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松
因為記錄稀少,不考慮遠古時候的帝王,秦始皇被稱為是千古一帝,源于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基本上屬于歷史上的公論。那么誰可以稱呼為千古二帝?
估計這個問題永遠會爭論不休,源于個人有個人的標準,出發點不同,立場不同,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但是,如果從漢族的特點來說,范圍就小得多。
漢人的特點是什么?或者說漢人的道統是什么?這玩意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又是真實存在的,影響一個民族的成長和壯大的過程,書寫了一個民族的歷史。簡單地說,漢人的道統或許主要包含以下范疇:
第一,有寬廣的胸懷。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建立了稷下學宮,稷下學宮不是齊王老人家說話的地方,齊王基本等同于學生!而是各流各派發表自己思想的地方,是互相爭論、詰問的地方,目的是什么?是求取進步,推動民族不斷前進。此時的漢人,有博大的胸懷,不斷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所以,可以成長屹立在東方。
齊王不是老師,長者不是先生,只有真理永存,這就是稷下學宮的精神。
另外一個典型的時期就是唐朝初期,各種宗教、各種思想都可以自由發展,互相辯駁,各民族的人民都可以在唐朝這個偉大的家庭中建功立業,樹立自己的豐碑,實現國家的強盛和民族的進步,雖然我不認同李世民是完全的漢人,但繼承的是漢人的胸懷和道統。
再一個重要的時期是萬歷時期,當時有很多外國人來到中國,如松清清楚楚地記得他們所說的一些細節:明朝人非常自信而不狂傲,雖然他們各方面都很發達,遠遠領先于世界的其他地方,這種自信體現在他們心中;謙遜而不自卑,很多外國的商品雖然遠遠比不上明朝生產的,但明朝人總可以在這些商品中找到可以值得他們學習和改進的地方,并毫不吝嗇贊美之詞,夸贊別人的成績;這種博大的胸懷、自信的品質非任何一個其他的民族可比。萬歷遠征朝鮮的時期,雖然兵力遠遠不如日本人,但明朝的將軍們胸中裝著自信(這種自信體現在久經訓練的士兵、先進的武器和綜合的國力),以少數兵力將日本人趕到大海去喂魚,這就是漢族。
自信而不狂傲、謙遜而不自卑,博大的胸懷,這才是漢人的道統。
第二,頭可斷血可流,但道統絕不丟。
宋朝以前,從總體局勢來說,有貪污犯嗎?有主動投敵的嗎?不能說沒有,但很少,非常著名的更不多,因為漢族人的心中有他們自己的道統,他們用生命堅守著自己的道統。
春秋時期,秦國進行商鞅變法,殺了一些違反法紀的人。墨家以為商鞅濫殺無辜,深夜刺殺商鞅。是有人請墨家人出山嗎?沒有,他們認為濫殺無辜的人就是他們的敵人,就要殺死,他們就有義務維護道統。一些人會說,深夜刺殺不光彩,但只要他們是為了維護一個民族的道統,采取什么手段都是最光彩的!因為他們心中裝的是一個民族的核心信念。荊軻刺秦王永遠難論是非,但荊軻這種大無畏的精神,也是為了維護道統,因為他認為秦王是暴君。
宋朝崖山海戰的時候,或許十幾萬婦孺無法上陣殺敵,沒有能力守護這個民族,但他們選擇的是與這個民族同葬,躍身大海,這就是漢人的魂魄。
漢族人頭可斷血可流,但心中的道統永不丟。
如松認為,這兩條就是漢人的核心信念,或許還有很多,但其他都是次要的。
從道統的角度來看,漢族有兩次幾乎滅種:
第一次是十六國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攻入中原,漢人成為兩腳羊,但是,怪的了少數民族嗎?不怪!怪的是漢人的血性在退化。好在當時有大漢天王冉閔,一篇《討胡檄文》可以證明漢族的心魄尚在,全文大意如下:“華夏大地,如若志同者,譴師共赴屠胡:九州各方,如有道合者,舉義共赴戮夷。以挽吾漢之既倒,扶華夏之將傾。”
所以,雖然當時漢人的數量和心中的道統岌岌可危,但血性尚存、魂魄尚在。所以,繼南北朝之后的隋文帝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雖然楊堅很可能不是血統意義上的漢人,但隋朝建立之后的一系列做法,恢復了漢族人的精神,使得這個民族的道統可以延續下來。到了唐朝時期,漢人的胸懷和血性再次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沒有這樣的胸懷,怎么可能誕生李白、杜甫、白居易這樣氣吞山河的詩人?怎么能被外國人稱為唐人?那是一種敬畏和拜服,拜服在博大的胸襟之下。當2萬唐軍就可以和大食近二十萬精銳軍隊交鋒、并險些得勝的情況下(因為意外因素才失敗),任何一個民族都只能拜服,拜服在他們的血性之下。
第二次最危險的時候,就是元末明初。
元朝是一個漢人極度衰弱的時期,數百萬蒙古人、色目人就可以統治六七千萬的漢人,削弱了漢族人心中的血性,當時,漢人家中幾家才能使用一把菜刀,承擔更重的稅賦,被分為下等人,可漢人卻鮮有反抗,唯唯諾諾,更有很多漢人爭取進入元朝的仕途,奴役自己的同族與同胞,漢人的道統已經日薄西山,奴性不斷代替血性。
此時,朱元璋出場了,將蒙古人趕回了草原。基于當時的條件所限,接受了很多元朝的舊官吏,實際上這些人都是幫助元朝奴役自己民族兄弟的漢人,已經失去了漢人的道統和血性,當朱元璋發現這些人繼續貪污納賄、奴役自己的同胞之后,采取鐵血的手段,合適嗎?
朱元璋或許因為小時候的經歷,有更重的殺戮之心,但這點如松不不認同。任何一個已經登基的人,想方設法的最終目的都是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如果使用一些貪官,對自己沒多少壞處,因為他們只能為自己服務,也更聽話。可朱元璋并沒有這樣做,對貪官殺無赦、讓老百姓挺直胸膛進京告狀(沿途官吏必須接待并照顧),我認為這是在重樹漢族人的道統、氣節和血性,告別奴性,那些不斷貪污納賄、抱著奴性思維希望奴役自己本民族兄弟的人(也包括很多和自己打天下的大將、親屬),朱元璋很不齒,殺無赦!
重樹一個民族的道統和氣節,任何霹靂手段都是正確的。
或許在此過程中,有些人是冤死的,但是對于重樹一個民族的精神來說,這代價是值得的。讓一個民族站起身來,告別奴性、恢復血性,這就是一個民族最重要的事!
所以,千古二帝,要么是朱元璋,要么是楊堅,可惜,冉閔的歷史太短很難進入這一行列。維護一個民族的道統和血性,這事重要嗎?如果看看滿清時期人們的奴才相,你就知道有多么重要,而奴才思維嚴重的時候,必定是貪官遍地,看看明珠、索額圖、和珅就知道了。奴性嚴重的時候,沒有了胸懷和自信,就不會有自信和創新,也就不會有進步,只能是落后挨打,只能是割地賠款。
博大胸懷、自信而不狂傲、謙遜而不自卑、有血性的民族才是值得期待的,才會有進步和光輝的前程,這就是漢族人的精神和道統。從這個角度,您在看看朱元璋,看到的是什么?至于那些書生般的非議,見鬼去吧。
本文轉載自如松博客:http://blog.sina.com.cn/msqygz
[千古二帝--兼論漢人道統]相關文章:
1.街道統計自查報告
2.曾國藩千古名言
3.蘇軾豪放的千古詩句
5.千古經典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