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郵市第一中學 胡溢芙
語文是藝術,是美,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智慧: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真正把握語文,把握語文教學。中學語文教學的任務就是讓學生認識并感受這種美,祟尚這種精神,尊敬這種智慧,進而使學生成為擁有這種美和靈性的群體。
筆者近年一直進行語感教學的實踐活動,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語感并不是如歌中所唱的“跟著感覺走”,而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在長期品味文章的韻味、意趣、情致過程中養成的一種帶有濃重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的迅速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感教學首先就是尋求美和靈性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第一步就是吟誦。
古代的學者就十分強調“因聲求氣”。所謂“因聲求氣”,我們可以從清朝的桐城派重要人物劉大槐《論文偶記》中的一段文字獲得解讀。他這樣寫道:“(讀書)爛熟后,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氣音節相似處,久之自然鏗鏘發金石聲。”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反復的吟誦可以使我們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品的精髓,進而使自己的心靈飛翔于文學作品那充滿靈性的世界,達到文我同一的境界。具體地說,潛心的誦讀、涵詠可以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一、調動情感,感悟情懷。
理解一篇文章,首先要把握好部分和整體的關系。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由部分組成整體,過去的語文教學都是太注重條分縷析,過分注重部分,素不知,越是細致的分析,越容易使文章失去生命。其實,部分的生命是由整體賦與的,只有整體才能“照亮”部分。因此,我們要感悟一篇文章,首先應從整體入手,通過誦讀,把握它的意境,把握它的情感,才能獲得真正的感受。例如我在備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課時,發現這首詩比較短小,從表面上看似乎很容易理解。但,實際上,越是短小的詩文,其內涵越是深邃。我估計學生一下子很難把握詩人的內心世界,于是,講課伊始,便反復指導學生朗讀詩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讀出感覺,絕不罷休。結果,當學生最終讀出那種心靈的開闊感和溫暖感之后,來自海子善良心靈的溫暖立刻被學生感悟到了。接下來對具體詩句的把握就顯得那么的簡單,幾乎不需什么理性的分析。又例如我在教《再別康橋》時,首先用了近半堂課的時間介紹了徐志摩其人,讓學生了解志摩“愛、自由和美”的人生,在他們奠定理解本詩的感情基調之后,播放《再別康橋》的配樂朗誦,然后要求同學們跟著音樂各自用心去輕聲朗讀,最后,同學們集體朗誦時,竟達到了連我自己也想不到的效果。我知道,他們已經和志摩一起踏著輕輕的腳步,把心融入了康橋的柔波中;他們也同樣踏著輕輕的腳步,悄悄走進了志摩的心。通過這兩個案例,我更堅定了我的信念:語文學習的目的,是獲得語感,而語感的獲得,是不能完全依靠理性分析的,誦讀也許是更重要的一環。只有涵詠品味,才能夠把人帶入那充滿美與靈性的語文天地。
二、激發想象和聯想。
前面講到,語文是藝術。但這門藝術不同于繪畫,不同雕塑,也不同于影視,它本身并沒有直接可感性,必須借助于想象和聯想來實現。可以說,聯想和想象是語文的雙翼,缺少了它們,語文這只神鳥絕不會飛上那充滿美和靈性的藝術天空。
從這一意義上說,沒有想象和聯想,也就不會有語感。在語感中,情感、哲理是用形象來體現的,并且這種語感的想象和聯想是瞬間完成的,是一種頓悟。而要實現這種頓悟,就非借助于誦讀、涵詠不可。如,我在教授鄭愁予的《錯誤》一詩時,第一步是讓學生品讀。為了檢驗品讀的效果,我設計了第二步,就是讓學生在品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感受,去講一個美麗的故事。有的同學說這是一條江南的雨巷;有的同學說,這是一個美如蓮花的少婦;有的同學非常細致地描述了“答、答”的馬蹄聲由遠而近又由近而遠的情態以及少婦相應的心情和表情動作;有的同學甚至還聯想到“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等詩句。故事不一,但都能展示了美好的形象,并都寫出了一種“脈脈的等待”,也寫出了“錯誤”的美麗。為了幫助同學們進一步理解這首詩“蓮”這一意象,我又讓學生們誦讀了席慕容的《蓮的心事》。讀后,有的同學描述了這樣一朵蓮花:“在一個澄碧的湖邊,一朵輕荷在陽光下靜靜地開放,可是,這是一個無人經過的湖,這朵蓮花陽光下開放,又在陽光下寂寞凋零。蓮的心啊,你在默默說些什么呢?”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不同形式的讀,可以幫助我們實現意象,把握所傳達的情感、哲理,體味言語的旨趣,進而實現整體的領悟,獲得語感。正因為有了誦讀,有了豐富活躍的想象與聯想的參與,語感才顯得如此具體、生動、真切,才讓人感覺到不是空洞的虛無飄渺的東西,而是實實在在的,是完全可以捉摸、把握的。
前之所述可以總結為“感之于外,受之于心”,這從表面上仿佛只是誦讀--情境--語感三者之間的關系,但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美的語言也已經悄悄浸入欣賞者的血脈。因此,我們還應認識到,誦讀還有一個重大的作用,就是能夠讓人“耳醉其音”的同時“心感其文”。美好的語言往往會營造出一種特殊的情調氣氛,從而加深作品的意境。如前面所提的《再別康橋》等,都是這方面的典范。學生通過誦讀,可以感受語音的美,也可以感受語義的美,這對理解課文,純凈、美化心靈以及積累詞語和言語實踐都有巨大的作用。
教授語文絕不僅僅是使學生獲得某種知識信息,而是應該引導學生走進一個充滿著愛與美,充滿著情趣和睿智的靈動的世界。這種審美意識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形成的,它來自于一日日的口唇和心靈的吟誦,來自于一天天的語感的形成。作為語文老師有責任給予學生以正確的導向,還學生一個真正的語文的世界。
作者郵箱: huyyfu@263.net
[因聲求氣,尋求語文的美與靈性--語感教學一得(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音體美教學計劃
2.語文的教學課件
5.語文老師教學隨筆
6.中職語文教學課件
7.語文教師教學隨筆
8.語文教學課件
10.語文有效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