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中學 王玨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肅穆、荒謬、健忘”等詞語,理解其詞義并用詞造句。
2.了解作家及作品所反映的時代特征。
3.把握文章內容,理解作品戰爭的主題。
能力目標
1.整體感知文意,把握文章四個部分的內在聯系,理清文章敘事脈絡。
2.把握引文與正文的聯系,力求從主要方面把握課文內容,學習如何快速準確全面地理解文意的方法。
3.揣摩文中意味深長的語句,領會語言的深層含義,增強語感,提高理解力。
德育目標
文章控訴法西斯罪行,并向全人類提出警示:要和平,不要戰爭。學習本文,讓學生銘記歷史,正視現實,呼喚和平,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把握引文與正文,正文四個部分的聯系,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精讀課文,揣摩含義豐富的語句,領會語句的深層含義。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文章語言精美,含蓄蘊藉,只有在不斷的朗讀中,才能領會文章的深層內涵。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以學生獨立探究為主,輔之以必要的點撥引導,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教具準備
多媒體、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探究文章主體四個部分之間的聯系,整體感知文意;理解引文與正文的意義關聯,準確全面地理解文意;揣摩語言,體味其豐富的內涵,增強對語言的感悟和理解。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爭如惡魔一樣吞噬了無數的生靈。法西斯如泯滅人性的怪獸,如一部開動著的殺人機器,中國南京30萬不眠的英靈,南斯拉夫7000個善良的靈魂,仍在無聲地控訴著法西斯的罪惡。歷史為之顫栗,然而歷史不能遺忘,罪惡不能遺忘。今天我們學習《親愛的爸爸媽媽》,去感受南斯拉夫每年10月21日舉行的盛大祭奠活動那“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
設計(二)
在我們的生活中,伴隨著“親愛的爸爸媽媽”這聲稚嫩的呼喚而來的,常常是充滿愛意的笑臉和親切的呵護。但在這篇文章中,伴隨著這聲呼喚的卻是滅絕人性的槍聲。面對曾經發生過的慘劇,你對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對和平與幸福,也許會有更多的認識和更深的思考。現在讓我們一起學習《親愛的爸爸媽媽》。
二、作家及相關資料介紹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資料內容如下:
聶華苓,女,美國華裔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漢人。著有《失去的金鈴子》《桑青與桃紅》《千山外,水流長》《臺灣軼事》等小說集,《夢谷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譯集。
三、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梳理課文主體四部分之間的關系,把握本文的敘事脈絡。
(1)選兩位同學復述課文。
(2)教師提示學生抓住文中記敘的要素梳理情節。
明確:作者一行來到克拉庫耶伐次參加紀念活動。第一部分寫來到墳地的所見所聞。借莫馬迪密其之口,訴說當年大屠殺的慘狀;寫親眼所見,寫南斯拉夫人民冒雨參加盛大的紀念活動。第二部分具體記敘這次紀念活動,記述朗誦、合唱、歌劇等等演出活動。第三部分記述作家的座談。第四部分寫參觀紀念館,從摘錄的被殘殺的人留下的片紙只字可以看出。概括起來,四個部分記述紀念活動的四個片斷:來到紀念地,看紀念演出,參加座談會,參觀紀念館。
3.學生篩選文中一些運用抒情、議論表達方式的句子,默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學生默讀,悉心體會。
(2)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小組長記錄總結。
(3)各組選代言人進行全班交流。
明確:課文再現了半個世紀前的殘酷歷史,著重再現了被殘殺者的心靈,讓我們強烈感受到法西斯屠殺的野蠻殘酷,表達了作者對南斯拉夫人民的同情和崇敬,對法西斯分子的刻骨仇恨。
4.提問:除了與紀念活動有關的文字,作者還寫了些什么?有什么用意?
學生思考,交流。
明確:課文還聯系到南京大屠殺。作為華裔作家,一顆“中國心”使她想到了南京大屠殺,那更是慘絕人寰的殺戮,被害者達30萬人,日本法西斯匪徒的瘋狂,更是滅絕人性,慘無人道。作者把西方與東方聯系起來,在寬廣的層面上突出世界和平這個主題。
另外,課文還寫到一位西德作家和一位日本作家的發言。西德作家真誠的懺悔贏得了人們的寬容和尊重。日本作家則是自私的狡辯,想為日本軍國主義開脫罪責,只能引來人們的反感與冷落。作者這樣寫,意在警示人們:至今還有人不愿正視歷史,仍為侵略辯護,這潛伏著新的危險。
四、聚焦引文,準確全面地理解文意
1.學生齊讀引文,篩選關鍵詞句。
明確:“那就是我帶走的沉重記憶,但這是個美麗的記憶”,關鍵詞為“沉重”“美麗”。
2.提問:“沉重的記憶”指什么?“美麗的記憶”又指什么?
學生明確:“沉重的記憶”指納粹黨在克拉庫耶伐次埋葬了7000名被殘殺的人。“美麗的記憶”指克拉庫耶伐次的人民被敵人殺戮的那一刻所表現出來的整個民族的英勇。
3.提問:正文前面為什么引用薩特的話?
學生思考,明確:薩特的話是全文的引子,也是本文的點睛之筆。
薩特說到,克拉庫耶伐次這座小城成了一座巨大的墳墓,埋葬了7000個被殘殺的人。課文再現了半個世紀前那一段殘酷的歷史,一天之內,納粹殺死7000人,其中包括300名孩子,鮮血染紅三百五十多英畝土地,被殘殺者臨死前的哀號仿佛就在我們耳畔回響。大屠殺慘絕人寰,歷史是沉重的,記憶是沉重的。
面對血腥屠殺,塞爾維亞人表現了“整個民族的英勇”。有一位老師,“納粹要他合作,他說:‘開槍吧!我給孩子們上最后一課!’”所謂“合作”就是要他做民族的叛徒,這位老師是有民族氣節的,他毫不畏懼,大義凜然。課文第四部分摘錄的遺言,表現了無辜的平民面臨死亡的威脅時,仍然懷著強烈的愛向生者傾吐心聲和愿望,沒有人向劊子手乞憐。還有一位工人要“孩子們為父報仇”。他們表現了“整個民族的英勇”,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所以說“這是個美麗的記憶”。
五、探究思考,體味標題的新穎獨特
提問:如把文章的標題改為“克拉庫耶伐次之行”,好不好,為什么?
學生討論。
明確:不好。課文通過再現被殘殺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動,反襯法西斯的殘酷!坝H愛的爸爸媽媽”突出孩子們撕心裂肺的最后一聲呼喊,讓我們想見當年那場屠殺的情景,對殘殺者的兇殘感受得更為深切。
六、揣摩語言,體會文句的深層含義
多媒體顯示(顯示一題完成一題):
1.凄風?嘤。天昏。地暗。
(連用四個句號,起到了什么樣的表達效果?這里僅僅是在描寫天氣嗎?)
2.“他們殺孩子、老師,也殺牧師、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純樸勤勞的普通市民!
(“全是”一詞強調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3.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
(如何理解這看似矛盾的議論?)
4.他們坐在書桌前……
(引用迪?ǖ脑娋浒俗髡咴鯓拥乃枷敫星?)
5.世世代代“人”的聲音,在詩和音樂的韻律中,響徹云霄,響遍山谷。
(為什么給“人”字加引號?)
6.人,是健忘的。不記仇,很對。但是,不能忘記。
(聯系上下文,說說這句話的涵義)
7.另一位作家講話之后,日本人也要講話了。
(“日本人”為什么不說“作家”?)
8.明赫白仍然雙手撐著頭流淚。我和安格爾走過去和他握手。許多人走過去和他握手。
(聯系上下文,說說為什么明赫白得到眾人的寬恕和尊重)
學生吟誦這些句子,悉心體味它們的深層含義。選8位同學回答。
明確:1.這里不僅是描寫天氣,而且在渲染氣氛,“天地亦與人同哀”。連用四個句號,成為四個短句,使每個字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表意功能,易激發讀者的想像,使讀者充分感受到無限悲哀的氣氛。
2.“全是”一詞包含了作者對被殘殺者的深切同情,對屠殺無辜平民的法西斯強盜的憤怒控訴。
3.其實并不矛盾。成千上萬的人來紀念當年被殘殺的人,特別是兩位生還者來到這里,半個世紀前殘酷的歷史呈現在人們眼前,在凄風苦雨的悲哀氣氛中,歷史和現實融合了。殘酷的歷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沒有忘記歷史,成千上萬人來到這里紀念死者,這又是美麗的。這一切都是真實的;47年前納粹竟然認為種族有優劣,要消滅劣等種族,這是何等荒謬。
4.這些詩句歌唱孩子們“對未來的憧憬,對生命的喜悅”。孩子們的生命才起步,他們正努力學習,向往將來“在陽光下奔跑”,創造人生的業績。他們在愛的陽光下成長,絲毫沒有意識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脅。歌唱孩子們的可愛和希望,正是對納粹強盜的控訴。
5.這個引號起強調作用,強調人的價值、生命的價值。
6.作者強調不能忘記歷史,只有記住歷史,吸取歷史教訓,才能保證世間永遠不再有戰爭和屠殺。
7.日本作家為日本軍國主義開脫罪責,他在自私地狡辯。作家本應具有人類的良知。作者不稱他為作家,說“日本人”,表明了作者對他的鄙棄。許多人與西德作家握手,在無言之中表明人們對日本人的反感和唾棄。
8.明赫白反省本國的侵略罪行,認識非常深刻,情感非常真摯,態度非常誠懇。半個世紀前的罪行是納粹強盜犯下的,明赫白是沒有責任的,他卻代上一代人受過,他把自己與整個民族看成一個整體,表達了整個民族的反省,所以贏得了人們的寬容和尊重。
七、課堂小結
這確實是一個沉重而美麗的記憶。我們崇敬塞爾維亞人的英勇,認同他們的歷史觀,讓我們用良知、用正義和著作家的心聲一同呼吁:永遠不要再有戰爭和屠殺了!
八、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三題。
●板書設計
親愛的爸爸媽媽
引文 正文
沉重 法西斯的殘酷
美麗 塞爾維亞民族的英勇
[《親愛的爸爸媽媽》教案]相關文章:
2.親愛的爸爸媽媽教案
4.師說教案教案
7.《鱒魚》的教案
8.《過年》的教案
9.《壓強》教案
10.《大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