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人文教育是當今的流行話語,而內涵豐富生動的“語文”教學在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方面尤其責任重大。北師大劉錫慶教授說,語文課從本質上無疑是“人”之課,它具有強烈的人文精神。
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首先要求我們把學生放在人的位置上。而任何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情緒上的高低潮,所以要使語文教學真正在學生心靈上產生作用,教師必須洞察學生的學習心態、學習心理,選擇適當的時機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授適當的內容。
據《成材導報》(2003年1月1日)報載:初中生喜歡的語文課是這樣的:老師和藹可親、善于和學生一起體驗成長過程的苦與樂;讓他們有成功感;運用現代電教技術;能把豐富多彩的生活引入課堂;教學內容蘊涵豐富語文知識和豐厚人文精神。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針對初中生心理在課型、教學形式等方面精心設計。以下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點滴體會:
一、在閱讀教學方面
(一) 情境演繹,增強感知
人的認知過程是從感性到理性,初中生尤其如此。因此在對許多課文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如能設置情境,讓學生從聽覺、視覺等方面出發,有助于學生把握住課文內涵。
上魯彥的《聽潮》時,我用了舒伯特的《搖籃曲》、施特勞斯的《拉特茨基進行曲》、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三首曲子,要求學生到文中分別找到與這三首曲子相匹配的段落。文字、音樂同時欣賞,感受大海的平靜與洶涌。在講解席慕蓉的《鄉愁》時,播放了海峽兩岸中秋聯歡晚會上臺灣老人專注傾聽主持人朗誦這首詩的特寫鏡頭,讓學生補充想象此時老人聽朗誦時的內心活動。在上《梵高傳》的時候,先出示梵高的《向日葵》,讓學生說說自己看了畫以后的感受,猜想畫者的內心世界,然后導出課文。
情境的設置,能幫助學生很快進入課文表現的境界,讓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從而了悟內蘊。
(二)觸及焦點,語言碰撞
中學生普遍好爭辯,特別是初中生,還是“童言無忌”的年齡,又有著好自我表現的心態。因此,設計一些話題進行辯論會式的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比如,在上《梵高傳》的時候,我讓他們說說自己心中的梵高, 很多同學談了心中的梵高,都是褒揚之詞,我說:“看來我們還是達成共識了。”話音未落,一個女生說:“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梵高的成功是偶然的,如果我們現在像他一樣,未必能成功。”于是,我順勢提出了 “如果梵高到現在還是默默無聞,那么應該怎么去看待這個人”的問題,同學自由討論,我注意的在座位間傾聽,并與部分同學共同討論,然后是同學交流,意見概括起來有幾種:1、梵高的精神值得我學習,我們不能只看結果,也應該關注過程,應該抱著無所為的態度才可能有所為。2、梵高是個不適應社會的人,執著過分就是固執,其結果只能死路一條。3、我們應該自信,也許現在不被人理解,但終有被人理解的一天。4、先知先覺者因為走在前面往往不被人理解,那么要取得真正的成功,就要改變自己,讓自己強大了,再改變他人。這個學生舉了馬寅初的例子。這些觀點分別有幾個代表提出并驗證,氣氛異常熱烈。
學生發言期間,我穿插了現代西方畫家艾爾瑪和達利的故事,引用了魯迅的話,打了一些比喻,配合他們的觀點。
最后,我鼓勵了每一種觀點,然后補充:認識他人,或者面對自己如何評價事件,如何選擇去向都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語文閱讀不是機械的肢解文章,而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形成感受、思辨、表現的能力。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設置課堂焦點,引發學生的表現欲,讓學生的思辨能力在語言的碰撞中形成,是提高語文閱讀效率的有效途徑。
(三)關注時代,滋養教學
中學生總是敏于感受新事物,具有時代感的文章因其特有的反映時代思想潮流和合乎時代的特色語言倍受學生歡迎。尤其是流行語言,總是率先在學生中流行開來。作為語文教師,也當與時俱進,將新出現的思想趨勢和語言現象引入課堂,這必然將激活學生的閱讀興趣。
通過一定量的時文閱讀和流行語言的分析,學生懂得了所謂新的思想潮流也有它的源頭,而這些源頭可能就是中外古代哲學著作,也明白了好多語言現象其實是文言文的沿用和借代、移就、比喻等修辭的作用,就會更加熱愛祖國的傳統語言。
學生能用語文的眼光分析生活中的語文現象,體現了“生活處處有語文”的語文學習理念。也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作用。
二、在寫作教學方面
(一)善納流行,拓展寫作
不管老師家長是否愿意,初中生總是對流行歌曲“愛你沒商量”,所以,教師與其百般阻撓,不如因勢利導,讓學生學會欣賞優秀的流行歌曲,揣摩它們的流行元素,并把這些運用到寫作中去。
我曾經讓學生欣賞了不同時代的流行歌曲,然后設計了一個寫作系列:1、要求學生寫一段鑒賞歌詞的文字。2、讓學生自己挑一首熟悉的歌曲,根據歌詞想象一個情景或一個故事。3、讓學生以“流行歌曲”為話題寫一篇大作文。這樣,學生提高了對流行歌曲的鑒賞能力,也擁有了更廣闊的寫作空間。
(二)走近電影,移于作文
電影集自然、社會、文化、歷史、科學藝術等于一身,融語言、音樂、美術等藝術表現形式為一體。可以說,電影是生活的濃縮,人生的藝術再現。
在文字學習之余,能欣賞到形象、感性的電影藝術,學生無疑會興奮異常。但僅僅在課堂上讓學生看幾部影片,了解故事情節,并沒有完成我們語文課應有的任務。所以,應該把電影課上得有“語文味”。可以結合影片教給學生一些電影語言、技術,從而使之領略欣賞電影藝術的藝術美和思想美。
《城南舊事》抒情詩一般的畫面、“小英子”敘事角度都是這部影片可以讓學生學到的寫作技巧。看完影片,我讓學生以“--的往事”為題寫作,要求:1、“我”是一個旁觀者的角度,2、文字表達有畫面感,3、語言抒情、詩質。
我曾經在介紹黑澤明的《羅生門》和其他優秀影片如《簡愛》、《美麗人生》、《我的兄弟姐妹》的時候,介紹了一些電影語言,讓他們知道空鏡頭,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和對比蒙太奇、心理蒙太奇、詩意蒙太奇、反復蒙太奇等在寫作中的運用,鼓勵學生將這些方法引入寫作實踐。
(三)適時作文,疏導心理
學生在不同的階段因外在或內在的因素影響,會有一些熱點話題,情緒也會隨著相應變化,如果抓住學生的情緒擬訂相應的作文題,必能讓學生“一吐為快”,不僅能誕生一批佳作,還有利于對學生開展思想教育。
在初二下半學期,學生學習緊張,競爭激烈,有些同學感到學習苦累。我沒有就這個現象正面講大道理,而是給他們講了希臘神話西西弗斯的故事。西西弗斯觸犯上帝,被上帝懲罰從山下搬巨石到山頂,而每當要到山頂時候,巨石重又滾落,讓巨石搬上山頂似乎遙遙無期,西西弗斯為此苦不堪言。有一天,他突然發現自己搬巨石時的身姿很美,不免欣喜,心情也豁然開朗。而就在這一剎那,巨石也終于被搬上山頂。講完故事后,讓學生聯系實際寫讀后感。
學生紛紛表示:成功需要艱辛的付出,但有了良好的心態,便不覺得征途的辛苦。從文章里我欣喜地發現,學生因為對故事產生了共鳴,有話可說,所以辭美意豐,而與此同時一次思想教育已在不露痕跡中完成。
另外,隨著城市大規模的房屋拆遷,許多學生都有搬遷的生活體驗,便設了這樣的作文題《尋常巷陌》;結合班級同學經常調換座位的要求,給了作文題《位置》,由班級的座位引申到人生的位置。因為來自學生的生活,觸及到學生心弦,自然也能與作文題產生共鳴,從而奏出華彩樂章。
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是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教師被教科書牽著鼻子走,學生學習內容單一,學習心態被動,教師的教學無的放矢,學生很難有共鳴,自然對語文也提不起興趣,求知的心門一旦被關閉,教師的教學便成了“無用功”,語文教學中長期困擾教師的“差、慢、費”現狀便無法改變,利用語文對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培養也就無從談起。而把握學生心理,走進學生心里,讓教學契合學生心靈需求,語文學科所蘊涵的人文精神將能“潤物細無聲”般滋養學生,學生將會從心靈深處得到人文熏染。
作者郵箱: haoyuesu@elong.com
[讓語文教學走進學生的心里(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走進麗江課件
4.掌心里的記憶
5.心里空空的說說
6.你在我心里美文
8.走進具象藝術教案
9.走進唐詩1500字作文
10.走進唐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