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女子職業高級中學 李欣
加上大學四年,一共學了十六年語文,然后又教了三年語文,漸漸地發現語文似乎有些名不副實了。
“語文是工具”①--這是葉圣陶先生對于語文教學的一個基本觀念。葉老認為,所謂語文,“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②。也就是說,語文是個人思想和表達思想的工具,是人與人之間交際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學校里任何學科的學習、傳授都必須要使用這個工具。這說明語文作為一門學科,不僅是一門基礎學科,而且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學科。因此,由于這個性質的制約,決定了“聽、說、讀、寫”成為語文教學“獨當其任的任”。
然,從小學到中學,上語文課,總是兩周的讀文章、分析文章才換來一節作文課、寫一個作文。這也難怪,打開教科書,老教材是一個單元里三篇講讀課文、四、五篇課外自讀課文后才是一個作文訓練;新教材也是六個閱讀單元,三個作文和口語訓練單元。于是,語文課似乎成了“閱文課”?
自然,閱讀是語和文的基礎。沒有閱讀,語、文都只能是空中樓閣。但是閱讀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什么?為什么要課內讀、課外讀?葉老這樣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③可見,葉老的“憑借”說是從語文教學的目標主要在于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綜合語文能力和習慣這個基本觀點著眼的,他確認:語文教材“從青年現在或將來需要讀的同類的書中舉出來的例子;其意是說如果能夠了解語文教本里的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閱讀同類的書,不至于摸不著頭腦。所以語文教本不是個終點;從語文教本入手,目的卻在閱讀種種的書。”④
也就是說,閱讀文章是要學習、積累、借鑒。學習別人文章的精彩處以及為何精彩的原因、積累豐富的語言,把別人的經驗化作自己的技能,“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使自己在語和文中都能通過借鑒進而語出、文出自己獨特的東西。其實,這就和學畫畫、學寫字一樣,首先要臨摹,學生作文、語言同樣離不開模仿,正如文學巨匠茅盾所說:“ ‘模仿’可以說是創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學習’的最初形式。”
閱讀固然重要,但語文畢竟是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并且在當今的信息時代,寫作在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口語交際訓練不僅要讓學生能說,更要讓學生會說,才能適應充滿激烈競爭的今天。這已成為社會發展和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了。
對文章的分析,講究求甚解、求深解,對文章進行非常“科學”細致地“拆解”、深入地“鑒賞”、精心地“把玩”、反復地“歷練”,不厭其深、不厭其細、不厭其透,一篇文章講它三四課時輕而易舉。但最后卻只對讀的能力大大進行了訓練,而聽、說、寫的能力則如蜻蜓點水一般,并不能充分得到訓練。如此看來,不知不覺語文教學中“語文”一詞已名存實亡了。
以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教材為例,第一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學會揣摩語言,其中包括四篇閱讀課文--《荷塘月色》、《拿來主義》、《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杜鵑枝上杜鵑啼》。按教學計劃應該用九至十個課時完成課文講解,然后才是二至三個課時的作文和口語的訓練,這樣教學的結果就成為閱讀為主、說寫為輔的實為“閱文”名為“語文”的教學了。
都說讀書貴在精,學習更是如此。我認為可以減少一至兩篇課內的講讀課文,而增加口語與作文的訓練,同時聽、說、讀、寫結合,將課時五五分成。例如用兩、三節課分析課文,在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對語言的深層含義、感情色彩等進行辨析、品味;一節課或依樣劃葫蘆或展開來作文,加深對語言運用的理解;一節課圍繞課文進行口頭訓練,可以說說閱讀心得,也可以根據課文或拓開去進行朗誦、對話、演講、答辯等,訓練口頭表達,不斷增強語感;一節課作文評講或自評和總結。五、六節課完成一篇課文,現炒現賣,舉一反三,可以說聽說讀寫都得到了平衡而全面地訓練,這樣既語又文,名實也可以其相符了。
參考資料索引:
①《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第150頁。
②《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第138頁。
③《大力研究語文教學 盡快改進語文教學》
④《談語文教本》
附:聯系地址:重慶市江北區教育委員會督導室李代金李 欣 400020
聯系電話:13996198771
電子郵箱:muzixinr@yahoo.com.cn
作者郵箱: muzixinr@yahoo.com.cn
[語文教學中語文的名與實(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6.誠實的名言和格言
7.
8.關于誠實的名言和格言
10.關于為人誠實的名言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