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2002級教育碩士 歐陽林
傳統的閱讀教學常常注重言語信息的傳授而忽視智慧技能和認知策略的培養,也往往不能深入到學生的精神世界中去,使學生的精神世界重新建構。因而閱讀教學不管形式如何新穎,若不解決這兩個問題,都不會使閱讀教學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下面以某中學的一堂網絡公開課--《抄檢大觀園》為例來探討知識的建構問題。
這節課以網絡的開放性打破了課堂教學的封閉性,打通了課內外的聯系,頗有新意。然而用建構主義理論來評價,發現依然具有傳統課堂教學的一些弊端,即主要在于言語信息的傳遞,而非智慧技能和認知策略的建構。為了便于討論,本文將知識與技能根據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定義為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
這堂課的教學目標被定為“賞析本文展示的主要矛盾及其刻畫的人物形象”。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賞析,即培養學生的智慧技能和認知策略。然而實際的教學過程并未朝著這個方向進行。
來看一下教學過程。上課教師是通過這樣一些問題來組織教學的。
1、 觀看大觀園圖片的總體印象是什么?
上課教師展示圖片和提出這個問題,目的是作為先行組織者激發學生興趣。從圖片看出大觀園很大很美,由此引出大觀園的抄檢,進而引導學生認識到抄檢大觀園的悲劇性質,首先就值得商榷。而且作為教學設計,當它無關于教學目標,更無益于智慧技能的建構時,則失去了先行組織者的意義。
2、觀看內容為晴雯、探春等人在抄檢時表現的影片片段,大家對誰以及什么行為印象比較深刻,為什么?
此問意在引導學生去注意晴雯的“倒箱子”和探春的“一巴掌”,通過這兩個典型的場景來分析二人的性格特點。通過典型動作及語言對人物形象分析無可非議。但是這種提問方式似乎欠妥。教師引導的目的性是很強的,但是不是每個學生都對這兩個動作印象深刻呢?根據接受理論,由于接受者的興趣、注意力、關注的對象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學生印象深刻的內容不可能完全一致。事實也是如此,直到第三個同學的回答才符合了老師的要求。實際上無論誰的感覺都不能算錯,因而無所謂正確答案。但教師為既定的目標和步驟人為設定了正誤之分。如果學生碰巧答對了,其他持不同觀點的學生就會認為自己錯了,而輕易否定自己的感覺去接受教師認為正確的結論。這無異于扼殺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放棄自己的思想去猜測、迎合老師的思路。問題在于提問的無效性,也就是這個問題根本沒必要問。問了反而讓學生不知道要解決什么問題了,結果混淆了學生視聽,弄亂了學生思維,導致學生只好一步步被動跟著老師走,失去了思維的自主權和主動性。這個提問好像是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實際結果是否定學生的個人感受。現實教學中有許多類似的不該問或錯問的問題。如果是一個開放性的討論課,允許學生各抒已見,那另當別論。
3、 重點圍繞人物形象及矛盾沖突展開討論賞析。
(1) 作為奴婢的晴雯的激烈表現所反映的意義。
(2) 作為主子的探春展現出的獨特的個性色彩。
(3) 抄檢大觀園的矛盾表現和沖突本質。
從邏輯上來看,第2、3兩大問題間有著內在聯系,第三大問中的三小問也有關系,但是這些問題是圍繞著一個什么中心問題展開的呢?學生是不明白的。當這些問題都解決之后,學生是否對如何進行人物形象分析的程序性知識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呢?學生能建構些什么內容呢?學生的認識恐怕是模糊的,就連教師也未必清楚。
這里的問題就在于,學生的學習除了獲得言語信息外,更應獲得智慧技能和認知策略。智慧技能是指運用概念和規則對外辦事的能力;認知策略是一種特殊的智慧技能,是運用概念和規則對內調控的能力。因而教學過程應能清晰地體現出問題解決的過程,也就是要通過問題的解決讓學生懂得如何解決問題。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讓學生意識到問題解決的過程是怎樣的,并通過什么方式來實現。因此教學目標的重點應是建構賞析主要矛盾和人物形象的智慧技能及認知策略。鑒于一節課的容量問題,可以側重于一個方面,如建構賞析人物形象的智慧技能及認知策略。
根據加涅的教學設計理論,智慧技能應作為教學和教學設計的主要框架。其通常的表現形式是由學生執行的一連串步驟或活動。這些步驟或活動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以一種新的方式加工信息。因此,可以進行這樣的教學設計。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應具備任務分析的意識,通過對任務的分析,完成教學設計,從而實現智慧技能的練習。
第一步是指導學生對目標一進行分解,也就是要解決這個目標先要解決一些什么問題。學生往往不會對問題(或任務)進行分析,在于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常常缺少這一個教學步驟。分解的目標是:
1、 雯、探春二人是怎樣的性格特點?
2、 人的性格特點是怎樣表現出來的?(動作、語言、矛盾沖突等)
3、 二人的形象有何文學意義及現實意義?如何評價?
要解決這三個子目標,還需進一步分解出更多的小目標(小問題)。這些更小的問題往往需要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根據具體情況由學生討論解決或由教師提示。
重點和難點是第三小問,可由教師引導再分解。
(1) 矛盾沖突體現了人物性格,那么人物性格對矛盾的展開(情節的發展)有無作用?其中矛盾是什么?僅是晴雯、探春同劉寶善家的矛盾嗎?(引導學生透過表象探討更深一層的矛盾,即邢、王二位夫人的爭斗。)
(2) 晴雯、探春二人斗爭的結局如何?如何評價二人的形象的意義和價值?
(3) 兩個人物形象有無當代意義?當個性與環境發生矛盾時你如何處理?
(4) 兩個人物形象還可與其他人物形象比較產生新的問題嗎?
這四個問題課堂上不可能全都解決。未解決問題的處理方式有二:一是留為作業,下一節課繼續討論;二是通過BBS網上交流。
具體的操作過程便可按照此流程進行。其特點是圍繞中心問題展開,為解決中心問題而不斷分解出子問題,通過各種層級的子問題的解決最終解決中心問題,形成一個清晰的思維流程,使學生認識到問題(任務)的解決需要對問題(任務)分解后一步步完成。這樣才有助于學生建構賞析文學形象的智慧技能和認知策略,而不只是知道晴雯、探春是什么樣的人。而且,學生通過對二人形象意義和價值的評析,同自己的人生經驗、價值認識建立了聯系,這才真正實現言語信息的建構。
作者郵箱: ouly74@sohu.com
[評《抄檢大觀園》--評公開課《抄檢大觀園》(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2.地理試卷評講教案
3.
7.幽默說說別人必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