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
文藝理論家給小說的定義:“小說是用散 文寫成的具有某種長度的虛構的故事。”英國間諜小說作家勒卡雷說過:“‘一個貓坐在草墊子上頭’,這不是個故事。‘一個帽坐在一頭狗的墊子上’,這里頭就有故事了。”所以藝術家是個說謊的的家伙,但是他的藝術,如果確是藝術,會把他那個時候的真相告訴你。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卡夫卡的世界,看看他筆下的真相。
1、復述故事情節
一個寒冷的冬天,一個窮得買不起煤的“我”想去煤店老板借煤,“我”不是拎著煤桶走去,而是騎著煤桶前去,可結果并不幸運,“我”沒有借到煤,反而 被煤店老板娘用圍裙把我扇到了冰山區域。
2、、深入課文,集體探究
(一)請同學們比較兩個版本。討論雖然都沒有借到煤,但原因是否一 樣呢?(A層)
寫實版:“我” 借不到煤的原因應該是煤店老板( 娘) 的拒絕。 “我”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貧困潦倒的小人物。老板是擁有著大量財富卻不愿幫助他人的,冷酷無情,被金錢吞噬了良心的資本家。
虛構版:
a、老板娘“什么也沒有聽見”“沒有人,街上空空的”“什么也沒有看到,什么也沒有聽見”。既沒有看見 “高高飄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頂前”的“我”,也沒有聽到“ 我”的“喊”聲。
b、從“我”的所見來看,老板娘“走上了臺階,來到街上。她當然馬上看到了我”。“我 ”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他的所見及其判斷是不是準確,真實,我們也不得而知。如果真實,那老板娘的冷酷自私就很明顯。如果 “我”的判斷不實,那借不到煤的責任就只能 由“我”來負責了。騎著煤桶飛翔的方式,避免了老板娘和“我”的直面和溝通,使情節內容產生多元解讀成為可能。
c、因為“飛翔”,我們就覺得這個事件好像僅僅發生在幻覺里。作品也暗示了“借煤”的幻想性:“不能馬上”這兩個詞多么像鐘聲啊,它們和剛才聽 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鐘的聲響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樣地使人 產生了錯覺啊!”而緊接著,錯覺果然被證實,老板娘說:“我什么也沒有聽到;只是敲六點,我們關門吧。”這一細節將借煤 事件徹底置于似真似幻的氛圍中,讓人懷疑“我”是否實施了借煤行動。因為“借煤”這個最現實的問題被虛化了。
(二)交 流的失敗--交流方式的失敗--“我”為什么要騎著桶去?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B、C層)
“我這回去,必須像一個乞丐。。。。。。。進我的煤桶”
“我時常升到二層樓那么高。。。。地窖穹頂上。”
“是我。一個老主顧。。。。只是眼下沒錢了。”
“衷心地向你問好。。。。不過我不能馬上付,不能馬上。”
“她真的把我扇走了,。。但它沒有抵抗力,它太輕了。”
“沒有感情的眼淚”“你 這個壞女人!我求你給我一鏟最次的煤你都不肯。”--維護自尊的可以表現。
--我極其敏感,自卑但又有著自尊,畏縮,不斷否定自己。從“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被現代生活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形象。
【補充:環境烘托的作用。“擋住向蒼天求助的人”“同樣是冷酷的天空。”--我的敏感和自嘲】
(三)同學們,你通過比較感覺到虛構使文章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嗎?(A、B、C層)
總結:虛構使主題更加豐富深 刻、人物立體鮮明--虛構使我們富有!
三、那是否意味著寫小說時要一味的虛構而不需要建立在任何真實的基礎上呢?【可以讓學生說一說文本中虛構和真實的環節。】(B、C層)
虛構建立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例如文中有很多細節的真實性。只是它編織著真實的謊言,追求著心靈的 真實。
【這是1917年的一二月份,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最艱苦的一個冬天的真實情況:缺煤】
關于 虛構我們還有太多的話要說,同學們課下去了解。
五、課堂總結:
在這種程度上,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失敗,人與世界之間也出現了不通融 性。主題也因此得到了升華。 卡夫卡虛構了一個“騎桶者”的形象表現出人的孤立、絕望、甚至與世界的不通融性。真正的小說是一種創造,是以想象和虛構為翼的自 由飛翔。它來自于現實大地,卻又高蹈于云霄之上。學習這一單元后,希望同學們能夠學會鑒賞現代小說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 從虛構的角度看出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體會這種表達真正蘊含的,理解這種表達所帶來的,這樣,我們的精神世界將更加地自由、美好!
走進作者: 介紹卡夫卡
“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
----旅美英籍作家奧登
卡夫卡的小說之所以能夠達到這種效果,虛構起了很大的作用。
六、板書設計
騎桶者
騎著桶 圍裙扇到
一連煤都買不起 向煤店老板借煤 冰山區域
七.作業布置
以《假如我是一只鳥》為題寫一篇作文,要求字數在600字 以上,表達中心明確,除詩歌外。(A、B、C層)
龍行天下
[《騎桶者》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選修外國小說欣賞)]相關文章:
1.
6.
7.微觀小說短篇欣賞
8.
10.化學選修3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