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了解報告文學的一般特征和結構方式,培養學生閱讀報告文學作品的能力,培養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
2. 引導學生掌握新聞事實、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觀評價三方面的內容,并學會據此分析一篇新聞的主要內容和寫作特點。
3. 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時事,培養學生對于人的尊嚴和生存權利以及勞動權利的尊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權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本文在結構上的特點,理清兩條線索,區分新聞事實與新聞背景。(重點)
2.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時事,培養學生對于人的尊嚴和生存權利以及勞動權利的尊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權意識。。 (難點)
【教學過程】兩課時
布置預習: 疏通字詞
第一課時
一、 作者和文體簡介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著名劇作家,此筆名從發表《包身工》起用。
報告文學是散文的一類,是文藝通訊、特寫、速寫等的總稱。
可以寫人,寫事,寫問題。
報告:題材 選擇真人真事的新聞題材,迅速及時反映生活。
文學:表達 采用某些文學的表現手法,形象生動。
報告文學被譽為文學創作中的“輕騎兵”。
報告文學基本特征有三:真實性、典型性、文學性。
二、 解題
文章報道了“包身工”這個特殊群體:為什么叫她們包身工?她們在什么工廠做工?
受著帝國主義和封建買辦勢力的雙重壓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三、 理清文章的思路、線索
1、 速讀課文,標段序,找出文章中描寫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的段落,并進行評價。(主線:新聞事實)
1-7(四點一刻) 起床: 惡劣的居住條件
12-14(四點半后) 早餐: 惡劣的飲食條件
23-33(五點) 上工: 惡劣的工作環境
35-47(十七點) 放工: 榨干最后一滴血汗
2、 探究包身工制度的形成、發展、膨大和必將滅亡的趨勢。(副線:背景材料)
(1)、這些備受欺凌和壓榨的包身工來自哪里?
--8-11被帶工老板從農村騙來的。(包身工制度的形成)
(2)、為什么東洋(日本)廠家特別愿意雇傭包身工?
--15-22三個原因:沒有自由、安全、工價低廉。(包身工制度的發展)
(3)、由于吸收了廉價勞動力的滋養,在中國的日本紗廠飛躍地龐大了,體現在哪一段?
--34通過前后對比和列數據加以說明。(包身工制度的膨大)
(4)這種“吃人”的制度會一直存在嗎?作者怎么看待?
“黑夜,靜寂和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來畢竟是無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著什么?“黎明”象征著什么?用“畢竟”一詞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黑夜”象征著舊社會,“黎明”象征著光明的新世界;“畢竟”一詞表現了作者對新社會出現的堅強信念。
3、小結
這篇報告文學材料豐富,畫面廣闊,揭示深刻,采用了雙線交織的結構形式。
主線(新聞事實):以時間為序,描繪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勞動畫面:清晨起床→吃早飯→上工→黃昏收工。這四個片段從生活條件惡劣、勞動條件惡劣兩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慘的生活和勞動情況。
副線(背景材料):文中穿插著包身工制度的形成發展及膨大的狀況,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殘酷和黑暗及其必將滅亡的歷史趨勢。
四、 拓展探究
《包身工》作于1935年,時至今日我們來學習這篇文章,還有沒有現實意義?(啟發學生關注社會,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五、結語:
本文雖然是老文章,反映的是20世紀初的事情,和我們的時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現出一種社會責任感、一種對于人的尊嚴和人的生存權利以及勞動權利的尊重,這些情感卻是永恒的,是值得我們一生銘記的。
六、課后作業:
你身邊有沒有打工的人?和他們交流一下,了解他們的工作環境及生活狀況。
七、板書設計
包身工 悲慘
封建勢力 帝國主義
必將滅亡
張金玉
[《包身工》第一課時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相關文章:
2.高一語文《包身工》教案
10.高一數學必修2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