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荷塘月色(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8-2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施永忠

【學習目標】

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揣摩語言。本課安排在這里,主要是傳授學習中國現代散文的基本知識、教給具體方法的重要一環,是關鍵所在。

根據《大綱》要求“高中語文教學,要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結合單元訓練要點及本文特點,明確教學的重點為:結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難點為:“景語”“情語”渾然一體,情景交融;借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法與學法】

教學是一門藝術,選擇什么樣的教法則是藝術中的藝術。教學目的的實施,重點、難點的完成,主要是通過選擇什么樣的教法實現的。因此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指導思想,根據教材特點、教學目標等要求,采用誦讀、鑒賞法完成此課的學習任務。

【電教手段】

幻燈片。

【教學課時】

  兩課時。

一、背景學習:  鼠標指向課題和作者,閱讀有關信息。 

    二、知識積累  

1、 閱讀全文,學習有關知識。

2、 比喻是一種最常用的修辭手法,一般用像、如、仿佛等比喻詞聯接本體和喻體。研究帶◆號的12個句子,回答:

a、 哪幾個不是比喻句?它們各自是表比較、揣測、舉例中的哪一種?

b、 比喻句中,本體和喻體的相似點各是什么?

c、學習“修辭知識”中關于“通感”一節,說一說:比喻句中的哪句屬“通感”,后文還有哪一句?為什么? 

3、 學習“修辭知識”中“語音修辭”一節,然后回答: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疊詞?有何作用?

析:日日、漸漸、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疊詞不僅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也有一種韻律美。疊詞一般用輕聲的語調來讀,輕柔的語調與輕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種雅而不俗的語言氛圍,而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  

    三、整體把握  

1、 閱讀全文和背景資料,回答:作者在觀賞荷塘月色的過程中,自始至終懷著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達這樣的感情?

2、 有人評論:(作者) 與其說在觀賞景物,不如說在逼視自己的靈魂深處;與其說寫下的是他看到、感覺到的一切,不如說他在構造一個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個世界”--一個與現實對立的陌生的藝術世界。你同意嗎?為什么?(點擊有關資料)

3、 有人把本文的重點四五兩段概括為“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這樣概括的根據是什么?這里的“荷塘月色”在意義和結構上與課題有什么區別?

4、 本文寫景特別工細,不但把景物分解為荷塘和月色,而且在寫荷塘和月色時,把這兩個部分再分解剖析成許多更小的部分,然后逐一描寫。從觀察角度和描寫對象兩方面列出第四段的寫景提綱。

5、 第五段寫月色,那些句子是正面描寫,哪些句子是側面襯托?用哪些事物作襯托?

6、 作者為什么要寫看似與主旨無關的江南采蓮舊俗和《采蓮賦》、《西洲曲》?(從寫作背景和感情線索兩方面考慮)  

  四、揣摩語言 

1、文中寫荷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請分析:瀉、浮、洗、籠這幾個動詞的表達作用。     

2、詞語用得好,不但繪聲繪色繪形,而且能賦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請分析“脈脈”一詞在這方面的作用。

3、“踱”若換成“走”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4、“亭亭”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它修飾的是“舞女”還是“裙”?

5、“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本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若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好不好?為什么? (從修辭手法的表達作用和前后文風格一致兩個角度考慮) 

  6、討論下列句子的深刻含意。

a、 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的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b、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  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  

★★擴展閱讀  

★★★研究性學習參考論題(請你就以下論題中的一個或另擬論題,從網絡上尋找有關資料,寫出你的研究結果。可上交文本、軟盤,更歡迎直接發文到我的電子郵箱) 

1、走近朱自清 

2、朱自清為什么“不平靜”? 

3、談《荷塘月色》的寫景藝術 

4、談《荷塘月色》的感情線索 

附錄--導讀法教案

                            第一教時

【教學過程】

    1、第一個問題:教材第二單元有哪幾篇課文?

提這問題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學課文要有單元觀念,因為課文是按單元編排的,而每一個單元都有相應的學習重點。

2、第二個問題:第二單元的學習重點是什么啊?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

揣摩語言,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如聯系中心意思,聯系上下文,對語言的深層次含義、感情色彩等,進行辨析、品味。

3、大家對這幾句話有沒有什么疑問,或者說從中看出什么問題沒有?

既然’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那么,接下來就應該先解釋什么叫’整體感知’再解釋’揣摩語言’,但為什么書上卻根本不講什么叫’整體感知’,而直接就解釋什么叫’揣摩語言’呢?

注意:從無疑處發現問題,這是最重要的讀書方法之一。大家現在就來思考這個問題吧?同桌之間可以討論一下這是為什么。

小結:揣摩語言一定要聯系語境。所謂語境,包括外部語境與內部語境。外部語境指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人際關系等等。比如,外國人看宋丹丹和黃宏的小品就不知道中國人為什么要笑;又如,我們今天讀魯迅的文章,對有些語言也覺得不理解。就是對外部語境不熟悉。而內部語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應等等。這是同學們很容易理解的。同學們注意,所謂閱讀,主要就是通過揣摩語言去整體感知文章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走進作者的心靈。

4、今天要學的《荷塘月色》,就值得我們好好揣摩品味。而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讀,那種’把自己放進去’的朗讀。好,現在請同學們自己朗讀一遍課文。注意,在朗讀《荷塘月色》的時候,你就是朱自清!

     學生開始各自朗讀。(之所以不要學生齊讀,是因為朗讀是一種對文本的再創造過程,而且這種再創造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因為朗讀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個學生的對文章的理解不一樣,他朗讀時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是不一樣的。)

學生讀一遍后,抽學生起來單獨讀。

先抽一位男生從第一段讀起。希望能通過他的朗讀,讓同學們能看到他對課文的初步理解。

這篇文章的話語方式是自言自語。因此,同學們在讀的時候,要把這種語氣讀出來。怎么才能讀出這種語氣呢?關鍵是把自己當作朱自清,進入他的內心,把文章的語言變成自己的心聲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教者示范)

      邊讀邊停下來講解:“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像這一句,是朱自清的想像,就應該讀得緩慢些,讀出一種向往的味道。又如,妻

在屋里拍著潤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這是多么靜謐的情景,’迷迷糊糊’一定要讀得低沉、緩慢,讀得’迷迷糊糊’。”

      示范完第一段,再要求同學們再自己讀一遍。把自己當作朱自清,讀出韻味。

提醒大家:以后讀書,都要養成自己查字詞典的習慣,千萬不要依賴老師給你們列出生難字詞。好,同學們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查的生難字。

 5、同學們交流結束后,我開始進入對朱自清的介紹:同學們,今天我們讀的是朱自清的名篇。我想知道一下同學們對朱自清的了解有多少。

朱自清,著名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揚州人》,但其實他不是揚州人,只是從5 歲起便定居揚州。,他出生在江蘇東海縣。而他的祖籍,則是誕生過魯迅的--浙江紹興!

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國華曾有過這樣的回憶:父親失業四十年,為了培養我們兄弟四人上學,借了三千元高利貸,利上滾利,無力償還。大哥這時考上了北大預科,須讀兩年才能考本科。為了早日結束學業,為家中分擔債務,他沒有讀預科,想了個辦法,把名字“自華”改為“自清”,直接報考本科。這就是”自清“這個名字的由來。

朱自清的確才華橫溢。作為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和學者,他更以其燦爛的才華、絢麗的詩文以及輝煌的學術成就飲譽中外。他在學生時代就開始創作新詩, 1920 年畢業于北京大學。1922年發表長詩《毀滅》,引起文壇關注。1924年,出版了詩和散文集《蹤跡》。

《中國青年報》有條新聞說《我國30歲以下的教授已有17位》,開篇第一句是“目前,我國30歲以下的教授已有30位,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我讀了這則新聞,感到好笑,笑作者的無知。因為早在75年前的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華大學教授并任該校中文系主任時,年僅27歲!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為杰出散文家的基礎。1928年1931年到1932年,他曾留學英國,回國后仍執教于清華大學。作為學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學、語文教育、語言學、文藝學、美學等學科領域都有著很深的造詣和建樹,其中尤以古典文學和語文教育最為突出。

作為一位中學語文教師,我感到特別親切的,是朱自清也曾是一位中學語文教師。1920年他于北京大學畢業后,在江浙一帶做了5 年的中學語文教師,他的教學和為人極受中學生歡迎和敬重。

當然,我第一次聽說朱自清這個名字并對他產生敬意時,顯然不是因為他曾當過中學語文教師,也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名著名的學者、詩人,而是另一個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請同學們下一節語文課再聽老師的答案。好,下課。

                                第二教時

【教學過程】

      1、第一次聽說朱自清這個名字并對他產生敬意時,顯然不是因為他曾當過中學語文教師,也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名著名的學者、詩人,而是另一個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澤東的著作里。本來朱自清既沒加入國民黨,也不是共產黨人,而是一位有獨立人格的自由知識分子,在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進入毛澤東的視野的。但是在新中國誕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寫入了他的政論名篇《別了,司徒雷登》中。毛澤東這樣寫道:“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最終,朱自清先生貧病交加,倒在了蔣家王朝最后一個冬天,也倒在新中國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時候年僅48歲。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載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史冊!他也因此贏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當然,寫《荷塘月色》時的朱自清還是一名清華園的教授,但如果我們了解了朱自清后來的命運,我們今天讀《荷塘月色》時,也許會另有一番感受吧。

      2、現在該同學們說一說了。同學們能不能交流一下,這篇文章最打動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說理由,只要把有關的語言讀一遍就可以了。

     [領悟文章思想感情]請問,你為什么喜歡這一段呢?

     “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采蓮賦》對采蓮人的描寫,都是很快樂的。描寫了一種很自由歡樂的生活。

     這一段在過去的高中課本里卻是被刪去了的。為什么會刪去呢?該不該刪?這一節與全文的中心并不太吻合嗎?

     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變化的。他開始是不寧靜的,為了尋找寧靜來到荷塘,在這里,他的心情獲得了一種暫時的愉悅。但最終他還是沒有擺脫煩惱。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時而煩惱時而愉悅,最后仍然擺脫不了先是的煩惱。

    從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終還是沒有擺脫煩惱?

      “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引用《采蓮賦》,描寫采蓮時熱烈活潑的生活,本身就說明他因內心的苦悶而產生的對自由快樂的向往。因為作者說“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可見作者的這一段關于采蓮場面的描寫是不能刪去的,因為它恰好反襯出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失望。

      有人把這篇文章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概括為“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是很貼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寧靜”。

      3、作者的心情為什么會“不寧靜”呢?

     我也不知道,因為這可能永遠是個迷。但是,正因為這是個迷,所以,它為無數讀者提供了品味、解讀、思考的無限空間。關于朱自清心情“不寧靜”的原因,有人認為是源于對蔣介石4.12反革命政變的憤懣,聯系到朱自清當時的思想背景和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這不能說沒有道理;也有人認為是源于作者的思鄉之情,因為結尾作者說“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還有人認為源于作者作為一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面對人生十字路口而產生的苦悶、彷徨;甚至還有人根據一些史料,認為朱自清的’不寧靜’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諧;如此等等,還有其他的說法。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必要規定一個權威性的惟一答案,應該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且也正因為如此,《荷塘月色》將成為一首耐讀的朦朧詩,過去、今天和未來的每一位讀者會因年齡、閱歷、所處時代等等因素,而從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讀出屬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這就是創造性閱讀,這就是閱讀名作的樂趣!

 4、“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是不是有點矛盾?

        這里作者實際上強調的是“冷靜”和“獨處”,因為“ 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重點還是在后面的“冷靜”和“獨處”。用平時的熱鬧來反襯現在的冷靜,用平時的群居來反襯現在的獨處。因為接下來后面有一句“這是獨處的妙處”。

     小結:揣摩語言要聯系上下文。

      5、“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似的。”作者在寫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寫到歌聲了?

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錢鐘書先生把它叫做“通感”。請大家看到課文后面的練習二。

      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宋代詞人秦觀有詞曰“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夢與花互比,愁與雨互喻。還有詩人艾青曾寫詩這樣描繪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你的耳朵在偵察,你的眼睛在傾聽……”這也是通感。其實,通感并不僅僅在文學作品中才被使用,實際上日常用語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說某位同學的聲音很粗,難道他的聲音是有直徑的嗎?現在每一個同學臉上都呈現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們決不認為我是在說你們的笑臉是抹了糖的吧!

      6、“這令我到底掂著江南了”的“這”是指什么?

      指流水。前面寫“只不見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蓮子清如水”而來。

     這是一首情歌。“蓮子清如水”’就是“憐子情如水”的諧音。

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對情感的表現是極富藝術性,含蓄而美。比如劉禹錫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情。”而現在的一些流行歌曲,開口是就“讓我一次愛個夠”!你們看,同樣是表現愛情,中國的古典文學詩詞與現在的一些庸俗的流行歌完全是兩種藝術境界!同學們要學會鑒賞真正的美。

    7、課文第四段說“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一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既然只有“一絲”,為什么會“像閃電一般”呢?

     這里的“一絲”既指程度很輕,也指速度很快,稍不注意,就閃過去了。所以,“像閃電一般”。

       8、“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為什么作者要用裙來比喻葉子呢?

    荷葉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種舒展、旋轉

的動感,很美。荷葉本來是靜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動的,是舞女的裙。這是以虛寫實,以動寫靜。

      9、繼續揣摩:描寫荷花的“裊娜”、“羞澀”、“明珠”、“星星”等詞語,還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等佳句以及作品中疊字運用的妙處。

     小結:如果大家繼續品味、繼續推敲和繼續研究,還會有更多感受、更多的發現和更多的問題。這就是揣摩。《荷塘月色》是我們高中學的第一篇課文,同學們可能已經感到了老師的教學特點,同學們千萬不要指望李老師講得有多么精彩,而應該自己參與教學,大家討論研究,共同交流。在我們的語文課上,應該是學生、教室、作家三者平等對話。老師當然也要參與交流,但我的意見只是一家之言,僅供同學們參考。快下課了,下面我就簡單談談我讀這篇課文的感受。

      10、總結:我這樣概括我對《荷塘月色》的理解--借景抒情,是閱讀本文時應抓住的一個關鍵。具體說,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之情。 如許多論者分析的那樣,開篇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的確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調。這”頗不寧靜“,正是作者對嚴酷現實的不滿和苦悶心情的寫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這說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頗不寧靜“的心情寧靜下來。而置身于”無邊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確感到了某種超脫:”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是在這淡淡的喜悅之中,那彌望的荷塘,那田田的葉子,那裊娜的花朵,那屢縷縷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脈脈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霧,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與影和諧的旋律……都讓他的心得到了暫時的安寧。然而,這安寧的確只是暫時的,因為,作者心靈深處的惆悵是難以排遣的,所以,當耳邊傳來”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時,他便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感嘆。一直到”這到底令我惦著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作者便從夢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悶的現實。

     如果說,“借景抒情”表現了作者面對黑暗現實對時代苦悶的排遣;那么,“托物言志”則表達了作者對高潔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動追求。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來,無論是荷塘還是月色,都不過是自然界的客觀景物,但在朱自清眼里,它們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載體。許多論者在分析本文時,多抓住“荷塘月色”的“朦朧”大作文章,認為這反映了作者撲朔迷離、如煙似夢的愁緒,所謂“借朦朧之景抒朦朧之情”。這當然是有道理的,但只說對了一半。自然界的“朦朧之景”多的是,可作者為什么要選取“荷塘”與“月色”來抒情呢?

    問題的實質,在于這里的“荷塘”是月下之荷塘,這里的“月色”是荷上之月色。朦朧固然是二者的共同點,但朱自清賴以言志的是二者更鮮明的相通處,這便是“荷”“月”之高潔!所以,在作者筆下,荷葉清純,荷花素潔,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霧,月景如歌……而這一切,無不是作者那高尚純潔、樸素無華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華”,后更名“自清”,由此我們可以讀出荷月之美景與作者之品格的相通處,這就是一個“清”字:出淤不染,皎潔無暇!而作者一生都無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貧、清白、清廉……

      只有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發,我們才能真正領會文章在寫法上的藝術魅力。

      朱自清在寫這篇《荷塘月色》時,只是一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當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運。但是,我們從這篇文章所體現出的高潔品格,卻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選擇。作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知識分子,他有過苦悶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將祖國的命運和自己的命運聯系起來的時候,他就毅然走向了時代的潮流,成了一個堅強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1946年10月,西南聯大遷回北平后的兩年是黎明前最為黑暗的時期,卻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面對一個行將滅亡的腐朽政權,貧并交加的他自己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民主斗爭的洪流,并以大義凜然的骨氣,寫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壯美的詩句!他瑰麗的詩文成了永遠流傳的文化珍寶,他樸素的名字成了萬代敬仰的人格豐碑!

[荷塘月色(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荷塘月色教師教案

2.《荷塘月色》教案

3.荷塘月色教案優秀教案

4.關于《荷塘月色》的教案

5.有關于《荷塘月色》的教案

6.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7.荷塘月色教案課件

8.《荷塘月色》教案怎么寫

9.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案

10.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