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內容分析
《陳情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5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這個單元學習古代抒情散文,主要目的是領略“辭”“序”“表”等不同的文體風格和語言韻味,讓學生在體會文章思想情感的基礎上,掌握借助背景材料來分析理解作品的鑒賞方法。
這篇文章是李密向晉武帝上的一篇奏章。主旨是申述自己“不就職”“乞終養”的想法。朝廷征召,李密作為蜀漢舊臣,如不應召,則有自矜名節、不與朝廷合作之嫌。但相依為命的祖母老邁,又不能遠離出仕。李密本著以情動人的目的,從法、理、情等不同角度,層層推進,悉心說服武帝體恤下情。結果武帝不僅同意他的請求,還“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祖母奉膳”。本文是學習“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抒情技巧的典型范例,同時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忠”“孝”含義的認識,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經過前四個必修模塊的學習,學生已有一定的閱讀淺易文言文的基礎,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大體讀懂文章內容;基本學會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以及句式的意義或用法。學習本文,學生一般能感知文章的主旨,并會受到形象、生動的語言的感染。但文章古今異義詞很多,雖有注釋,仍會給學生閱讀造成障礙。理解本文縝密的構思、委婉的表達以及古人寧可不做官也要奉養長輩的“孝情”則是學習的難點。
三、設計思想
1.依據課標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學目標,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正確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用教材教”,利用這個素材和思路,達到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2. 教學應突出語文科特點:文言文、文學作品、略讀課文。注重課文的整體把握和體驗,關注學生能力的遷移,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評價、點撥的作用,并利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效率。
3. 閱讀鑒賞,“讀”是“賞”的前提。特擬本文的教學方法為:自主(自學)--討論(小組學)--交流(師生學)。課前預習要求為:(1)結合頁下注,疏通文意。(2)思考文章內容(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這么寫?)。學生如果預習不深入,就可能缺乏情感體驗和思想感悟,就難以達到有價值的表達和交流。為拓展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特預設一些輔助性討論問題。
四、教學目標
通過誦讀,豐富文言語感,提高誦讀能力。掌握重點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通過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師生交流的方式,了解“表”的文體風格和語言韻味。理解古代“忠”“孝”的含義,學習以情動人的語言表達技巧。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結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時代背景,解讀作者之“情”,體會本文“悲惻動人”的原因。
難點:理解本文多角度、層層深入的陳述方式,體會情之深,理之透;理解“忠”“孝”的含義。
六、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點:
1. 基礎知識學習。
2. 鑒賞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行文思路。
(二)過程設計:
1. 導語與解題。
初中時,我們學習過諸葛亮的《出師表》。千百年來,人們常把它和李密的《陳情表》并提。原因何在?這節課讓我們一塊走進《陳情表》探個究竟。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種,《文心雕龍章表》中說,“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表”這種文體一般以向皇帝陳情為內容,如《出師表》。
(解說:有關作者和背景知識,可根據需要,適時穿插。)
2. 預習檢查。
(1)基礎知識(展示投影,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予以相應的評價、點撥)
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終鮮兄弟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除臣洗馬 四十有四
(2)翻譯下列語句,并解釋加點詞語
慈父見背 舅奪母志 晚有兒息 形影相吊 察臣孝廉 舉臣秀才 除臣洗馬 不衿名節 聽臣微志 拜表以聞
(解說:了解學情,夯實基礎。正音目的在于加深學生對因義定音的認識,并為誦讀作準備。詞義解釋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拓展,如聯系《孔雀東南飛》中“見”的用法;聯系“媳”的造字法理解“息”的義項。)
3. 分組討論。
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默讀全文。然后分組討論:
(1)疑難文句:學生畫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組解決。
(2)文章內容:“陳”了哪些情?是如何“陳”的?為什么要“陳”這些情?
(教師巡行,傾聽。)
4. 全班交流。
(1)針對上述討論內容,各小組選派代表匯報結果,展示其個性化解讀。
(2)教師對交流結果進行評價、點撥。
(3)教師用多媒體逐層展示“板書”,進行小結(見“板書設計”),并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學習本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表達技巧:要想讓別人真正體諒自己,聽從自己,必須先動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義。
5. 學生有感情的自由誦讀課文,體會作品的情感。
6. 作業布置
(1)《晉書李密傳》中說,武帝讀完《陳情表》后贊嘆道:“士之有名,不虛然哉!”請你站在武帝的角度,談談本文深深打動他的原因。
(2)整理文中的古今異義詞、虛詞“以”的意思和用法。
(3)熟讀背誦課文。
(解說:作業(1)變換角度設問,訓練分析、綜合、應變能力,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力求突破重難點;(2)、(3)為識記之用。)
【附】輔助性討論問題:
(根據學生討論交流的情況決定是否使用和使用方式。)
1.李密申述祖母需要自己終養的理由有哪些?
(文中概括性的語句是: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1)對己恩深(2)境況凄涼(3)供養無主(4)孝乃人之本性
(解說:引導解讀作者多方陳述之“孝情”。)
2.假設你是晉武帝,正與李密面談,李密直接提出盡孝的請求,你會答應他嗎?
不會。晉武帝建立新晉,希望招攬人才,收買人心,而李密卻欲“徇私情”,不“報國恩”。自古“忠孝不能兩全”,為什么不舍孝而全忠呢?何況既然要終養祖母以盡孝心,為什么在蜀漢你又出來做官呢?是不是“矜守名節”,不與新朝合作呢?
(解說:引導學生文學作品閱讀鑒賞時,應結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時代背景知人論世,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行文思路。)
3.對李密來說,祖母老邁,自然不當遠仕;但得罪圣上又會招來不測。在這樣一個兩難的境地里,言辭不可不慎。只表達“孝”情顯然是不夠的,那么,李密是如何說服晉武帝的呢?
(1)開篇痛陳凄苦身世,把對方帶進悲愴酸楚的環境氛圍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
(2)對朝廷的征召表達隕首難報的感激之情,討取歡心。
(3)用晉提出的“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綱領為自己“辭不赴命”辯護,為“終養”找出一個響亮的“法”據。
(4)直陳“少仕偽朝”之事實,剖白心跡:一仕偽朝“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二在圣朝“寵命優渥,豈敢盤桓”,表白無意抗旨,讓晉武帝消除疑慮,明白自己的忠心,排除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
(5)以祖母病篤慘境打動晉武,讓他明了祖母病重是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
(6)以年齡對比的方式說明盡節日長,報劉日短,從而提出先盡孝后盡忠這一解決矛盾的辦法,使“理”更加周全。
(7)以“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起誓動情。
(解說:引導學生理解本文層層深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表達技巧)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點。
1. 體會本文作者準確、生動、形象的用語,節奏的抑揚頓挫。
2. 學生誦讀能力訓練。
3. 深化學生對“忠”“孝”的認識。
(二)過程設計。
1. 鞏固強化
(1)學生分組交流討論前課布置的作業(1)、(2)。
(2)全班交流,教師根據回答情況適時評價、點撥。
2. 咬文嚼字
有好的構思,還要有恰當的語言表達,這樣文章的力量才能發揮出來。請從文中找出你認為富有表現力、感染力的語句,從句式、用詞、修辭手法、表情達意等方面品味其藝術效果。
例如:(1)“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四字駢句,按時間順序敘述,語勢連貫緊湊,讓人感到災禍接踵而來,以情動人,讓晉武帝化嚴為慈。)
(2)“既無伯叔,終鮮兄弟。”“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以長幼、內外皆無,顯示自己的孤苦伶丁。用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富有表現力。)
(3)“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以落日喻人命,貼切的刻畫了祖母蒼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濃烈的抒情色彩,富有感染力。)
(4)“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直陳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單,孤獨寂寥,極為形象的表現出來,讀之讓人動容。)
(解說:品味本文的用語,豐富學生的詞匯和表達。)
3. 誦讀訓練
利用多媒體播放樂曲《感恩的心》(學生都很熟悉)作誦讀配樂,為學生深入體會課文的深情營造氛圍。
(1)全班有感情的齊讀課文。
(2)誦讀能力強的學生范讀課文。
(3)師生交流誦讀方法。
4. 拓展延伸
(1)思考討論:有論者認為,李密反復強調孝親,其實是為自己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你同意這一觀點嗎,為什么?
參考理由一:讀完全篇,我們可以清楚地體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滿了孫兒對祖母的一片摯情,是真心因終養祖母才難能應詔的。
參考理由二:對蜀漢有念舊之心,不愿出仕新朝;或因司馬氏是以屠殺篡權取得天下,集團內部勾心斗角,矛盾錯綜復雜,不愿介入;或因深感做官如履薄冰,對官場厭倦;或想做官,但因對晉武帝不甚了解,不敢盲目做官;……總之,此刻他不想奉詔仕晉,于是就抓住“孝”字大做文章。
(解說:此為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圓其說的闡述獨到見解,發展創新意識。)
(2)思考討論:宋代學者趙與時在《賓退錄》中有這么一段話:“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 關于“忠”與“孝”,有人認為,是統治者用于維護自身統治提出的封建思想觀念;有人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至今仍未過時。請自選角度,談談你的看法,可聯系古今人物、事件、有關論述。
(解說:此為實踐性問題,針對本文特點、目前“忠孝”觀念日益淡薄的社會環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社會發展需要,通過討論,引導學生陶冶性情,提高道德修養。)
5. 教師對學生課堂表現進行小結。
6. 作業布置
(1)查閱資料(如任繼愈先生《談談孝道》等),將自己對“忠孝”的認識加以整理,寫成文字。
(2)背誦全文。
板書設計
陳情表
李密
訴苦情(……) 求體恤
明孝情(……) 告心愿
情 感恩情(……) 討歡心 動之以情
表忠情(……) 消疑慮
引法理(以孝治天下) 找依據
理 說情理(先盡孝后盡忠)解矛盾 曉之以理
七、教學反思
1. 教學設計撰寫的意義。教學設計是教師開發、建設課程資源的過程,是教師對自身教育理念、教學效果的反思過程。能有效提高教師的創造能力。
2. 教學設計應遵循學習規律。教學設計的宗旨是為“學”服務,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學(學什么?怎么學?),切實有效的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3. 教學設計的內容應該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教學設計畢竟只是對實際教學的預設。在實踐過程中,學情、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以及臨時生成的課程資源都要求教師須不斷提高自己的課堂宏觀調控能力。
4.本設計以簡潔實用為目的,重點是對古代抒情散文鑒賞能力的培養、作品情感的深入體驗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本設計有如下幾個特色:
(1) 教學內容突顯“用教材教”的理念。能針對學情,挖掘教材的課程資源:“知人論世”鑒賞方法的運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抒情技巧的學習、中華美好情感的熏陶。注重語文應用與審美的培養。
(2) 教學過程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其亮點為學生獨特的體驗、個性化的感悟以及表達交流過程中的思想交鋒和相互促進。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改變學習的方式。
(3) 教學環節可操作性強。遵循學習規律,從學生實際出發,內容把握準確,重難點突出,問題設置富有層次感、啟發性。輔助性討論問題的預設,能關注學情的變化,體現了教學的人文性與靈活性。“拓展延伸”的內容有利于學生多維能力的提高。
(4) 注重教學情境的設置。教學方法的實施、誦讀配樂的運用,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八、點評:
本設計指導思想符合高中新課程理念,條理清晰,可操作性強。
關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1)學文字。字的讀音和難句的翻譯,通過學生預習和課上小組討論解決。(2)學文章。文章結構主要是通過板書來體現,沒有讓學生作專門的探討,處理得當。(3)學文學。主要設計輔助性討論問題⑵解決“層層推進”的寫法,通過“咬文嚼字”這個環節來解決“措詞委婉”的語言學習。具體方法是:自主(自學)--討論(小組學)--交流(師生學),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是可取的。(4)學文化。本設計強調在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時,要讓學生體會作品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在文化方面的定位正確:理解古代“忠”“孝”的含義。這是學習的難點,也是設計者所認識到的,為了突破這個難點,設計了“拓展延伸”這一環節作為保障:如與《出師表》的比較;如查閱資料(如任繼愈先生《談談孝道》等),將自己對“忠孝”的認識加以整理,寫成文字。
課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這是語文教學中容易被忽視的方面,本設計很好體現了這一要求,兩個課時都安排誦讀和背誦,確保誦讀和背誦能落實到位。
對本設計提兩點建議:一是在引導學生領會文章如何“層層推進,措詞委婉,情真意切陳述理由”方面,還可以具體一點,比如,本文陳事委婉曲折,述情誠摯深沉,言議不見形跡,可以組織學生討論這三者是如何有機結合的。因為這是學習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二是在學以致用方面,在第一課時的設計中只提到,但沒有具體的措施。現在學生的語言應用是個薄弱環節,如何“措詞委婉”地陳述自己某種無奈之情,這樣項目的訓練是有價值的。
封志莉
[《陳情表》教學設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相關文章:
6.陳情表復習課件
7.陳情表原文及翻譯
8.《陳情表》原文及欣賞
10.英語必修五第二單元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