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學一點古代歷法,促進文言理解(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7-11-2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重慶市黔江中學 田永華

(1)紀年法

我國歷史上使用的傳統的紀年法是以王公即位年次紀年和年號紀年,另外還用干支紀年、年號干支兼用紀年。

干支紀年法和年號紀年法,是史家所用的傳統紀年法。據文物考證,早在商代,就有干支紀日的記載。干支紀年始于東漢,兩漢以前的干支是后人推算加上的。干支紀年,周而復始,循環往復,容易混淆,所以要準確考查年代必須既要看干支,還要看朝代年號。如《核舟記》中船底有“天啟壬戌秋日”字樣,壬戌是干支,60年只有一個壬戌;天啟是明熹宗年號,年號和干支結合起來,查歷表,才能確定天啟壬戌是公元1622年。

(2)年號及年號紀年

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漢以前帝王均無,漢武帝劉徹開創了年號紀年的先例。漢武帝即位的第一年(公元前140年)稱為建元元年,第二年稱為建元二年,“建元”即年號,全國通用此年號紀年。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稱為“改元”。有的皇帝在位一個年號用到底,也有同一皇帝在位改變年號的。

(3)干支紀年及屬相

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順序,天干一字在前,地支一字在后,分別搭配組合,依次應是:甲子、乙丑……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這樣循環組合,共60組,用來表示60年。

(4)公元紀年與干支紀年的換算

公元紀年的個位數是4,則干支紀年中的天干是甲,個位數是5,則天干為乙,依次類推。用公元紀年除以12,余數是4,則地支為子,余數是5,則地支為丑,依次類推。如下表所示: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年份個位數 4 5 6 7 8 9 0 1 2 3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年份除以12余數 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

舉例:1991年,尾數是1,對應天干的是辛,余數是11,對應地支的是未,這一年是辛未年。

(5)紀日法及日的特定稱謂

主要用干支紀日,這起源于商代,是以干支相配的60個單位,每個單位代表一天,60組周而復始。如“元豐六月丁丑”“十月,……丙寅晦,齊師夜遁”。又如“萬歷十三年乙丑(皇帝年號和干支兼用紀年)孟春(陰歷正月),丙寅(干支紀日)”。

一個月內某些天還有特定的稱呼。如每月初一稱為“朔”,最后一天叫“晦”,十五為“望”,十六為“既望”,二十一日為馬日。有時干支紀日與這些特定稱謂一起用。如“冬十一月己巳朔”是指冬天十一月初一是己巳日,據此則可推出初二為庚午,初三為辛未……

(6)紀時法

古代紀時方法較多,周朝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為:夜半、雞鳴、平旦(又稱昧旦、平明)、日出、食時、隅中(日近中)、日中、日帙(又叫日昃,指日西斜)、晡時(晚飯,古人一日兩餐)、日入、黃昏、人定。每段相當于現在的兩小時。大概在漢武帝太初改歷后,始用十二地支表示時辰。二者照應如下表:

十二時段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日中 日跌 晡時 日入 黃昏 人定

時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現代時段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兩小兒辯日》中“吾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矣”及《孔雀東南飛》中“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其中的“日出”“日中”“雞鳴”“黃昏”“人定”等都是表時的名稱。

(7)二十四節氣、八節

二十四節氣:用以表示一年里天時和氣候變化的二十四個時期,起源于黃河流域,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確定的。黃道為360度,取“春分點”為零度,每15度為一個節氣,六個節氣為一季,合四季得“二十四節氣”。又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四大節氣。節氣已成為我國農業活動的主要根據。二十四節氣順序如下:立春、雨水(正月)、驚蟄、春分(二月)、清明、谷雨(三月)、立夏、小滿(四月)、芒種、夏至(五月)、小暑、大暑(六月)、立秋、處暑(七月)、白露、秋分(八月)、寒露、霜降(九月)、立冬、小雪(十月)、大雪、冬至(十一月)、小寒、大寒(十二月)。可用下面的歌謠記憶: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上半年六、二一,下半年八、二三,頂多相差一兩天。

八節: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8)六合:古代迷信,婚嫁要選擇“良辰吉日”,要用以表示年月日的干支六個字都相適合,叫六合。如《孔雀東南飛》“便利此月內,六合正相應”。“六合”又指天、地和東、西、南、北四方。如《過秦論》“履至尊而制六合”。

 作者郵箱: 

[學一點古代歷法,促進文言理解(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古代文言文小故事

2.文言文《勸學》原文

3.《學弈》文言文及翻譯

4.文言文《學弈》解說

5.學奕文言文翻譯

6.學奕文言文課件

7.趙普文言文文意理解

8.文言文閱讀理解與答案

9.

10.每天學一點禮儀小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