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帝置酒洛陽南宮。上曰:“列侯、諸將毋敢隱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項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群臣說服。
【翻譯】
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擺酒宴,說:"各位王侯將領不要隱瞞我,都說出真實的情況。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項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 、王陵回答說:"陛下讓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鎮、土地)賜給他們,與天下的利益相同;項羽卻不是這樣,殺害有功績的人,懷疑有才能的人,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劉邦說:"你只知道那一個方面,卻不知道另一個方面。在大帳內出謀劃策,在千里以外一決勝負,我不如張良;平定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餉,不斷絕運糧食的道路,我不如蕭何;聯合眾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勝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夠任用他們,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項羽有一位范增而不任用(他),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眾大臣心悅誠服。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原文】
上常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翻譯】
劉邦曾經隨便和韓信討論各位將領的才能,(認為)他們各有高下。劉邦問道:“像我自己,能帶多少士兵?”韓信說:“陛下不過能帶十萬人。”劉邦說:“那對你來說呢?”韓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劉邦笑道:“統帥士兵的越多越好,那(你)為什么被我捉住?”韓信說:“陛下不善于帶兵,但善于統領將領,這就是韓信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了。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們努力所能達到的。”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這個成語出自于《史記淮陰侯列傳》。
秦末漢初,淮陰(今屬江蘇省)有一個名叫韓信的人,年輕時,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后來,韓信投奔項羽,參加反秦。他曾向項羽提過一些作戰建議,但都沒有被采納。韓信看到自己的才能無法施展,便改投劉邦。
一開始,劉邦也沒有重用韓信,只讓他當了一名小軍官,一次犯了軍法,還差點兒受刑處死。免死后,只讓他充當一名管理糧草的小官(治粟都尉)。一次偶然的機會,韓信遇上了蕭何。蕭何是劉邦的親信,劉邦對他可以說是言聽計從。蕭何與韓信一席長談之后,對韓信非常欽佩,認為韓信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但是,正當蕭何決定向劉邦推薦韓信的時候,韓信卻逃跑了。原來,劉邦的部下多是徐州一帶的人,劉邦被封為漢王,封地在漢中,地區偏狹,難以發展。因此,部下因想家而紛紛逃亡。韓信見劉邦沒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也跟著跑了。
蕭何得知韓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來不及報告劉邦,跳上戰馬,連夜把韓信追了回來。劉邦原來以為蕭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氣。后來得知蕭何竟親自追回韓信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官,罵蕭何是小題大做。蕭何向劉邦詳細地介紹了韓信的情況,然后說:“韓信具有杰出的軍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您若甘愿做一輩子漢中王便罷,如要奪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由于蕭何的力薦,劉邦終于同意拜韓信為大將軍,并選擇吉日良時,舉行隆重的拜將儀式。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以后,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為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劉邦做了皇帝以后,卻對韓信越來越不放心。首先,解除了韓信的兵權,由“齊王”改封為“楚王”;不久,又將韓信逮捕;赦免后,只封了個“淮陰侯”。韓信閑住長安,郁郁不得志,便圖謀反叛,被人向劉邦的妻子呂后告發。呂后想把韓信召來除掉,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蕭何商議。最后,由蕭何設計把韓信騙到宮中,呂后以謀反的罪名把韓信殺害在長樂宮鐘室。
后人根據這段歷史,引出“成為蕭何,敗也蕭何”這一成語來,比喻事情的成敗或好壞都由于同一個人。
圯上敬履
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圯(yí)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張良曾經有一次在下邳的橋上不慌不忙地步行,有一位穿著粗布衣裳的老人,來到張良所在的地方,故意把鞋扔到橋下,回過頭對張良說:“小子,下去把鞋(給我)取上來!”張良非常吃驚,想要打他,因為看他年紀大,竭力忍住氣,走下橋去把鞋取上來。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想)既然已經替他把鞋取上來,于是挺著身子久久跪著給他穿上鞋。老人伸出腳穿上鞋,大笑然后離開。張良非常吃驚,目送著他離去。老人走了將近一里路,又轉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年輕人可以教化成才了。五天之后天亮時,在這里跟我相會。”于是張良對老人感到很奇怪,下跪說:“好。”五天之后天亮時,張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經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氣地說:“(你)跟老年人相約,(比老人還)慢來,怎么能(這樣)呢?”又說:“五天之后早點來相會。”(說完就)離開了。五天之后雞叫的時候,張良就到那里去。老人又已經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氣地說:“(你又比老人)慢來,為什么(這樣)呢?” 接著又說:“五天之后再早點來相會。”(說完就)離開了。五天之后,張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過了一會,老人也到了,(他)很高興地說:“應該像這樣(才對)。”(老人)拿出一冊書,說:“(你)讀了這個就可以成為帝王的老師了。今后十年(你)將建立(一番事業),十三年后你將在濟北見到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了。”(說完)就離開了,再沒有說別的話,也不再出現。天亮時(張良)看那卷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就對《太公兵法》感到很驚異,常常反復地誦讀它。
張繼全
[漢初三杰的故事(《荊軻刺秦王》拓展材料)]相關文章:
1.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