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像大麥那樣俯身
[美]莎拉蒂斯代爾
像大麥那樣俯身,
在海濱的低田里,
在強勁的大風中,
歌唱不息。
像大麥那樣俯身,
彎倒又挺起,
我也要不折不撓,
從痛苦中站起。
像大麥那樣彎腰,
整日又整夜,
把我的悲傷,
變做歌唱。
寫作指導
這首詩歌有三節。首節點出“在海濱的低田里/在強勁的大風中/歌唱不息”,可以得知作者倡導的一種人生態度,在惡劣的環境下,險惡的遭際中,應像大麥,面對逆境,也應保持樂觀昂揚的姿勢,坦然泰然,勇敢無畏。第二節“彎倒又挺起/我也要不折不撓/從痛苦中站起”,可見應像大麥具有極強的生命力,為保全自己,能更持久地發展,它“俯下身去”,歷經苦痛的折磨,依然再次昂起頭顱。第三節“整日又整夜/把我的悲傷/變做歌唱”,作者認為不應沉湎于自己的悲痛中,自哀自憐,而要跳出一己之悲,超脫開來,從中流露出作者的堅韌樂觀、超然豁達的品質。“像大麥一樣俯身”,既是詩歌標題,又是貫穿全詩的主旋律,就顯現出它的積極價值,它不是妥協屈膝,而是韌性的戰斗,克己隱忍,韜光養晦,蓄勢待發。
從閱卷情況來看,學生大多也是這樣構思行文的。然而,在這中間缺少了一個重要的環節,即學生都從詩歌傳達出的情感價值立意,是完全跟著詩歌作者的情感來走的,沒有從他的對立面來追思,是否必須如此,是否另有它途。如果換個視角,就會思考是否必須“像大麥一樣俯身”,作為無意識、無思想的大麥俯身這一動作是它的天性使然,而人作為萬物靈長,是否必須要“俯身”,“俯身”有沒有底線和原則,如何看待那些寧死不屈、舍生取義的先驅和烈士。這一逆向思維很少學生能認識到,其實質是是否具備質疑辯難、獨立思考的品質。這一點,應向學生指明。
一類文
俯下身去又何妨
□王一帆
在短小的詩歌里,我讀到的是一種生命不息的力量和那堅強、不怕困難的精神。在大千世界里,大麥很渺小,但在強勁的大風里,無數生靈被刮倒、吹走,眼看它也早早彎下了腰,卻不曾倒下。大風吹過,它又挺起身子,不折不撓。
挫折是一陣大風,我們可以是柔軟而有韌性的大麥,也可以是任風吹散的花瓣, 吹散與否,就看自己。
在強勁的大風里,很多人也許早早地選擇了妥協,折斷了自己的腰,抑或停止歌唱,但也有人如大麥一般俯身,然后又高傲地挺起。正如“達人秀”中的劉偉,上帝折斷了他的雙臂,卻給了他一顆不服輸的心。面對生活颶風的侵襲,他彎下腰去,但絕沒認輸。他暗暗發力,勤奮練琴,常人花一分的心血,他就花百分、千分,在拼搏進取中他的技藝不斷得到提升,最終在“達人秀”的舞臺上證明了自己存在的意義。他如同大麥一般堅定。可見,俯下身去面對現實又有何妨。
在大風里,無數人痛苦、悲傷,從而彎下了腰,可更有人“不折不撓”,痛苦過后又挺起身來。球星卡卡從2009年賽季開始就一直由于身體原因,之后幾度未曾出現在球場上,面對自己的傷病,卡卡俯下了身,選擇了暫時從球場上消失,但意志堅定的巴西人怎會甘心就此隱退?次次的狀態不佳過后,他從沒放棄,如今他回到了米蘭,又成了綠茵場上的焦點!他“俯身”多年,不過這又何妨?彎腰又挺起,更難能可貴!
在大風中,逞一時之勇,爭一時之氣,不愿俯下身去,往往會斷送長遠發展的機遇。項王烏江自刎是歷史性的瞬間,他一直被世人所惋惜。惋惜于一代英雄的終結,惋惜于項王為何“不肯過江東”。我要贊美楚霸王寧死不屈的精神,卻要悲痛于他不肯“俯下身去”從而東山再起。實際上,俯下身去又何妨呢?像有遠見的韓信受了胯下之辱,卻在未來有了不凡的成就。楚霸王要是選擇東山再起,歷史的格局或許就截然不同了。可見,俯下身去有時候是必要的。
我們在大風里俯下身去又何妨呢?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即使俯下了身,也一定有朝一日能再度挺起。
如果在挫折中受到了痛苦,俯下了身,那也定要咬緊牙關,“把我的悲傷,變作歌唱。”
評點:
該文能緊扣材料,從文題中準確提煉出做人應像大麥那樣,擁有“生命不息的力量和那堅強、不怕困難的精神”的品質。基于此,面對人生的大風(逆境、困難),三則事例中的人物是否具備上述品質就決定了他們不同的命運走向。事例選擇和運用較為恰切,敘議統一,正反結合,文章層次清晰,論證較為深入。
不足之處是標題為“俯下身去又何妨”,文章又圍繞此鋪展開來,而“俯下身”的具體含義是什么,缺少必要的界定,應指出它與“生命不息的力量和那堅強、不怕困難的精神”兩者間的關系。
評分:內容18分+表達18分+發展18分=總分54分
二類文
在困境中百折不撓
□劉思聰
貝多芬曾說:“卓越的一大優點就是在困苦和磨難中百折不撓。”
一株普通的大麥不知一生中會經歷多少次強風的猛烈轟擊,可它并沒有因此倒下,僅僅只是彎下了腰,等待風吹過的時機,重新挺立在金黃色的麥田之中。我們為什么不能像大麥一樣及時彎下腰,學會在困境中百折不撓的精神呢?
孔子在周游列國中不斷被他國所驅趕,然后又重新踏上異國之旅,繼續傳播儒學思想。但這并不是他的本愿,試問,有誰愿意拋下自己熱愛的國家、可愛的家人,去異地流浪呢?在這幾年里,孔子經受了顛沛流離的戰亂之苦,但也在旅途中一次次堅定了傳播仁愛的信念。
我看見了一個被逼無奈的人在時代面前的彎腰。
可能只有在經歷復雜的社會變遷、人生的大起大落后才能做到平淡如水,正如所有麥穗成熟后的低頭一般,沒有最初的腰桿筆挺,也沒有強風吹過后的彎腰,僅僅只是因果實而低下了頭,懂得了人生的真諦。
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也是他一生最真實的寫照。他曾在經濟與耳聾的雙重壓力下,依然頑強地與命運作斗爭,不畏懼前方的痛苦與挫折,直面困境。他就是一位在困苦與磨難中百折不撓的人,他寫的樂曲中哪怕是一個休止符都是如雷鳴一般的響亮、有力,它們好像都在竭力地控訴著命運的不公,仿佛在用盡全力掙脫命運的鎖鏈。
即使在逆境中,要伸出雙手抓住迎面而來的強風,將它撕扯成碎片。但是當時的人們卻往往用一種世俗的眼光去看待這些了不起的偉人。如果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我們還能如此堅定不移地肯定他們的價值嗎?
即使沒有了世俗的偏見和對他人思想的無端排擠,更多的是對他人的憐憫和同情。那么,我認為,這依然是不夠的。
人們往往能體會他人在痛苦與困境中的不幸,卻無法體會他人在痛苦中所領悟到的境界。偉人不需要他人在強風中的扶持和保護,他們需要的是如同高山流水般的知音,能夠讀懂他們的人。
在一次次的困境中才能磨練自我的思想境界,這份百折不撓的精神就是不斷完善自我的基礎,也正是因為這些困難的存在,人們才能在困境中相互理解,領悟他人的思想,就像是一片麥浪在田野中合聲齊唱。
評點:
本文從大麥在大風過后重新挺立,立意為人應該像大麥一樣,“在困境中百折不撓”。孔子、貝多芬兩個事例,有詳有略,中外結合,敘議相間,依次論證正是“在困境中百折不撓”的精神品質,才最終成就了兩位曠世偉人,進而凸顯這種精神的價值和意義。本文語言生動流暢,有較強的形象性。
不足是論證過程相對略弱,沒有展開,缺少縱深;文章結構也顯得松散,段落過多過細,尤其是文章后半部分。
評分:內容16分+表達16分+發展15分=總分47分
馮振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