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 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停頓。
2. 正確翻譯文言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3. 了解故事的寓意,理解故事中表達的生活智慧。
教學預備
布置預習:
(1)自讀課文,明確字詞讀音。
(2)結合書下注釋,嘗試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過程
模塊一:教學目標
老師出鏡: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刻舟求劍”,同學們應該都很熟悉這個故事。但是,當熟悉的情節用不太熟悉的文言文寫出來的時候,同學們還有信心把文章理解清楚嗎?這節課就考考大家,看看同學們能不能運用上節課掌握的文言文學習方法來理解這篇文言文。具體來說,就是能夠讀準字音和停頓PPT2讀準字音和停頓,正確翻譯文言字詞的意思。PPT2正確翻譯文言字詞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寓意,理解故事中表達的生活智慧。PPT2了解故事的寓意,理解故事中表達的生活智慧。
模塊二:疏通課文
學習文言文的第一步就是把文章讀順暢。下面老師就為同學們朗讀課文,同學們注意文中字詞的讀音。
PPT3遽(jù)、契(qì)、乎(hū)。請同學們參看書下注釋,理解這字詞的意思。“遽”是立刻的意思;“契”是刻的意思;“乎”是一個特殊的語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嗎”,通常表示疑問語氣。PPT3立刻;刻;嗎
老師在這里給同學們強調一下“契”這個字。“契”在我們現代漢語里是“契約”的意思,PPT3契約但在這篇文章里“契”卻是“刻”的意思。同學們可以發現,“契”的字形并沒有變,字義卻有了不小的差別。古漢語中有大量字詞,古代和今天的字形相同,但是意義用法卻不相同,這樣的自此現象叫做“古今異義”。PPT3古今異義:字形相同,字義變化。
老師再把文章讀一遍,請同學們注意老師在朗讀中表現的停頓。
PPT4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在老師朗讀的時候,同學們已經在文章中標注出停頓來了。老師從文中選取了兩個句子,分別請一位同學讀讀看,該表現出怎樣的停頓?
PPT5楚人/有涉江者 其劍/自舟中/墜于水
為什么要這樣來讀?請兩位同學來說說理由。
“楚人”是人物;“涉江”是楚人所做事情。“劍”是事物;“舟中”是劍起初的位置;“墜于水”是劍的去向。句子內容的不同層次,在朗讀中就要以適當的停頓來表現。所謂“適當”,就是上一節課給同學們強調過的“意斷氣不斷”。老師再請兩位同學來朗讀這兩個句子,大家聽聽他們讀出了文言文語句的舒緩、流暢嗎?
請同學們一起讀課文,注意體會準確讀音和正確的停頓。(點評齊讀,如效果不理想,可進一步指導并再次齊讀。)
模塊三:翻譯課文
剛上課的時候老師就說,這是同學們很熟悉的故事。接下來,老師想換一種方法來幫大家回顧這個故事。PPT6播放動畫片《刻舟求劍》
短片看完了,請一位同學給我們大家復述一下《刻舟求劍》的故事情節。(只復述故事情節,不要求學生闡明寓意)
重溫“刻舟求劍”的故事之后,同學們翻譯文章的難度就小多了。我們可以依據已經知道的情節來推知文中難懂的字詞,也就是運用我們前面教過的“上下文推知”。當然,還有另外兩種文言文翻譯的方法:“直接翻譯”和“組詞推敲”。PPT7上下文推知、直接翻譯、組詞推敲
請同學們分成四人小組,合作翻譯課文。
PPT7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同學們在翻譯的時候,已經能夠的運用組詞和上下文聯系的方法來理解字詞。這其中有三個詞我們要關注。
“自”,在《鄭人買履》中我們學到過“先自度其足”,那時候的“自”是自己的意思。PPT8先自度其足,自己而在本文中“自”是“從”的意思,PPT8其劍自舟中墜于水,從表示劍是從舟上掉下來的。像這樣的同一個字詞,在不同的語句或者文章里出現不同的意思,叫做“一詞多義”。PPT8一詞多義:同一字詞,不同詞義。“墜”,如果按照直譯來看的話,應該是下落的意思。如果我們聯系劍從舟上掉入水中的情況來看,就應該作為“掉落”來理解。“求”如果我們用組詞推敲來理解,就會出現,尋求、追求這樣的意思。如果我們聯系是要找尋水中的寶劍,那就應該把“求”理解成“撈取”。PPT9自:從;墜:下落-掉落;求:尋求、追求-撈取。
這就提醒我們,在文言文翻譯時,要重視上下文的意思通順,無論是直接翻譯還是組詞推敲,都要符合上下文需要的意思。
模塊四:理解內容
讀準了字音和停頓,翻譯了文章,我們再朗讀課文的話就應該更加流暢了。請同學們朗讀課文。
同學們,這篇文章好像并沒有把故事寫完,“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大家覺得楚人下水之后,能撈到自己的劍嗎?PPT10楚人能撈到自己的劍嗎?同學們都認為不能。那就請大家用文中的語句來說說楚人不能撈到劍的原因。“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PPT10舟已行矣,而劍不行同學們都發現楚人撈不到劍的原因了,這其實是個很簡單的道理。但是,楚人在刻舟的時候覺得自己能撈到劍嗎?請同學們朗讀課文,結合文中楚人的描寫思考這個問題。
我們看他立刻在船上刻下記號,還說:“這就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PPT10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他的行動多么迅速,語氣也很堅定,他以為自己一定能從船身標記的地方找到劍。他為什么會這么想呢?請同學們看一看《刻舟求劍》前傳。PPT11從前有一個楚國人,有一天他和妹妹在山上練習劍法時,不慎將劍掉入山下,他要去找劍,可是天色已晚。妹妹勸說道:“我在你掉劍的地方做個標記,明天上山再來找肯定能找到那把劍。”第二天,他果然找到了那把劍。原來,楚人曾經遇到過丟劍的事情,正是在山上做了記號才找回了劍。PPT12刻山求劍-成功;刻舟求劍-失敗那么,為什么這一次沒有成功?PPT12情況發生了變化。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PPT13楚人之“惑”楚人究竟“惑”在哪里?PPT13沒有注意事情的變化,一味照搬以往的做法那么,從楚人身上我們能學到什么?PPT13隨客觀事物變化而變化,不能墨守成規、因循守舊
模塊五:文言現象歸納
學習了兩篇短小的文言文,同學們已經初步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朗讀是我們走進文言文的有效途徑,讀準字音、節奏;讀懂文章內容;讀出文章內涵,甚至讀出文采都需要朗讀來體會。PPT14讀準字音、節奏;讀懂內容;讀出內涵,讀出文采翻譯文言文也有法可依,“直接翻譯、組詞推敲、上下文推知”。PPT14直接翻譯、組詞推敲、上下文推知
當一篇文言文讀通讀懂之后,我們的學習任務還并沒有結束。老師在上一節課開始的時候就說過,文言文和現代漢語既有區別又有聯系,讀起來不太容易。想要讀通讀懂更多的文言文,我們就必須勤于積累。這種文言文學習的積累,主要集中在字詞方面,也就是實詞和虛詞的積累。下面,老師就以《古代寓言兩則》為例,給同學們介紹實詞、虛詞積累的辦法。
對于實詞,我們主要關注這樣的四種現象: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PPT15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在《鄭人買履》和《刻舟求劍》兩則寓言當中,我們學到了哪些通假字?
“坐”和“反”。PPT16坐、反在具體歸納時,每種字詞現象都有固定的格式,比如通假字就應該這樣歸納。坐:“坐”同“座”,座椅。PPT16坐:“坐”同“座”,座椅。同學們注意,通假字的歸納既要明確通假字,更要指出本字,并將通假字的意思解釋出來。請大家仿照老師的方法,把“反”字的通假現象做個歸納。PPT16反:“反”同“返”,返回。
通假字是實詞歸納中最重要的一種,接下來就是古今異義。學習課文的時候我們就重點講過,兩則寓言故事中的古今異義是“契”字。PPT17契如何歸納呢?請同學們注意看老師的示范。契:古義,刻;今義,契約。PPT17契:古義,刻;今義,契約。歸納重要把古義和今義的差別清楚的呈現出來。
一詞多義主要指在同一篇文章中,同一個字詞出現了不同的解釋。這兩則寓言中有一詞多義嗎?“度”和“自”PPT18度、自
一詞多義的歸納和前幾種稍有不同,因為是同一個字詞所表現的不同解釋,為了明確不同的詞義,需要我們把例句也整理出來。比如“度”,度:自度其足,衡量;吾忘持度,尺寸。PPT18度:自度其足,衡量;吾忘持度,尺寸。
請同學們仿照老師的方法,歸納“自”的一詞多義。自:自度其足,自己;自舟中墜于水,從。PPT18自:自度其足,自己;自舟中墜于水,從。
詞類活用是一類很特殊的實詞現象。詞類就是詞性,這里歸納的就是同一字詞在古今運用中的詞性差異。這兩則寓言的學習中,我們就碰到了一個此類活動,度,名詞作動詞,衡量。PPT18度,名詞作動詞,衡量。
從剛剛的歸納可以看出,實詞的整理主要關注詞義和詞性的變化。而虛詞并沒有固定的詞義,所以歸納時就把關注的目光投向“用法”,也就是虛詞在具體句子中發揮的作用。老師給大家做個示范,之:置之后坐,代詞,代尺寸。至之市,語氣助詞,不譯。而忘操之,代詞,代尺寸。反歸取之,代詞,代尺寸。何不試之以足,代詞,代鞋子。PPT19之:置之后坐,代詞,代尺寸。至之市,語氣助詞,不譯。而忘操之,代詞,代尺寸。反歸取之,代詞,代尺寸。何不試之以足,代詞,代鞋子。請同學們仿照老師的方法,歸納兩則寓言中出現過的“其”、“而”、“以”和“于”。
PPT20其:先自度其足,代詞,代鄭人。而,而置之后坐,連詞,表承接。而劍不行,連詞,表轉折。以,何不試之以足,介詞,用。于,自舟中墜于水,介詞,到。
如此細致的將實詞、虛詞歸納出來,我們就能夠掌握《古代寓言兩則》中主要的文言現象了。長期堅持在每篇文言文學習之后,都做這樣的整理。隨著學習的課文變多了,我們自己積累的文言現象也會越來越完備。慢慢的,我們在學習文言文時就能做到見怪不怪、熟能生巧了,就可以自己輕松的讀通讀懂文言文了。
模塊六:拓展延伸
今天才是我們初中階段第一次學習文言文,也才做了一點初步的積累。但是,這兩則寓言中掌握的文言現象,積累的文言字詞,就已經可以幫助我們自己來讀文言文了。下面我們就通過一篇課外的文言文寓言故事,來檢驗大家學習的情況。
PPT17楚人有鬻①盾與矛者,譽②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③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④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⑤能應也。夫⑥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①鬻(yù):賣。②譽:夸耀。③陷:攻破。這里是穿的意思。④或:有的人。⑤弗:不。⑥夫:句首發語詞,表示發表議論,表述觀點。
這其實同學們很熟悉的一則寓言故事,相信對情節的熟悉可以幫助大家讀懂文章的意思。請同學們自讀這篇文言文,小組討論,疏通文章內容。
下面我們通過一些討論題,來檢驗同學們有沒有讀懂這篇文章。
PPT181、為文章取一個合適的名字。(自相矛盾)
PPT182、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堅(堅固)、應(回答)、世(世間)、立(存在)。
PPT193、下列句子中與“吾矛之利”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D)
A.而置之后坐(代詞,代尺寸) B.至之市(語氣助詞,不譯)
C.入水求之(代詞,代劍) D.不陷之矛(結構助詞,的)
PPT204、翻譯句子:⑴楚人有鬻盾與矛者(有一個楚國人賣矛和盾)⑵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我的矛很尖銳,沒有刺不破的東西)
PPT215、這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說話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出現難以自圓其說的情況。
老師出鏡:同學們,我們用兩節課的時間學習了《古代寓言兩則》。這是我們在初中階段學習的第一課文言文。一個良好的開頭,能夠讓我們今后更加自如的學習文言文,所以兩節課的學習當中,我們特別重視了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探討。學習《鄭人買履》,我們重點探討了用朗讀來指導我們理解課文的方法,并且初步掌握了三種文言字詞理解的辦法。學習《刻舟求劍》,同學們獨立運用“直接翻譯、組詞推敲、上下文推知”的辦法理解文章內容,有了寶貴的成功體驗。學習《刻舟求劍》掌握了文言字詞歸納積累的方法。在今后的文言文學習中,我們遇到的重點字詞都要及時的進行整理,形成系統的文言文知識體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越來越自如的學習文言文,讀通讀懂更多流傳千古的佳作名篇。
[《刻舟求劍》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