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敬國 [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航天員出征的深刻意義。
2、體會并學習點面結合、突出重點的場面描寫方法。
3、指認并體會文中恰當的議論抒情。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導學路徑]
(一) 教學設想
1、安排一課時完成學習任務。
2、激趣。在課前準備的基礎上,用多媒體展示照片和錄象,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朗讀。本文充滿民族自豪感,描寫、議論、抒情中洋溢豪情。學習時應當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4、 表達。可以借助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
5、 活動。學生收集并交流航天資料,辦手抄報,可以激發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索宇宙的熱情。
(二) 導學流程
設計(一)
1、導入:展示楊利偉出征時的一幅照片,從而導入。
歡送航天員 2003年10月15日5時30分攝. 人民網記者 廖文根
2、讀課文,了解內容,積累詞語。
(1)快速默讀課文,標出生字詞和重點語句。
(2)用簡要的語言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再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學生討論以下問題,隨后師生交流。
(1) 理清課文結構。
(2) 第一、二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3) 第二部分重點寫的是什么?
4、 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課文是怎樣描寫送行的場面的?(點面結合)
(2)送行場面是什么氣氛?(熱烈而莊重)
(4) 用了哪些方法描寫楊利偉?突出了他的什么性格?(勇敢、自信)
(5) 楊利偉行軍禮時心里是怎么想的?請用第一人稱描述出來。
5、朗讀課文
(1) 有感情地自讀課文,并找出議論抒情的語句。
(2) 師生共同討論議論抒情句的含義作用。
(3) 指導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6、布置作業:描寫一個場面,要寫出場面的特點,注意點面結合。
設計(二)
1、導入: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時,中國歷史上的第一艘載人太空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升空,這標志著中國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國的行列。作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中國人, 38歲的楊利偉成為第431位進入太空的地球人。為了這一天,多少航天人付出了心血!這一天,多少炎黃子孫翹首以盼!做為中國第一位飛天宇航員,楊利偉倍感光榮和自豪;肩負祖國和人民的重托,楊利偉深感責任重大。楊利偉的出征意義非常,記錄下他飛天前的出征經過,也就具有了特別的意義。這堂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中國“神舟”五號飛船航天員出征記》。
2、放人們歡送楊利偉的錄象,學生欣賞。
3、學生根據所看內容,口頭描述送行的場面。
4、閱讀課文,討論問題:
a) 課文是怎樣描寫送行的場面的?(點面結合)
b) 找出文中議論抒情的語句,理解含義及作用。
5、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6、展示楊利偉勝利返回地面的照片,要求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和圖片說明,說出楊利偉此時的心理活動。
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實際著陸點與理論著陸點相差4.8公里。返回艙完好無損。航天英雄楊利偉自主出艙。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這是楊利偉出艙。
7、作業:各同學收集航天資料,自辦一份以航天為主題的手抄報;有條件的同學制作相關的多媒體。科技課展覽。
[背景鏈接]
楊利偉: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中國航天員
(新華網2003-10-15 13:42:58)
新華網酒泉10月15日電(記者 賈永、曹智、奚啟新)隨著“長征”二號F型火箭把“神舟”五號飛船推向200公里之外的空間,38歲的楊利偉成了第一位叩訪太空的中國航天員。
北京時間15日9時,楊利偉乘坐乳白色的飛船從位于戈壁深處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起飛,開始了這次預定環繞地球14圈的太空之旅。按計劃,他將于16日6時許在內蒙古中部一處草原著陸。在這次約60萬公里的旅行完成后,他將成為中國日行最遠的人。
飛船準確入軌后,地面指揮中心收到了楊利偉從太空傳來的“一切正常”的消息……
籠罩在中國航天員身上的那層神秘面紗是楊利偉出征前才揭開的。此時的他與另外兩位航天員一起,在高清潔度的玻璃房中微笑著向大家揮手致意。
閃光燈不時打在他們的臉上,楊利偉神情平靜。此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他表示有信心完成中國載人航天的首飛任務。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宿雙寧介紹說,楊利偉頭腦冷靜,有著過人的心理素質。
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航天員之前,楊利偉是一位擁有1350小時飛行經驗的強擊機和殲擊機飛行員。在長達兩年的嚴格選拔中,他幸運地同其他13人一起從參與選拔的1500名現役飛行員中脫穎而出。他在空軍的戰友對他的評價是:身體好、愛鉆研、肯奉獻、協同意識強。在他的家鄉遼寧綏中縣,早年的伙伴還清楚地記得他兒時的夢想就是飛行。
1983年9月,楊利偉考入空軍第八飛行學院,畢業后成為空軍某部飛行員。直至1998年成為中國第一代航天員。楊利偉身高1.68米,大學文化,中校軍銜。他有一個8歲的男孩,愛人張玉梅是位于北京郊區的中國航天城的一名工作人員。
“通過5年的學習和身體、心理、技術訓練,這些航天員均已具備太空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宿雙寧介紹說,“楊利偉的學習和訓練都是最好的之一。”
在北京航天員訓練中心,航天員們掌握了飛行動力學、空氣動力學、地球物理學、氣象學、天文學、宇宙航行學,火箭與飛船的設計原理、結構、導航控制、通信、設備檢測以及航天醫學方面的知識,并在與真實飛船相同的訓練模擬器上按照航天飛行程序進行無數次從發射升空、軌道運行到返回、著陸的模擬飛行。
“學習遠比大學時嚴得多,而訓練強度也比當飛行員時高得多。”楊利偉回憶。
如果飛船返回艙由于意外原因沒有落在預定的著陸區,在地面搜救隊一時不能趕到現場提供救援時,航天員必須積極自救。救生技能訓練成了航天員訓練中的最重要一環。宿雙寧介紹說,中國已掌握了航天員海上、沙漠、叢林等各種地形和氣象條件下的救生技能。
25天前,中國航天員大隊開赴發射現場進行船、箭、人合練。第一次登上飛船,楊利偉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動。他說,從那時起就做好了首飛的準備。正因如此,他在今天的出征儀式上顯得輕松而又自信。
朝陽映照著聳入云天的發射架,全長58.3米的運載火箭緊緊依偎著發射架。1999年11月至2002年的最后一天,先后有4次飛船在這里發射成功。
6時15分,進入飛船返回艙的楊利偉坐在了用合成材料特制的座椅上。返回艙內的一切,此刻都清楚地顯示在發射中心的屏幕上。
9時整,倒計時數達到零位。火箭騰空而起,載著楊利偉開始了預計21個小時的太空之行。
中國航天大事記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科學試驗衛星發射成功。
1980年5月18日-21日,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
1981年9月20日,中國成功用“風暴一號”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物理探測衛星。
1982年10月7日-16日,中國第一次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成功。
1984年4月8日,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
1986年2月10日,中國成功發射了一顆實用通訊衛星。
1988年9月7日,中國第一顆太陽同步極地軌道氣象衛星發射成功。
1988年9月14日-27日,我國導彈核潛艇在東海海域發射運載火箭成功。
1990年4月7日,中國“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美國研制的“亞洲一號”衛星。
1990年7月16日,中國“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總載荷7.4噸的模擬衛星和巴基斯坦衛星。
1991年2月22日,“長空一號”無人機系列研制成功。
1997年8月2日,我“長征三號乙”成功將美國為菲律賓制造的馬部海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1997年9月2日,我國“長二丙”改進型火箭首發成功。
1997年10月17日,我“長征三號乙”將“亞太二號R”通信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
1997年12月8日,我“長二丙”改進型火箭首發銥星成功。
1998年3月26日,長征火箭將兩顆美國銥星送入預定軌道。
1998年5月30日,“長征三號乙”火箭成功發射“中衛-1號”衛星。
1998年7月18日,長征火箭首發歐洲國家制造的通信衛星成功。
1999年5月10日,“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云一號”氣象衛星和實踐五號科學試驗衛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實驗飛船發射升空。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飛船發射,神舟二號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無人飛船發射,神舟三號的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
2002年12月30日,成功發射神舟四號無人飛船。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楊利偉成為中國飛天“第一宇航員”。
作者郵箱: 4516752@sohu.com
[《中國神舟五號飛船航天員出征記》教學設計(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木蘭詩出征
5.中國傳統節日周記400字
6.高中國慶節周記
8.教學設計評語
9.紅星照耀中國筆記摘抄
10.中國百年經典游記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