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體味此篇文章的詩意語言。
2.通過研習,把握作者的生態倫理觀念,加強學生生態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1.對重點語句的理解。
2.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教學難點
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面對大自然,有人諦聽天籟,描寫風景千變萬化美;有人感悟自然,詠懷風物變遷,抒寫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人反思生態環境惡化,思考在物質文明日益進步的今天,人類該如何與自然相處,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這同樣也是值得我們去深切關注的問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利奧波德這篇文章《像山那樣思考》,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和感悟。
二、文本研習。
1.接下來就給大家一些時間,我們可以小聲地快速地閱讀全文。相關字詞可以參見大屏幕,希望大家能夠把它畫出來,標注好。同時帶著這樣一個問題去閱讀,文章題為“像山那樣思考”,那么是什么引發此種思考呢?即引發此種思考的緣由是什么?(是緣于人們對狼群獵殺,緣于那一聲“深沉的、驕傲的嗥叫”。)
附相關字詞:
嗥(h醥)叫:號叫,大聲叫。
拾遺(y恚:拾取別人遺失的東西,據為己有?
毛骨悚(s ng)然:形容很害怕的樣子。悚,害怕。
堪(k n):可,能。如:堪當重任。
辨:湍(tu n)急:水勢急。
揣(chu i)測:猜測,推測。
辨:餓殍(pi o):餓死的人。
俘(f)虜:打仗時捉住的敵人?
2.文章開篇就是對狼嗥的特寫,大家先來把這段齊讀一遍,體會此段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感。
我們可以先從文中找出一些反映此種情感的詞語,然后再從這些詞語中體味出這聲狼嗥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深沉的”“驕傲的”“不馴服的”“對抗性的”“悲哀”“蔑視”等,表現出這聲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號,更是它用來反抗的號角。(學生大致談談自己的感受即可。)那么這聲嗥叫中究竟又隱藏著怎樣的內涵呢?我們要學會從情感上升為理性,這個問題先留下來,等課文大致分析完了以后再回過頭來思考。
3.面對這聲狼嗥,留意它的有哪些事物,它們的反應又是怎樣的?(可從文中找出相關詞語作答。)
留意它的事物可以分為兩類:“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獵人”屬于一類,它們的反應是“明顯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懼”;留意的還有“這座山”,它的反應則是“深刻的”“長久的”“客觀的”。
4.文章往下還寫到了一般人,“不能辨別其隱藏的含義的人”對這聲狼嗥的反應,他們其實也屬于第一類事物,他們的理解也是膚淺的,直接的,表面的。那么文章接下來寫到面對這聲狼嗥留意的還有誰呢?
是“我”對這聲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對這一點的認識”。“我”對這聲狼嗥的認識,從文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是經歷了一個過程,那么一開始“我”是怎樣理解的呢?
先是隨波逐流,受社會大環境影響,肆意獵殺與破壞。后來看到一只老狼垂死時眼中的綠光,作者有所啟發,有所意識,有所察覺。(齊讀第6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這種感性認識、一時觸動表述出來的。)有了觸動以后,作者又從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壞和退化中,進一步得到驗證。此時作者意識到要保護環境。作者的認識從肆意獵殺與破壞,發展到有保護環境的意識,應該說已經有了很大進步,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人與自然之間劍拔弩張的矛盾關系,但人類的印跡似乎還很重。這里的保護環境歸根結底還是為人類服務(如第9自然段中所敘述的那樣,不至于使“河水把未來沖刷到大海去”),人類仍然處于一種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駕于自然萬物之上。那么作者最終的認識是不是就僅限于此呢?
我們先來補充作者個人的經歷:奧爾多利奧波德從小就有著對大自然濃厚的興趣,在他近50歲時,購買了美國威斯康星河畔一個被人類榨取殆盡而遺棄的沙鄉農場,從此開始了在沙鄉長達13年恢復生態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觀察與思考結晶成了《沙鄉年鑒》,我們這篇課文就選自其中。應該說作者這些實踐活動對他認識的發展更有啟發。
下面我們就把文章最后一自然段一起來讀一遍,結合作者的人生經歷,思考上面提出的問題,看看作者在不斷實踐探索的過程中,認識有了怎樣的發展。
此段中一些語句很有哲理,我們來細細體味一下。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這就要求我們能夠更長遠地來思考問題,不能只顧眼前的暫時利益。還如“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提問:如何理解?)這是梭羅的名言,作者對此也是完全贊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荒野中萬物之間的關系都是怎樣的?應該說荒野中各種事物都是自由自在地生長著的,他們彼此之間都是平等、和諧的。從這些語句中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問題的答案。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以人類為本位、為中心的認識,發展成了萬物之間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對自然萬物所有一切時所采取的平等態度。人類只是自然萬物生靈中的一種,并沒有高高凌駕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權力。
5.文章末節在引出梭羅的名言后,又提到“大概,這也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這就與首段前后呼應,也回到了我們開始留下的問題了。我們再來把第1自然段齊讀一遍,這段其實也是此文的文眼。通過文章的講解,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領會一下,這聲狼嗥中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內涵?
聯系上面對作者思想與主張的分析,我們可以聽出這聲狼嗥中包含著生命意義和生態價值(萬物之間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則就會引發生態危機。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類對此不能領悟,“驕傲”就是它自己領悟到了,同時這座山也領悟到了)。
6.通過我們先前反復的朗讀,我們感覺到這篇文章在形式上,特別是在語言文字上有何特色呢?比如同樣是介紹自然、介紹生態倫理觀念,它與我們地理課本的語言,與我們一些生物學理論在文字表達上有何區別呢?
后者是一種科學語體,而利奧波德身為一位生態倫理學家,他的文學素養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語言文學性較強,是一種詩化語言,充溢著詩意美。這就與他自然萬物平等的生態倫理思想融為一體,使全文熔詩意美與思辨色彩于一爐。
7.結合文章內容我們再看文章的標題“像山那樣思考”,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像山那樣思考,是作者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處理方式的良好建議,是這種建議的詩的表達方式。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從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倫理的角度來看,我們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們與自然萬物的關系和一座山同自然萬物的關系并無二致。我們要像山那樣處理好人與動物、人與環境等等一切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關系。
三、課堂小結。
自私的人類在付出了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代價后,換取了所謂的物質文明進步,卻留下了一個傷痕累累的地球。通過這堂課的學習,我們要自覺地樹立起生態保護意識,樹立起平等對待一切生物的思想,學會像山那樣去思考,使這原本已很脆弱傷痕累累的地球不再繼續受到傷害。
四、布置作業。
寫一篇關于環境保護的倡議書,優秀的作品可以張貼在學校、住宅區等場所。
板書設計
像山那樣思考
利奧波德
王云
[像山那樣思考 教案教學設計(長春版八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3.
4.長春版頤和園課件
6.在山的那邊教案
7.八年級下冊窗教案
10.八年級下冊物理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