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重點】
1.了解《左傳》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
2.積累古代漢語知識,如重點實詞、虛詞常見的特殊句式。
3.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一、愛國名句
1.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 -- (漢)司馬遷
2.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顧憲成
3.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清)顧炎武
4.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白馬篇》
5.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 周恩來
6.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 艾青
7.祖國更重于生命,是我們的母親,我們的土地。 -- 聶魯達
二、文學常識
(一)作家作品
“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這是朱彝尊對《左傳》的高度評價。“左氏”,司馬遷認為是春秋時代魯國盲人史官左丘明。《左傳》的是繼《春秋》之后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而又完整的編年體史書。記敘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
(二)了解背景
春秋時期,秦、晉、鄭三國的關系十分復雜,請先了解相關的史實:
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
晉獻工卒,晉國陷入內(nèi)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工的庶子夷齊、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獻工次子夷吾。夷吾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以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君”即秦穆公,“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
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指秦穆公,“許君焦、瑕”則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應予秦河東之地一事。秦晉兩國之間的關系從此出現(xiàn)了裂痕。
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晉公子重耳流亡中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
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jù),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nèi)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
《燭之武退秦師》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zhàn)只相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實屬城濮之戰(zhàn)的余波。
左右莫不含笑(顫巍巍老燭武)
(明)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中這樣寫燭之武:事鄭國為圉(yǔ)正,三世不遷官。被舉薦使秦時,已年過七十,須發(fā)皆白,身子傴僂,步履蹣跚。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三、夯實基礎知識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⑴汜南 ⑵佚之狐 ⑶縋 ⑷闕秦以利晉
⑸杞子 ⑹逢孫 ⑺共其乏困 ⑻秦伯說
2.給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組詞。
濟 與
3.為下列形近字組詞。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⑴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 通 )
⑵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 通 )
⑶秦伯說,與鄭人盟 ( 通 )
⑷失其所與,不知 ( 通 )
5.重點實詞
⑴夜縋而出: 。 ⑵敢以煩執(zhí)事: 。
⑶亡鄭以陪鄰: 。 ⑷闕秦以利晉: 。
6.解釋下列加點的文言實詞。
7. 解釋下列加點的文言虛詞。
8. 寫出下列句中古今異義詞的古義。
⑴敢以煩之執(zhí)事 古義: ;今義:掌管某項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動詞或名詞。
⑵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義: ;今義:一般引申為宴客的主人。
⑶行李之往來 古義: ;今義:出門所攜帶的(裝有衣物、食品等的)包裹、箱子等。
⑷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義: ;今義:常為一詞,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⑸亦去之 古義: ;今義:常用于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
9.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詞語并解釋。
⑴名詞的活用
①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②夜縋而出,見秦伯……
③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⑵形容詞的活用
①越國以鄙遠 ②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⑶動詞的活用
①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②且君嘗為晉軍賜矣
③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10.文言句式
⑴判斷句
①鄰之厚,君之薄也 ②以亂易整,不武
③是寡人之過也
⑵倒裝句
①以其無禮于晉 ②且貳于楚也
③佚之狐言于鄭伯 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⑤何厭之有?
⑶省略句
①許之 ②敢以煩執(zhí)事
⑷固定句式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 ②夫晉,何厭之有?
11.文學常識填空
《左傳》,即《 》,又稱《 》,是我國先秦史傳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相傳作者是 末期魯國史官 。全書比較系統(tǒng)詳盡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和外交等社會情況,為我們了解和研究當時社會提供了豐富資料。并且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課堂讀寫探究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一、重點突破
翻譯課文并歸納文言知識:
①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譯文:
②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譯文:
③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譯文:(1)
(2)
(3)
④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譯文:
二、文本探究
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那么,請問:
1.課文哪些語句最能顯示燭之武高超的游說藝術?請找出并加以評點?
2.課文選取哪些內(nèi)容完成了燭之武人物形象的塑造?
(提示:從大義、大勇、大智三個方面)
課后拓展讀練 素養(yǎng)積淀,能力提升
一、素養(yǎng)積淀
【素材開發(fā)】燭之武三朝為官,滿腹經(jīng)綸,卻一直不得重用,其間他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燭之武并沒有自暴自棄、妄自菲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圖強,飽讀詩書,關心時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終于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也是最為關鍵的時刻,“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擊,為自己的一生畫上了一個完美的感嘆號。
【思維激活】這則材料可用于與“磨礪”“逆境中奮起”“人生儲備”等有關命運的話題和材料作文中。運用時我們可以這樣論述:生活是一塊磨刀石,只有不斷砥礪自己,才能保持永遠銳利的鋒芒。時代鑄就英雄,燭之武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啟示著今天的我們,不論你經(jīng)歷了哪些挫折,不論你是否懷才不遇,只要是金子,你總會發(fā)光的。
【精彩應用】
①想象畫面型-- 夜縋而出
是夜,萬籟俱寂,黯淡的月光中,燭之武憑借一條粗陋的繩索,艱難地順墻而下,蹣跚著邁向秦營。這艱難而偉大的一步啊,一步邁出,就邁向了有去無回的危險,邁向了前途的生死難料,邁向了虎視眈眈的虎狼之窩。
滿頭的白發(fā)飄揚在深秋的寒風中。在這國家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國將不存,何以家為?于是前行的蹣跚腳步更加鎮(zhèn)定。今夜的月光啊,照耀著一個老人執(zhí)著前行的身影,照耀著一顆慷慨赴難的愛國之心!
②心理描寫型-- 深明大義
燭光依舊闌珊,而他的內(nèi)心卻久久不能平靜,他的生命就像這燭光,雖然現(xiàn)在明亮,可能在不經(jīng)意的哪一刻黯然熄滅。他的一生平淡如水,雖然平凡,但也算充實。可是自己總覺得應該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涂下生命的光彩一筆,來昭示自己的才華與抱負。
他還在躊躇,曾經(jīng)自己那么恨他,怨他,他讓自己失去了年少的雄心壯志,失去了中年的忠心誠意。而現(xiàn)在,在自己垂暮之時,他卻說,鄭國需要我……
燭光搖曳不定,仿佛自己風雨飄搖中的祖國,又像自己搖擺不定的心事……
燭光又是一陣搖晃,燭之武挺身而起,猶豫的神色代之以滿臉的鎮(zhèn)定,他邁步而出,毅然走向秦營!
③思辨議論型-- 思考,換個角度
當燭之武堅定的腳步踏在通往秦營的道路上,秦穆公已端坐在營帳之中,擺開了咄咄逼人的架勢。
假如燭之武開口便是“鄭國怎么怎么重要”,“鄭人如何如何勇敢,不畏強敵”,那么遺留下的將是他殷紅的鮮血和鄭國在諸侯版圖上的消失。
但是,燭之武換了一個角度,他大度地站到了秦國的立場之上,處處為秦國的利益著想,不僅使自己化險為夷,更是在黑云壓城的危機關頭力挽狂瀾,使鄭國在戰(zhàn)爭的風暴之中得以保全。燭之武用勇敢的行動向我們再一次表明:換一個角度思考,你將得到一片嶄新的天地。
二、能力提升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
A.闕秦(jué) 逢孫(páng) 楊孫戍之(shù)
B.汜南(fàn) 佚之狐(yì) 夜縋而出(chuì)
C.鄙遠(bǐ) 君之薄也(bó) 共其乏困(gōng)
D.朝濟(jì) 秦伯說(yuè) 失其所與(yǔ)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
A.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B.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C.不闕秦,將焉取之 D.秦伯說,與鄭人盟
3.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個的一項是 ( )
A.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B.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C.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D.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4.下列句子中與“以”的用法相同的兩項是 ( )
A.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B.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C.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D.焉用亡鄭以陪鄰
5.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不同于其他三個的一項是 ( )
A.夜縋而出,見秦伯 B.朝濟而夕設版焉
C.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D.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6.對下列句中“之”字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 )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過也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⑤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7.下列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A.晉軍/函陵 B.若/使燭之武/見秦君
C.君知其/難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8.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 )
A.春秋三傳:《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
B.傳:傳述之意,主要用于解釋經(jīng)書,闡明經(jīng)義。例如《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
C.謚號: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
D.侯、伯:春秋時期的爵位。春秋時期有公、侯、伯\男、子五等爵位。
9.不屬于晉文公退兵理由的一項是 (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秦伯說,與鄭人盟。
C.失其所與,不知。 D.以亂易整,不武。
10.對本文藝術特點的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
A.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
B.課文敘事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C.課文集中筆墨寫鄭伯勸燭之武出使,從而做到繁而不雜、層次井然。
D.整篇說辭十分講究語言藝術,既有明確說理,又有隱晦的暗示。
二、閱讀提升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l~16題。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11.對下列兩組加點詞的意思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也不同。
1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個的一項是( )
A.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 B.子犯請擊之
C.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D.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
1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⑴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⑵朝濟而夕設版焉。
⑶不闕秦,將焉取之。 ⑷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
⑸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14.分析一下“夫晉,何厭之有”的句式特點。
15.從原文中摘一句燭之武從歷史的角度離間秦晉關系的話。
16.翻譯下面的句子。
⑴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⑵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7~22題。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
[《燭之武退秦師》導學案 (蘇教版高一必修三)]相關文章:
1.《談中國詩》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