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教育出版社《案例寶典》
深圳市華僑城中學張學新
古往今來,山川景物,日月草木,曾勾起文人幾多的情懷?吟風弄月與其說是對自
然的謳歌,還不如說是對生命的禮贊。大文豪蘇軾活的何等曠達通脫!原本仕途不
暢,屢遭貶謫,庶幾有性命之虞,但是,只要活著,他就不放棄機會,就要擁抱自
然造化的一切,生命不在于時間的短長,而在于質(zhì)量和過程。可不!棄睡起行,邀
友同樂,踏月夜游,何其瀟灑?試問,庸陋之輩可有此般興致與襟懷、情趣?“酸”
否?“邪”否?只有走進去方能體味。怎樣叩開這些不諳時世的學生的心扉,讓他
們能體會其中的況味?本文也許是個不錯的嘗試!
案例描述:
今夜有月人無眠
今夜,張老師徹底失眠了。
明天就要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了,可對于這一課如何教至今還沒有眉目。這是作者被貶到黃州期間所寫的一篇小品文,作者攫取生活的一個片段,敘事簡潔,寫景如繪,而抒情寄寓于敘事、寫景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寫人。文章雖然僅有84個字,卻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shù)境界,傳達了作者當時復(fù)雜微妙的心境。要真正理解這種心境,對張老師所教的兩個班來說,那無疑于“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學生生活經(jīng)歷的匱乏,情感體驗的稀缺,欣賞能力的低下,又怎能感受成人的內(nèi)心世界:官場的黑暗傾軋,賞月的欣喜愜意,人生的落寞惆悵……這其中的況味,不諳時事的學生又怎能體會?
但新課改卻明確要求:要以學生為主體,重在自主參與,探究合作和實踐體驗中去完成課文,同時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學文的過程中體驗作者的情感。體驗情感,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何其難?沒有入情入境的氛圍,又怎能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心理世界?人世的滄桑,賞月的悠閑,被貶的苦楚又怎能感受?這著實讓張老師頭痛。
披衣。起床。推窗。
窗外,皓月當空。張老師的心砰然一動,要是此時能聽到舒伯特的《小夜曲》或是貝多芬的《月光曲》那該是何等愜意!要是還有一個知己能和自己一同欣賞月光欣賞名曲那又是什么樣的情調(diào)?是呀!張老師靈機一動,一個主意爬上心頭。
巧借明月抒心曲
“叮--鈴--鈴--”
伴隨著清脆的上課鈴聲,張老師同往常一樣走進教室,拿起粉筆,“唰唰唰”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學的目光吸引過來,黑板上馬上出現(xiàn)了一輪明月正掛在樹梢的粉筆畫。下面馬上就有人在小聲低語: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張老師心中一喜,馬上轉(zhuǎn)過頭來:
“對,這句詩正是這幅月光圖的最好注解。古往今來,月光始終是文人畫士青睞的對象,大家想一想,古詩中還有哪些寫月的名句?它們反映了作者當時怎樣的思想感情?”
隨著張老師的一聲令下,語文科代表歐陽“啪”的一聲按下了錄音機的按鍵,貝多芬的《月光曲》就像一泓清泉噴薄而出,整個教室仿佛浸在月光里,那悠揚的琴聲在每個人的心頭撒下一片月光。
教室里月光處處。“月”聲瑯瑯。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思鄉(xiāng)之情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美好的祝福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真摯的祝福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劉禹錫--對朋友的思念。
……
在貝多芬如詩如畫的琴聲中,一句句吟月的詩句款款流出。
張老師會心的笑了。學生的心扉已經(jīng)被成功打開了,感情的潮水正在放縱的奔流。
“一縷月光能勾起文人對親人的思念,一輪月光更能引起文人們對親人的美好祝福,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牽動著那么多人的情腸?”
“那是緣于人的心境和雅興。”張老師的話還未說完,以多愁善感著稱的白面小生崔浩一句文謅謅的話逗落出班上陣陣笑聲。
“不錯,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文章也是寫月的,但更多的是月下的景,是何種景呢?又表達了何樣的情呢?”
同學們睜大眼睛看著黑板:
記承天寺夜游
六個楷書大字赫然在目,教室里頓時充滿了夜的靜謐,只有學生悉悉嗦嗦的翻書聲。
“月光”還在盡情的奔瀉。
水中望月分外明
看著同學們專注的神情和認真的樣子,張老師竊喜,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已經(jīng)養(yǎng)成,下一步應(yīng)該是鍛煉他們探究能力的時候了。
“說了句公道話卻被貶,大家可以猜想當時作者的心情怎樣?”
此語一出,馬上打破了教室的寂靜。
“悲傷。”快嘴彭嘉奇終于發(fā)話了。
“不對,應(yīng)該是悲哀和無奈”杠子頭王凱不服氣的說。
“為什么呢?”張老師快速的追問。
“他即使是對的,但皇帝要貶他,治他的罪,他又有何辦法呢?總不能去控告北宋皇帝吧?”
教室里笑聲一片。
“不對,應(yīng)該是輕松的坦然的,因為他從此再也不必‘案牘勞形’了。”
“用文章的原話就是--”
“閑人。”同學們異口同聲的答到道。
“作者愿意做‘閑人’嗎?”張老師反問道。
“愿意。”
“不愿意”
教室里活躍起來。
“要是愿意,干嗎睡不著覺,起來夜游?”宦濤瞪著眼反問那些“愿意者”。
“很好,作者為什么要夜游呢”
“寂寞唄!”一同學脫口而出。
“是因為‘月光入戶’,所以作者‘欣然起行’。”另一個同學反駁說。
“應(yīng)該是不甘寂寞,當看到月色后,便欣然起行。”科代表總結(jié)道。
“好!”張老師隨手將錄音機輕輕一按,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緩緩流出。同學們的心境也隨著優(yōu)美的音樂而寧靜。
“如果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會像蘇軾一樣見月起行嗎?”張老師幽幽的問道。
同學們笑著搖頭。
“為什么古人有此習慣呢?”
“古人都是神經(jīng)病。”武大郎梁飛脫口而出。
教室里又是一陣笑聲。
“是神經(jīng)病嗎?”張老師笑問。
“不是,這是古代文人多愁善感的表現(xiàn)。”古典女詩人李良桓馬上反應(yīng)。
“說具體點。”張老師投去鼓勵的目光。
“因為‘月’在古詩里給人的感覺就是溫柔多情的。要么是謙謙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著團圓,要么暗示著分離,給人的感覺不正是一種淡淡的柔弱的清涼的味道?而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興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小李子的話還沒說完,教室里早已一片掌聲,張老師也禁不住頻頻點頭。
“不錯,吟風弄月正是古人追求詩意和浪漫生活的表現(xiàn),但更多的是借月抒懷,表達心緒,我們來看看作者月夜賞月,是一幅怎樣的畫面?抒發(fā)的又是怎樣的心緒?”張老師一邊給予肯定一邊問道。
“庭下如積水空明。”有同學馬上作答。
“那是寫水。”有同學反對。
“是寫水嗎?”張老師笑問。
“不對,是寫月光像水。‘如’字就說明了這點。”又有同學反對。
張老師頷首贊許。
“那水中藻、荇又作何解?”
“院中種的植物唄。”快嘴彭嘉奇始終不愿被人冷落。
全班哄堂大笑,張老師也笑了,這笑聲說明了大部分學生對這句話已經(jīng)理解了。
“那么這幅“月下竹柏圖”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呢?”
“開心。”
“平靜。”
“坦然。”
“不對,應(yīng)該暗示了作者內(nèi)心的不平靜。”一向以標心立異著稱的朱安終于沉不住氣。
“好!”張老師拍手叫好,“你為什么這樣想?”
“這很正常,因為作者借庭下積水、水中藻荇都是為了寫竹柏的投影,而寫竹柏的投影又是為了寫月,可以看到月色之清月光之明,而這一切平添了夜的寧靜。但是作者此時身在異鄉(xiāng)又被貶。心緒又怎能寧靜?”
教室里掌聲如潮。
張老師露出會心的微笑:“言之有理,言之有理。這就是我們常講的“白描”手法,下面我們就運用這種手法來寫一個片段”
投影儀上閃出一幅“清水荷花”圖。
明月伴我演“蘇軾”
聽著學生們對作者感情的理解和把握,張老師終于舒了一口氣,學生探究的能力終于得到了完美的體現(xiàn),雖然學生對作者的感情分析得很到位,但張老師認為這還不是最終目的。還應(yīng)該讓學生真正動起來,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將文章生活化。見時機成熟,張老師輕輕關(guān)掉了《春江花月夜》笑著對同學們說:
“大家體會得很不錯,假若讓你們借助動作和語言來表現(xiàn)作者的感情又該怎樣?”
“老師,你該不會讓我們來‘模仿秀’吧?”快嘴彭嘉奇接嘴道。
“對!”張老師笑吟吟地點頭。
學生們一聽說還要表演,馬上就爭搶著要演蘇軾、張懷民。教室里馬上“林木”一片,幾十只手不約而同地舉了起來。
“好,大家現(xiàn)在兩人一組先設(shè)計臺詞和動作,可以在原文的基礎(chǔ)上進行創(chuàng)新。”
教室里馬上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開始。”隨著張老師一聲令下,舒伯特悠揚的《小夜曲》從錄音機里飄了出來。
“蘇軾”吟著“……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踱著方步走了出來。
“蘇軾”邊解衣邊嘆息,正欲上“床”--一條長凳。從教室的旁邊射過一束“月光”--原來是物理科代表的小燈泡反射在鏡子上的光。
“蘇軾”坐起,吟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對影成三人”
“蘇軾”推窗,吟道:“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
過了一會,張懷民出來了。
再過一會,在《小夜曲》的伴奏下,投影儀上出現(xiàn)了藻荇交錯的情景。
……
教室里又成了歡樂的海洋。
又一個組上來了。
第三組也上來了。
……
教室里成了歡樂的海洋。
不是尾聲的尾聲
“模仿秀”讓每個學生的臉上洋溢著歡笑,大家享受著成功的歡樂,體味著表演的樂趣。表演各有千秋,有的充滿詩意,有的帶著風趣,有的充滿故事性,還有的簡直成了詩詞的對話。從同學們精彩的表演中張老師感覺到大家對文章已爛熟于心了,背誦是沒問題的了。
教室里瑯瑯的背書聲比《小夜曲》好聽了許多,動聽了許多。
“下節(jié)課請同學們上網(wǎng)收集有關(guān)蘇軾的資料包括他的詩詞,看誰收集的全面。”張老師的話音未落。
“叮--鈴--鈴--”
下課了,教室里依然琴聲悠悠,同學們陶醉在《小夜曲》悠揚的旋律中,回味著剛才那銘心的一幕幕,期待著明天的語文課早點到來。
……
今夜,張老師終于可以輕松入眠了。
案例分析:
此案例打破以往古文由教師一句一句教的窠臼,在充分激發(fā)學習主體的學習動機的情況下,發(fā)揮其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實現(xiàn)對文意的理解把握,更為重要的由以往簡單的啟發(fā)誘導過渡到探究思考、自主合作、師生互動的新穎模式,實現(xiàn)學生探究之樂、成功之樂、學習之樂和合作之樂,讓學習主體在自我的思考中增強人文素養(yǎng)。教師的在整個過程中充當組織者、領(lǐng)導者、引導者和評價者的雙重身份,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張老師沒有平白的說教,沒有斷然的否定,沒有牽強的附會,`全由學生的見解出發(fā),層層遞進,水到渠成,充分的尊重學生主體,由此及彼,挖掘作品深層次的意義;尤其是學生在分析“月光圖”時得出:以寫“月”之靜來反映主人公內(nèi)心的“不靜”。這是個獨創(chuàng),它打破了教科書的標準答案,讓人耳目一新,很有創(chuàng)意。張老師沒有否定,而是給以嘉許。另外,讓音樂介入課堂,不能不說是個大膽的嘗試,夜的靜謐,月的清朗,人的豁達,都被那優(yōu)美的旋律詮釋的淋漓盡致,所選的樂曲也恰到好處,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資源的合理運用。既能怡情,又能制造氛圍,可謂一石兩鳥。
案例討論:
當然,任何一課都有遺憾。本課也有值得討論的地方。其一,是先讓學生收集蘇軾的材料再欣賞課文好呢,還是先上課文,拋磚引玉,再收集資料好,孰優(yōu)孰劣?其二,教師教古文用語是通俗直白好,還是古樸文雅好?值得我們討論;另外,讓音樂介入課堂也值得探討,不過,從視、聽兩方面對學生進行刺激也不為過分,但時機如何把握也需要研究。無論怎樣,形式是次要的,但形式也是必須的。古文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更是人文性的完美體現(xiàn),采用怎樣的形式更好更快的讓學生從這本厚厚的文化寶藏里挖掘出閃亮的珍珠則是我們廣大的同行共同的追求。
作者簡介:
張學新,男,1972年12月生,湖北襄樊人,湖北大學中文本科畢業(yè),中學語文一級教師。1995年宜城龍頭中學任教,2000年襄樊外國語中學任教,2002年深圳華僑城中學任教,倡導“成功教育”,主張“語言與思維同步發(fā)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至今發(fā)表的論文20余篇。
做人做事的體會是:謙虛謹慎,博采眾長,勤于思考,努力創(chuàng)新。
[《記承天寺夜游》的課內(nèi)課外(教師中心稿)]相關(guān)文章:
5.小學生課外課件
6.課外活動教案
7.課外的好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