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慷
放飛思想……
有則寓言《白頭翁》,小學教材里曾經有選。故事說有一只小鳥,為學一門謀生的本領,先向夜鶯學唱歌,后來覺得每天早晨吊嗓子很辛苦,于是改向燕子學飛行,時間久了,感覺到飛行很累,放棄了;再后來是向老鷹學打獵,打獵早出晚歸,經年累月,也放棄了……就這樣直到滿頭白發,也未學會一門謀生的技藝。
這則寓言意在教育孩子,學習應該精誠專一,咬定山根不放松,堅持不懈,才可能學會一門謀生的技藝。其意不可謂不善良,用心不可謂不良苦。
多少年來我們就是這樣教育孩子的。古人也諄諄教誨,“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舌,金石可鏤”……等等。
但是,從21世紀的今天,聯系我們的現實生活來反思《白頭翁》這則寓言,可以肯定地說,它所宣揚的東西,應該休矣!嚴酷的生活告訴人們,一個人如果只有單打一的技藝,已經不能適應激烈的生存競爭。
今天,隨著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和就業大軍的不斷擴大,都市人開始追求“鳥式就業”。即就業者隨著季節和需求的變化選擇不同的崗位。如有人冬天賣炒貨,夏天賣水果。哪里有食,就到哪里去。
上世紀80年代有資料表明,美國人人均一生職業流動20次左右,而我國人均流動一生為1.8次。
為了適應生存,許多大學生除了修完本專業課程外,許多人還選修了一門,兩門甚至幾門課程。為適應環境的需要,許多大學已經為學生提供了選修第二學位的條件。
進入上世紀90年代末期后,許多人工人一旦下崗,就什么也不會了!試想如果這許多下崗的人,能有像白頭翁一樣的多項本領,能唱歌、能飛行、能打獵……他們不就多了一門生存謀生的本領?
今天我們回頭看看《白頭翁》的故事,這種脫離現實的誤導,除了給我們留下一些笑料外,難道還讓我們的孩子“精誠專一”嗎?
平凡的生活是這樣,就是進行學術研究,過于專一也是有毛病的。現代科學中的邊緣學科,往往就需要要求研究者涉獵不同的領域,互相融合交叉,也許才望能在新的領域里有較大的突破!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首先體現在人的思想觀念的現代化。用嶄新的眼光看看我們昔日的小學語文教材,會發現這一類觀念陳腐寓言、文章比比皆是。
童話《狗和公雞是人們很熟悉的。其大意是,狗要外出,囑咐公雞不得擅自出門,小心狐貍。后公雞經不住狐貍誘惑,兩次探頭窺視而被狐貍抓走。但它仍不聽狗的忠告,不吸取教訓,在狐貍再次誘惑下,第三次探頭時,最終淪為了狐貍的口中食。
故事意在告誡孩子,不聽話,離開監護者,必然會招至不幸,甚至是殺身之禍。
這個故事的負效應是,它暗示孩子,外面的世界充滿危險、欺詐、邪惡。這種啟蒙,不論是對培養兒童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還是就培養兒童獨立進取開拓的無畏精神,都是有害無益的。
狗三次外出,為安全考慮,均不準公雞越出窗戶一步。除了墨守成規,就沒有更好的辦法么?為什么不變換一種方式?如在窗上加柵欄、將窗釘死……在公雞被抓一次后,為何不將其寄放鄰人家?這樣不是既安全又保險還滿足了它的好奇心。當然,這一切都只是消極的防御,上上策應是狗出來追殺狐貍,以一勞換永逸。
公雞的悲劇究竟是誰造成的?僅僅歸咎于它不聽話么?應當說,有意無意中,寓言《狗和公雞》宣揚了一種閉關自守、作繭自縛的陳腐觀念。這對兒童潛意識的消極影響,實在是無可估量的。
再看眾人皆知的《拔蘿卜》吧。
蘿卜長得太大了,老公公一人拔不出來,叫來老太婆,也拔不出來,再叫來小姑娘、小花狗、小花貓、小耗兒……靠集體力量,終于拔出了蘿卜。
但若小耗子來了也拔不出,再找誰呢?
故事本意是贊揚集體的力量和團結的重要,但局限卻表現在思維形式的僵化。它把兒童活潑開放的思維引入了死胡同,一條道走到黑。
這種教誨實在貽害無窮啊!
當老公公叫來老太婆、小姑娘也拔不出蘿卜時,事不過三,為何撞死東墻不回頭?這種思維定勢太可怕了。老公公為何不用鋤頭去刨,令小耗子去咬斷主根?人類征服自然、主宰世界,從來靠的是聰明和智慧,靠出大力流大汗去奪取勝利,實在不是智者之舉。
這一類具有明顯負效應的童話,還有不少。如《小貓釣魚》,能說它沒有抑制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么?《烏鴉喝水》機械反復的銜石投水,是否也少了點創造性思維?《狼和小羊》(即“小羊兒乖乖,把門兒開開……”),不也肯定了一種閉鎖的觀念么?
這類古老的故事,這些文化精華,給我們世代的教育影響是巨大的,但它們的“負”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對孩子講述這類故事的時候,精華自然是要吸收,但糟粕切記不要忘了揚棄。否則,“拿來”怕真未免有些危機的。
講完這些故事后,家長、教師應引導啟發孩子多角度、多側面地去思考,注意培養他們的獨立思維、異向思維、擴散思維,注意引導孩子放飛思想,在動腦上多下功夫。這樣,才能在吸收的基礎上培養出具有獨立自主個性的、富于開拓創意識的一代新人來。
[讓思想沖破牢籠(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8.教師德育演講稿
10.參賽教師運動會加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