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煥武(淮南十七中)
教學目的:1、學習欣賞詩歌中蘊涵的濃烈的思鄉之情;
2、學習運用象征抒發感情的寫法;
3、嘗試模仿所學的藝術手法寫作詩歌。
教學設想:本文是以獨特的意象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詩中濃烈的感情情真意切,很能使 學生在欣賞中產生共鳴。教學本詩宜采取在探討中理
解,在理解中朗 讀,在朗讀中加深理解的方法。在學生理解本詩后,還要引導他們進行知識的遷移,模仿本詩的結構以及象征的寫法, 以《幸!窞轭}寫一首詩。
教學重點:領會詩中蘊涵的濃烈的思鄉之情。
教學難點:學習運用象征手法抒發感情的寫法;知識遷移,以《幸福》為題寫一首詩。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 具:錄音機 VCD 打印相關材料(附后)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以復習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引入。
有人說,詩歌是最華麗的文體,同學們現在正處于詩一般的年齡,我們現在就應該愛讀詩多讀詩學寫詩,寫出令人驕傲的自己詩一般的年華詩一般的生活。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一首詩歌,然后再嘗試寫作一首詩歌。 (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
余光中,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生于南京并在南京生活十多年,童年時離家在寄宿學校讀書,青年時在廈門、臺灣和美國等地求學。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經香港到臺灣定居。他的詩作中有許多都是以思念家鄉為主題的。
代表作有《舟子的悲歌》、《蘭色的羽毛》等。
三、整體感知全詩
1、學生仿讀全詩(可單個仿讀也可集體仿讀)
2、放錄音或教師范讀。要求學生在聽讀時注意朗讀時的重音。
四、欣賞理解全詩
1、全詩四個詩節,請同學們自讀課文,自由討論,從內容 和形式兩方面找出四個詩節中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共同點;①行數、字數相同--體現出該詩的結構美,音樂美。
②均以時間性的詞語開頭
③都運用了比喻
④都以具體的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為意象(此點較難,學生可能答不上來)
不同點;①每詩節所寫思念的人不同。
②朗讀時所用的語調(氣)亦有不同(此點較難,學生可能答不上來)]
齊讀課文一遍,加強對全詩的感知。
2、感情是很抽象的,人們很難把握。文學作品常常以具體的意象(即:主觀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颍航柚唧w外物,用比興手法所表達的作者情思。)來抒發抽象的感情。 詩人選取哪幾個時間段來抒寫的呢?
[“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和“現在”--把幾個時間連在一起,這恰好寫出了詩人的半生經歷:少年時別母上寄宿學校,青年時別妻上大學,成年時喪母,中、老年時別大陸。極具“縱的歷史感”。]
我們再具體欣賞一下每個詩節所寫的內容。
3、學生試讀第一詩節。要求學生回答:
①本詩節寫了對誰的“愁”?
[“愁”母親。]
②詩人通過什么來寄托對母親的“愁”的?
[“一枚小小的郵票”]
③請同學們想想詩人在寫下這一 詩節時都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此問題是一 開放性題目,學生只要能圍繞詩人當時情景言之成理即應給予肯定。]
幼小的年齡,遠遠的離開了母親去求學,只能將思念和依戀傾注在信紙之上,讓郵票把這份情送給遠方像我思念她一樣深深思念著我的母親。
小小的郵票,依依的思念--板書]
4、學生試讀第二詩節。要求學生回答:
①同學們有沒有覺得本詩節哪一個詞用得很新鮮?
[“新娘”]
②請同學們探討一下此詞新鮮的原因?
[此知識點較難,學生如回答不出教師可適當做些點撥。
明確:“長大后”,與新婚妻子短暫的團聚,又預示著更遠更久更傷心的別離。用“新娘”暗示出作者新婚不久就面臨分別,深深的愛戀被大洋阻隔。身在異國他鄉,滿眼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倍诿刻斓摹跋﹃栁飨隆敝畷r,詩人有的只是“斷腸人在天涯”的殷殷的愛戀之情。利用短短的假期,趕緊買上一張“窄窄的船票”,以求短短的相聚。這份喜悅雖是淡淡的,但確是溫馨的。新婚的喜悅始終在心中回味,新娘的面容始終在眼前飄蕩。因此用“新娘”就比用“妻子”更能體現詩人的那份殷殷的愛戀之情。
窄窄的船票,殷殷的愛戀--板書]
5、朗讀指導:
別離母親、別離新娘去求學,但總還有相聚的時候,所以這份“愁”是淡淡的,朗讀時應抓住淡淡的哀愁和似水的柔情。
學生試讀。亦可教師范讀。
6、學成了,拿到了紅紅的畢業證書。此時的詩人最想干什么?
[“飛”到同樣思念我的新娘身邊;“飛”到同樣思念我的母親身邊。感受一下久別的新娘的溫存;深情的喊一聲長久未喊過的“媽媽”,再聽一聽母親呼喊兒子乳名的沙啞而慈祥的聲音;再感受一下母親粗糙而溫暖的手的撫摩……]
7、可是,現在怎么樣呢?齊讀或找一學生試讀第三詩節。要求學生回答:
①請同學討論此時詩人的心情。
[此題亦有一定難度,學生只要能圍繞“愁”與“痛苦”講出一些自己的理解即應給予肯定。
教師即情渲染:“矮矮的墳墓”將母子隔成“天上人間”,使詩人蘊藏已久的即將重逢的喜悅頓時化為濃濃的哀痛。那沙沙的風聲,不就是詩人的哭聲嗎?那斜斜的雨絲,不就是詩人的淚水嗎?欲再盡孝而不能,內疚之情何其深?
矮矮的墳墓,濃濃的哀痛--板書]
8、朗讀指導:
因為與母親是訣別,哀痛之情自然比前兩詩節要濃。故在朗讀本詩節時應適當運用顫音,要讀出如泣如訴的深深的哀傷。
學生試讀,亦可教師范讀。
9、學生試讀第四詩節。要求學生回答:
①第四詩節所寫“愁”的對象與前三詩節有何不同?
[前三節“愁”的是人,本節“愁”的是大陸(非人)。感情因此得到了升華--此種藝術手法同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的結尾所用的藝術手法一樣。]
②同學們有沒有發現本詩節所寫內容與我們在地理書上學的不一樣的地方?
[“海峽”其實是很深的,可作者為何說是“淺淺的”]
③請同學們討論詩人為何這樣寫?
[此題較難,估計學生不易答出來。學生回答如偏離太大,教師可作點撥。
這似乎寄托著詩人的理想:“淺淺的海峽”是無法阻止兩岸同胞的思念,兄弟終究會團圓!皽\淺的海峽”多象是擁有“鄉愁”的人的“淚”啊!皽I”干了,人們就要用雙腳跨過這“淺淺的海峽”。正所謂“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斑@頭”、“那頭”終會成為“一頭”。]
淺淺的海峽,深深的悲戚--板書]
10、朗讀指導:
本詩節,詩人由個人的哀愁上升到家國之思,“愁”之情達到了高潮。朗讀時要蕩氣回腸,結尾處要一字一頓,語調上揚,要讀出激昂慷慨之感。
學生試讀。亦可教師范讀。
五、小結全詩
1、課題為“鄉愁”,可每個詩節寫的都是“愁母”、“愁妻”、“愁大陸”,為何?
[這一知識點較難,這是一種象征手法(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來暗示另一 事物或某種較為普遍的意義--見課本第13課《我愛這土地》之“思考與練習”一)。我在他鄉,母親、新娘在家鄉,大陸就是故鄉。思念他們,其實就是想念“家鄉”,這樣寫使抽象的“愁”,具體形象,平實易懂,讀來瑯瑯上口。]
2、朗讀全詩
視時間多少,可采用配樂詩朗誦,齊讀,個人讀等不同形式。
六、布置作業
1、課后做“練習四”,下節課在課堂交流。(如時間允許,可以讓大家齊讀一遍,師生做些討論。)
2、課后閱讀講義上的以“思念家鄉”為主題的詩詞名作,同學之間可以自己共同喜愛的一、二首詩展開討論,以擴大知識面。
3、以《幸福》為題,仿照《鄉愁》的結構形式,運用象征的手法,寫一首詩!吧倌瓴蛔R愁滋味”,七年級的學生寫“愁”有一定的難度,寫前教師可給予適當的指導?梢宰寣W生將“小時候”對應自己的“學齡前”;“長大后”對應自己的“學前班時期”;“后來”對應自己的“小學時期”;“現在”對應自己的“中學時期”。其目的是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學習的遷移能力,完成本單元的“寫作”要求:仿寫詩歌。(印發講義--附后)
2004/04/23 作者郵箱: xuhuanwu53@yahoo.com.cn
[鄉愁(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鄉愁》的教案
2.有關鄉愁的教案
3.與鄉愁相約的美好
4.鄉愁造句的例句
5.鄉愁優秀教案
6.鄉愁教學課件
7.詩歌鄉愁作者
8.與鄉愁有關的美文
9.有關鄉愁的古詩詞
10.感悟隨筆:約會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