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鄧禹南 (郵編:433300)
所謂價值取向,是指人們在從事某一活動或致力于某項工作時,對該活動或該工作在結果或狀態上的期待和追求,即期待出現某種結果或追求某種狀態。這種受某種觀念支配的價值取向一旦形成,則可在方向和目標上制約人們的行為及其活動方式。著名特級教師余映潮長期致力于語文教學設計的研究和探討,成果頗豐。由他設計并評點的許多優秀教例,在語文教師中廣泛流傳,影響很大。那末,余老師在語文教學設計上有何價值取向呢?本文試作粗淺的探討,以求教于方家。
一
自進入文明社會以來,對真善美的追求一直是人類最普遍的人性。其中,求真處于最基礎的層次,往往成為人們優先考慮的對象。求真,就是符合規律,即所謂合規律性,也就是行動方案和活動方式符合事物的客觀規律。語文教學如何求真?怎樣體現語文教學的客觀規律呢?余老師的回答是:“積累吧!”
積累教育,是余老師經過多年的探索與研究,逐步形成的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語文教育思想。他認為:“積累,是人生的永恒課題之一”;“沒有積累,世界將永遠是一片荒漠”;“在語文教育中,不注重積累,學生的語文倉庫就會貧瘠,學生的語文泉流就會干涸”;“科學的積累教育,對于青少年的性格、心智、思維方式、學習方法乃至世界觀的形成,都有重要影響”①。基于對“積累”的種種理解,他提出了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三要素論”── “誦讀,品析、積累”,進而概括出了中學語文閱讀教學“20字訣”── “思路明晰,提問精粹,品讀細膩,活動充分,積累豐富”②。可以說,積累,既是余老師一貫倡導的治學原則,也是其進行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無論是親自操刀,還是指導弟子作課,或者勉勵同行治學,他都始終把積累放在首位。他總是殫精竭慮從教材中披沙揀金,梳理出可供學生或教師積累的教學內容,再配以相應的方法和技巧,并設計一整套既具挑戰性又有創新之樂的活動去落實積累。請看其教例《論求知》。該教例由四個教學板塊組成:
識雅詞──檢查預習,聽寫20個雅詞。點讀課文,學生反復讀文中雅詞,強化識記。
背名言──每生從文中選背自己感興趣的3至5條名言,擇其一條,談談感興趣的理由。
析精段──主要學會兩種構段方式。析“讀史使人明智”段,學習分總式結構;析“不僅如此”段,學習總分式結構。采用的方法是“讀、析、議、結”。
學表達──主要學習“三列式”的語言表達形式。遷移閱讀課外短文,做智能作業;給文中的“三列式”內容作標記;就“青春”、“時間”、“書”、“讀書”等話題,每人寫一個“三列式”的句子或段落。
這是一節充分體現了余老師積累教育理念的典型的閱讀教學課。四個板塊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處處閃爍著積累教學的智慧之光。為了激發學生的積累興趣,教者沒有選取“議論要素”、“論證方式和結構”等一般性的知識去讓學生積累(因為積累這些知識的機會很多),而是充分利用教材特點,從語言訓練因素上選點,采用識記、背誦、品析、仿造等方法,組織生動活潑的聽說讀寫活動,讓學生在短短的45分鐘內進行了高效率的積累,充分展示了積累教學的優效性。
這一教例使所有關于語文教學科學性(即求真性)的抽象說教安然失色。迄今為止,語文教學領域里的規律可謂多矣。而余老師認為,這規律,那規律,讓學生學到真知識,練就真本領,形成真人格,才是真規律;由他所倡導并身體力行的積累,就是一種能使學生當前受益并能終身受用的、體現了語文教學真規律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方法。
通過這一教例,我們不難看出,積累教育觀念支配下的語文教學有三大特點。一是選點精,其教學內容一定是教材中最精采、最典型、最富有語言訓練價值、學生最感興趣且又富有挑戰性的內容。二是形式活,課堂上所采取的積累活動方式,一定是最符合積累內容的需要、且能全面調動學生的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三是效率高,這種多元訓練、綜合積累的結果必能使學生在認知、技能、情感等方面全面受益,從而使認知結構、智能結構和人格結構在積累中日臻完善。
余老師所倡導的積累教育,既是一種教學意識,更是一個操作體系,還是一個認知系統,其內容包括知識性積累、語言性積累、技能性積累、情感性積累和思維性積累五大塊,這五大塊構成了一個結構嚴密、內容科學的語文教學系統③。有關這方面的詳細內容(諸如積累的內容、方法、技巧等),請見余老師的《學生活動充分,課堂積累豐富》、《中學語文語言教學淺讀》、《專題集納》等文章。80年代我國中語界曾風靡 過以海派特級教師陸繼椿老師為代表的“得得派”,講求“一課一得”或“一課多得”,“得”就是積累;而今,荊楚大地由余映潮老師領銜的鄂軍“積累派”,搜煉精粹,博采眾長,正以恢宏的氣度和創新的品格,實行著對“得得派”的繼承和超越。因此,從語文教學流派的角度研究“積累派”與“得得派”的繼承和發展關系,也將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課題:一方面,將有助于發掘“得得派”的精華;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積累派”的理論建設。
二
應該說,在保障教學符合規律的基礎上,創造一種美的教學,達到以美悟真、以美激情、以美啟善的目的,使其既合規律性,又合目的性,并具備觀賞愉悅性,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最高理想,更是一名優秀教師的畢生追求。
所謂以美啟善,這里是指:一方面余老師通過語文教學的美,使學生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性格的培養;另一方面,是用美的教學或教學設計去引導一種既符合“善的目的”、同時又是“以道德的方式”所進行的“好的教學”④,好者,即善之謂也。
怎樣創造一種美的、善的、好的語文教學呢?余老師沒有用成篇的大道理來表述自己的見解,而是通過具體生動的教例予以現身說法,不僅拓寬了師生的審美視野,而且還激發了師生對美的語文教學的創造熱情;從而使他的課,或者由他指導的課,或者在他的文章或講座的影響下所形成的課,均具有鮮明的美質和強烈的美感。如果說,積累是余老師語文教學或教學設計求真價值觀的體現,是其教學的血肉和骨架,那么這里所說的審美,所體現的則是其教學或教學設計的求善價值觀,是其教學的靈魂;沒有這一靈魂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其教學上的色彩斑斕和靈氣飛動。
余老師這樣啟發我們去發現課文中的美:
“拿《揮手之間》來講,我們可以從如下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去鉆研。1、課文的鋪敘美。2、課文的議論美。3、課文中的瞬間美。4、課文結尾的畫面美。5、課文中人物的造型美。6、課文中的追敘美。”(《鉆研理解教材的八種方法》,《中學語文教學》,1990.9)
“教師在這樣的教學中,既要具備高層次的閱讀分析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反復地、多角度地閱讀鉆研教材,發現教材的不同側面、不同層次的美點,又要提高教學設計水平,從課文特點出發,根據出新、出奇、出美的要求,提出一條帶動閱讀和訓練的課文閱讀線索……”(《“一線串珠式”整體閱讀教學例讀》,《荊州師院學報》1991.1)。
近年來,他在應《中學語文》之邀所主持的關于新教材教學輔導資料的欄目設計上,除了“學法指導”、“教師示范”、“學法實踐”、“品讀小結”、“品讀積累”等綱目之外,還特別設有“課文美點”這一目,專門用于對課文內容美的挖掘。如新教材第二冊第一單元的“課文美點”是:《敬畏生命》具有啟承轉合的結構美,《熱愛生命》具有警策動人的哲理美,《紫藤蘿瀑布》具有形神兼備的修辭美,《挖薺菜》具有敘議結合的表達美,《提醒幸福》具有形象透徹的說理美,《心蝴蝶之戀》具有心理描寫的蘊藉美。(作者鄭文華,見《新教材教學設計》,《中學語文》,2001.1)這些美點猶如燦爛的云霞,必將使這一單元課堂教學的天空絢斕多彩,使學生在身心愉悅之中受到美的陶冶和善的啟迪。
余老師在品評優秀教例的時候,有以下一些關于“美”的常用語:“妙在這一問──應成為美妙的教學現象!”(《寧鴻彬閱讀教學“主問題”的設置藝術》、《中學語文》,2001.3)“此教例有三美。一是教學手段美,一是教學方法美,一是教學思路美。課,在濃厚的審美氛圍中進行。”(見《念奴嬌赤壁懷古》教例評析)⑤“請注意課堂教學的組合美。”“內容的組合,方法的組合,程序的組合,節奏的組合。”(見《岳陽樓記》教例評析)⑥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從余老師的教學設計和教例品評中,我們不難梳理出關于“語文教學美”的標準:第一,必須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美,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愉悅與共鳴,人格受到陶冶,心靈受到凈化;第二,必須使用美的教學手段,構成優美的教學活動,形成生動的教學局面,使學生在和諧融洽的氛圍中參加活動,積累知識,增長才干,陶冶性格。為此,必須做到:教學的內容是美的,教師的語言是美的,教學方法是美的,教學的過程是美的。
為了設計出富有魅力的、美的語文教學,余老師不惜刻意求工,精心雕琢,必欲其形式內容諸美而后快。請看余老師執教的《天上的街市》,主導教法是美讀。
第一步,教讀──體味詩的音樂美。教師范讀并提示:讀出節奏,讀出停頓,讀出重音,讀出韻腳。學生自讀。
第二步,討論──品析詩的圖畫美。教師啟發:《天上的街市》的畫面是很美的,幾乎每一句詩都是一幅美的畫面。下面請同學們用“美在……”這個短語,就詩的內容,說一句話。教者小結,講析詩的表達內容。
第三步,品味──感受詩的情感美。教師在范讀帶讀的基礎上啟發:詩的情感,顯露于詩的字里行間,表現出微波蕩漾的感情,淺吟低唱的韻味。請讀出第一節的驚喜,第二節的贊美,第三節的歡樂,第四節的甜美。
第四步,引導美讀毛澤東《蝶戀花答李淑一》。在教師的引導下,比較兩首詩中的韻味和風格,要求讀出《蝶》豪放雄渾的氣魄。
最后,教師小結:我們在讀詩和散文時,就是要進行美讀。美讀,就是要體味音樂美,品析圖畫美,感受情感美⑦。
余老師的這種教學實踐,集中而鮮明的表明了自己關于語文教學美的審美理想。
第一,語文教學之美,美在視點集中。本節課的視點就是“美讀”,所有教學內容的呈現,諸如詩的音樂美、圖畫美、情感美及其所表現的韻味和風格,均通過“美讀”讀出來。教學視點好,可使整個教學內容滿堂生輝。由此,我們聯想到余老師曾倡導過的“選點突破”、“一詞經緯”、“一線串珠”等教學思路,按照這些思路設計出來的教學,一定是視點集中的美的教學。
第二,語文教學之美,美在線條簡潔。教學線條表現為教學過程和環節,所謂簡潔明快,即過程流暢,環節緊湊。余老師的所有教例幾乎都具有這種特點。他總是把教學任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學習要求,用最簡潔最具“外顯性行為”⑧的語言形式,進行一體化、一次性表述,比如《天上的街市》教例,就是“教讀-討論-品味-引讀”,前面所引《論求知》也是如此,“讀雅詞-背名句-品精段-學句式”。這,應該算是余老師的一個創造。
第三,語文教學之美,美在提煉精當。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例子”往往有其最合適處,最恰當處,這就要求教師對語言文字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感悟力,并將其提煉出來,否則,再好的例子也會從你的眼皮底下溜走。在《天上的街市》教例中,余老師抓住其語言特點提問:“若將第一節一、三句中的‘明了’與‘現了’分別換成‘現了’與‘亮了’,行不行?為什么?詩中的‘我想’‘定然’和‘不信,請看’,應怎樣讀才能表現詩人的感情?”等等。多年來,余老師通過鉆研教材所發現的語言訓練的例子,舉不勝舉,僅“句式”一項就有近百種之多;其寫句訓練的角度也有仿寫、續寫、補寫、析寫等六七種,真可謂琳瑯滿目,美不勝收。
此外,語文教學之美,在余老師那里,還表現為娓娓道來有時甚至是詩化的語言,儒雅風流的氣質和溫良恭儉讓的人格。當然,也無庸諱言,余老師的課堂上或教學設計中,也許還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泛美的傾向,那是另一個話題,這里就不盡一一了。
綜上所述,本人認為,余老師的語文教學及其教學設計,以積累作為求真務實的價值取向,以審美作為啟真向善的價值追求,極具個性地達到了語文教學實效性與觀賞性的統一,即規律性與目的性的統一,也就是真善美的統一。
三
如果我們把視野放開,將余映潮老師放到全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系統中去進行類比研究,將更有利于我們發掘其獨特的教學個性和研究風格,以便更好地學習和借鑒。
魏書生老師也是一位以課堂教學獨具魅力而聞名全國的著名特級教師。魏、余比較,應該說各有所長。魏的課,文化精神教育有余而疏于語文知識教育,很少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層次的研習和揣摩,很少有扎扎實實的有序有格的語言訓練;余的課,語言教育有余而疏于人文精神的滋養,教學中對學生的人文化成教育似欠力度。他們都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園地尋寶探秘的過程中,魏老師是帶領學生先去尋找“鑰匙”,然后才去探尋語文的寶藏;而余老師則是將自己早已準備好的“鑰匙”先交給學生,然后再用這鑰匙去打開語文百寶箱。這樣,就語文學習而言,余老師的課堂現實效率更高。就借鑒價值來說,魏老師的語文教學因其管理色彩過濃,而導向語文教師備課過程中的過份“自由”與“解放”,使得多數教育管理者不敢大膽引進魏氏教法;而余老師的語文教學因強調師生的雙向積累而導向師生勤勉互動,且余老師的教學設計又為語文教師鉆研處理教材做了許多引人登堂入室的工作,所以余老師的教學更具有普遍推廣價值。
寧鴻彬老師同樣也是以課堂教學設計獨樹一幟而聞名全國的著名老牌特級教師,算得上是余老師的師輩,其《中學語文教學設計選》(國家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版)集中反映了寧老的教育智慧和經驗;而余映潮老師的《中學語文教例品評100例》卻以全新的體例和清新優美的文字,實現了對前輩的超越。首先,作為教研員,余老師沒有寧老從事課堂教學實踐的機會多,這迫使其不得不去搜集大量優秀的教例,然后進行整理和改寫,再加以品評,以彰其優,從而使得余老師的研究視野更開闊,其教例的風格更具多樣性。其次,寧老作為長期在第一線任教的語文教師,無論長文短文,可讀性強的和可讀性弱的,他都得教,尤其在長文短教、短文精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教學設計一般兩至三課時,高潮和主體一般安排在第二或第三課時;而余老師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一般選短文作課,教一個課時,由于設計的巧妙,往往45分鐘內高潮迭起,異彩紛呈。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余老師的課更具觀賞性和愉悅性。
總之,從教學設計研究這一角度看,余老師的貢獻有四:一是首倡教例品評的文體,使一些無名者的優秀教例中的閃光點得到了聚焦,使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二是明確提出了積累教育的觀點,并從理論和實踐上作了卓有成效的探討,從根本上解決了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問題;三是豐富了語文審美教育的內容,開創了用詩化的語言評教評學的先河;四是總結并描述了一系列教學設計的思路,如“一線串珠”、“板塊積累”、“變角逆序”、“多角反復”等等。當然,時代快車已駛入新世紀,新世紀的語文教學及其教學設計自當有新世紀的品格,信息技術和IQ、EQ理論將會成為教學設計的工具和依據,因此,正如鄒賢敏先生所言,我們有理由期望余老師“以更寬闊的理論視野和更豐富的教學實踐,對語文教學設計和規律作出更現代更深刻更富操作性的概括”⑨,為新時期中國語文教育的現代化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①②余映潮《學生活動充分,課堂積累豐富》,《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0,8--9。
③⑤⑥⑦余映潮《中學語文教例品評100例》,武漢出版社,2000版。
④肖川《論學習方式的變革》,山西《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年第3期41頁。
⑧施良方等《 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華東師大出版社,2000版。
⑨鄒賢敏《中學語文教例品評序》,武漢出版社。
作者郵箱: dengzhq55@126.com
[淺談余映潮語文教學設計的價值取向(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余映潮木蘭詩課件
3.語文課詩經的教學設計
4.潮起潮落的反義詞
7.《春潮》課件
8.《觀潮》課件
9.《觀潮》教案
10.生命的價值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