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白菜》是莫言的回憶之作,教師備課時應注意研 究解決以下幾點:
一是體裁問題,它是散文還是小說。本文應是邊緣文學體裁,屬紀實小說。
二是社會環境描寫的 作用。讓學生理解到那個時代的物質貧困對人的行為造成 的影響。
三是抓住本文最重要的藝術特色,即童心和詩心 的結合,因此,教師備課時應注意研究解決以下問題:
一、散文還是小說 文章的體裁決定著老師的教法
關于本篇的體裁,有 兩種觀點。 一種是散文。 中職語文(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基礎模塊)上冊第一單元 中收錄本篇文章,此單元收錄均為散文。若是散文,當屬 記敘性散文。它不同于小說的敘事記人寫景,“敘事往往 只敘述事件的某些片段,記人只記人物的某些側面,寫景 只寫景物的某些方面;而且這些事、人、景大多只是作者 接觸過的,作者也多以第一人稱‘我’為線索將事件的某 些片段、人物的某些側面和景物的某些方面連綴起來。” 散文與小說最大的區別存在真實性。莫言先生在瑞典文學院諾貝爾頒獎會上的演講中提到:“他最后悔的一件事是 小時候跟著母親賣白菜,有意無意地多算了買白菜的老人 一毛錢,放學回家后看見母親淚流滿面,說‘兒子,今天 你讓母親丟臉了’”。這段話有力證明了文中幾個最重要 細節的真實性。
另一種是小說。 事實上,許多教學參考都將此篇看作小說,而且在教 師的實際教學中,也會按照小說的三要素來分析文本。 關于小說,韋勒克、沃淪認為,“想象性的文學就是 ‘小說’,也就是謊言”,“偉大的小說家都有一個自己 的世界,人們可以從中看出這一世界和經驗世界的部分重 可見,“虛構性”是小說的本質,“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覺經驗”是小說竭力要挖掘的藝術內容。若將本篇 看作小說,要解釋清楚兩點:
一是本文具有小說的三要素 特征:即有“我”、“母親”、“老太太”三個人物;有 母親決定賣白菜、我和母親賣白菜、老太太買白菜后又因 我多算一毛錢而退菜的完整、曲折、生動的情節;同時交 代了故事發生的社會環境:1967年,那是個物質極其匱乏 的年代。二是本文可能也具有一定的虛構性。如老太太的 肖像描寫,她賣菜討價還價、付賬等諸多細節是否因寫作 的需要存在一定的文學想象;還有畢竟作者當年才12歲, 而寫作時是在幾十年之后,記憶也可能會有誤差。
那么, 《賣白菜》究竟是散文還是小說?筆者認為:該文屬于邊 緣文學體裁中的紀實小說。邊緣文學體裁“既含有某種文 學體裁的因素,也含有其他文學體裁的因素,” 白菜》既有散文特點,又有小說的要素,因此是邊緣文學體裁。紀實小說與傳統小說的本質區別在于它的紀實性, “它是紀實與小說相結合的產物。” 《賣白菜》同樣具有一定的紀實性,因此是紀實小說。
二、社會環境描寫的作用 現在的學生很難理解極度的物質貧困會給人的行為帶來 怎樣的影響,這就涉及到小說社會環境描寫的巨大作用,同 時也是解讀本篇的關鍵所在。小說的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塑造 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系,在本篇中表現如下:
一是有利于人物的塑造,能夠揭示人物(事件)命 運的社會原因。文章交待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是1967年 冬,當中國物質極度匱乏,農村很多地方都是“糠菜半年 糧”。因為貧窮,母親才不得不下決心賣掉僅剩下的三棵 白菜。文章運用了動作、心理、語言、細節等多種表現手 法,交代了母親要賣掉白菜時的前后心理活動,也寫了 “我”對母親要賣掉那三棵白菜的心態。因為貧窮,買白 菜的孤寡老人才會一再挑剔,討價還價,仔細稱量,小心 付賬,從而讓“我”厭惡。文章也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來 寫孤寡老人,通過她的言行舉止也再現了物質匱乏時代人 們的生存狀態。因為貧窮,才會發生僅因多算一毛錢而退 貨的事實,才會發生后來母親流淚讓我終生難忘的一幕。
二是更好的揭示“人窮不能志短,再窮也要真誠”的 主題。文中結尾,母親因“我”多算了人家一毛錢而“坐 在灶前發呆”,“眼睛紅紅地看著我”,“兩行眼淚就掛 在腮上”。這與前文中母親堅強的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 因兒子的不誠實母親才留下了傷心的淚水,這一對比凸顯 了母親為人處事的態度,這也正是母親的高尚之處:貧窮 不可恥,可恥的是不誠實。
三、童心和詩心結構的對應 文中的敘事人“我”12歲,這就形成了本文最重要的 體裁環境童心 --解讀莫言《賣白菜》的幾個問題72 教導航藝術特色是童心和詩心結構的對應關系。表現為: 首先 “我”的感情是本真的。“兒童由于身心未發展成熟或未 完全發展成熟,他們還未被世俗的灰塵所污染,他們以自 己的赤裸裸的心靈去面對世界,因此世界在他們眼中心中 是一種本真的存在。” “我”在文中的情感態度是自然的,毫不掩飾的。而且“我”對母親決定要賣白菜的心理 反映是兒童式的。當感覺母親要賣白菜時,“我”先是悲 傷地試問;當清楚真的要賣白菜時,“我”的眼淚就涌了 出來;當確認要賣白菜時,“我”哽咽,“我”大哭。因 為“我”畢竟是個孩子,不知在母親面前虛假掩飾自己的 情感。“我”對母親的感情是本真的。“我”敬重母親, 知道她做的事是對的,對她要賣白菜“我”不敢反抗,只有悲傷、流淚。雖然不情愿幫她送白菜,但還是去了,怕 她生氣。“我”也依戀母親,能感覺到母親的溫暖,“我 把臉伏在母親的胸前,委屈地抽噎著。”“我”更愛母 親,怕她傷心,當看到她因我流淚時,“我”嚇哭了,連 話都說不完整,心中沉痛,終身難忘。
而“我”對老太太 的態度則相反,“我”極其厭惡老太太,“我”本來心情 就不好,她還拽我家小白菜的根,戳壞其他白菜,并對白 菜指指點點,因此“我”對她說話很沖,像火藥桶。更讓 人生氣的是,她竟“將那層干菜幫子全部撕光”,而這本 該是我們吃的白菜,“散發出甜絲絲的氣味”,“這樣的 白菜,包成餃子,味道該有多么鮮美啊!”于是,“我” 利用老太太不會算賬的機會故意多算一毛錢,以發泄心中 的不滿和憤懣。 其次“我”呈現出“我向思維”的特點。 “我向思維”的特點是“以‘我’為中心,一切等 同于有生命的‘我’不能區分有生命的現象和無生命的現 象,而把整個世界(無論是物還是人)都作為有生命的和 有情感的對象加以對待。” 文中主要表現在“我”與白菜的親密關系上。在缺吃的年代,白菜既是美食,也是 “我”的伙伴。“我”甚至清楚白菜的精確數量一百零四 棵(只有兒童才會有興趣數數),因為它們是“我”和母 親種的,與我們朝夕相伴。文中兩處運用插敘對白菜進行 了溫馨的回憶,又用擬人手法將白菜人格化,如“擠進了 簍子里”;特別是寫那顆最小的白菜,仿佛進入了童話的 世界:“我”看它的小和可憐,“在澆水施肥時就對它格 外照顧”,還差點好心辦壞事害死它。連母親也把它當成 孩子,小白菜終于歷經磨難長大成人了。 白菜在“我”眼 中流動著生命的活力,顫抖著生命的音符,呈現出一幅生 機盎然的詩意的畫面。
散文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現行的初中語 文教材中編排了許多優秀的散文作品,這些作品既給了學 生美的語言范本,還有力的撞擊學生思想。如何在散文教學 中實現有效教學,讓散文更具散文味一直是語文教師探索的 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妨可以通過“品味與咀嚼”現 實,來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提高對散文作品的鑒 賞與品味能力。這樣,才能切實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一、品味散文的情感,體驗作者的真切感受 我國古代文學理論家劉勰曾說,“綴文者情動而辭 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每一篇散文都蘊含著作者豐富 的情感經歷,我們可以通過對文章的閱讀來理解作者的思 想情感。學生在受到感染之后,就會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 趣。教師在對新授內容進行導入時要擬定情感的基調,用 情感來塑造人,讓學生在閱讀中可以從文章的字里行間體 品味與咀嚼,讓初中語文散文教學更有味。
[體裁環境童心--解讀莫言《賣白菜》的幾個問題]相關文章:
1.莫言賣白菜讀后感
2.關于賣白菜教案
3.詩歌的分類及體裁
5.木蘭詩從體裁上看
6.量體裁衣同義詞
7.
8.童心閱讀答案
9.莫言傷感語錄大全
10.莫言感悟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