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水
論文摘要】
通過四個階段--準備時期、在老師指導下的實踐活動時期、成熟活動時期、自主學習階段--的活動,讓學生掌握收集、整理、評注資料的方法,學會有目的的收集資料,學會從收集的資料中整理、歸納觀點的能力。讓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體會到快樂,并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關鍵詞】
綜合性學習 自主學習 綜合運用能力
【正文】
教給學生一套點石成金之術
題記
從前,有兩個勤勞而善良的青年,他們努力的工作,但是依然十分的貧困。有一年,發生了大的饑荒,兩個年青人眼看著就要餓死了。正在這時,有一個神仙從他們的身邊經過,很同情他們,就從自己的口袋年拿出來一個手套,戴在自己手上,把他們身邊的一塊大石頭變成了金子。神仙對他們說:“拿去吧!年青人。”兩個青年一動不動。神仙詫異地說:“你們想要什么呢?”其中的一個青年說:“我想要你的手套。”神仙給了他。另一青年說:“我想學這套點金術。”神仙就把點金術教給了這位青年。幾年后,第一個青年,因為不會使用這副手套,他始終無法將石頭變成金子。第二個青年,學會了點金術后,沒有用多久就成了遠近聞名的富翁。
作為老師,我們應該給學生一塊金子,一副手套,還是一套點石成金之術呢?
正文
去年剛剛開學,我就對自己所教的2個班級116位初一新生進行了幾周的調查。調查后發現,他們在語文學習上最缺少的并不是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而是不知道如何去合理的運用自己的這些能力。說得明確些就是,學生不知道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資料和信息,獲得了資料和信息之后,不知道如何的甄別和篩選。學生缺少的是一種“綜合性學習”的能力。《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年版)對綜合性學習有一段闡述
“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
課程與其它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時間活動的緊密結合。
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
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
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它課程相結合。”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制定了一個系統的活動計劃,目的是想提高學生的綜合性學習的能力。
第一個階段,我稱之為準備時期。在這個時期,我根據課本中“語文實踐活動”的內容,開展了“寫字比賽”、“查字典、詞典比賽”、“詞語接力比賽”。開展這些活動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熟練的運用自己身邊的工具書,讓他們養成查找資料的習慣。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意了對學生快速閱讀的訓練。新的課程標準對初中學生的閱讀速度,是有明確說明的“讀一般現代文不少于500字/分”;同時,當學生在查找大量資料的時候,快速閱讀是必不可少的。我給學生總結的幾種快速閱讀的方法:1、快速閱讀書目,了解一個總的概要。2、閱讀每一章節的要點,并用最簡短的語言寫下來,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3、閱讀文章的提示語,了解文章的重點。4、畫圖表。每一次上新課之前,我都會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最簡短的語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和要點。
經過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學生基本上掌握了快速閱讀的技巧。
第二階段,我稱之為在老師指導下的實踐活動時期。這一階段訓練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們的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
我利用國慶的長假給他們布置了一個小論文題目《日常生活中常見錯別字的類型》。要求:1、按照論文的格式完成;2、要附上一份調查報告,但調查報告可以是幾位同學共同完成的;3、小論文中一定要有對實例的分析,而且要是在查找一些資料和工具書的基礎上的分析;4、可以幾位共同的完成一份,也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
布置這一篇小論文的目的有三個:1、讓學生了解研究的基本步驟和論文的基本格式;2、培養學生合作完成任務的能力;3、借此來了解學生的實際語文能力和語文基本素質。
活動的準備過程中,我幫助學生完成了分組和小組內的分工;小組的選題;告訴他們收集資料的范圍;教會他們制作資料卡片的方法;告訴他們論文的一般格式。
兩周的時間過去之后,學生完成了資料的收集,我又用了兩節課的時間讓同學們交流自己的資料成果。首先,我讓他們在小組內部進行交流、整理、歸納完成小組調查報告。然后進行全班的交流,完成小論文。
布置了這么一項作業后,學生們感到十分的驚奇,都躍躍欲試地開始忙于分組,忙于制定計劃。可是我心中卻沒有底。“是不是過高的估計了學生的能力了?”“學生到底有沒有能力完成呢?這可是一篇論文呀!”這幾個問題從我布置了這一項作業以后,就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當我看到他們交上來的作業之后,我的種種顧慮打消了,而且還驚嘆于學生的論文質量之高。全班60人,一共交上來12篇小論文,其中按照我要求的格式來完成的9篇,占75%;附有調查報告的有8篇,占67%;家長幫助完成的有4篇,只占33%。學生收集資料的范圍,從書籍中收集的錯別字占78%;從報紙、雜志中收集的錯別字占12%;從商標、廣告、招牌中收集的錯別字占25%;從學生的習作中收集的錯別字占43%;從電影、電視成收集的錯別字占7%;從網絡上收集的錯別字占29%。學生們對錯別字的類型大致歸納這么幾種:繁體字和簡化字的混用;生造字;字形相近或字音相近;書寫的錯誤。
一位女生,她的論文就雜志上的錯別字進行的分析,僅舉的例子就有25個,僅從這一點她的論文就有一定的“份量”。而且她還就錯別字出現的情況,將錯別字分成了三種類型:同音別字;形近別字;同源字。當然,她這篇論文是在她的家長的幫助下完成的。可是,在完成這篇論文的過程中,收集例子--查找資料--分析例子--完成小論文,這些環節對她語文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明顯的和長期的。
第三階段,我稱之為成熟活動時期。我首先利用第二冊語文課本“語文實踐活動”中的活動“警語的收集與評比”讓學生學會制作資料卡片,了解資料收集的方法有綜合法、分類法、專題法。開展“報刊剪摘、注評、展評活動”讓學生學會資料評注的方法。特別在活動中,讓學生自己選擇剪報的主題,并根據剪報主題來收集剪報,對剪報進行評注,制作剪報展示,對學生很有吸引力。學生在活動中學會的收集、整理、甄別、篩選資料技巧,在活動中培養了學生駕馭資料的能力。
第四階段,我稱之為自主學習階段。學生根據具體的需要列出提綱,組織人員查找資料,自主地學習。
比如,在上《大自然的語言》這一課之前,因為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說明文,我就要求學生自己先查找資料預習,了解說明文的基本常識和本文的重難點。其中有一位女生制作了兩份剪輯,第一份是她復印的說明文的基本常識的剪輯,其中有說明的方法歸類和舉例,說明順序的歸納和舉例,說明文語言特點的闡述和舉例。第二份剪輯是她復印剪輯課文的重難點,其中有文章的結構,本文的主要內容,本文在語言上的特點,課文題目的解說,課后題的解答。在這兩份剪輯的資料上包括了這篇課文學習的主要內容,我在上課的時候就把這兩份剪輯印發給了同學,作為學習的參考資料。可是這位女生在平時是班級中成績最差的學生。開展這種自主的學習,我們就要重新來看待班級中的“差生”了。
還有一次,在預習《社戲》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提出了一個問題“文中有個老公公叫‘六一公公’,這個老公公為什么叫‘六一’呢?你能在文中找到線索嗎?你能查閱資料找到答案嗎?”我的目的就是鼓勵學生盡可能的去查閱資料。
提出這個問題有兩個目的,第一,就是激發學生讀書的好奇心;第二,就是培養學生查找資料來解決問題的習慣。結果學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門的,歸納起來大概有四種:第一,“六一”是他的別號,就如什么“六一居士”、“五柳先生”之類的。第二,“六一”是他的小名,就如“二子”、“狗蛋”之類的,沒有什么特殊的含義,民間有“賴名好養活”的說法。第三,“六一”也許是為了圖個吉利,因為民間有個說法“有福的人是六月的生,臘月的死。”也許是希望他是個有福的人吧!第四,“六一”也許和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白居易的《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的詩歌中提到的“元二”、“劉二十八使君”是一個含義。“劉二十八”就是劉禹錫,他在家族的同輩人中,以長幼排序是第二十八位,因此他的朋友--如白居易--就稱呼他為“劉二十八”。
為此學生展開了很激烈的爭論,他們為了說服別人,都找來了各種各樣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學生們尋找證據的過程就是查找資料、甄別資料、篩選資料的過程。有個學生看到初一課本的第132頁最下面有一個注釋“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然后這個學生在一本書中了解到“劉二十八使君”就是劉禹錫,于是他上網查到了劉禹錫這個“劉二十八使君”的名稱的來歷,才聯想到了“六一公公”這個名字的來歷。
最后,還是在《朱元璋傳》(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0年版)第5頁下面的一段注釋中找到了答案,原來叫“六一”是一種民間風俗。“見在紹興鄉間頗有以數目字為名者,如夫年二十四,婦年二十二,合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
不論怎么說,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了認真閱讀課文;學會了對一大堆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一個結論;學著會了某一個目的去查找資料;學會了對資料的甄別和篩選;學會了知識的遷移;才是我教學過程中最大的收獲。
英國的哲學家羅素在《中國的文化問題》一文中曾對知識有一段精辟的論述:
“在我看來,與人們的切身利益最攸關的主要東西是:知識、藝術、天性的愉悅、人際友情和慈愛。當我提到知識時,我并非指所有的知識;人們僅僅按照實用性干巴巴地羅列了一大堆知識,依然遠不能正確各種知識的價值。但是從本質上來理解,有的人之所以不能全面認識知識的價值,是因為只把起源于科學上午認識作為知識。我堅持認為,作為一種知識應當能夠增進人們的利益,使生活更加美好和快樂。”(12頁)
--《羅素文集》第一卷 《中國的文化問題》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我國學校教育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束縛,存在著在課程功能上過于注重傳授基礎知識;課程結構上過于強調學科本位;課程內容上“難、繁、偏、舊”;課程評價上過于注重甄別、選拔;課程管理上過于集中等問題。我們應該要改變舊的教育觀念,確立與新課程標準相適應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素質教育新理念。學習應該是一種重在過程的,使身心都得到愉快的活動。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過程中培養綜合運用能力。
“君子教,引而不發”,“不發”的目的是要教給學生一種方法。正如開始講的那個寓言故事一樣,我們要給學生的不應該只是一塊黃金,也不應該是點金的手套,而應該是點金術。
【參考書目】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年版
2、《羅素文集》 第一卷 《中國的文化問題》 羅素 著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3、《朱元璋傳》 吳晗 著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0年版
4、《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 榮格 著 三聯書店 1991年版
3、《課程改革的理念與策略--課程專家崔允漷教授訪談錄》 毛建華 林良夫 著 《教學月刊》2003年5月
[教給學生一套點石成金之術(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
10.學生關于教師節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