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直至背誦。
2.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3.品味文章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語言。
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2.了解課文基本內容。
教學內容與步驟
情景激趣:
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蘇省揚州市人。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土。192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五四”初年即創作新詩。后來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轉向散文寫作,并開始研究三國古典文學。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以及一些文藝論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春》大致寫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寫此文時,已經沒有初期創作詩文時的那種淡淡的哀怨的情調,而是鮮明地表現出新鮮的格調和歡樂的情緒。在大自然中,他發現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萬狀,寫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對美的追求,對光明的向往,表達了他對未來的希望,流露了積極進取的精神。
這篇散文以詩的筆調,描繪了花卉爭榮、生機勃勃的春天的圖畫,一幅風景畫,是一曲春的贊歌。
3.“一年之計在子春”這句話的含義是:
A.春天伊始,方紫千紅,充滿活力。
B.春是一年之始,干勁最足,工作最出色。
C.春天是計劃安排一年工作的關鍵。
D.春天風和日麗,天氣暖和,是充滿浪漫和希望的季節。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用著重號標出散文寫作的對象,用橫線標出文章的線索、文眼等,用序號標出意義段,用波浪線標出抒情或議論的文字。找出作者描繪的五幅春景圖,體會作者對“春”的感情變化,在此基礎上理解散文的結構與中心。
一、指導學生理解散文的結構
學法指導:理解文章整體結構,要注意通過文章的結構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詞語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 的一般結構方式為提出對象,對對象進行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點明意義。
理解結構要從抓線索或文眼入手。
指導學生劃分段落,概括大意,教師在學生交流討論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歸納: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太陽的臉紅起來了”):盼春。
春草圖
春花圖
第二部分(“從土里鉆出來”到“有的是希望。”):繪春 春風圖
春雨圖
迎春圖
第三部分(從“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到完):贊春
小結:這三個部分的順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來臨,熱切地盼望她的到來:待到她降臨人間之后,則盡情地欣賞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最后以贊美作結,用三個比喻句頌揚春天,深化題旨。
二、理解散文表達的中心
學法指導: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寫作重點和文章中對整體內容進行抒情或議論的部分;指導學生結合上述內容,根據作者的寫作背景、意圖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義;理解這個中心的深刻或新穎之處,并理解這個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達出來的;指導學生理解這個中心對自己的啟示。
1.指導學生概括中心
明確:作者通過描繪各種春景圖,表達了對春天的深情贊美,表達了積極樂觀的精神。
2.指導學生理解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現的
總結固趣:
本節課,我們要了解作者,了解如何閱讀寫景散文的基本方法,從整體上理解課文。
布置作業
深入閱讀課文,并對課文作個性解讀。
第2課時
教學目的
1.積累語言,深入理解課文。
2.對課文進行個性化解讀。
教學內容與步聚
情景激趣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長期在清華大學任教,深受師生愛戴。他在51歲時因積勞成疾不幸逝世,當時許德珩為他撰寫了一副挽聯:
教書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學,向時代學,向青年學,生能如斯,君誠健者;
生存五一載,愈艱苦,愈奮斗,與丑惡斗,與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
此聯簡括了朱自清先生的生平和性格,誠摯感人。
唐朝李商隱有兩句名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流露出一種日暮途窮、悲觀頹唐、無可奈何的情緒。朱自清先生巧妙地翻新改造,寫作“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惘悵近黃昏”,完全改變了原意,思想開朗,感情健康,令人激昂興奮。
今天我們進一步學習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不僅要學習他運用語言精巧,還要學習從文 中表現的積極樂觀的精神。
探究固趣
第二步,精讀課文。理解散文的要素及語言。
一、指導學生理解散文的要素
㈠理解散文描寫的對象。本文的對象是景,理解景物的特征時,要注意體會融入其中的作者情感。
學法指導:結合要積累的語言與要學習的技巧,體會作者描寫的春景及在其中表達的情感。
㈡指導學生理解散文的語言
學法指導:指導學生找出自己最欣賞的語言,并分析其是怎樣表達的,有什么妙處;指導學生通過默讀或抄寫的方式積累語句或詞語;指導學生運用所積累的語句或詞進行創造性的表達。
本課可通過理解語言的方式,理解景物: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理解字詞
(1)朗潤:明朗潤澤。
(2)潤濕;(土壤、空氣等)潮濕而潤澤。
(3)醞釀:原意是造酒,這里是說各種氣息在空氣里,像發酵似的,越來越濃。
(4)賣弄:炫耀。
(5)應和;本課指聲音相呼應。
(6)宛轉;同“婉轉”。形容聲音圓潤柔媚。
(7)嚎亮;(聲音)清晰響亮。
(8)黃暈:昏黃不明亮。
(9)烘托:畫畫的一種方法,從旁邊或周圍涂抹淡墨或者淺的顏色,使畫的主要部分更鮮明,更突出。這里是“襯托”的意思。
(10)靜默:不出聲。
(11)舒活;舒展,活動。
(12)欣欣然:歡歡喜喜的樣子。
(13)繁花嫩葉:密密地開著的花和嫩綠的葉子。
(14)呼朋引伴;指招引同類的人。
(15)抖擻精神:振作精神。
(16)花枝招展;比喻姿態優美。招展,迎風擺動。
課堂探究一:
1.第一自然段寫盼春,運用什么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
討論并歸納:
(1)“盼望著,盼望著”
明確:用反復的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強烈感情。
(2)“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明確:把物當作人的動作行為來寫,這叫擬人。宣告春天將到的喜悅之情。
2.“一切……”這個自然段是怎樣描寫春天的? 這段話運用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好處?
討論并歸納:
這個自然段宏觀勾勒春天。先寫“一切”畫出春的萬物蘇醒的輪廓,再用“朗潤”寫春山的光澤,用“漲”寫春水渙渙,用“紅”寫春日暖人。這三個“起來了”照應“剛睡醒“張開了眼”。為下文細致的描繪張本。
運用擬人,勾勒出春天的勃勃生機。
3.春草圖中作者怎樣描繪小草的?
討論并歸納:
(1)用“偷偷”鉆”寫春草的情態;
(2)用“嫩嫩的”寫春草的質地;
(3)用“綠綠的”寫春草的色澤;
(4)用“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寫春草的長勢。
4.“鉆”和“偷偷地”用得好,說說好在哪里?
討論并歸納:“鉆”既表現春草沖破土層的擠勁,又用“偷偷地”修飾,形容它不知不覺地出現,生動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5.“嫩嫩的、綠綠的”是修飾小草的,按正常的語序應該放在“小草”的前邊,作者卻將它們放在句末,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討論并歸納:把它們放在句末,強調小草的質地和顏色的特征。
6.探究質疑:寫春草為什么又寫“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
討論并歸納:通過小孩在草上興致勃勃地嬉戲側面襯托春草勃發給人的歡樂。
7.“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寫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寫人在草上的感受,表達喜愛春草的感情。
8.作者是怎樣描繪春花圖的?
討論并歸納:
(1)“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寫花朵多;
(2)“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寫花色艷;
(3)“花里帶著甜味兒”寫花味甜;
(4)“閉了眼 ,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由眼前的春花,聯想到秋實;
(5)寫蜂鬧蝶舞側面襯托春花的競相開放,萬紫千紅、香味濃郁;
(6)“野花遍地是”寫野花的多,“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不僅寫出野花的多,而且描繪出閃閃發光輕輕擺動的明麗色彩。
9.這段文字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好處?
討論并歸納:
(1)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用擬人,寫出了春花競相開放的情景。
(2)“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排比,寫出了春花爭艷、萬紫千紅的情景。
(3)“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用比喻、擬人,寫出野花多、閃閃發光、輕輕擺動的情景。
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把春花描繪得更加生動、形象、具體。
10.“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如果把“鬧”換成“叫”好不好?
討論并歸納:不好。因為蜜蜂的嗡嗡聲音不是從嘴巴里“叫”出來的,而是振動翅膀發出的聲音,所以不能用“叫”;而且用“鬧”不僅有聲響,還呈現出一派喧鬧沸騰的熱鬧景象,一個“鬧”字,境界全出。
11.如果把這段文字分成兩層,應怎樣分?各寫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第一層:從開頭到“大小蝴蝶飛來飛去”。寫樹上的花(木本的花)。第二層:從“野花遍地是”到本段完。寫遍地野花(草本的花)。
小結:
描寫景物要抓住特征,如春草圖,抓住春草的情態、質地、色澤、長勢采寫。如春花圖,則抓住春花的多、艷、甜的特征來寫。還可以運用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 法,描繪景物特點,抒發作者的感情。
課堂探究二:
1.觀察景物必須“五官開放”通過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感受景物的美。如“春花圖”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視覺感受;“花里帶著甜味兒”是嗅覺感受;“蜜蜂嗡嗡地鬧著”是聽覺感受;“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則是幻覺。請分析,“春風圖”從哪些感覺寫出春風的什么特征?
討 論并歸納:
(1)“‘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從觸覺寫出春風的溫柔 。
(2)“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空氣里醞釀”從嗅覺寫出春風的芳香。
(3)“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成天嘹亮地響著”從視覺、聽覺寫出春風的和悅。
這段文字從觸覺、嗅覺、視覺、聽覺等方面,把無形、無味、無色的春風寫得有聲有味,有情有感。
2.“春風圖”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
(1)“吹面不寒楊柳風”運用引用、借代,寫出春風的溫暖。
(2)“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運用比喻,擬人,寫出春風的溫柔。
(3)“(鳥兒)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 水應和著”運用擬人,寫鳥兒迎春的歡悅。
3.“春雨圖”如何抓住春雨的特征來寫的?
討論并歸納:
(1)“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寫出春雨的經常;
(2)“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寫出春雨的細密;
(3)“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寫出春雨的輕盈;
(4)“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 ”寫春雨的潤物。
4.“春雨圖”按什么順序描寫的?
討論并歸納:從靜景到動態,從物到人,由近到遠。
5.“春雨圖”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好處?
討論并歸納:
(1)“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用博喻、排比,寫出春雨多、細、密的特征。
(2)“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用擬人烘托出鄉村的安靜而和平。
6.文章怎樣描寫“迎春圖”?
討論并歸納:由景及人,從天上的風箏寫到地上的孩子,蝸居在屋子里一冬的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 都出來了。春到人歡,舒活舒活筋骨,抖摟抖摟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春天充滿著希望,因為“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
7.文章引用“一年之計在于春”這個俗語有什么好處?
討論并歸納:引用俗語啟迪人們:抓緊春光努力工作,奮發向上。體現了文章的主旨。
8.探究質疑:末尾三段運用什么修辭手法,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運用比喻,贊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強調它的“新”“美”“力”。
9.這三個比喻各自成段,看看它們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
討論并歸納:結尾三個句子,不僅比喻巧,意義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這三句順序從“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點明了春天的成長進程。所以順序不能顛倒。
第三步,選讀相關內容,個性解讀,讀寫結合。
一、個性解讀。
學法指導: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等對作品作個性解讀。
1.你還能用別的比喻贊美春天嗎?
討論并歸納:可各抒己見。
2.你對本課有哪些不同的見解?
3. 你學了本課有怎樣的收獲?
二、讀寫結合。
學法指導: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寫作手法,體現作者是如何表達的,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1.你認為文中最主要的寫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運用的?有怎樣的表達效果?對你的寫作有怎樣的借鑒作用?
2.以“旌湖之春”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注意借鑒朱自清先生在《春》中的寫作技巧。
布置作業:
預習《濟南的冬天》,要求能概述文章內容,擬出不懂或有質疑之處。
趣味語文教學資料
1.朱自清的最后歲月
逝世前半年,常年勞累的朱自清體力衰弱,經常連走一點路都很吃力。他感到自己驟然衰老,不過并不因此而消極。他把唐人的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反其意而用之,改成“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作為對自己的鞭策,壓在書桌的玻璃板下。每天一清早就坐在桌前,讀書勤奮不息,工作毫不減輕。
在生命的最后兩個月,朱自清的身體已極度衰弱,體重低到77.6斤,且又“徹夜胃痛不止”,“不斷大量嘔吐”,病情日益危重。可他仍然編輯《聞一多全集》,編寫教科書,備課講授,演講吶喊。在這兩個月的日記中,他直接寫到讀書、買書、選書的日記竟有17篇之多。其中有他認真閱讀瞿秋白同志的《魯迅雜感集序言》和《大眾哲學》的記載。甚至在逝世前26天,他還在日記中訂了一個閱讀計劃,要求自己除星期六下午和星期日外,每天堅持輪流讀一本英文書和中文書,利用休息時間讀詩。說到做到,此后兩天,即訂出計劃的第一個星期一,他開始讀布爾芬奇的《神話集》和《波羅克夫的眼界》一文。
2.朱自清先生的一則逸事
根據上個世紀30年代清華的規定,教授們在校工作五年,就有一年的學術休假,由學校資助去外國訪問 進修。朱自清時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于1931年利用學術休假,在英國倫敦皇家學院和倫敦大學注冊旁聽。據《朱自清日記》于該年記述,他有兩次夜夢清華未能繼續聘他為教授,理由是他在外國文學上的學養上尚有不足;夢醒,全身冷汗,深感不發聘書頗有道理,于是他更加努力利用在倫敦的一切便利條件,來提高自己。俗語云: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謂“不足”,并非真的來自清華校方的壓力,而是朱先生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反映。
3.朱自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
朱自清是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最后階段,6月,北平學生掀起了反對美國扶植日本軍國主義的運動。當時,朱自清身患重病,又無錢醫治,但他毫不猶豫地在寫著“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舍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予的”。的宣言上簽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療無效,12日逝世。那時他年僅50歲。臨終前,朱自清以微弱的聲音諄諄叮囑家人:“有件事要記住,我是在拒絕美國面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后不買國民黨配合給的美國面粉!”
吳晗1960年寫的《關于朱自清不領美國“救濟糧”》說:“這時候,他的胃病已經很嚴重了,只能吃很少的東西,多一點就要吐。面龐瘦削,說話聲音低沉。他有大小 七個孩子,日子比誰過得都困難。但是他一看了稿子,毫不遲疑,立刻簽了名。”朱自清夫人也寫道:“我們家人口多,尤其困難。為了生活,佩弦(朱自清字佩弦)不得不帶著一身重病,拼命多寫文章,經常寫到深夜,甚至到天明。那時家里一天兩頓粗糧,有時為照顧他有胃病,給他做一點細糧,他都從不一個人吃,總要分給孩子們吃。”在吳晗找朱簽名時,“他的病情已經很嚴重了,嘔吐得厲害--醫生說應盡快動手術。”當天朱自清的日記中寫道:“此事每月須損失六百萬法幣,影響家中甚大,但余仍決定簽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應直接由自身做起,此雖只為精神上之抗議,但決不應逃避個人責任。”由此可見,吳晗說“毫不遲疑,立刻簽了名”顯然有夸張之嫌,朱自清至少也是咬牙決定的,以身作則的觀念使他決定犧牲家庭的生活必需。
4.函請接濟家父
魯修賢
蘆溝橋事變發生之后,朱自清先生轉往大后方,他寫信給當時在上海教書的李健吾,請他就近接濟自己住在揚州的老父親,李健吾自然不會讓老師失望。那么,朱自清先生何以有信心如此重托他人呢?原來,這二人之間早已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1925年暑假過后,朱自清先生應聘來到清華大學擔任了中國文學系的教授。李健吾這時剛好從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畢業,考取了清華大學中文系。上第一堂課,朱自清先生點名,點到李健吾時,問道:“李健吾,這個名字怪熟的,是不是常在報紙上寫文章的那個李健吾?”李健吾回答:“不敢瞞老師,是我。”確實是在師大附中讀書時,李健吾就和蹇先艾等組織了爝火社,從事新文學活動了。“那我早認識你啦!”朱先生高興地說。下課后,朱自清先生勸李健吾:“你是要學創作的,念中文系不相宜,還是轉到外文系去吧。”當時中文系只念古書,所以朱自清先生這么說。李健吾聽了朱自清先生的話,第二年就轉到外文系去了。師生雖不在一個系,但李健吾寫了作品,都
[朱自清《春》教案設計及延伸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2.朱自清《春》教案
3.春朱自清電子教案
5.《春》朱自清教案
9.散文《春》朱自清
10.朱自清散文春的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