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縣灌口中學 劉 源
一.由一則報導引出的話題。
不久前讀到一則報導。
某小學畢業考試有這樣一道語文題:“雪化了以后變成
什么?”大部分考生回答:A.水;B.泥。而有兩個考生的答
案是:春天。理所當然,回答前面答案的得了滿分,回答
“春天”的得了零分。究其原因,評卷老師說“標準答案就是這樣”。回答“標準答案”的考生無可厚非,但回答“春天”的兩位充滿靈氣充滿詩情充滿開放式思想的“天才”就這樣扼殺在了我們評卷老師的筆下。這是教育的悲哀,這更是目前我們語文教學的悲哀。激動之后,我又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回答“水”和“泥”的學生僅僅是把老師教學的內容照相式地反饋給了教者,而回答"春天"的那兩位天使則是把老師的教學內容消化后作為自己的思維天然地表達出來;前者是一種固定了的囿于教師規范的思維,后者則是開放性的創造性思維;前者僅僅知道“是什么”; 而后者卻知道“為什么”和“以后怎么樣”;前者體現的是一種基礎,后者表現為一種素質和能力。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的教育特別是作為最基礎工具的語文教學更是需要培養這樣一種具有發散性思維的高素質人才,以適應和推進我們的學校教育。
-1- 二.什么是發散性思維?
心理學認為,思維是人腦對外界事物能動的反應。它取決于人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先天素質以及智力發展程度。思維具有經驗性、躍動性、可傳遞性和暗示性。在思維的躍動性中,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不斷地自我修正和深化升華,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朝秦暮楚”。進一步的心理學研究還表明,思維躍動性的最高層次是發散性思維,也即思維不局限于相同的時間和空間,不局限于相同的色彩板塊, 更不局限于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她無所不在,無所不思,無所不用。發散性思維是現代人素質的最基本體現。
1.發散性思維是一條“時空隧道”。她能把不同的時間和時間緊緊相連,把根本不可能的空間相互交織,把不同的時間和空間融為一個整體。人類歷史上這樣的天才或天才之作數不勝數,李白的《宣州謝眺北樓餞別校書叔云》就是這樣的杰作,吳承恩筆下的美猴王就是這樣的精靈,少兒歌曲《種太陽》是當今小天才的靈光閃動,更不必說當今無數的科幻小說了。
2.發散性思維是大自然最天才的“調色板”。發散性思維可以將不同的色彩和不同的季節組合,將不同的感官彼此交融,把不同的要素有序和無序地對接。“雪化了變成春天”是季節、色彩、感官、詩意的天然組合,《種太陽》是自然現象、美好愿望、兒童心理、人類本性的高度融合,許許多多優秀的兒童卡通就是這樣的天才“調色板”。
3.發散性思維是人世間放蕩無稽的“反叛者”。她不一 -2-定必須在已有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才能思維,她常常反常規的出現,“大吃一驚”是她的姓名,“無章可循”是她的本性,“不服管教”是她難以合群的致命弱點。
綜上所述, 發散性思維是人類所特有的最自由的最高思維境界, 是人類天才(從教育學的角度講每個人都是天才)的自由發揮形式。基于這個概念,中學(僅僅是中學?)語文教學應該而且必須從培養庸才的怪圈中跳出來,從素質入手,從培養和開發發散性思維著眼,造就大量的高素質的“厚度型”人才,才能適應我們這個時代的要求,才能不辱我們的祖先。
三.中學語文教學中發散性思維培養之我見。
語文學科是一切學科的工具,語文能力的高低大概能反應其思維能力的高低。可以這樣說,語文學科在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方面具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下面就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1.課堂教學中的發散性思維培養。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體,學生大部分的知識和能力都是通過課堂教學獲得和形成的。傳統的課堂教學基本上是傳授式或“填鴨式”,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參與還很少。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就必須轉變觀念,把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的原則真正貫徹到底。從教學目標的確定,課題的導入,教學過程的設計,到提問討論的進行,以及課堂氣氛的調動,教學藝術的刻意追求,都必須從培養發散性思維的角度加以精心準備。教學過程的設計必須著眼于“學生主體”這樣一個中心,體現學生的參 -3-與意識;提問討論的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特征,著眼學生“表現自我”的個性心理;課堂氣氛和教學藝術的營造主要是給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創造一個適宜的空間,讓學生能真正將思維發散到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無拘無束的自由境界。一句話,語文課堂教學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千方百計創設一個適宜于語文思維的放射狀的“教學磁場”(僅僅是意境還非常不夠)。
2.作業考試中的發散性思維培養。教育學中常用“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來形容教學方式和方法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而要在具體的實踐中刻意運用和長期實行,則不一定每個教育工作者都能做到這一點。本文開頭的報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愚以為,作業考試不一定都由教師來布置和實施,完全可以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讓其自由地作業和考試。
①作業的形式多樣化。學生自己布置、自己批改,甚至自己確定答案;學生可以自己布置自己喜歡的作業;鼓勵作業形式的革新。語文學科的作業最主要以思維和口頭表達為主。
②作業檢測方式的多樣化。教師檢測作業時,應該突破傳統的圈子,將學生潛在的素質挖掘出來,而不必拘泥于答案的整齊化一。也許語文學科最容易做到這一點。
③作業評價和反饋不拘一格。教者評、學生評、精批細改僅僅是傳統的重復,賞析型、解剖型更易為當今學生所接受,結合現代化的教學媒體手段進行評價才是最適合現代學生心理的評價方式。語文學科中“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最好能使用這種方式。
-4- ④考試評閱制度必須變革。整齊化一的答案只能選擇平庸之才。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評閱方式,在教師面對的學生相對較少的情況下是很容易實現的。學生自我考試和設立無人監考場,甚至讓學生自己考試自己評閱自己反饋。也許語文學科在這方面進行嘗試要花費較大的精力。
3.輔導實作中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傳統的輔導僅僅是讓學生知道“是什么”或“為什么”或者讓學生記住答案。要培養發散性思維輔導和實作必須在“以前怎么樣”、“現在怎么樣”和“將來會怎么樣”方面下功夫,為學生揭示事物內在的奧秘和將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實際上,語文學科中大量的文學精品的賞析和討論就是發散性思維培養的原料基地。
4.其它方面的發散性思維培養。語文教學包括各個方面。在課外讀物的閱讀方面著重培養學生的再造性思維,將作品的內涵加以擴大聯想,營造出學生自己所特有的作品“這一個”(黑格爾語);在作文或者寫作訓練中, 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個人愛好或者個性特長, 本著“人人都是文學家”的觀點去培養和造就學生的靈心。
綜上所述,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決定了它可以在學生發散性思維培養方面走在其它學科的前面。再造想象的空間, 主觀的意境創設,直觀的思維形式都是得天獨厚的條件。 只要我們從“應試教育”的怪圈中跳出來, 堅持素質教育的根本原則,立足學生“先天是人才”的心理, 我們一定能培養出許多思維活躍、方式奇特、卓有成效的高素質人才。
一九九八年七月
本文獲成都市中學語文學會三等獎、 大邑縣科委二等
獎,大邑縣教育學會一等獎。
[語文教學應該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3.厚積方有薄發散文
6.我的頭發散文隨筆
10.小學教師語文教學主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