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及其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過程與方法: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自身學習實際,積極爭取做一名注重實踐、有開拓精神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作者觀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1、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2、 正確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教學方法:討論法 啟發式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展示學習目標:
初步感知課文,理清課文的結構,把握作者的觀點
二、自學過程
1、作者簡介: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因此于1976年與里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朗讀課文,積累詞語。
(1)生字。 肇(zhào) 埋沒(mò) 彷徨(páng huǎng)
(2)理解詞義。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窮盡。
致知:致,推及;知,認識。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開拓展,使認識達到無所不知的極限。
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該往何處去。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清談:本指魏晉間一些寸;大夫不務實際,空談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實際的談論。
誠意:使自己的意念真減,思想純正,不欺騙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齊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頓好。
袖手旁觀: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2、速讀課文,對課文進行圈點批注,找出標示論題的語句、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承上啟下的段落、各段的關鍵句等,并給課文劃分段落層次。
本文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標題)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5段):舉例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弊端是
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結合,證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強調我們要培養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
板書設計:
應致 總 提出問題: ( 1 ) 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論點)
有知 分 (2-5)傳統的中國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
格精 分 析 致知。 舉例:王陽明
物神 問 (6-12) 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精神。
題 舉例:自己
總 解決問題: ( 13 ) 強調我們要培養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
第 二 課 時
一、展示學習目標: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及其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2、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二、自學過程:
(一)研讀課文,學習論證方法
1、精讀課文,理解作者的觀點。
(1)《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么?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2)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端?
(3)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現實意義?
(4)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是什么?
學生前后座四人一組討論交流.然后各組選一名代表作總結發言。全班交流。
明確:(1)《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2)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3)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這是由中國傳統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第二,這是科學發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第三,這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養學生的實驗精神,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這對于今天素質教育中要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積極的、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聚焦論證方法,重點學習“擺事實”“道理”相結合的說理方法。提問:本文運用了哪幾種說理方法?請結合課文內容作簡單分析。
二、當堂訓練:聯系實際,體驗反思
1、提問:“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你能舉一些例子來證明嗎? 明確:歷史與現實證明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驗。 2、討論:你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嗎?請結合自己的經歷給大家講一講。
教師總結: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關鍵是看我們每個人頭腦中究竟有無這種意識、觀念。只有有了這種精神,我們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思維才是開闊的。江澤民主席曾說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在于創新。我們只要立足于實際,努力探索,勇于實踐,大膽創新,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板書設計:
應致 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1)
有知 傳統的中國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視真正的格
格精 物致知。(2-5)
物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精神。(6-12)
(論點) 強調我們要培養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13)
課后反思: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相關文章:
1.寫出人物精神課文教案
3.增強法制觀念弘揚法治精神班會教案
5.師說教案教案
7.班級精神口號班風
8.團隊精神口號
9.工匠精神口號
10.語言類教案中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