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梓潼一中 梁捷朝
馬克思認為:發展人類生產力就是發展人類的各種天性,也即是人的全面發展。要使人獲得全面發展,首先就得把人當人,讓人象人。人的一生就是對自由全面發展的追求,人有超越自我的本能,這是人類得以不斷發展的源泉,教學就是要激活這種意識。
美國哲學家佛蘭西 培根有這樣一句話:“讀書足以冶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可見書對人的影響力何等的大啊,對人的心靈的塑造是何等深刻啊。語言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最偉大的文化成果,它是人類的第二聲啼哭,是我們生命的營養。語文教學就是要學生學會語言。作為語文學科的基本元素的“語言”,它“是人類特有的生命現象,其豐富奧妙,浩瀚汪洋有如大海,其表達就是浪花,其內涵就是海水,海水的源泉是高尚的人格,廣闊的胸襟,深刻的思想,濃郁的感情。得法的語文教學就是善于駕馭這幾種東西,在語言的大海中游泳,演繹出種種充滿生命魅力的奇觀。這種生命魅力集中表現為撥亮學生發現真善美的眼睛,撥動學生和真善美共振的心靈。”(李寰英《語文教學怎樣回答現實的挑戰》)
然而,我們的語文教學總是忽視了這一點,總是“缺了一點‘神兒’”。常常采取庖丁解牛式的講課方式,把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幾乎簡化成了只有“聽”和“記”的活動,孤立地進行要求學生積累和掌握字詞句的技術訓練,使優美生動感人的課本“體無完膚”,很少顧及學生的思想情感、意識品質、個性特點、長遠利益以及未來社會對人的需求,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應試的機器,扼殺了學生生命中的靈氣--悟性被夭折了,靈氣被扼殺了,人格被異化了,意志被消磨了,情感被凍結了--成為天外來客。學生雖然真的積累和掌握了大量的字詞句,寫出來的東西也能文從字順,但就是滿紙套話、空話。至于審美能力、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當然可以說是“無論魏晉”了。
針對這樣的流弊,新版《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注重語文教學的開放,要求教師打破傳統觀念,拓展語文空間,盡可能使教學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要求。因此,《大綱》開頭第一句就確定了語文的特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工具而言,它負載著文化,同時本身又是文化,就文化而言,它涉及的主要人性、人情,是民族思想感情、民族精神、民族道德、民族審美觀念。新版《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語文教學要有利于促進不同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有利于學生發揮創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流和心靈溝通,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要培養學生熱愛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同時,新版教材在編寫時就有意淡化了技術層面和操作層面的訓練,試圖改變過去某些純工具性的作法,著眼于在語文教學中鑄造學生的情感世界和人格,讓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掌握好這個工作和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對未知領域進行積極探索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人文素質。復旦大學中文系申小龍教授指出:“語言的本質屬性不是工具性,而是人文性。從這一點出發,我們的語言教育才會充分尊重語感,充分尊重語義,充分尊重語境,充分尊重表達功能”。
人的語言的發展是人的一切發展的基礎。中學語文教學要從更為廣闊的視角來考慮,21 世紀是一個信息時代,也是一個知識經濟時代。在這樣的社會里,聽、說、讀、寫、算、信息技術是每一個能正常生活的公民必須具備的生活技能。其中前四種能力都與語文有關,直接影響公民的生活質量和基本素質。知識、技能作為一種無形的經濟成為信息時代經濟的主要特征。競爭和開放是當今世界之必然,美日等發達國家都在加緊研究如何培養國際性競爭人才,而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就更應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就更應要培養素質好、有個性、具有實際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語文學科在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有獨特的學科價值。這正如老前輩于漪所說:“培養學生成為二十一世紀素質優良的中國人,是各學科共同擔負的責任。但語文學科起著獨特的,被的學科難以替代的作用。因為語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質層,積淀了中華文化的精神。語言和思想、情感,是同時發生的,它不僅僅是載體,實質上它就是 意識、思維、心靈、人格的組成部分。教學生語言,葉就是同時在用人類的精神文明,用中華文化的乳汁哺育他們成長,提高他們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它是學生走向社會生活的基礎,更是他們奠定人的一生的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這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本族語是一切智力發展的基礎和一切知識的寶庫,因為對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從它開始,通過它并回復到它那里去。”他還說:“在民族語言明亮而透徹的深處,不但反映著祖國的自然,而且反映著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歷史。”的確,語言文字是任何一個民族的精神的積淀。一方面,它反映一個民族認識客觀世界的思維方式;一方面,民族文化要依附于語言文字才得以發展 。它是民族心理特點的主要體現之一,同時又給民族心理以極大的影響,它總是與民族的感情直接聯系的。讓學生學習祖國語言,不僅要讓他們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漢民族的母語中流淌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濃于水,是它,連接著中華兒女的每一顆心 ,它是民族凝聚強有力的紐帶。如象流傳至今的古代文學作品,經過歷史長河的大浪淘沙,曾經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讀常新,具有永恒的魅力。學生多讀點古文,既可以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本的能力,又能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還可以提高他們的文化品位和審美能力。
傳統的語文教育就其本質來說是以“教本”為本的物本教育,它往往表現為:重單向灌輸,輕多向交流;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定性結論,輕主體發揮;重英才教育,輕面向全體。很少顧及學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質、個性特點、長遠利益及未來社會對人的需求,真正的語文學習,只有人并且當人進入人的狀態時才能進行。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創造性。在此過程中,讓學生認識他人、認識社會、認識世界,從而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我們要徹底改變一張講桌與幾十張書桌對峙狀態,從放大的“教”字里走出來,把閱讀、品味、思考、感悟的主動權教還給學生,幫助他們擺脫“唯師”、“唯書”的桎梏,把語文教學過程變成學生生命個體的精神漫游。要真正獲得如此局面,教師惟其在“放”與“誘”上下工夫不可。
首先,教師面對教材時必須是一個“情種”,要用激情火焰去點燃學生的情感之“燈”。我們當教師的,上課應帶來兩樣東西,即一把扇子和一頂帽子,把學生勤學的欲望扇的旺旺的,給樂于上進的學生戴上高高的帽子,想方設法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將個體體驗、思考與文本連接起來,讓他們的心走進文本。德國教育家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即教學重在激趣、激情、激志,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我在教《故鄉的榕樹》的時候設計了這樣的模式:整體感知--感悟品味--運思創意。在第一環節,我用了這樣方法導入,在《思鄉曲》的伴奏下,由遠及近緩緩地推出畫面--兩棵枝繁葉茂的老榕樹,一群孩子在“駝背”的樹上“劃船”。再接著依次推出三幅畫面“一棵榕樹”(眼前)、“兩棵榕樹”(回憶)、“一棵榕樹”(眼前),然后漫漫淡化為背景,暗示出本文的行文思路。之后展示教學目標:體念思鄉之情;學習輻射方法。這樣做可以引導學生以社會化的人的眼光來觀照和審視自身,可以在情、智、理、趣等方面平衡與協調他們的個性心理和智能結構,促進良好心智建立,追求個性精神和人格的完善。
其次,走進活源頭,尋求和諧共振,感悟生命活力,在大課堂中求發展。語文是一種知識 ,但更是我們生命的營養,一旦缺乏,生命就會蒼白;它是我們生命健康的一種元素,削弱了它,我們就會缺乏活力。人是生活在言語之中;人是言語的存在。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學生“立人”之本和“立言”之源。教學應將時代的活水引入課堂,讓“迅哥兒”們走出“三味書屋”,投身到生機勃勃,充滿競爭的改革開放的社會大課堂中去。魯迅先生曾提倡青年“必須和現實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要讓他們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而時下學生的這個世界被“應試”所禁錮,不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除了關心分數高低、衣食住行之外,很少問及其余。學生的生活剩下的只有讀書、考試和分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語文和生活這兩個世界的交往與開放,把“破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結合,讓“有字書”與“無字書”相參照,使“閱讀生活”與“人性完善”一體化,尋求對文本和自然、社會的共鳴,不斷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激活他們的生活積淀,參悟生活真諦,讓學生不斷吸收、內化,充實和優化他們的精神世界,形成強烈的表達欲。
其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放大學生的“自得”,縮小教師的“外加”,使教學做到真正的“目中有人”(發展學生這個主體)。語文的學習無非就是獲得知識和養成習慣。要養成習慣,就必須經過反復的歷練。閱讀的過程就是學生思考、討論和切磋的過程,更是學生互相開啟心智的過程,也是學生鍛煉思維、提高言語能力的機會,做老師的一定要奈著性子,多指點津梁,少越俎代庖;多鋪墊導引,少強加硬塞;多歷練熏陶,少架空圖解。讓他們能披文入境、入境染情、體察涵泳。的確,我們應該徹底屏棄由教師嚼爛攫碎,一口口的喂給學生的做法。葉老有一番話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語文教師不是只給學生講書的。語文教師是引導學生讀書的。一篇文章,學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奧的地方,隱藏在字里背后的意義,他們就未必能夠領會。老師必須在這些場合給學生指點一下,只要三言兩語,不要羅里羅索,能使他們開竅就行,老師經常這樣做,學生看書的能力自然會提高。”這樣做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智力水平,也許離“新人塑造”就更近了。這恐怕才是語文教學的目的。
其四,減負釋壓,讓教師能輕輕松松的教,讓學生也能輕輕松松的學。這是一個不輕松的話題。它關系到千千萬萬的青年、無數家庭的切身利益,關系到學校、教師和地方的利益和聲譽,上至政府的主管部門,下至學校、教師、學生、家長都知不妥,但無法回避,只好違心的去做。以致中學狂熱的應試備考惡性發展的勢頭有增無減,素質教育還遠遠停留在研究所或報刊雜志上。要徹底根治這一頑癥,必須內外施治,標本兼治。一方面,改革招生政策,考試內容、方式。一方面,轉變觀念,改革評價體制,保持清醒的頭腦,放棄短視行為,按大綱和教材扎扎實實地進行教學,使備考、應考、教學,順應教學規律,使學生獲得點金的指頭,學生必能如魚得水,出神入化,應對千變萬化的考試。
其五,語文教師要用規范、簡潔、嚴密、優雅動人、回腸蕩氣的語言,讓學生置身于優美的文化氛圍、濃郁的語言環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特別是一堂課的開始和高潮處,需要教師以其豐富的感情積累和知識底蘊來縱情渲染,恣意鋪陳。語言大師聞一多在教授《詩經周南芣苜》十以他詩人的想象和學者的淵博極力鋪陳道:“……那是一個夏天,芣苜都結子了,滿山谷是采芣苜的婦女,滿山谷響著歌聲。這邊人群中有一個新嫁的少婦,正捻著那希望的璣珠出神,羞澀忽然潮上她的魘輔……”(《聞一多傳》)短短幾句,被聞先生洋洋灑灑,鋪張揚厲成幾百字的華美篇章。古董被他賦予了新的生命,學生想象的駿馬也開始飛騰起來。完美的教學語言應該是有詩歌語言的精美、小說語言的生動、散文語言的優美、戲劇語言的傳神、相聲語言的風趣和演講語言的雄辯。它能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也能緊緊吸引學生的心,更能不時的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總之,語文教學要面對現實,要面對學生,要讓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要著眼于學生一輩子獨自看書作文,如脫離了生活,脫離了人的思想感情,那語文教學將如同斷源之水,折本求花。教師要用自己生命之火去點燃學生的智慧之燈和生命之光,為他們打下堅實的基礎,須知“不是錘的擊打,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河中的鵝卵石致于圓熟。”泰戈爾的這句詩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當前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清規戒律不少。它不僅包括過去那些適應應試需要,而由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制定的條條框框;還包括語文大討論以后,圈內圈外雨后春筍般涌現出的各種語文教育理論或假說。如何打破這些東西強加給語文老師的束縛,關乎到語文學科的生命能否得到充分舒展。筆者由此想到兩個詞:“語文的解放”和“解放的語文”。前者強調語文要敢于反叛各種理念層面束縛自己的陳詞濫調;后者呼喚實踐層面教師教學個性的凸現。試以例述之。
一、語文的解放
1、語文老師要不要備課?備課備到什么程度為合格?
這個問題的前一問不要回答。后一問很有講究。現在一般認為好的備課應當有三備: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教材、教法是實實在在的,需落實到紙上;學生這頭有點虛,但也要提及。問題是,現在課堂上,學生往往不順著老師備課設定的思路走,旁枝斜出的現象比較嚴重,怎么辦?是把學生往設定的軌道上趕,還是順著學生提出的新的價值取向大大方方地去掘進?
筆者教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單元說明”中說:《蘭亭集亭》和《歸去來兮辭》屬內容淺顯、篇幅較短的文言自讀課文,教師略作點撥即可。因此,我在課前介紹了些有關魏晉政治背景和陶潛個人文學成就的概況,安排學生結合文下注釋自學課文,就準備上課集體討論課文字詞和文意了。不料,上課中,有學生忽然插問:“老師,做官有什么不好?只要做個好官就行了。你為什么說陶淵明辭官不干了,就情操高尚了。”教室里一下子嘈雜起來:“是啊,當官有什么不好。要是所有的好人都自命清高,不去做官,那不是放著官場讓貪官占領嗎?”、“因為不善周旋,怕去見上司,就用‘不為五斗米折腰’來開脫自己,這種人心理素質太脆弱,也不配做領導”。教室里一片笑聲!在學生響亮的笑聲里,我起始的所謂備課土崩瓦解。怎么辦?是沉下臉來,對這種用俚俗來消解崇高,以現實來曲解歷史的做法嚴詞斥責,還是正視挑戰,順勢引導,上一堂即興發揮課?我很快就選擇了后者。
我說“辭官確實不一定就是高尚的事,像引咎辭職、被迫離職(學生笑)。問題在,當物質的權力和清潔的精神形成非此即彼的尖銳沖突時,這里是不是存在一個選擇什么的問題?為精神的自由而拒絕物質的誘惑,即使談不上高尚,但對一個把自由和隱逸看得重于生命的封建士大夫而言,至少算得上是潔身守志吧!”教室里一片思考的沉寂。
“老師,沒那么嚴重吧。儒家不是常說‘窮則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陶淵明官雖小,不足以改變當時社會的大環境, 但他完全可以以自己的清廉和勤政,營造出局部地區的好氣候。一個孔繁森不是造就一個阿里,帶動一批好干部嘛!”一個女生試探性地說。
“劉關關同學說得真好!誰能深入地談一談孔繁森和陶淵明之間的區別?”我抓住話題,及時鼓勵。
學生甲:“孔繁森是共產黨員,陶淵明不是。”
學生乙:“陶淵明是大詩人,孔繁森不是。”
學生丙:“孔繁森也是詩人,只是他跟陶淵明不屬一類的詩人罷了。陶淵明因為遠離官場而詩名遠播,孔繁森則因心系阿里而名垂青史。”
我說:“精彩!不過大家想一想,假如陶淵明也能像孔繁森那樣心系他的彭澤,他就一定會給彭澤人民帶來福祉嗎?”……沉默。
“老師,你的假設不能成立。陶淵明永遠不可能像孔繁森那樣心系人民,因為他在自己寫的詩序上曾說,他做官的目的只是為了養家糊口,‘皆口腹自役而已。’”全班哄笑。
“有道理,有道理。”我也點頭稱是。“可是,大家千萬別忘了陶淵明作為東晉清流大司馬陶侃的后人,受家庭和儒經的影響,少年時代也曾有過‘大濟蒼生’的宏愿的。只是因為時代的黑暗,才慢慢斷了他的政治幻想。從‘大濟蒼生’的壯志,到‘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陶淵明的政治悲劇僅僅是他個人的悲劇嗎?”我又補充強調。我的陳述很快得到大多數同學的首肯,大家集體總結三條理由:一、反動的門閥制度在東晉陶潛時代發展到了頂點,出身于庶族寒門的知識分子普遍遭到壓抑;二、陶淵明生活的主要時期,左右政局的士族和軍閥所熱衷的爭權奪利,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完全不可能的;三、一個人的才華往往在公正、合理的社會環境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實現。“那么,陶淵明到底能不能不辭官呢”?我用征詢的目光巡視全場,把課堂再度拉回到起始的質疑上來。
……
“如果不是‘郡遣督郵至縣’,我看陶淵明或許不會那么快就辭官,但陶淵明所處的時代以及他個人的志趣、性格決定了他終究得掛冠而去。”有學生肯定地說。很快又有學生從更高的層面上做總結:“陶淵明辭官既有時代、個性的原因,還有文化的原因。魏晉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大動蕩時期,政治無序而黑暗,知識分子們精神無所寄托,因此,盛行玄學。南渡后,不少所謂的名士更是縱情山水。應該說,陶潛在文化上深受當時老莊思想和隱逸風氣的影響,“質性自然”才是他‘不為百斗米折腰’的內因。”他的發言贏得了課堂一片喝彩。
“可是,做官和熱愛自然并不一定矛盾啊。中國古代不少人就是邊仕邊隱,亦官亦隱的,如王維、白居易,又如歐陽修、蘇東坡,他們一面做官,一面寄情山水,好像也兩不誤嗎?” 我將討論繼續引向深入。
“老師偷換概念,陶淵明是真誠熱愛鄉村和勞動,這和士大夫之流政治失意徜徉山水,在感情上是有區別的。”“蘇東坡做官其實做得也并不踏實,他的詩中‘隱’與‘仕’的矛盾是相當突出的。只不過由于時代和地位的差異,他沒像陶潛那樣辭官罷了。在靈魂上,他們其實是一脈相承的。“‘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這傷感的詩句告訴我們,陶淵明對歸隱生活其實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知足和輕松。他的辭官肯定有許多不得已的成分。身懷絕學而虛擲光陰對讀書人而言,畢竟是痛苦的事。”“不對,陶淵明是真心熱愛鄉村。他親自種豆呢!……”
“的鈴鈴……”清脆的鈴聲響了。
事后,有同事問我,導演了沒有?我含笑否定。
“那要多大的備課量啊!”有人驚嘆。大家不知道,我其實什么也沒備,因為我備的內容,在這節課上幾乎沒用上。但我又用了十年的教學實踐備了這節課:“教學就是即席創作”,教師只有從學生的內在求知需求出發,而不是從僵死的目標出發,才能獲得最大的解放_
個性的解放。
2、講,就一定不好嗎?
語文課堂的“滿堂灌”,是諸學科中受人非議最多的一點。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不少學校干脆制定制度:語文課上老師講析時間不得超過30分鐘。洋思中學蔡林森校長有名言:“洋思中學追求啞巴上課的境界。教師不說一句話,學生就會了,這才是真正的高手!”語文老師噤若寒蟬。從現代教育論的角度,不講或少講,確實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據我所知,大學也好,中學也罷,能給我留下印象的老師,莫不是善講的高手。我們一起去聽專家報告,有人搞了許多花花綠綠的媒體,但我們背后真正心儀的,還是那些能說、會說、一語破的能給人以巨大啟迪的老師。善說,是一個人全部才華和智慧的最佳外在表現。老師不能說,或者只會對學生說“好、好”的膚淺引導,是當前語文教師無能或低幼化思維的集中反映。
當然,說什么怎么說在什么地方說,是有講究的。
鹽城中學李仁甫老師上徐志摩《再別康橋》:一番朗讀之后,他用整節課時間給學生講述徐志摩、林徽茵以及陸小曼的戀情。末了,他說:“人們都說《再別康橋》是抒寫詩人對母校康橋的依依惜別之情,我看他表達的,其實是對流逝的歲月和永不再來的戀情的一種心痛。大家下課看看我說的是否有道理嗎?下課。”學生雷鳴般的掌聲為他響起。
據課后調查,有80%的學生在周記里記下了這件課,并且對“林情徐意”進行了述評。
更可喜的是,不少學生把徐志摩的詩集和有關徐志摩的評論都找來讀了。記得,我也曾指導學生讀《再別康橋》,學生除了做了一通練習,背上“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外,幾乎沒有什么激情,更沒人進入到現代詩歌濃情抒懷的內核。
教學,能不能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的背景和廣泛的想象空間,這問題看似簡單,(有人以為一段煸情的導語即可搞定),其實遠沒有解決。解讀同一篇課文,老師和學生的區別,有時就在,誰更了解文本的背景而已。
3、人文的胡椒粉,一定要灑嗎?
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繼工具性后,人們關注最多的一大特性。現在教語文,不鼓吹人文性的教師沒有了,怕被人笑無知。但什么叫人文性,教到什么份上,謂之“體現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各人有各人的理解。
有老師教《活板》,準備了一些塑料模型和膠泥,課堂上讓學生根據課文中沈括的介紹,分組去再現古代書坊印刷的場景。學生興致盎然,一會兒說,根據書中交代,老師準備的材料不全;一會兒說,其他人操作的步驟不對,應該這般這般。有爭議的就去查注解,對注解有分歧的就去找老師判定,課堂有點亂,但沒有學生不在動手。一段時間后,老師請大家談操作的感受,孩子們七嘴八舌說,雖然很好玩,但古代的雕板印刷太麻煩,不如現代快捷方便。不料老師大聲糾正道:“活字板印刷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象征。我們有些同學平時不注意積累,連這一點也不知道,實在是太沒有民族自豪感了!”接著,老師便將課堂的重心轉移到民族燦爛文明史的回顧和陶醉中去了。
聽了這課,哭笑不得。一堂多有創意的文言教學課,應該說教學的目的幾乎都已達到了,忽然來個所謂人文教育。難道學生動手的過程就沒有人文性,就活板而言,其嚴密的科學性本身不就是人文性?《學記》上說,“強而勿抑,開而勿達、導而勿牽。”強調的是教學要順其自然。當然,就《活板》而言,有沒有所謂的人文性而言呢?有。只要回顧一下人類在此之前印刷的歷史就有了,不需要一定上升到民族自尊心的高度的。遑論《活板》,有老師上《口技》,每次都不忘強調本文充分表現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高超的技藝。因為這是教材“教學重點”中明確標在書前的。聽多了就覺得奇怪:“高超的技藝”還要強調嗎?學生一讀就知道那個表演的人有本事。至于“我國民間藝人”更是別扭,為什么不說人類而一定要指出是“我國”呢?其實其他國家也有這類人才的。我們學《貝多芬傳》,宣揚這位杰出藝術家出色的才華和高尚的情操,可都沒強調表演了德國人民的什么什么。
人文是一種思想、一種理念,而不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或步驟。語文的人文性更不是胡椒粉,在每一篇課文、每一堂課都得灑上來。重要的是拓展得自然,升華得巧妙,在關鍵時候、關鍵地方,一點便能“倏”地鉆進學生的心窩里去。
二、解放的語文
1、 教材與教本
教材和教本應該不是一回事。
教材是專家們根據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現在也叫《課程標準》),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而編寫的文本。這幾年關于如何編寫語文教材的問題,爭論不少,足見教材存在的重要性。但就有個性的教師而言,教材其實沒有任何權威性,無論是什么權威人士以什么出版社的名義編寫。根據“教什么永遠比怎么教來得重要”的語文鐵律,只有適合自己的“教本”(課堂上實際用來教讀的文本),才是最好的。目前的人教社新教材,因為體現了一些新的教學理念,叫好的人不少。但叫好不等于就一定符合不同學生的不同實際。我們不贊同全國使用統一教材,也不贊同全省使用統一教材。我以為同一層次的學校能使用相同的教材就不錯了,學校與學校之間還可以根據自己學生的具體情況增刪其中的篇目。凡是幾輪教下來學生都不喜歡的課文,一定不是好課文,至少對本校本階段的學生如此,教師遇到這種情況,就要敢于跳過它并處理它,那怕它是名篇。
高中一冊課本中的《胡同文化》、《杜鵑枝上杜鵑啼》,都是名家名篇,但學生(主要指我校學生)為什么不領情呢?前者的京味放在北京,一定會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但正如京劇不太容易討異地學生歡心一樣,這種反映地方文化精髓的作品,同樣因無法入境不能引起我們學生的共鳴;后者的散文筆法太散,妙處年輕難以體會,只有留待日后了。當然這里面除地域文化的差異外,還有學生人生體驗和審美趣味相對不足的原因。但存在就是現實,所以這樣的課文要割舍。《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是篇大家公認的內涵豐厚、通俗易懂的著名演說辭。可是,新教材是按能力訓練點編輯單元的,同一單元的課文各自為戰,在內容上幾乎沒有聯系和支撐;高一學年同期的其他學科對此課相關內容也涉及甚少,因此,學生學本文時對文中馬克思一生的學說和歷史貢獻,可以說知之甚少。此時,單從文本意義上孤立地分析《講話》內容的概括性和語言的準確性,意義不大,倒是浪費了一篇好文章。所以,我們將其移后半年再學。至于用讀本中的《西安這座城》(賈平凹)、《訪西安古城墻》(宋曉夢)取代《內蒙訪古》,那只是因為這些文章比原文更有時代精神和人本氣息。
最近《南方周末》上介紹了一位老師完完全全、干干脆脆甩開課本,自己大膽地編教材。我們也有一個夢想,就是不給學生訂任何教材,因為沒有教材,一切媒體就成了教材!報紙刊物就成了教材,圖書館就成了教材,網絡就成了教材,生活就成了教材……
2、審美和審丑
聽到過這樣一個故事:1998年,美國科學教育協會代表團訪問上海,在一所著名中學聽了一堂物理課,任教的是一位特級老師。教學中,這位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巧妙安排教學層次,課堂上教師充分施展引導才能,提問小巧,節奏緊湊,教學流程清晰而順暢;學生積極參與新課,活動充分,氣氛熱烈而自然。課后大家都自認為這件課很成功,不料美國同行反映卻極為冷淡,他們說:課堂上都是老師提問學生回答,既然學生都已經能回答了,這堂課干什么要上呢?
這個故事曾給我以很大的思考。物理課上學生沒能提出自己的問題,大洋彼岸的同等提出了異議,這里面或許還有個東西方教學觀念的差異。語文課上學生如果不能就文本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問題,那一定是處敗筆。南師附中王棟生老師曾把學生在課堂上能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作為評價一堂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之一,原因就在于此。學生始終順著老師的指揮棒子跑,能跑出教師的視野嗎?不能跑出教材和教師視野的學生,有出息也有限。
只會審美不會審丑就是這種慣性思維之一。或許是因為教師“端上桌子都是好菜”的緣故,我們的老師和學生解讀文章時,幾乎都習慣分析作品的成功之處,(這與教師批改學生習作的情況正相反),而很少敢指出有什么不到位的。為什么?一是不敢;二是不能。據我的經驗,能指出課文不足的學生,一定能說出課文的好處;而能說清課文妙在何處的學生,卻常常說不出課文有那些不足,這已經形成思維慣性。語文教學長期缺乏批判的眼光,教師便容易跪著教書,學生便習慣跪著學習。
3、解構與重建
現在的語文老師上課確實是越來越膽大了。蘇高中的黃厚江老師帶高三,居然敢花上一周的課時,讓學生自導自演《雷雨》;王棟生在南師附中教《林黛玉進賈府》,居然為王夫人坐的那把椅子為何是半新半舊的,讓學生在課堂是研究一節課;李鎮西說“公開課,你別再作秀了”,并且問:“課上一半下課了,這節不完整的課就一定不是好課么?”翔宇教育集團的袁衛星上《一碗陽春面》,課始唱MTV《北國之春》,最后又以師生齊唱《好人一生平安》結束,將日本的小說上成中國的“常常感動”;我的一位同事上《裝在套子里的人》,整節課和學生一起數數,數在故事的主人公別里科夫身上有幾個套子?在數來數去當中,文章的主旨迎刃而解,簡直舉重若輕……無數實例告訴我們,語文教學的堅冰和枷鎖正在被打破,語文正在打破與其他學科、與社會的壁壘,走向互動和融合。語文教學已經或即將迎來一個百花齊放的春天。
然而,解構僵死的、呆板的模式是一方面,重建這個“走向建設”的大課題更艱巨,更需要提倡解放思想。在庸者手里,任何一種理念和模式都有可能成為教學的束縛;在智者心中,所有的探索,包括失敗的教訓都將成為寶貴的資源和財富。
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點。
對此,我校今年明確提出了“四不”的操作原則:1、要求:不重篇數重字數。高中學生每學期以后不規定學生作文的最低篇數,但有字數的要求。高中學生每人每學期必須要有五千字的文字經老師修改后能夠整理出來,打印成冊;平時寫的周記和隨筆不得少于一萬字,建議每個學生奍成寫日記的好習慣。2、選題:不重大話重隨感。教師少布置命題作文,學生作文的素材主要從其日常生活中取得,就自己的切身感受敘寫真情、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隨筆的角度小,但挖掘要深一點,最好能寫出個性。逢到焦點題材,全班一起討論。3、批改:不重缺點重亮點。教師獨批也好,學生互批也好,重要的不是找出文章的不足,而是發現文章的亮點。亮點可以是題材選擇、謀篇布局和詳略安排,也可以是一段新論、一句妙語甚至一個題目。班上建立起發表園地,專門發表這種半成品。4、評講:不重教師重學生。在整個作文教學體系中,評講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成功的具有普遍推動力的講評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寫作熱情的高漲。但傳統的作文批改,占用了語文老師大量的時間,教師提高思想水準、文字鑒賞水平及課堂調度能力的問題反而難以得到落實。更不好的,語文老師辛辛苦苦的成果也常常得不到學生的理解和認可。大多數學生認為自己的習作,沒有得到老師充分的尊重,價值未能得到最大體現。老師講評的水平也有待提高。為此,我校們干脆大膽地放手,讓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甚至多次參與到自己或同學作文的評講中來,作文課的主體也應該是學生。一篇習作通過同學們的自評、互評和老師的總評,其被閱讀的視率得到大大提高,刺激著學生的自尊心,極大地滿足了作者表達和交流的愿望,老師同時得到充分的解放,敢于與學生一起寫下水文,點評往往能有的放矢。
“四不”教學策略,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熱烈歡迎,也有人提出質疑和反對。有人擔心于學生的看法、家長的意見和領導的評價,更擔心作文教學的無序和學生抄襲現象的返潮。
應該說,這些擔心不無道理,甚至在理論上還有說不通的現象。但重要的是敢于善于嘗試。拿出膽識,放下包袱,在理念上制度上實踐上做一點可貴的嘗試,一定是沒錯的。
2003年高考語文仿真試題(一)
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兩部分。共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第Ⅰ卷(選擇題 共45分)
一、(18分,每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全部正確的一組是
A.冠(ɡuān)冕 唱和(hè) 買櫝(dú)還珠 茅塞(sè)頓開
B.玷(diàn)辱 埋(mái)怨 吹毛求疵(cī) 處(chù)心積慮
C.緘(jiān)默 走舸(ɡě) 分(fēn)外妖嬈 差(chà)強人意
D.餓殍(fú) 瀕(bīn)臨 情不自禁(jìn) 載(zài)歌載舞
2.下列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脈膊 度假 貌合神離 坐收魚利
B.凋敝 諜血 既往不究 金碧輝煌
C.轄制 勘誤 層巒疊嶂 墨守陳規
D.沉緬 幅員 人才倍出 反映問題
3.對下列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組是
A.寒暄(沒話找話說) 心驚膽寒(形容緊張害怕)
寒苦(天氣極冷) 問寒問暖(形容對別人的生活十分關心)
B.陳訴(向別人訴說自己的痛苦或委屈) 陳陳相因(在傳統的基礎上改進)
陳跡(過去的事情)
推陳出新(去掉舊事物的糟粕,取其精華,使舊事物向新的方向發展)
C.如期(按照期限) 如坐針氈(形容心神不寧)
如其(如果) 空空如也(空空的什么也沒有)
D.見怪(責備,怪罪) 見仁見智(對不同的問題,見解卻一致)
見證(可以作為證據的)一見如故(初次見面就像老朋友一樣)
4.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A.他妄自菲薄,認為自己這不行那也不行,大家都認為他很自卑,和他打交道很小心,生怕傷害了他。
B.要懂得生之可貴,但不可茍且偷生;要懂得死不足惜,但不必輕易言死。
C.美國國務卿鮑威爾4月7日晚上躊躇滿志地奔赴摩洛哥,開始他的中東斡旋,以謀求結束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最近爆發的暴力沖突。
D.湖南省在2002年4月7日進行的素描、色彩考試中,一共查出90多名舞弊考生,除了少數是夾帶外,其他都是張冠李戴的槍手。
5.選出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中央和地方14家報紙今年2月全月出現了不規范字達4256字。統計結果顯示,那些不規范的字主要是繁體字和舊字形,也有些異體字和錯誤字。
B.他的神侃,竟也招來了不少夢寐以求想發財,但又不肯吃苦出力的人。
C.《條例》對經濟領域中的一些問題,從政策和理論上作了詳細的規定和周密而深刻的說明。
D.與建國初期相比,目前江蘇省人均期望壽命已由37歲提高到74.13歲,躍居全國各省第三位。
6.應填入橫線中的一項是
公文寫作要不斷革新創造。沒有革新創造,就沒有發展。但是,__________________必須從熟悉本行業業務開始。
A.革新創造不一定另辟蹊徑 B.革新創造并不是提倡輕視本行業業務
C.革新創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D.革新創造與循規蹈矩同等重要
二、(12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題。
提高國民的科學素質的關鍵在于加強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公眾理解科學,包括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對科學活動的理解,對科學與社會關系的理解,其核心是對科學精神的理解。把科學精神注入民族文化是當代科普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表面上看,科學精神難以像科學知識那樣容易普及。的確,能夠把歸納出來的科學精神分成條目背下來,并不等于已經具備了科學精神,而恰恰是違背科學精神的。科學精神只能通過科學活動來體現。弘揚科學精神與全面促進公眾對科學的理解是統一的。
一般情況下,人們常常把科學與技術聯系起來,這使得人們更多地從實用的角度理解科學,認為科學的意義只在于孕育新的技術,從而忽略了科學的文化意義和精神價值。這是對科學的誤解。
同樣,我們也把科普理解為具體的科學知識的普及,而較少談及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有些人認為,掌握了科學知識就會獲得科學的方法,也就具備了科學的精神。然而,掌握了具體的科學知識并不意味著能夠運用科學方法,更不等同于具有了科學精神。甚至有些科學家也沒有科學精神。科學家可能是本專業的專家,但是對于科學活動的整體,對于科學與社會的關系,未必了解。因此,全面提高公眾的科學素質,也包括科學家的科學素質。這個命題并不矛盾。許多高級科學技術專家不能識別偽科學,就是科學素質不高的表現。也有些科學家,比如納粹的毒氣專家,他們的專業能力也許是一流的,但是他們的所作所為卻是科學精神所不容的。
科學知識的普及不僅不能等同于科學精神的傳播,相反,不恰當的科學普及反而會損害科學精神,使公眾加深對科學的誤解。比如傳統科普常常把科學神化,盲目認為科學技術所導致的社會后果必然是好的,對科學技術所產生的負面效應避而不談,或者把它當作偶然的技術上的失誤。科學精神的一個重要部分是懷疑精神,科學本身也可以是懷疑的對象。科學知識之所以值得信賴,并不是因為它是絕對真理,而是因為它是每個人都可以親自驗證的。對科學本身提出質疑正是科學自身的要求。只有正視科學所帶來的種種負面效應,才能更好地用科學建設人類的未來。
7.對文意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這里所說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作為對二者總結的哲學。
B.科學素質的高低取決于科學知識的多少和理解的深淺。
C.這里所說的“國民”就是指“公眾”,他們是相對于“科學家”而言的人民大眾。
D.“提高國民的科學素質”就是要讓公眾理解科學,樹立科學精神。
8.對“科學精神”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科學精神與科學知識存在著難與易的關系,樹立科學精神是科學學習的最高要求。
B.科學精神不能用歸納的方法分成若干條目,它體現在科學知識和科學普及之中。
C.科學精神是指掌握了科學知識并能夠運用科學方法。
D.科學精神中包含著社會正義和良知,納粹毒氣專家不具備科學精神。
9.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把科學和技術聯系起來,就是人們所說的科技,它縮小了科學的內涵和意義。
B.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相互溝通,相互依存。
C.科學愈發達,帶來的負面效應也就愈多。
D.科學普及不僅不能等同于科學精神的傳播,而且還會損害科學精神。
10.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任何人,包括高級科學技術專家都必須不斷提高科學素質,樹立科學精神。
B.一度時期偽科學流行,要識別偽科學,就要努力學習和掌握真正的科學知識。
C.科學家的專業能力與科學精神可能存在矛盾,今后必須打破學科界限,淡化專業分工。
D.現代科學普及應在傳統科學普及的基礎上,進一步把弘揚科學精神作為科普工作的核心任務。
三、(15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題。
(牛)弘榮寵當世,而車服卑儉。事上盡禮,待下以仁,訥于言而敏于行。上嘗令其宣敕,弘至階下,不能言,退還拜謝,云:“并忘之。”上曰:“傳語小辯,故非宰臣任也。”愈稱其質直。大業之世,委遇稱隆。性寬厚,篤志于學,雖職務繁雜,書不釋手。隋室舊臣,始終信任,悔吝不及,唯弘一人而已。有弟曰弼,好酒而酗,嘗因醉,射殺弘架車牛。弘來還宅,其妻迎謂之曰:“叔射殺牛矣。”弘聞之,無所怪問,直答云:“作脯。”坐定,其妻又曰:“叔忽射殺牛,大是異事!”弘曰:“已知之矣。”顏色自若,讀書不輟。其寬和如此。
(節選自《隋書》卷四九)
1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訥于言而敏于行 訥:語言遲鈍
B.傳語小辯 辯:有口才
C.直答云 直:直接
D.讀書不輟 輟:停止
12.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而車服卑儉
訥于言而敏于行
上嘗令其宣敕
愈稱其質直
A.兩個“而”字相同,兩個“其”字也相同
B.兩個“而”字相同,兩個“其”字不同
C.兩個“而”字不同,兩個“其”字相同
D.兩個“而”字不同,兩個“其”字也不同
1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車服卑儉 卑儉:儉樸
B.上嘗令其宣敕 宣敕:宣布君主的詔諭
C. 好酒而酗 好酒:好的酒
D.大是異事 異事:奇怪的事情
14.下列句子中的“謝”字與“退還拜謝”中的“謝”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公子往數請之,朱亥故不復謝。
B.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C.及花之既謝,亦可告無罪于主人矣。
D.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15.下面對牛弘的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A.牛弘的故事可以說是“大智若愚”的最形象的注釋。
B.牛弘在朝堂宣敕一事中,故意說自己忘了,這種官場做作的目的在于取得皇帝的信任。
C.牛弘待人寬和,其弟酗酒殺了他的牛,盡管妻子再三訴說,但他不變臉色,照常讀書。
D.牛弘的“大愚”是其“大智”的體現,大愚能體現出他的品質。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6.讀下列文言文,將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文。(5分)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①先王之制,大都(都城城墻)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莊)公曰:“②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指莊公之弟共叔段。其不斷請求封地以擴張勢力)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
譯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7.讀下面的一首詞,按要求回答。(6分)
南鄉子
唐李王旬
煙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鷓鴣啼。遠客扁舟臨野渡,思鄉處,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這首詞所要表現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②詞的前三句主要是寫景,請簡述寫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③“思鄉處,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詞中的含義和作用是什么?請作簡要回答。(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照提示,默寫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詩句。(4分)
世間行樂亦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題。
①香港,一個身世十分朦朧的城市。
②身世朦朧,大概來自一股歷史悲情。回避,是忘憶悲情的良方。香港,沒有時間回頭關注過去的身世,她只是努力朝前方,緊緊追隨著大流適應急劇的新陳代謝,這是她的生命節奏。好些老香港,離開這都市一段短時間,再回來,往往會站在原來熟悉的街頭無所適從,有時還得像個異鄉人一般向人問路,因為還算不上舊的樓房已被拆掉,后現代主義的建筑及高架天橋全現在眼前,一切景物變得如此陌生新鮮。
③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我常想總結一下香港的個性和特色,以便向遠方的友人介紹,可是,做起來并不容易,也許是她的多變,也許是每當想起她,我就會陷入了濃烈的感情魔網中……愛恨很不分明。只要提起我童年生命背景的灣仔,就可說明這種愛恨交纏的境況。
④說灣仔是一個與海爭地的舊區,并不過分,因它大部分土地都是從海奪過來的,老街坊站在軒尼詩道上,就會咀嚼著滄海桑田的滋味。當初在填海土地上建成的房子已經殘舊,給人一幢一幢拆掉,代替的是更高更遮天的大廈。偶然一座不知何故可以茍延殘喘夾在新廈中間的舊樓,寒傖得叫人凄酸。有時,我寧愿它也趕快被拆掉,可是,又會慶幸它的存在,正好牽系著我的童年回憶。洛克道、謝非道,曾經是有名的煙花之地,自從那蘇紹黃故事出現之后,灣仔這個名字,在許多外國浪子心中,引起無數蠱惑聯想。每逢維多利亞港口停泊著外國船只時,我就很怕人家提灣仔。我曾經厭惡自己生長在這個老區,但別人說她的不是,我又會非常生氣,甚至不顧一切為她辯護。在回憶里,盡管是尋常街巷,都具溫馨。現在,灣仔--已經面目全新了,新型的酒店商廈,給予她另一種華麗生命。我本該為她高興才對,但隨著她容貌個性的變易,仿佛連我的童年記憶也逐漸褪色,灣仔已經變得一切與我無干了。
⑤不知不覺,無聲歲月流逝。驀然,我們這一代人發現,自己的生命與香港的生命,變得難解難分。離她而去的,在異地風霜里,就不禁惦記著這地方曾有的護蔭。而留下來的,也不得不從頭細看這撫育我的土地;于是,一切都變得很在乎。但,沒有時間關注過去的身世了,前面還有漫漫的長路要走。
⑥我常對朋友說,香港既是一個朦朧之城,生長在其中的人,自當也是具備這種朦朧個性。香港人不容易讓人理解,因為我們自己也無法說清楚。生于斯長于斯,血脈相連著,我們已經與香港訂下了一種愛恨交纏的關系。對于她,我們有時很驕傲,有時很自卑,這矛盾纏成不解之結,就是遠遠離她而去的人,還會時時在心頭。
19.第③段“我常常想總結一下香港的個性和特色”,根據文意,香港的“個性和特色”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5個字)(3分)
20.第三段中,作者說她對香港“愛恨不分明”。這種“愛恨不分明”具體表現在(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⑤段說“我們這一代人”對香港“一切都變得很在乎”,這是因為(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三項是(3分) ( )
A.香港生命的節奏就是發展迅速。舊建筑不斷被拆除,新建筑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出來,使香港變得陌生而新鮮。
B.香港沒有時間關注她過去的身世,是因為她生命節奏快,未來的道路還很漫長。
C.香港身世朦朧,香港人個性也朦朧;香港人個性的朦朧來自于香港身世的朦朧。
D.香港隨著大流發生著急劇的變化,它的變化又使我愛恨交纏,與香港的生命難解難分。
E.即使回憶起灣仔普通平常的街港,作者都感到熟悉而溫馨。
F.香港故事說的是香港人,香港人的特點就是能緊緊跟上世界潮流的發展。
六、(12分)
23.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以“熱愛”為話題仿寫一段話。(4分)
興趣是什么?興趣是帆,興趣是槳。因為興趣,我們甘于風餐露宿;也因為興趣,我們敢于下五洋捉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將下面的文字概括為“一句話新聞”。(26字以內,含標點)(4分)
本報訊“綠色需要你的呵護”“愛護綠色就是愛護生命”,昨日,園林部門在已綠化完畢的淮海路分車帶綠島內設置了40個“綠色警示牌”,時刻提醒市民關注生態、愛護綠化成果。
為增加淮海路的綠量,提高道路綠化覆蓋率,市園林部門上月對淮海路有分車帶的路段進行了重點綠化,栽植了350多棵直徑10厘米以上的銀杏樹,1萬余株構骨球及龍柏樹。由于綠化帶里是1米多深的營養土,土質十分松軟,希望市民不要搖晃樹木、踩踏綠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做題。(4分)
百貨大樓于元月10日上午10時將舉行開獎儀式。這次開獎儀式在百貨大樓舉行,開出的是金獎。
在不改變原意、不增減內容的前提下把上面兩個句子合成一個單句,并分別強調開獎重要性和開獎時間。
①強調開獎重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強調開獎時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6.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吳先生畢業十年,盡管現在他已拿到國際認可的“項目工程管理”資格證書,但三個月前他應聘杜邦時,只有一張大專學歷文憑和在幾家外企擔任過工程經理的經歷證明。吳先生說,工程部經理對人的要求頗高,既要有技術、又要外語好,同時還要有很強的組織協調能力。由于是跨國大公司,待遇頗為優厚,想應聘這個工作的人并不少,博士、碩士都有,但最后還是他這個大專生勝出。為什么?原因就在于“老外”更看重的是一個人的實際能力,而不是紙上的東西,這想必就是知名跨國公司的用人規則。
(摘自2002年3月19日《新華日報》)
請以“能力”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可以寫你的經歷、體驗、感受、看法,也可以寫故事、寓言等。
要求:①文體不限。
②題目自擬。
③不少于800字。
2003年高考語文仿真試題(一)參考答案
一、(18分,每小題3分)
1.A(B.埋mán,處chǔ;C.分fèn,差chā;D.殍piǎo,禁jīn)
2.C(A.膊-搏,魚-漁;B.諜-喋;究-咎;D.緬-湎,倍-輩)
3.C 4.D
5.D(A.“了”應改為“的”,“那”應改為“這”;B.“夢寐以求”與“想”重復;C.搭配不當)
6.C
二、(12分,每小題3分)
7.D 8.D 9.A 10.A
三、(15分,每小題3分)
11.C
12.A(而:連詞,但;其:代詞,他)
13.C
14.D(A.感謝;B.勸告;C.凋謝;D.謝罪)
15.B
四、(15分)
16.譯文:①先王的制度,大都城墻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都城墻不能超過國都的五分之一,小都城墻不能超過國都的九分之一。②姜氏想這樣做,我怎能避開那災禍?
(5分)
17.①離愁別恨(或思鄉之愁,或離恨)(2分)②借景抒情,用煙、雨、落花以及鷓鴣的叫聲來渲染出思鄉之情(2分,“景”1分,“作用”1分)③潮退了,天晚了,思鄉而不得歸鄉,更突出強化了思鄉之情(2分,含義與作用各1分)
18.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五、(18分)
19.朦朧而多變(3分)
20.①舊建筑的存在牽系著我童年的記憶,我慶幸;②新建筑又使灣仔似乎一切與我不相干了,我又難以高興。(每小點3分,計6分)
21.①我們的生命與香港的生命已變得難舍難分;②離她而去的,惦記著曾有的護蔭;
③留下來的,也不得不從頭細看這撫育我們的土地。(第①點4分,②③點各1分,計6分)
22.CDF
六、(12分)
23.示例:熱愛是什么?熱愛是風,熱愛是雨。因為熱愛我們甘于淡泊寧靜;也因為熱愛,我們敢于九天攬月。(4分)
24.淮海路上40個“綠色警示牌”提醒市民愛護綠化成果。(答案應突出“綠色警示牌”。若突出“綠化成果”扣2分)
25.①元月10日10時將在百貨大樓舉行的開獎儀式開出的是金獎。②這次將在百貨大樓舉行的開獎儀式時間是元月10日10時。(每小題2分,計4分)
七、(60分)
26.略:
霸王淚
“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一)
夜已經來臨了,他和他的馬兒孤寂地站在冰冷的烏江岸邊,秋風撩起他散亂的長發,那張剛毅的臉上竟也寫滿了疲憊,他憶起年少讀書時聽叔父說的那句話:“為千千萬萬的人犧牲一個人和為一個人而犧牲千千萬萬的人同樣是不對的,然而,你必須作出選擇。”是啊,今晚是要作出選擇了。他回看不遠處的營帳,那里有他曾經的輝煌和如今的頹敗,他不忍再想,只是輕輕地撫摸著身旁馬兒的鬃毛,他看見馬兒的眼角亮晶晶的,自己的虎目竟也有了發脹的感覺,連忙把頭扭向了一邊……
(二)
幾十個人悶悶地喝酒,往日的喧鬧,多了幾分悲涼,他也是一言不發,雙手捧著酒壇自顧自地喝,直至他將整壇酒喝光,才站起身來從旁拿出一個包袱。他走到酒桌前,從包袱里抓出一錠錠銀子,放在幾十個人的面前,然后揮揮手,各自去吧,便將臉別在了一旁,他聽到身后一陣的丁當之聲,仿佛覺得那被扔到地上的兵刃是砸在自己的心口,良久,他才慢慢轉過頭來,霎時便驚呆了,那落在地上的哪里是什么兵刃,竟然是一錠錠的銀兩,淚終于來了……
(三)
她對他說:“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他便看著她舉劍抹向了自己雪白的粉頸,他眼睜睜的,酒力發作,他已無能為力。第一次覺得那種顏色竟是如此的刺目,它曾經從敵人的脖頸中噴涌而出,而今竟染紅了自己心愛女人的翠玉黃衫……渾濁的淚水寂無聲息地滑落。
(四)
他終于陷入了敵人的包圍,他們個個使出了自己的全力,然而敵人仍像潮水般壓了過來,當他被部將推攘著上了那只救命的小木筏時他虛吼了一聲,將自己的戰馬拉上了木筏,靜靜地說:“來世,仍是兄弟。”便舉起兵刃返身投入“潮水”中,透過層層血污,他看到那只木筏上的烏錐馬竟躍進了無底的烏江,看到了身旁的兄弟一個個地倒下,他覺得無悔于自己的選擇,他流著淚,含著笑舉起了手中的劍……烏江岸邊,灑遍了霸王的眼淚……
2002年高考全國卷河南省高分作文:給媽媽的一封信
親愛的媽媽:
您好!
您知道嗎?當女兒提筆給你寫這封信的時候,我是經過了多么復雜的心理斗爭和多么艱難的選擇。但是,對不起,媽媽,在您和爸爸之間,我選擇和爸爸在一起。
也許您認為我是個傻孩子。爸爸只是個窮教師,不能滿足我的許多需求,我不能像別的孩子那樣吃穿都是名牌。的確如此,這些我都知道,但我向往溫馨、平凡的生活,我渴望雖貧窮卻充實的日子;我需要精神的豐富、心靈的凈化,而不是物質的滿足。這些都是您不能給但爸爸能給我的。
也許失去了,才知道回憶的美好。童年的記憶總是讓我記憶猶新,并沒有在歲月的長河里煙消云散。那時候天總是很藍,日子過得也慢。綠陰下,土路上,田野里,池塘邊,總能留下我們一家人的歡聲笑語和快樂身影。扎著羊角辮,光著小腳丫的我,總喜歡在田野里到處追趕蜻蜓,任落日的余輝灑滿全身,留下你和爸爸在后面肩并肩微笑著散步、輕談,時不時,我會跑累之后轉過身,瞇起眼睛,看你和爸爸,似懂非懂地笑,然后又去追捕蜻蜓……媽媽,您還記得嗎?
媽媽,其實我明白。有許多事都不能用對與錯來下定義。你有你的生活目標和向往,但不要強加給我好嗎?也許我遺傳了爸爸那份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心態,我喜歡跟著爸爸在夕陽西下時談論人生;喜歡陪爸爸在孤燈雨夜解讀文學名著;喜歡坐在爸爸身邊聽他朗誦唐詩宋詞。我常想我的前身是什么,為什么在物欲橫流的社會,卻獨愛這一份精神世界。也許我是唐時的一株柳,矗立在古風河畔;也許我是宋時的一尾魚,游弋在清澈微波;也許我是明時的一股風,穿越在修長胡同;也許我是清時的小女子,終日在河邊洗衣滌物……所以我選擇爸爸,選擇貧窮,選擇精神的充實,選擇靈魂的充實,選擇靈魂的深化。
媽媽,不要難過,我依然是您的女兒,依然愛你。原諒我作出的這次選擇好嗎?這是我心靈的告白。不管歲月如何變換,您永遠都是我媽媽,沒有人可以代替您在我心中的位置。媽媽,我永遠愛你!
祝,一切都好!此致敬禮您的愛女2002.7.7
2002年高考全國卷陜西滿分、高分作文:麻雀,我讓你走
一只剛剛學會飛翔的小麻雀,不經意間闖入了我的心靈……
初遇
雨來得太突然了。我外出吃飯,沒有想起帶雨傘,只好在老板娘的小飯館里避雨。雨似乎不解人意,越下越大,噼里啪啦的,還不時夾雜著雷鳴電閃。夜色越來越濃了,我開始擔心起來。
“呼啦”一聲,一個輕小的身影閃過,我定睛一看,竟是只小麻雀。雨水打濕了它的翅膀,看來它是飛不起來了。于是,我伸手抓住了它。
交流
我捧著小麻雀,讓它在我的掌心里安安穩穩地伏著。它的頭微微低著,帶著一種無可奈何的失落,翅膀濕漉漉地耷拉著,似乎極不情愿被人逮住。
我撫摸著小麻雀的頭,忽然感到它好可憐。被風雨蹂躪,又落入它們一向認為很殘忍的人的手里。
“小麻雀,你放心,等天晴了,我會把你放走的。”我說。
麻雀的眼睛一只睜著,一只閉著,時刻都在警惕著周圍的一切。意外
“小姑娘,你要把它放走嗎?”老板娘問我。“嗯。”
“這樣好嗎?我那小兒子一心想抓只麻雀,可就是抓不到。把你那麻雀給我,飯錢就不用開了。”
“這……”我有點猶豫了。一只麻雀就能頂十元錢的飯,聽起來挺不錯的。
決定
我又看了看小麻雀。它的雙眼全閉上了。也許,它聽到老板娘的話了,它知道我在猶豫了。可憐的麻雀!也許它已預料到自己的厄運了---慘死在小男孩的手里。
不!不會的!我想起了鳥媽媽,它一定在找它的小寶寶。小麻雀,你一定也在想家,想媽媽吧!就像我一樣,在風雨凄迷的夜晚,想念著那個家……
“阿姨,對不起,我不能把它給你。麻雀是屬于天空的,不屬于人。十元錢能換只麻雀,卻換不到那份自然和真情。”
我說完,走出了飯館,小心地護著麻雀,想象著陽光下它歡快飛翔著的樣子……
廣東高考優秀作文:我為自己的選擇驕傲
公交車移動得非常的緩慢,星期一的早晨總是如此。我安安穩穩地坐在靠后門的位置上,實在不忍心看著這些人“沙丁魚”似的擠在一起,便看著窗外的景色。
“司機開車怎么這么慢啊!我趕時間!”坐在后面的人不時發出的抱怨讓車廂變得越來越煩躁。“嫌慢,干嗎不搭計程車呢?”我心想,上班高峰期都是如此,怪不得司機好不容易才擠上車,車上的人眼看司機要靠站了,便又開始抱怨車上人太多,希望司機不要再開
車門了。人啊,總是這樣,等車的人巴不得車不要走,擠上一個是一個;車上的人巴不得車子不要停,一直開到目的地。
公交車極不情愿地靠站了,下車的人不少,“沙丁魚”們不用那么局促不安了。這時,我看到一位老婆婆從遠處趕來,車馬上就要開了,老婆婆從后門上了車。這是不對的,我心想。司機馬上大聲地喊:“下車去!不能從后門上車!”那位老婆婆,花白了齊耳的短發,衣著樸素,手里拿著乘車優惠的老人證。她聽了司機的話,便怏怏地下車去,急急忙忙地向前門走去。司機似乎突然想起有什么要緊的事要做,就在老婆婆下車的瞬間把前后門都關上,一溜煙地把車開走了。我看到那位老婆婆手里舉著老人證,茫然地站在她剛剛下車的地方,望著汽車開走。我的心像剛是被什么東西抽打了一下。
窗外的風景看不下去了。
靈魂深處出現了兩個人的聲音。一個我說:“這是司機的錯,你應該去抄下他的員工號,投訴他!”另一個說:“可是,你每天都搭這部車,如果司機報復,是很容易的呀!況且,那位老人與你沒有任何關系,你太多管閑事了吧?”可是一個我又說:“這雖然只是小事,但是如果沒有人站出來指出他的錯,那么他就會認為自己沒有錯,以后他就會一直這樣下去的。”對啊!就是因為沒有人肯出來指出錯誤,社會上才依然存在各種不良現象。
我下了決心,要在下車前抄下司機的員工號。可是,真的要如此嗎?一向給人印象乖巧的我真的要那么兇嗎?另一個聲音又在說話了。不行,如果不這樣,我會一整天都后悔的。
終于,在下車之前,我從后門走到了前門,抄下了司機的員工號,指出了他的錯誤,他似乎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沒有多說什么。
也許,在別人心中,這只是一件非常小的事,而且這件事也已經過去兩個多月了,但我卻一直為自己的選擇感到驕傲。我作出了正確的選擇,或許不能改變什么,但至少可以觸動一些人的心靈吧。我相信,總有一天,社會可以被感染而變得更美好。
點評:
這篇文章,記敘了一件生活中極普通的小事。但所敘之事著實觸動了“我”的心靈,并且經歷了幾番內心的沖突后,“我”終于作出了驕傲的選擇。因此,這是一篇切合題意的文章。
這篇文章優秀之處,是具體地寫出了“心靈選擇”的過程,并且把這個內心過程寫得波瀾起伏,曲折動人。整個選擇的過程,作者的靈魂深處經歷了三次矛盾沖突。第一次是想投訴與怕報復的沖突。這一情節寫得很詳細,通過對立的兩個“我”的獨白,寫出了正義的“我”如何戰勝懦弱的“我”的過程,以及為什么能戰勝的思想轉變過程。第二次是行動與猶豫的沖突。雖然敘事沒有鋪陳,但寫出了選擇之難。第三次是行動與結果的沖突。這一次沖突頗耐人尋味,寫出了選擇之難,原來并不全是來自報復的威脅,而是來自內心的恐懼。以上三個矛盾沖突,形成了三個精彩的情節,使平凡的小事敘述得內容充實,感情真摯。
這篇文章提供了如何圍繞話題敘好一事的成功范例,值得欣賞借鑒。(陳妙云 評)
廣東高考優秀作文:寬恕別人,就是解放自己
當一只腳踏在紫羅蘭的花瓣上時,它卻將香味留在了那只腳上。這就是寬恕。
一個精神病人闖進了一位醫生家里,開槍射殺了他三個花樣年華的女兒;他卻仍為那精神病人治好了病。這也是寬恕。
寬恕別人對我們來說并不困難,卻也不容易。關鍵的是,心靈是如何的選擇。當一個
人選擇了仇恨,那么他將在黑暗中度過余生;而一個人選擇了寬恕的話,那么他能將陽光灑向大地。古語常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既然如此,面對一個人在無意中犯下的錯誤,我們為何不能寬恕呢?
當我們的心靈為自己選擇了寬恕的時候,我們便獲得了應有的自由。因為我們已經放下了仇恨的包袱,無論是面對朋友還是仇人,我們都能夠贈以甜美的微笑。佛道中常講究緣分,在眾生當中,兩個人能夠相遇、相識,那便是緣分。當你們如果因為仇恨而相識,不可否認的是,在你們的心里已經牢記住了對方的名字,如果你因為整天想著如何去報復對方而心事重重,內心極端壓抑,那么倒不如放下仇恨,寬恕對方。或許,因此你可以多一個可以談心的好朋友。每一個人都需要朋友,多一份寬恕,便能令我們多一位朋友。
美國前總統林肯幼年曾在一家雜貨店打工。一次因為顧客的錢被前一位顧客拿走,顧客與林肯發生爭執。雜貨店的老板為此開除了林肯,老板說:“我必須開除你,因為你令顧客對我們店的服務不滿意,那么我們將失去許多生意,我們應該學會寬恕顧客的錯誤,顧客就是我們的上帝。”在許多年后,林肯當上了總統。做了總統后的林肯說,“我應該感謝雜貨店的老板,是他讓我明白了寬恕是多么的重要。”
學會寬恕別人,就是學會善待自己。仇恨只能永遠讓我們的心靈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寬恕,卻能讓我們的心靈獲得自由,獲得解放。寬恕別人,可以讓生活更輕松愉快。寬恕別人,可以讓我們有更多的朋友。
寬恕別人,就是解放自己,還心靈一份純靜。
點評:
這是一篇議論寫法的話題作文。文章先由兩段由頭引出“心靈應選擇寬恕”這樣一個話題。第一段是比喻性的由頭,饒有詩趣,耐人尋味。第二段是以觸動讀者心靈的典型事例作由頭,令人觸目驚心,難以平靜。
接著,文章以三部分論證了“心靈應選擇寬恕”的理由。作者沒有脫離“心靈的選擇”去論述寬恕的必要性、重要性等等,而是緊緊圍繞著“選擇”,反反復復地說出“選擇寬恕”的好處,和“選擇仇恨”的惡果。通過一次次的對比論證,讓人接受“寬恕”的心靈選擇,而拋棄“仇恨”的心態。
全文道理雖說得不算十分深刻,但亦情亦理,貼心順耳,如涓涓細流,蕩滌胸襟,凈化心靈。(陳妙云 評)
人生在世,說長,悠悠數萬日,遙遙無期;說短,匆匆幾十秋,彈指一揮間。人生長河里,我們常常需要作出選擇,我們要讓人過得充實而有意義。張開雙臂,我選擇博愛---一生無悔。選擇博愛,就是選擇用一顆充滿愛的心去關心身邊的人和事物,就是選擇把自己的整顆心,用于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世界的感恩。
選擇博愛,就是選擇對情感的珍視。人生一路,處處關情。親情、友情、愛情,無不讓生命充滿感動與絢麗。“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是親情的關愛;“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友情的牽掛;“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是戀情的思念。每一個生命都走不出情感的射程,是那些情感,讓人們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珍惜屬于自己的分分秒秒。珍視情感,讓生命多些感動與回味。
選擇博愛,就是選擇對萬物的眷戀。時光在飛快地流逝,我們眼前的一切無不如白駒過隙,成為往事,我們要珍惜啊牎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射進瞳孔,當水石相搏,一滴水珠親吻我的臉龐,當微風過處,樹葉的那一絲微微的顫動飄入眼簾……我的心中無不升騰起一股柔情,那是對萬物的景仰和對生命的熱愛啊牎我們那么想讓時光慢些流轉,就讓我們珍惜生命的機緣吧牎從此時,從此地。這樣,我們多年后回味人生時,就可以自豪地說:我一直都在珍惜,我無悔牎選擇博愛,就是選擇高遠的人生志向。明
朝學者王守仁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確定志向,就是定位人生;為志向而奮斗,就是充實人生;實現志向,就是升華人生。人生就是在奮斗中一天天走向圓滿。有的人為了享樂,天天爭分奪秒,歲歲年華虛度,到頭來發現一輩子真短,怎么能不短呢牽沒有用博愛的心對待生活。
是的,我們一直在選擇,謹慎地選擇。選擇博愛,我們品味異樣精彩的人生;選擇回憶,我們度量往事的厚重;選擇誠信,我們暢享生命的真真切切;選擇堅強,我們感受經歷失敗后的成功的甘甜;選擇關愛,我們因幾顆心同時跳動而愉悅不已……
揚起生命之帆,讓濤聲為伴奏,扯纜繩作琴弦,掬勁風當號角,奏一曲超越時空的樂聲,礁石間,狂浪里,我張開雙臂,用沸騰的流著我熱血的心,擁抱博愛---緊緊地---一生無悔!
選擇牢籠
如果你選擇的是翅膀,你將擁抱整個藍天。
如果你選擇的是鰭,你將親吻茫茫碧海。
如果你選擇的是四足,你將體味莽莽綠林。
而我的選擇卻是---牢籠。
人說:“絕色女子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大藝術。”何以這位藝術家如此不愛惜自己的辛苦結晶?
我在浣溪側濯洗過雙足,那水輕靈自由;我在亭榭中沐浴過晨風,那風飄逸清新。
我是大自然的女兒,我可以盡享自然的一切饋贈,在我們美麗的家園中盡享著生命的潤澤。然而,在那如畫的國土上,竟然出現了戰亂。
當我看見鳥兒們驚得四散奔逃,當我聽見河流的丁冬轉向了嗚咽,我不愿嘆息什么,風更不會哭泣什么。我清楚地理解現在的處境,我的處境,我的命運也就是越國的命運。
我不僅是自然的女兒,而且是越國黎民的女兒。看見頹敗的家園,傾聽戰士們沉重的嘆息,我做出了選擇。
放棄的是青山綠水,是亭臺軒榭,是歡歌笑語,是兄長父母。選擇的是人前假意歡笑,是深夜淚濕巾帕,是違心奉迎,是刻骨傷痛。然而,我知道我的選擇是正確的。雖然我一人如入牢籠,但我的人民可以死里逃生。我不求人們為我歌功頌德,這只是女兒對偉大母親的一點回報。
我打點行裝,淚水被風吹成一條彎曲的小河,流淌在祖國的大地之上。我又輕拂一下琴弦,那音韻在山谷中回蕩婉轉成千古泛音。
我以平靜的聲音告別祖國:“我是西施,我選擇牢籠。”
我走了,腳步沉重。但我心中有一個信念---“越必滅吳”!(山東考生)
2002年高考全國卷河北省高分作文:拷問靈魂
拷問意志,拷問良心,拷問你做人的準則,請問:你能堅持多久?
---題記
童真無邪的孩子說:“心靈的選擇是把售貨員阿姨找錯的零錢送回去一樣簡單。”初涉人世的青年說:“心靈的選擇是面對高官厚祿毫不動心,用鐵一般的意志。”垂暮之年的老者說:“心靈的選擇是昔日的競爭對手落魄不堪時盡力拉他一把的寬容。”
九月菊選擇在萬物凋零秋風肅殺的季節開放,需要多大的勇氣來裝點這個季節,不與桃李爭艷,不與牡丹比香,為的是不讓這個季節冷落。高尚心靈的選擇。
駱駝不瞻望大海,不遠眺草原,不夢想森林,一心一意劃行在沙漠之海。為了人類行進中的方便,它甘愿自己寂寞在茫茫無盡的沙漠而無半句怨言。奉獻心靈的選擇。
那個流傳千年的童話是否記得?母親為了兒子不幸因饑渴而死,用自己的鮮血澆灌結有果實的樹木。當兒子醒來尋找母親,母親已長眠于山崗,而滿山的樹叢也都變成血一樣的紅色,奪目耀眼。哪一個母親不疼愛自己的孩子?寧肯犧牲自己。慈愛心靈的選擇。
紐約街頭那名潛逃的罪犯面對手中的人質---一名即將臨盆的孕婦,毅然放下徒(屠)刀,立地成佛。當嬰兒的啼哭聲響在耳邊時,他終于松了一口氣:“一個多么可愛的小生命!”生命的力量震撼每一個人。而那名罪犯的選擇又是多么明智的舉措。良知未泯心靈的選擇。
獨自從這壁斷崖翻過,那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想。想使種族不滅,就得犧牲。那群老斑羚的選擇又需要多大的勇氣---做年輕羚羊的墊腳石墜入深不可測的峽谷而粉身碎骨。一場生與死的真正較量。所有的羚羊都是那么從從容容走向斷崖。大無畏心靈的選擇。
心靈的選擇源于靈魂的拷問。在這個日益商品化、物欲橫流的社會,面對大街上(的)壞人壞事你出手相助了嗎?面對弄臟了你的衣服摔倒的小男孩,你出手相扶了嗎?面對貧困山區那些孤苦伶仃的孩子,你解囊相幫了嗎?
“人之初,性本善。”讓你的心靈來選擇,讓你平凡的名字被大家永記,使你心靈的兩片羽翼都光彩奪目。
一次心靈的選擇是一次生命質量的提高,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彌勒規則2002年北京高考優秀作文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凡間經濟的高速發展刺激了平衡的天庭經濟,同時也急紅了玉皇大帝的眼,為了拉近兩地間的差距,玉皇御筆一揮,一批天營企業陸續成立。
眾仙都已入位,唯有天庭運輸公司還缺經理一職。對于天庭的支柱產業,玉皇也是不敢大意。最后,他決定派剛正不阿的李靖與人緣最好的彌勒扮成凡人下界取經。
三天后,兩人學成歸來。玉皇向來尊重李靖,便令他先掌舵,彌勒作為后補,隨時任用。
李靖就職后,在經理室掛上了“規則是力量”的警示牌,這是他從凡間學來的。一月后,公司產值略有增加,但卻有極數匿名信飛到了玉皇手中,原來李靖剛正不阿,用嚴格的規則管制眾人,弄得工人怨載道。迫于壓力,玉皇不得不用彌勒代替李靖。李靖忿忿不平,掛印而去。
幾天后,在眾仙的歡呼聲中,彌勒走馬上任,在眾人的簇擁下,彌勒來到經理室,望見“規則就是力量”幾個大字,微微-笑,回顧眾人說:“此愚人之論也!我在凡間學習時,看到有個經理守規則,縱容員工,員工們也知恩圖報,干群關系好得不得了,依我看,人心為先,規則為末!”“是,是……”眾人連忙附和。
彌勒上任后,立刻把“規則”二字改為“寬客”,用它作為自己處事的警示銘。一個月下來,公司產值增,上萬封感謝信送到了玉皇手中,玉皇深感欣慰。
半年過去了,運輸公司大幅虧損,但玉皇手中的感謝信還是有增無減。玉皇再也坐不住了,他決定親自去看看。
一日黃昏,玉皇身著便服,只身來到公司,看到公司員工多已回家,剩下的都在聊天。玉皇帶著疑惑走進經理室,看見彌勒正背對自己閱讀文件,于是便暗施隱身法立在一旁。
“好,月末了,我彌勒要發獎金了!”彌勒按規定拿出了員工們的勞動表,“天狼星出工最多,給他勝利獎。天馬星只出了半月工,唔,給他節油獎,都不容易。小熊星沒出工。這……”彌勒摸大光頭陷入深思,“按規定該開除他!” 玉皇暗想,“這么辦吧!給小熊星安全獎,規則算什么東西,人心最重要。”彌勒決定了。 “啊!”玉皇差點喊出聲來。
在回宮的路上,玉皇明白公司不景氣的真正原因:無規矩不成方圓,無論辦什么事,還得有規則,還是讓李靖來做吧!
一日后,彌勒下臺。
半年后,公司法令一新,蒸蒸日上。
2002年高考全國卷河南省高分作文:那片幽幽的爬山虎
小時候,父母都心高氣傲,一心想干一番大事業。因此,剛一出生,我便被父母放在了外婆家,我是由外婆用煉乳夾雜著湯湯水水的小米粥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的。
外婆說我小時候很乖,一個人沒事的時候總愛搬個小凳子坐在房前的老槐樹下,安安靜靜的像小大人似的,也不知都想些什么……當然,這些我是不記得的,只記得六歲那年的春天外婆拉著我的手,在向陽的那間老屋的墻下種了幾粒爬山虎的種子,等到9月份我入小學時,那些爬山虎已長得很是繁茂了,望過去,是一片幽幽的碧。
后來我考入初中、高中,記憶中最深刻的總是那片幽幽的爬山虎。外婆說爬山虎是有腳的,它的腳緊緊地依附在墻上,盛夏季節它們的腳可能被燙得焦黃,但是它們依然不停地攀登,不斷地向上爬呀爬呀,永遠不停地向前,外婆說我也應該像這爬山虎,在逆境中拼搏,在逆境中奮斗……
光陰荏苒,轉眼間我已讀到高三了,繁重的功課壓得我喘不過氣,整個寒假我都泡在書堆里沒離開房屋半步,我深深地明白,這是一個加倍的季節,付出意味著更大的收獲。房前的爬山虎也如我一樣沉默,渴求著沉默后的鮮花與掌聲。
突然有一天,遙遠的地方飛回一封家書,是我的母親從上海寄來的,說是在上海給我辦了戶口,考大學時就在那兒考……信上的字一個個都是真切的,可對于我“父親”、“母親”這字眼是何等的陌生,在我最需要父愛母愛的孩提時代,他們剝奪了我在父母懷中撒嬌的權利;我無言責怪我的父母,是他們賜與我生命,但是他們將我寄托給外婆,讓我在十幾年的生活中,飽嘗各種酸甜苦辣,真不知是一種不負責任還是一種磨煉,但我深知,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做女兒的沒有理由怪他們。
看著外婆花白的頭發,方發覺自己已經長大,該是自己作出選擇的時刻了。然而我沒有理由離開外婆投身于繁華的都市,盡管那兒霓虹燈在閃爍,盡管那兒的分數相對于內心很低,但我已經習慣了拼搏,余秋雨先生也說“安適的山寨很容易滯留人生”的,這個飛速發展的世界沒有人能說得清變化的激情與思考的冷靜哪個更重要,然而中國在發展,我也不會做溫室里的幼苗,我應該是屋外的一株爬山虎,坦然地接受風的打擊,雨的洗禮!
抬起頭,外婆正對著我笑,那片幽幽的爬山虎也正頻頻揮手向我致意……
2002年高考全國卷河南省高分作文:生命的高度
生命,賦予每個人只有一次,彌足珍貴,但有些人卻在生死抉擇時舍棄自己的生命去追求更高尚的,在他們看來更可貴的東西是愛情、正義、他人的生命……
選擇愛情。比利時舉行了一場登山比賽,接近山巔時,一直遙遙領先的丈夫忽然失手,慘叫一聲向山谷跌去,當他落到妻子的身邊時人們看見了驚心動魄、催人淚下的一幕:妻子奮力向空中躍出然后抱住丈夫,最終兩人一塊跌入深不見底的山谷。正是那一躍,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永恒的一瞬,正是剎那的生死抉擇讓人們熱血沸騰。我們仿佛聽見了妻子的聲音:“我要和你永遠在一起。”是的,最后的心,也要為你而跳!
選擇正義。6月26日,戒毒日。電視上報道了一個真實的、催人淚下的故事。在一次打黑緝毒的戰斗中,一個武警人員不幸落入犯罪分子手中,殘忍至極的犯罪分子出于報復,給他強行注射了一支毒品,而這個深知毒品危害的武警人員趁著毒癮未發作時親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是的,他以死的代價作出了選擇,他選擇了正義。他以熱血和生命詮釋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含義!
選擇他人生命。二戰中曾有一個愛兵如子的軍官,一次空襲中,他看到彈體將要落地而左前方尚有一個小戰士未臥倒,于是他奮力向前一撲,趴在小戰士身上以身相護,炸彈爆炸后兩人都平安無事,當軍官無意一瞥后發現剛才他臥倒的地方被炸了一個大坑。倘若沒有他剛才的一撲,恐怕早已死無全尸了。這也許是一種巧合,但我更愿意相信這是一種回報,一種對崇高選擇的回報。
簡愛放棄了自卑,選擇了幸福;卡秋莎放棄了墮落,選擇了重生;安吉爾克萊放棄了自傲,選擇了苔絲;斐迪南放棄了富貴,選擇了愛情;保爾放棄了茍全,選擇了共產主義事業;牛虻放棄了生命,選擇了革命。
是的,選擇可能平凡而又樸實,但其意義卻偉大而又深遠。正是這一次次心靈的選擇洗掉了人類這個物種因物欲而蒙上的惡名,鑄就了你堅韌而又脫俗的性格,塑造了你高貴而又圣潔的靈魂,堆砌了你生命的一段段高度!
感悟規則意識2002年北京高考優秀作文
追蹤報道:
在2002年韓國世界杯上,出現了一些人們很不愿意看到的違反場上規則的事。對此,許多人紛紛站出來,指責運動員、裁判員的不守規則,希望球場“純潔”起來。
相關鏈接:
殊不知,做事情沒有規則的案例還有許多,舉不勝舉。“冠生園月餅”事件,“房地產買賣”黑幕……商場里的“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永恒規則一次次被打破。而我們的甲A賽場呢?“假球”“黑哨”也無不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今京城廣大球迷恨之入骨。“公平競賽”的規則也同樣一次又一次被無情的踐踏著……乘車不買票,不排隊……種種不守規的事例讓人觸目驚心。我們每天隨意的走在街上,仿佛踏入了毫無規則的“動物世界”。
專家評述:
對于此現象,我們專家不約而同的疾呼:我們的人民怎么了,我們的社會怎么了,我們的規則哪兒去了?!眾所周先,中國已加入WTO,即將面臨一波又一波機遇與挑戰。但不管是狼來了或是浪來了,我們的規則不能廢。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遵守世貿組織對成員國的統一要求,也就是基本準則。龍永圖先生曾訓:“入世先入規”。不錯的,我們加入了WTO這個村子,就一定要遵守這個村的村規,否則將天下大亂。
即時評說:
專家學者的話,為全國人民敲響了警鐘,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我們無論身在何處,都應該遵守“游戲規則”,否則便會首先出局。但規則并不應一味盲目的墨守,我們應學會“與時俱進”,仔細分析、研究規則,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應讓規則束縛我們,而應讓其最大限度地為我們服務。
時事有感:
一家有規則一家強,一國有規則一國強,天下有規則天下強。愿我們都能遵守每一方寸土上的約定。
當布谷鳥叫起,春天還會遠么?
當桔子紅了,豐收的季節還會遠么?
當我們駐足銀行收款臺前,看到每一個公民在沒有輪到自己時,都靜候在一米線外,填寫完單子后,都能將桌臺上的鋼筆插回筆筒時,我們的欣欣向榮的一天還會遠嗎?
請在心中永遠樹立規則意識吧!
高考作文絕妙開頭與結尾示范
賈寶玉在評論大觀園時說過一句頗有見識的話:凡美,都必須“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全國幾百萬考生競技的高考作文要出眾,更是離不開一個“理”和“趣”。我們收集和整理了近兩年的高考優秀作文,發現可圈可點的地方很多,但無一不閃爍著“機智”和“理趣”。單看看這些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就足以讓我們感到欣慰,獲得啟發,即所謂“搖舟振楫”是也。我們把它們作一些歸類獻給你,或許你也能從中得到借鑒。
(一)絕妙開頭示范
1.引用名言名句
①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元好問的確好問,也很會問。他這一問可謂一問問千古。多少年來,有多少人在這個問題上徘徊,又有多少人在付出巨大代價后作出了人生最終的答案。但各家之言卻如每個人的臉一樣,各不相同。
西施說:“愛情是工具。……”(《問世間情為何物》)
②在中世紀的一個教堂里,一位圣者開始了他的演講:“我之所以成為圣者,是因為我看破了錢財,我的就是大家的。”悠悠歲月,彈指一揮。在跨世紀時的一所監獄里,一個小偷開始了他的人生獨白:“我之所以會成為小偷,是因為我看破了錢財,大家的就是我的。”(《圣者與小偷》)
③美學大師羅丹曾經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今天,受這位富有創新精神的學者啟發,我想說:“答案是普遍存在的,對于我們的腦袋,不是缺少思考,而是缺少角度。”許多時候,我們都迷惑于問題的不解或徘徊于多解的選擇路口,怎樣走便成了心中的疑團,往往舉棋不定,左右亂傾,這時,就有換個角度考慮的必要,這樣會給你帶來更多成功的機會。(《旋轉這只萬花筒》)
2.巧用書信格式
①尊敬的孔子老爺爺:
你好!我是你的一個普通子孫,相隔數千年后斗膽寫信打擾你,不僅為了向你致上崇敬的問候,而且懷著幾個難解的問題急待你的指教。(《給孔子的一封信》)
②可惡的標準答案:
看到你,我實在是義憤填膺。所以,在憤怒火焰的驅使下,我寫了這封信來聲討你。答案本是豐富多彩的,可是你卻偏偏要戴上“標準”這頂帽子。要知道,就因為“標準”二字,發生了無數的悲劇。以下是你的三大罪狀:(《給“標準答案”的一封信》)
3.借用章回小說筆法
①“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當初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時代已不復存在,大江東去,浪花淘盡了往昔的英雄們。而曾經的蜀國的繼承人阿斗也變得“樂不思蜀”了,天下已成為“司馬氏”的天下。(《三國英雄開會》)
②梁山泊的聚義廳里,現在是燈火通明,人聲鼎沸。一百單八位好漢都齊聚在這里,大伙兒都在爭吵不休。他們在爭吵什么呢?原來梁山泊最近要評選打虎英雄。這個榮譽稱號評上就了不得,誰評上了就可以坐上梁山泊的第二把交椅。所以惹得眾好漢齊聚在此,爭論不休。(《誰是打虎英雄》)
4.巧用修辭
①“砰!”隨著一聲錘子的敲打聲,問號先生清了清嗓子說,“
[語文教育應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公共意識的演講稿
3.小學生的學憲法講憲法演講稿
5.安全意識演講稿
6.語文教育專家論文
7.語文教育教學故事
8.語文教育的論文
10.語文教育專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