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借助工具書解讀課文內容,積累常用文言語匯,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2.通過教師提供閱讀書目或參考資料,學生自主閱讀、自主分析判斷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把握選言含義;通過自主與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深入理解問題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思考為學與修身的相關問題,體驗并追求理想的學習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教學重點
形成理解課文內容后的個性化表達。
教學難點
參照權威資料獨立思考課文內容。
課時安排
2課時。(課前布置預習,了解孔子其人、《論語》其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相信這能成為同學們的共同理想。有一部書可以隨時在這方面幫助我們,它就是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今天開始我們來試一試,更多地發揮自己的學習能量,從這本書中獲得更多的人格力量。
“論語”意為語言的論纂,是對我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記錄,主要記錄了孔子的言論。通過這些言論我們可以真切捕捉到孔子傳道授業的音容笑貌。但是,這畢竟是兩千多年前的話語了,要做到盡量準確地解讀,還需費一番工夫,幸好我們可以借助資料和注釋,并且可以相互幫助,共同完成這一學習歷程。這節課我們來研讀課文的前半部分,大家按照課上摸索的解讀方式在課后獨立完成對后四則的解讀。
(電子幻燈展現課文內容,集中到前四則)(學生準備《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二、默讀初解
1.給學生十分鐘時間,結合工具書和書下注釋默讀課文前四則。要求學生絕對安靜。
2.提醒學生在筆記本上記下詞句理解方面的疑問。
3.教師巡視教室一周,隨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三、討論細解
1.學生提出教師未來得及回答的問題,尋求大家幫助。
2.將全體同學分為八個小組,每小組再重點負責一則,確保每兩個小組研究同一內容。
3.小組內交流對這則課文內容的理解。
4.小組推選出一名代表為同學們講解本組負責的課文內容,要求先朗讀、再領讀、后講解。任務相同的小組互相切磋交流,其他同學傾聽思考并穿插發表意見。
四、引導精解
1.教師在學生發言時及時予以點評,明確可否。
2.教師準備如下問題,推動探究爭論,引導深入理解。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習”有人認為應理解為“溫習”,有人認為應理解為“實踐”,書下注釋折中地處理,將兩種解釋并列出來。查閱工具書,掌握“習”的原意,之后再思考哪一種理解更恰當。
“習”的原意是鳥屢次拍打翅膀練習飛翔,從原意看,理解為實踐或練習更為恰當,學習的樂趣也應該是學了就去實施。溫故知新當然可喜,但還是沒有實踐的樂趣更為明確。
(2)書下注釋標明“朋”指“志同道合者”,按照你對孔子的了解,孔子的“志”“道”可以如何理解?
孔子志于“克己復禮、愛眾求仁”思想的傳播和施行。
(3)分別查明“君”和“子”在稱呼他人時表達的感情色彩,再結合起來理解“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深刻含義。
“君”單獨使用是對對方的尊稱,相當于現在的“您”。“子”單獨使用往往放在姓氏后,也表達對對方的尊重。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卻能不怨怒,有這種胸襟氣度的確值得人崇敬,的確是在追求完善人格。
(4)聯系下列觀點,深入理解課文第二則。
《中論治學篇》:孔子曰: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以為師矣。
《禮記中庸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此則與“溫故知新”一則互為表里。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
學思結合才能讓學習的過程充滿了智慧的光芒。有知識,但沒有疑問,沒有對于疑問的深思,沒有深思后的頓悟,知識永遠是知識,不是學識,學習也變得索然無味。相反,有思想火花者耽于空想,一切想當然,不能踏實為學,沒有豐盈的積累和有益的參照,就只能處于虛無縹緲中。“學”是求乎外,在于知物;“思”是求乎內,在于明理。兩者是生命開發中相輔相成的事,如果偏廢就會勞而無功,甚至危及身心。
(5)孔子對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教導與屏幕打出的這段描述有關,仔細研讀這一則和所給資料,思考孔子想讓子路“知之”的是什么。
(屏幕打出如下內容:《荀子子道篇》曰:由!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風,則不可涉也。非維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女矣。”子路趨而出,改服而入,蓋猶若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語女。奮于言者華,奮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
子路出身微賤,從小就參加勞動,性格果敢爽直,時有莽撞之舉,但十分敬愛孔子,聞過則喜。因此也時常得到孔子語重心長的教誨。《荀子》中記載,當時子路穿著華美的衣服來見孔子,孔子見狀教導他為人應謹慎,不可以這樣張揚的形象處世。子路馬上出去換了一身衣服進來,但神情舉止還很自負,孔子就說了課文中的話來警示他,不要不懂裝懂,做表面文章,要真正理解嚴謹處世的道理。
(6)“知之”“好之”“樂之”這三種學習境界的根本區別是什么?
“知之”是初級境界,客觀知曉而已,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可能知之不多,也可能知之不少,但都沒有投入,是理智的學習。“好之”是中級境界,有了興趣,自然想知之甚多,在興趣的引導下會不斷獲得新知,是愉快的學習。“樂之”是高級境界,把學習視為人生的享受,心靈的寓所,在其中悠然自得,物我兩忘,是陶醉的學習。
(7)我們今天研讀探討的這四則都與為學有關,哪一點讓你反觀了自己的為學狀況?你的最大收獲是什么?
(學生自由表達,教師適當點評。)
五、誦讀深解
1.學生放聲朗讀前四則。
2.學生分別背誦前四則。
3.全體背誦前四則。
六、課后作業
1.默寫課文前四則。
2.按照課上摸索的解讀方式在課后獨立完成對后四則的解讀,選擇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讀書筆記,題目自擬。
七、板書設計
習之--談之--恕之--思之--知之--好之--樂之--學之--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不動筆墨不讀書。寫讀書筆記是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極好方式,可謂一舉雙得。今天我們就來展示交流同學們就課文后半部分寫的讀書筆記。同學們選擇自己讀書筆記中自認為最精彩的部分朗讀,可側重于詞句理解方面的收獲,也可側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獲。傾聽同學發言時,大家要注意隨時吸納,及時補充自己的不足。
二、學生展示
1.學生分小組展示。
2.教師及時點評,鼓勵學生形成個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學生整理補充。
三、教師補充
1.視學生展示情況而定。
2.教師參照《教師教學用書》做如下準備: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別人謀劃事情是否盡心竭力了?與朋友交往是否誠實相待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認真復習了?”
自知者明。客觀評價自己,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斷自我完善。做事盡心竭力、盡職盡責是謂“忠”,交友一諾千金、光明磊落是謂“信”,從師孜孜以求、反復實踐是謂“習”。人生在世,都是身兼數職,全身心地扮演好每一個角色,實非易事。每日做多次多方面的自我反省,也難做到。但每日做一次一方面的自我反省,的確可行。此時,可以拷問自己主要社會角色的分數如何,是否活得明明白白。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知人者智。及時了解他人,知道他人的好惡,才能和諧相處。所以,不必去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要隨時提醒自己去主動了解別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是高尚的人生態度,更何況,這樣做了,不管別人如何,主動權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才是擁有人生智慧的賢者,也只有這樣的智者賢者,才能寵辱不驚,悠然自得。
(3)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想要和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類似的問題。”(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我選取那些優點而學習,看到那些缺點而(反思自己)改正。”
學人者強。見到賢者,心生敬意,通常如此。見到賢者,渴望比肩,鮮有聞之。與賢者看齊,需要勇氣和膽識,也需要恒心和意志。能向普通人學習,則需要有謙遜的美德。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就會從同行者那里學到很多。杰出者是學習的對象,普通人也是學習的對象,學眾人之長,為自己所用,這才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愛人者仁。有賢者就有不賢者,有善者就有不善者,萬事萬物都是辯證統一的。看到不賢之人和不善之處,不可生厭惡之心,而應當做一面鏡子,借以作自我反思。既然不欣賞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事,就要避免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和做出這樣的事,以謙遜的態度和悲憫的情懷面對,這就是愛人不惡人的仁者境界。
(4)舊時鄉間有這樣的俗語:“天大,地大,我大。月亮下面看影子,越看自己越偉大。”這與孔子人生觀的本質區別是什么?
這種傲慢心理,是人類天生的劣根性,孔子之所以成為圣賢之人,就是因為他能放棄與生俱來的傲慢,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之所長。
四、誦讀感悟
1.學生放聲朗讀后四則。
2.學生分別背誦后四則。
3.全體背誦后四則。
五、課后作業
1.默寫課文后四則。
2.在課后“積累”的第二項和第三項中任選一項完成,有精力的同學可完成兩項。
六、板書設計
律己省身--謀事而忠 愛人學人--不知不慍
--交友而信 --見賢思齊
--學而時習 --必有我師
--患不知人 --擇善而
惜緣
[《論語》八則 教學設計(長春版七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論語八則的讀后感
2.長春版頤和園課件
5.春節小故事八則
6.過年寒假日記八則
7.軍訓日記作文八則
8.論語交友名言
9.論語選讀教案
10.論語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