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臺歌》譯文
前面看不到古代知人善任的君王,后面又看不到舉賢授能的賢君。
想到天地是那樣永久長遠,獨個兒流下了悲傷的眼淚。
賞析
這首詩,是古今一致公認的名篇。
“前不見古人”一句五個字,但卻包括了燕昭王在內的許多古代賢王,他們知人善任,人盡其才,大約怎么也不會任用像武攸宜這樣的無能之人;至于作者自 己,如有像燕昭王這樣的統治者,才能一定會得到施展,抱負終會實現。但這一切不過是感慨而已,因為前代的賢王已成過去,是見不著的。
“后不 見來者”,后代的賢君也將會有的,但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暫,自己又怎么能見得著呢!
前代的賢王見不著,后代的賢君等不到,空有治國安民的理想,終一生不得實現,這該是多么令人憂郁的事情啊!
這首詩的題目有一個“登”字但是詩中無一處點明這個字,不過讀者又處處感到有這個字的存 在。一、二句的“前”與“后”自然是詩人登高所望的“眼前”與“身后”,但他卻因此聯想到久遠的古昔與以后的時代;古今相連,造成了時間的漫長。詩人的苦悶痛苦的心情因時間與空間的襯托,得到了極為深沉的表現。
前三句寫詩人登高時的心理活動,最后一句才寫外部表情。內心是表情的依賴,表情是內心的反映,兩者恰當結合,勾畫出一個胸懷大志而又不逢其時、獨立悲嘆的動人形象。
全詩的語句長短不齊,音調富于變化,更有助于表達詩人起伏強烈的慨嘆之情。
【譯 文】
中年以后厭塵俗喧囂, 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邊陲。興致來了,獨自一人前往欣賞這 美麗的景色,這種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樂。隨意而行,不知不覺,竟走到流水的盡頭,看是無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來,看那悠閑無心的云興起漂游。偶然間遇見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談說笑毫無拘束,忘了回去的時期。
【文體知識】
本詩屬于近體詩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王維的代表作之一。近人俞陛云在《詩境淺說》說:“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云起,見妙境之無窮。可悟處世事變之 無窮,求學之義理亦無窮。此二句有一片化機之妙。”
【名句點擊】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是說隨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覺,竟來到流水的盡頭,看是無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來,是心情悠閑到極點的表示。云給人以悠閑的感覺,也給人以無心的印象。通過 這一行、一到、 一坐、一看的描寫,詩人此時心境的閑適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為后代詩家贊賞。近人俞陛云在《詩境淺說》中說:“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云起,見妙境之無窮。可悟處世事變之無窮,求學之義理亦無窮。此二句有一片化機之妙。”這是很有見地的。再從藝術上看,這二句詩真是詩中有畫,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畫。毋怪《宣和畫譜》指出:“‘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及‘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之類,以其句法,皆所畫也。”詩句有隨遇而安的理趣。
【名句運用】
類似本詩描寫云的詩句有陶潛《歸去來辭》中的“云無心以出岫”,王勃《滕王閣詩》中有“閑云潭影日悠悠”等。
【難句解析】
“偶然值林叟, 談笑無還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實不止遇見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來出游便是乘興而去,帶有偶然性:“行到水窮處”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實在是貫穿上下,成為此次出游的一個特色。而且正因處處偶然,所以處處都是“無心的遇合”,更顯出心中的悠閑,如 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跡毫無拘束。它寫出了詩人那種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風采。
【拓展積累】
頷聯“興來每 獨往,勝事自知” 中“獨往”,寫出詩人的勃勃興致;下一句“ 自知”,又寫出詩人欣賞美景時的樂趣。詩人同調無多,興致來時,惟有獨游,賞景怡情,能自得其樂,隨處 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會其趣而已。一個“空”字透露出來的不是消極、悲觀、失望之情,而是那種自得其樂的閑情逸致 。可謂“空”字不空、詞“空”意豐。王維運用“空”字的詩句還有:
《鹿柴》中有:“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桃源行》》中有:“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
《鳥鳴澗》中有:“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過香積寺》中有:“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登幽州臺歌》《終南別業》譯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7.登幽州臺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