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感悟自然
1.黃山記精粹教案集(3則)
教學目標:
1、了解本文獨具匠心的構思謀篇的手法;
2、了解本文簡練巧妙、熱情奔放、氣勢磅礴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體會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寫與作者真摯感情的融合及本文布局謀篇的手法。
教學方法:
根據單元教學要求,指導誦讀課文,領會本文瑰麗多姿、大氣磅礴的語言特色和精致巧妙的布局特點。在理清游蹤,了解黃山奇景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在欣賞活動中馳騁想象和聯想。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俗話說:"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下面就讓我們共同領略黃山的奇峻。(介紹黃山)
二、作者簡介:徐遲(1914~1996)浙江省天興人。現代詩人、報告文學作家。原名徐高壽。他前期作品有詩集《二十歲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寫有特寫集《我們這時代的人》、《慶功宴》,1978年寫的報告文學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獻給全國科學大會的厚禮。
三、閱讀理解:
(一)、同學們自讀本文,并考慮如下問題:
1、課文四部分各寫什么?
明確:第一部分想像大自然怎樣創造形成黃山這處勝境,實質上介紹了黃山景物的特色:云海、奇松、溫泉、飛瀑,寫出黃山"奇、險"的特點。它是全文的總起。
第二部分分三階段(史前,唐宋,元明清以后)寫黃山的登山史。
第三部分著重按游蹤寫登天都峰的過程,與第二部分對比,形成古今、虛實相映,點明題旨:"屬于少數人的幸福已屬于多數人。"
第四部分寫在黃山之巔所見黃山的四大景觀:云海、蒼松、日出、攝身光,和第一部分的"奇"緊扣。
2.填空:黃山的地理位置:______,成因______,范圍:______、______這段介紹突出一個"______"字。
3、本文的主題
明確:黃山的自然風光是美麗的,而更美的是把仙境送給“人間”的人們!那些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攀登者、探索者!--這正是本文要寫黃山石工、藥農、氣象工作者的寓意所在,是烘托主題的亮點。
--給我們展示黃山壯麗美景的同時,贊頌那些改造自然的“人”,從而表現對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無限熱愛之情。
(二)、本文的構思。
本文不像一般游記那樣從登山寫起,而是居高臨下,從大自然如何安排黃山勝景這個角度起篇,寫出黃山"奇、險"的特點。給第二部分埋下伏筆,也給"三、四"作鋪墊;接著分三階段(史前,唐宋,明清以后)寫黃山的登山史,呼應第一部分黃山的"險",為后文寫今天黃山化險為夷作反襯(伏筆),表明時代不同,風景區已能為全民所享用;第三部分著重按游蹤寫登天都峰的過程,與第二部分對比,形成古今、虛實相映,點明題旨:“屬于少數人的幸福已屬于多數人。”最后,寫在黃山之巔所見黃山的四大景觀:云海、蒼松、日出、攝身光,和第一部分的"奇"緊扣。
這四部分聯系是很緊密的,全文采用總分結構的組織形式。借用書上的句子來概括:一、大自然安排勝境;二、不可攀登的黃山;三、幸福已屬多數人;四、這是何等的公園!
(三)、第二、三兩部分寫登山的情況,它跟黃山的特點,以及表達主題的關系。
明確:分析:第二部分寫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簡要歷史,看似與寫黃山的特點無關,實則是妙筆,幾千年來很少有人登上黃山最高峰,是因為其險峻,這里側面烘托黃山的險。第三部分寫"我們"登山時的情況,正面直接寫其"險",同時,也處處與第二部分比較,以突出"換了人間"之意,表達了主題。
四、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深入理解文意,欣賞本文在語言構思上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閱讀第一部分,然后思考下面的問題。
1.作者為什么要用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為主人來描寫,它是怎樣安排黃山的呢?
提示:這樣安排比自己介紹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紹顯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來寫就顯得獨辟蹊徑,給讀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這樣寫更能突出黃山確是人間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費心機"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臨下的氣勢、簡練的筆觸,把黃山的絕境和細微之處全都寫到了。
2.對"云海"的描寫用的是什么手法?
提示:采用側面描寫的手法,以山峰來襯托云海,使云海--黃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變幻莫測、令人神往的特點生動地表現出來。
二、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黃山景觀的"奇"而來。可思考"奇"在何處。
提示:奇就奇在"變化無定"上,云海漂泊無定,景物瞬息萬變,群峰時隱時現,忽而旭日東升,忽而傾盆大雨,從彩虹到神奇的攝身光,寫盡黃山的險與奇,還有神秘感,又如寫松樹,"從峰頂俯視,它們如苔蘚,披覆住巖石;從山腰仰視,它們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著巖壁折縫,一個個的走將出來,薄紗輕綢,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從這兒揚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這樣險惡,……"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異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三、本文的語言特點:
1.總特點:色彩濃烈,語調抑揚頓挫,節奏鮮明,干脆利落,氣勢宏大,奔騰豪放。
2.本文多用短句和排偶句。
分析:本文多數單句、分句都極其簡短,即使是一些比較復雜的長句,作者也順應句子結構,將其分開成幾段,以使其節奏明快,段落不分,采用類似駢體文的排偶句式,讀來有一種奔騰直瀉、不可阻遏的磅礴氣勢。
四、本文寫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本文引證廣泛,材料豐富,而文章結構卻脈絡分明,嚴謹有度。作者將豐富的材料分成幾類,然后依據表現主題的需要,借抒情議論,把它們聯綴成篇。
聯想豐富是本文的突出特點。作者嫻熟自如地交替運用這些聯想方式,思緒飛揚,無所不至。
五、本文與其他游記寫法有什么不同。
其一,開頭落筆不凡。本文不像一般游記那樣從登山寫起,而是居高臨下,從大自然如何安排黃山勝景這個角度起篇,氣勢磅礴。在介紹黃山概貌后,又寫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歷史,數千年中極少有人能攀上黃山之巔的史實,烘托了"險"字。在記游之前寫了這樣兩段內容,是作者獨具匠心之處。第一部分做為全文的總起,暗寫"險"、"奇"二字;第二、三部分承"險"字展開,形成古今虛實相映之勢。一二部分能引導讀者從宇宙變遷、人類發展的宏觀高度去認識黃山,能增加本文的大氣磅礴的特色和深透的思想意義。
其二,寫游山經過時作者突破了一般由近及遠或由下而上地去寫,作者選擇最能突出黃山特色的幾種景物重點描寫。
五、小結
游記就是記游的概念,在記敘游覽行程的過程中,穿插描寫一些大景小景,再抒發一點感想情思。《黃山記》把握黃山奇秀的景觀特色,以跳脫的思路,從宏觀,從歷史,從想像,從實際游歷各個方面予以表現,貫穿其中的是作者面對黃山雄姿奇景所迸發的欽敬慕仰之情,從而跳出就山寫山的局限,成就了一篇獨出機杼的佳作。寫作手法上《黃山記》把記游放到結構的第三部分,最后一部分寫黃山奇景則難以看到具體的表示時空轉換的詞語,而文章開頭則是從宏觀的、歷史的高度著筆,其寫作順序與傳統的游記就相差甚遠了。《黃山記》議論、抒情、記敘、描寫融為一體。
由此可見:游記完全可以靈活地來寫,把個人的獨得之感與對景物特征的狀寫結合起來表現。形式可以多樣,順從時間、空間的自然推移順序來寫,固然可以,打破這種方式當然也可以。游記可以寫活,寫得令人大喜大悲,作為散文的一種,它一樣需要一個“情”字統率,只是記游的對象固定,特征必須準確,結構文章的邏輯線軸要十分清晰。
《黃山記》教案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獨具匠心的構思謀篇手法;
2.學習本文簡練巧妙、熱情奔放的語言特色;
3.了解黃山奇險而美妙的壯麗景色,體會作者對祖國河山和對社會主
義的熱愛、贊頌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本文構思謀篇的手法。
2.難點:語言簡練巧妙、熱情奔放。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作者簡介:
徐遲,現代詩人,著名報告文學作家。1914年10月15日生。浙江省吳興縣南潯人。蘇州東吳大學文學院肄業。1933年開始發表作品,1957年擔任《詩刊》副主編,1960年調湖北文聯當專業作家,1963年當選為作協武漢分會副主席。代表作為報告文學集《哥德巴赫猜想》。他的作品感情真摯,憎愛分明,說理透辟,繁簡相宜,語言洗煉。
二、字詞
※正音:
煞(shà)費心機 前擁后簇(cù) 高矮參(cēn)差(cī)
毫不慳(qiān)吝(lìn) 鐵骨冰肌 逸興橫飛 菡(hàn)萏(dàn)
躡(niè) 汪瓘(guàn) 糗(qiǔ) 琢(zhuó)鑿(záo)
龍蟠(pán)坡 踵(zhǒng)其險 狹仄(zè) 戰栗(lì)
化險為夷 氤(yīn)氳(yūn) 甫fǔ(剛剛) 瞬息萬變 翩(piān)然起舞 凝眸(móu) 琉璃 喑(yīn)嗚變色 褶(zhě)皺
※詞解:
煞費心機:形容費盡心思。煞:極,很。
高風峻骨:高尚的品格,堅貞的節操。形容道德和行為的完美。
撲朔迷離:比喻事物錯綜復雜,難于辨別。撲朔:指兔腳亂動;迷離:指眼睛半閉。
慳吝:吝嗇,小氣。
鴻蒙:指宇宙形成之前的混沌狀態。
逸興橫飛: 超逸豪放的意興四處洋溢。
菡萏:荷花。
糗:炒米或炒面之類的干糧。
卓絕云際:超過一切,直達云際。
氤氳:形容煙或氣很盛。
大手筆:指有名的文章家或其作品。
踵:①腳后跟;②親到;③跟隨
一葦可航:有一葉小船,可以渡河。
載沉載浮:又沉又浮。載:又。
款步:緩慢地步行。
※名句:
李白:“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絕頂,下窺天目松。”
(《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
吳龍翰:“上丹崖萬仞之巔,夜宿蓮花山峰頂。霜月洗空,一碧萬里。”(《古梅遺稿黃山記游》)
三、課文研討:
1、總體把握:
①研讀課文,給課文各部分加上恰當的小標題。
②說說作者是按什么思路來寫黃山的。
③著重突出了黃山的什么特點。
--提示:①第一部分:大自然煞費心機創造了人間勝境──黃山。
第二部分:幾千年來人們難登黃山。
第三部分:我們終于登上了天都峰。
第四部分:盡覽美不勝收的黃山奇景。
②第一部分文章巧妙地借贊嘆大自然的造化神工起筆,暗寫黃山“險”、“奇”二特色,總領全文;第二、三部分,承“險”字展開,第四部分,緣“奇”著墨;最后,以“這是何等的公園!這是何等的人間!”兩句感嘆作結,照應篇首大自然“封了山”,把人間與黃山勝境隔絕開,暗含“奇妙人間”之意,激情奔放,響震不絕,深化了文章贊美黃山的主題。
③著重突出黃山“險”、“奇”二特色。
2、課文思路分析:
※第一部分:寫崇高卓越的大自然,創造安排了黃山勝境。──文意總起
①第一部分可分幾層?每層寫什么?各突出了黃山的什么特點?并找出表現這些特點的關鍵詞語。
--第1層:介紹黃山的地理位置、成因、范圍,著重介紹黃山七十二峰的高風峻骨,以示其“險”。
關鍵詞語有“高峰下臨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風峻骨”。“處處懸崖絕崐壁,無可托足。”
第2層:介紹黃山的云海、草木鳥獸、泉流及攝身光等奇異景物,以見其“奇”。
關鍵詞語有“打開它的云庫”,“特意委托風神帶來名貴的松樹崐樹種”,“組成無窮無盡幻異的景”,“格外賞賜”,“極罕見”等詞語。
第3層:寫大自然把黃山“封了山”,再次強調黃山的突出特點--“險”。
關鍵詞語有“處處懸崖絕崐壁,無可托足。”
②作者為什么要用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為主人來描寫,它又是怎樣安排黃山的呢?
--提示:
首先,這樣安排比自己介紹要好。由自己介紹顯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為主人公來寫就顯得獨辟蹊徑,給讀者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這樣寫更能突出黃山確是人間仙境,是大自然“煞費心機”安排的。
再次,便于以居高臨下的氣勢,簡練的筆觸,把黃山的特點和細微之處全都寫到。
③對“云海”的描寫用的是什么手法?
--提示:側面描寫的手法,以山峰來襯托云海,使云海──黃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變幻莫測、令人神往的特點生動地表現出來。
▲第二課時
三、課文研討:
※第二部分:回顧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歷史。
①這部分與上部分是怎樣銜接的?
--上部分以大自然“不肯隨便把勝境給予人類”,“它封了山”作小結,更增添了黃山的神奇色彩,并為下文回溯人們攀登黃山的歷史,描繪黃山的奇觀作了鋪墊。
②這部分可分幾層?各層大意是什么?
--第1層(1自然段)寫史前期,除了金絲猴之外,只有神話傳說中的黃帝、浮丘公、容成子等仙人攀上過黃山的光明頂。
第2層(2─3自然段)寫唐宋時期,只有李白及吳龍翰兩人登上過蓮花峰。
第3層(4─5自然段)寫元明清數百年內,極大多數旅行家都沒有登上蓮花峰頂,而登天都,是在汪瓘以后,有記載的只有普門法師等五人。
③寫黃帝在這里飛升的“傳說”,有何作用?
--增加黃山的神秘色彩,使黃山更顯得有魅力。
④寫李白等人的詩、文有什么作用?
--表現了黃山的險峻,登山的艱難,也豐富了文章的內容。
※第三部分:記作者等一行攀登天都峰的經過。
①這部分與上部分是怎樣銜接的?
--提示: 本部分“勝境已成公園,絕處已經逢生”的現實情況與上部分“難登攀”相互比照。顯得波瀾起伏,而又貌斷實續。
②這部分可分幾層?每層寫什么?
--第1層(1─6自然段)寫作者等一行登上天都峰的經過。
文章以作者親眼所見,極寫天都之險,與第二部分相應,形成古今、虛實相映之勢。文章處處都將今天的登山道路與古人登山的路徑作對比,強調今天的登山道路已“化險為夷”,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張本。
寫“我們”登攀的經過,只用三個“直上,直上,直上”反復(提問),表現了勇往向上的氣概。
第2層(7─8自然段)寫登上天都峰所見景色,抒發感慨。
登上天都峰,“千里江山,盡收眼底;黃山奇景,盡踏足下”(此為過渡句),作者深深感慨的是(提問),“我們這江山,這時代,正是這樣,屬于少數人的幸福已屬于多數人。”這是文章點題的句子。(集體朗讀)
※第四部分:寫在黃山之巔見到的云海、松樹、日出、攝身光等奇觀。
這一部分承第一部分黃山奇觀的“奇”而來,“奇”在何處?
--提示:奇就奇在“變化無定”上,云海漂泊無定,景物瞬息萬變,群峰時隱時現,忽而旭日東升,忽而傾盆大雨,從彩虹到神奇的攝身光,寫盡黃山的險與奇,還有神秘感。又如寫松樹,“從峰頂俯視,它們如苔蘚,披覆住巖石;從山腰仰視,它們如仙女,亭亭而玉立。沿著巖壁折縫,一個個的走將出來,薄紗經綢,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從這兒揚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太多,浪這么險惡,……”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異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四、寫作特點:
1、形散神聚,大起大合。
2、順序井然。
宏觀順序:(文章一、二部分)混沌初開──宇宙形成──人類出現(從史前時期直至元明清)
微觀順序:(文章三、四部分)早晨出發登山──登上天都峰──黃山頂上過夜──第二天凌晨觀日出──白天見攝身光奇景
3、節奏明快的短句與排偶句式:
作用:以加強文章奔騰豪放的氣勢。
短句:
*“它是大手筆,用火山噴發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圍一百二十公里,面積千余平方公里的一個渾圓的區域里,分布了這末多花岡巖的山峰。”(比較復雜的長句,卻將它們逗開成幾段,以加強語勢節奏。)
*“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還有八潭,四瀑。”(一個句子,分為兩個分句,五個賓語分別逗開)
排偶句(類似駢體文):
*“它打開了它的云庫,撥給這區域的,有倏來倏去的云,撲朔迷離的霧,崐綺麗多采的霞光,雪浪滾滾的云海。”
*“黃山松鐵骨冰饑;異蘿松天下罕見。”
*“這樣,大自然把紫紅的峰,雪浪云的海,虛無飄渺的霧,蒼翠的松,拿過來組成了無窮盡的幻異的景。……一道溫泉,能治百病。各種走獸之外,又有各種飛禽。神奇的音樂鳥能唱出八個樂音。稀世的靈芝草,有珊瑚似的的肉芝。”
4、記敘與抒情議論相結合,記敘為抒情議論作依據。(請學生做練習2)
如寫天都峰之險,而今天卻化險為夷,這是新時代石工們的功勞,所以引出議論,“我們這江山,這時代,正是這樣,屬于少數人的幸福已屬于多數人。雖然這里歷代有人開山筑道,卻只有這時代才開成了山,筑成了道。”接著抒情:“勝境已成為公園,絕處已經逢生。……看呵,這是何等的公園!”這就有力地點明和突出了主題,歌頌了社會主義新時代。
五、練習:
1、比較閱讀:
例:《黃山記》與《雨中登泰山》寫法比較:
同: 對象都是名山,都有獨出心裁的構思。
異: 大氣磅礴,蘊蓄著深刻的思考;情趣盎然,飽含生活的氣息。
2、語文活動:在書刊或網上尋找黃山的照片,或找出自己拍攝的風景照,至少兩幅,并分別配上小詩或散文詩。寫在練筆本上。
黃山記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了解本文獨具匠心的構思謀篇的手法;
(二)了解本文簡練巧妙、熱情奔放的語言特色;
(三)領略黃山峰巒奇險而美妙的壯麗景色,并了解作者對祖國河山和對社會主義的熱愛、贊頌之情。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課文四部分各寫什么?它們之間有沒有聯系?怎樣聯系?
分析:“一”想像大自然怎樣創造形成黃山這處勝境,實質上介紹了黃山景物的特色:云海、奇松、溫泉、飛瀑,寫出黃山“奇、險”的特點,給第二部分埋下伏筆,也給“三、四”作鋪墊。它是全文的總起。“二”分三階段(史前,唐宋,明清以后)寫黃山的登山史,呼應“一”黃山的“險”,為后文寫今天黃山化險為夷作反襯,表明時代不同,風景區已能為全民所享用。“三”著重按游蹤寫登天都峰的過程,與“二”對比,形成古今、虛實相映,點明題旨:“屬于少數人的幸福已屬于多數人。”“四”寫在黃山之巔所見黃山的四大景觀:云海、蒼松、日出、攝身光,和“一”的“奇”緊扣。這四部分聯系是很緊密的,全文采用總分結構的組織形式。借用書上的句子來概括:一、大自然安排勝境;二、不可攀登的黃山;三、幸福已屬多數人;四、這是何等的公園!
(二)第二、三兩部分寫登山的情況,它跟黃山的特點,以及表達主題的關系。
分析:第二部分寫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簡要歷史,看似與寫黃山的特點無關,實則是妙筆,幾千年來很少有人登上黃山最高峰,是因為其險峻,這里側面烘托黃山的險。第三部分寫“我們”登山時的情況,正面直接寫其“險”,同時,也處處與第二部分比較,以突出“換了人間”之意,表達了主題。
(三)如何理解本文多用短句和排偶句。
分析:本文多數單句、分句都極其簡短,即使是一些比較復雜的長句,作者也順應句子結構,將其分開成幾段,以使其節奏明快,段落不分,采用類似駢體文的排偶句式,讀來有一種奔騰直瀉、不可阻遏的磅礴氣勢。
(四)本文寫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本文引證廣泛,材料豐富,而文章結構卻脈絡分明,嚴謹有度。作者將豐富的材料分成幾類,然后依據表現主題的需要,借抒情議論,把它們聯綴成篇。
聯想豐富是本文的突出特點。作者的聯想方式主要有:因果聯想,如由“土地”的今天,想到“土地”的歷史和未來;關系聯想,如由“土地”想到“土地”上的人物和事跡;對比聯想,如由剝削階級對“土地”的掠奪,想到勞動者對“土地”的珍惜;相似聯想,如由公子重耳接受土塊,想到古代皇帝的封疆儀式,再想到殖民強盜強迫太平洋島嶼上的土人接受的投降儀式。如此等等。作者嫻熟自如地交替運用這些聯想方式,思緒飛揚,無所不至。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認真閱讀《黃山記》,寫出每部分的內容大意,運用工具書解決詞語的問題。
內容大意:第一部分:大自然精心安排黃山勝景(介紹黃山的概況);第二部分:回顧古人攀登黃山的歷史;第三部分:記敘從溫泉賓館至天都峰頂的歷程;第四部分:在天都峰頂所見的奇觀。
詞語:
煞費苦心(sh4 f8i k( x9n):辛辛苦苦地費盡心思。
皖(w3n):安徽的別稱。
慳吝(qi1 l@n):過分愛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東西)。
糗(qi():干糧。
卓越(zhu# yu8):非常優秀,超出一般。
卓絕(zhu# ju6):超過一切,達到極點。
狹仄(xi2 z8):狹窄。
詭奇(gu! q0):奇異。
摺(折)皺(zh6 zh^u):折縫。
載(z3i)(沉載浮):又。
(二)閱讀第一部分,然后思考下面的問題。
1.作者為什么要用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為主人來描寫它是怎樣安排黃山的呢?
提示:這樣安排比自己介紹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紹顯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來寫就顯得獨辟蹊徑,給讀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這樣寫更能突出黃山確是人間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費心機”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臨下的氣勢、簡練的筆觸,把黃山的絕境和細微之處全都寫到了。
2.對“云海”的描寫用的是什么手法?
提示:采用側面描寫的手法,以山峰來襯托云海,使云海--黃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變幻莫測、令人神往的特點生動地表現出來。
3.找出這一部分寫出的詞語,用一個字來概括黃山的特點。
提示:“高峰下臨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風峻骨”,“處處懸崖絕壁,無可托足”。特點是“險”。
4.作者寫大自然對黃山的“賞賜”,列舉了云、松、音樂鳥、靈芝、肉芝和攝身光等,這是黃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黃山風景的______。
提示:填“奇”字。從“打開它的云庫”,“特意委托風神帶來名貴的松樹樹種”,“組成無窮無盡幻異的景”,“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效果”、“格外賞賜了”、“極罕見”等詞語可見。
(三)第二部分寫的是古人攀登黃山的歷史,討論以下問題。
1.寫黃帝在這里飛升是“傳說”,和李白等人有詩文留下為證,顯然不同,為什么要選用“傳說”這一材料呢?
提示:增加黃山的神秘色彩,使黃山顯得更有魅力。
2.寫李白等人的詩、文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現了黃山的險峻,登山的艱難,也豐富了文章的內容。
3.這一部分與全文中心有什么關系?
提示:本段回顧幾千年來,只有少數像李白這樣不畏險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是只能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這就為下文歌頌我們的時代和人民伏下一筆。
4.這一部分和其他部分有什么聯系?
提示:承第一部分黃山風光的“險”而來,是大自然“不肯隨便地將勝景給予人類”及“封山”這一意旨的具體體現。又與第三部分“勝景已成公園,絕處已經逢生”的現實情況相互比照。可見這部分使文章結構波瀾起伏,而又貌斷實續。
(四)第三部分是怎樣突出文章的中心的?
提示:(1)對比:把前人攀緣險峰的石級與現在有鐵欄桿的寬闊的石級作對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與我們“直上,直上,直上”“卻無可戰栗”作對比,(2)詳略處理得當,如“過了立馬亭,龍蟠坡,到半山寺,便見天都峰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為最險的地方,鯽魚背、閻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呵,天都峰,蓮花峰,玉屏峰,蓮蕊峰,光明頂,獅子林,這許多許多佳麗處,都在公園中。”詳寫登天都峰,其余略寫,重點突出。(3)記敘與議論相結合,記敘為議論作依據。寫天都峰之險,而今天卻化險為夷,這是石工們的功勞,所以引出議論,“我們這江山,這時代,正是這樣,屬于少數人的幸福已屬于多數人。雖然這里歷代有人開山筑道,卻只有這時代才開成了山,筑成了道。”
(五)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黃山景觀的“奇”而來。可思考“奇”在何處。
提示:奇就奇在“變化無定”上,云海漂泊無定,景物瞬息萬變,群峰時隱時現,忽而旭日東升,忽而傾盆大雨,從彩虹到神奇的攝身光,寫盡黃山的險與奇,還有神秘感,又如寫松樹,“從峰頂俯視,它們如苔蘚,披覆住巖石;從山腰仰視,它們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著巖壁折縫,一個個的走將出來,薄紗輕綢,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從這兒揚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這樣險惡,……”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異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黃山記》精粹教案3則]相關文章:
1.黃山奇松教案
2.登黃山記閱讀答案
3.游黃山曰記文言文翻譯
6.《核舟記》教案
7.囚綠記的教案
8.小石潭記教案
9.苦齋記優秀教案
10.帶教學后記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