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榆縣海頭中學 董自展
大散文家朱自清在他的美文《荷塘月色》中這樣寫荷香的:“……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此句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好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縹緲、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著想象的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優雅和寧靜來。人們把這種修辭方法叫通感。
所謂通感,是利用諸種感覺相互交通的心理現象,以一種感覺來描述表現另一種感覺的修辭方式。著名學者錢鐘書說:“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下面列舉一些運用通感的例子。
1、“晨鐘云外濕”(杜甫《夔州雨濕不得上岸作》)以“濕”字形容鐘聲,所聞之鐘聲,穿雨而來,穿云而去,故“濕”,觸覺與聽覺相互溝通。
2、“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湯湯乎若流水”(《呂氏春秋本味》)聽琴聲而知志在高山流水,聽覺與視覺相互勾通。
3、“瑤臺雪花數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李白),詩人把“雪花”與“春風”聯系起來,把“雪”說成春風中的花,當然就香了,視覺通于嗅覺,寫出了層次豐富,令人玩味的立體意境。
4、“避鳥聲如剪,隔岸奇花色欲燃”。前一句寫鳥語之快有如剪刀,由此聽覺與視覺勾通;后一句寫花色欲燃,花色濃艷,像要燃燒,視覺向觸覺挪移。寫鳥聲,寫花色,卻聽之有音,視之有溫度,形象異常具體。
5、“唱了十數句之后,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絲鋼線拋入天際……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腰盤繞穿插……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于白道五色火花,縱橫散亂”。(劉鶚《老殘游記》)視覺與聽覺相勾通,寫出了王小玉的高超技藝。
這幾個例子在我國古典文學中可謂滄海一粟。從例子可以看出,通感的運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無窮的效果,其表達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為形象,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們豐富的聯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潑;它能準確表達,含意深遠,它能充實詩文的意境,構成特殊的藝術美。
作者郵箱: maguzhai@hotmail.com
[通感例談(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2.荷塘月色通感教案
3.談“死亡”話題
4.《談讀書》課件
5.《談生命》課件
6.談讀書的課件
7.讀書雜談教案
8.《談中國詩》導學案
9.談讀書優質課件
10.學習計劃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