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衛東:
現在許多的教育敘事文章,其特點我概括為“四有一無”。
“四有”,即有觀察、有感受、有回應、有記錄。
教育敘事,總是從描述一件事情開始。描述,就是記錄的開始,也是現場觀察的文字重現。比如,某個學生今天又沒有交作業,上課時誰誰突然發出怪叫……
老師每天遇到的人和事很多,之所以選擇記錄這件事而不是那件事,肯定是因為這件事讓作者有了較深的感觸。這是有感受。一般我看到的稿件,當作者遇到這種事情時,多是“一下子火就上來了”--感受特強烈。
因為是教育敘事,不是小女子的生活感受,老師們在遇到某事并產生感受后,肯定會有某些回應。有的機智巧妙地處理,更多的老師似乎會選擇當場發飆,也有些責任心強的事后會去家訪……這是“有回應”
“一無”,是無思考。
這么說,可能很多作者會覺得很冤:“我記錄了事情的來龍去脈,記錄了自己當時的感受和做法,最后還有對這件事的反思。你居然說我沒有思考?”
解釋一下,第一,我不是說所有的教育敘事都是沒有思考的,只是說很多,很多教育敘事其實是沒有思考的。第二,我說的是“思考”,和“感受”不是一回事。
很生氣、很沮喪、很吃驚……這些都感受,不是思考。在這些情緒支配下作出某種反應,也不是思考后的理性選擇。“四有”中的“有回應”,我剛開始用的是“有行動”,寫到這一段,覺得“有行動”更應該是經過理性思考和比較之后作出的慎重選擇,而我真正要說的是很多老師行動前缺乏思考,其行為更像是一種近乎本能的自然反應。所以,我又回到前面把“有行動”改成了“有回應”。
是的,在很多教育敘事中,我看到的只是老師的強烈反應和不假思考的回應行為。當這種行為對學生造成了傷害,老師有了新的感受:哦,原來我錯了。然后老師采取了補救措施重新獲得了學生的信任,還可能得到家長的感激。最后老師把這件事完整地記錄了下來,投稿給我。作者可能寫得很動情,而我則認為,這篇教育敘事沒有思考。許多老師所謂的反思,無非是一些教育教學常識。總不能當了一回搬運工,就當自己是思考者吧。
請多一點專業思考少一點情緒反應
現在的老師都有教師資格證書,理論上講,應該都具備教育教學的常識。那么,當學生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時,老師的第一職業反應就不應該是“一下子火就上來了”。這種反應是老師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情緒反應。
請不要跟我掰扯老師也是普通人這種廢話哈。在學校、在課堂、在面對學生時,“老師”這兩個字就是一種職業稱謂。當學生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時,老師的專業反應只能是:學生這是怎么了?我能夠怎么辦?但這樣的理性思考,在我看到的教育敘事文章中是不多見的。倒是通過新聞媒體,我看到越來越多師生發生沖突的案件。許多人感嘆師道尊嚴的喪失,而我則發現,許多老師在沖突發生后的火上澆油。
老師總會對學生講,遇到要冷靜,要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如果我們能夠踐行自己對學生的那些教誨,多少沖突可以避免啊。可惜,現在很多老師和未成年的孩子一樣,需要的是鼓勵鼓勵再鼓勵,稍稍給點提醒而建議,有人就意識到這其實是在批評他,于是難受得不行。
不過,我還是想繼續推薦《人間師格》(又叫《超脫》)這部教育影片。相比之下,我們遇到的學生挑戰可能真的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這部影片能讓我們學習到如何應對挑戰不使師生沖突升級的一些辦法。
當然,前提是,你要有“我是老師”這樣的角色意識,要抱著學習的心態,愿意思考。比如,思考一下:我為什么容易發怒?我為什么這么沮喪?我能有什么辦法調整自己?我的學生是怎么回事?為什么我反復強調的事學生卻總是做不好,問題在哪里?我可以有哪些方法幫助他們?諸如此類。
如果你能夠這樣思考問題,我相信你的教育敘事就不會只是自己感動自己。哦,當然,現在是不缺“遠房親戚和酒肉朋友”的網絡時代。
[談教育敘事的四有一無]相關文章:
1.
2.一無所有怎么造句
4.一無所有反義詞
5.教師四有三者心得體會
8.寫人敘事的美文
9.
10.寫人敘事美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