為了勸人們向善,使百姓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而這也是黎民百姓的愿望,是符合百姓利益的。另外,小說中唐太宗為保江山社稷,也主張西去取經,唐僧甚至說:“我已發了宏誓大愿,不取真經,永墮沉淪地獄。大抵是受王恩寵,不得不盡忠以報國耳。”可見,取經也是精忠報國的行為。因為取經事關“法輪回轉,皇圖永固”,因而它就成了正義的行為,是人類追求美好理想的象征。人類之所以能不斷進步,靠的正是自己對美好理想的執著追求,唐僧師徒在漫漫取經路上,一次次征服險山惡水、降妖除魔的過程,恰恰顯示了人類排除萬難、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謳歌了智慧、勇敢、堅毅的美德,這也正是正義必將戰勝邪惡的力量的源泉。
惜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