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 2003-07-16 吳志賢 張金萍
“大綜合”,即文理綜合能力測試。作為考試科目,它是伴隨著1998年開始的“3+X”高考改革而出現(xiàn)的新生事物,自2000年在廣東省的高考科目中正式出現(xiàn)至今已有四個年頭。截止到2003年6月,全國除廣東、河南、江蘇、遼寧、廣西、上海“四省一區(qū)一市”在以不同形式地實施外,其余的絕大多數(shù)省份均尚未涉足。本文作者談出了對河南省高考改革與實踐的有關認識和看法。
河南省是繼廣東省之后,第二個實施“大綜合”的省份。回顧三年來的實踐,我們深深地感到實施“大綜合”是一個了不起的創(chuàng)舉,它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它在滿足國家利益和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等方面所具有的優(yōu)越性,是其他考試科目很難替代的。然而,要真正發(fā)揮好“大綜合”的應有作用,卻又非輕而易舉的事情。在操作上,目前尚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有待各方通力協(xié)作,做好深入細致的研究工作。
河南省的“大綜合”實踐
河南省“大綜合”的正式啟動,是與“3+X”高考改革同步進行的。高考改革的當年,河南省就大膽地越過了“3+1”和“3+小綜合(即文科綜合和理科綜合)”兩個過渡階段,直接采用了廣東的“3+大綜合+1”這一比較理想的高考模式。而且,河南省的改革力度還要更大些。首先,高考模式中的“1”(即專業(yè)學科)的分數(shù),不計入省定“建檔分數(shù)資格線”(即“建檔線”),而是將其確定權(quán)交給了高校。其次,高考成績也不用標準分,各科都直接采用原始分進行統(tǒng)計。就是說,在河南省的模式中,高考“建檔線”的大門檻,是由“3+大綜合”這四個科目的原始總分確定的。“大綜合”在其中的比重高達1/4,其地位明顯高于廣東省。相反,“1”成為大門內(nèi)的小門檻,進不了大門,便無緣進小門!而且,“小門檻”的高低又是彈性的,是由各高校自行決定的,不再一刀切,其地位又遠遠低于廣東省。
起初,人們并沒有真正理解河南省這個模式的內(nèi)涵,有相當多的教研部門、學校、高三師生和家長不能正確看待“大綜合”。
2001年的高考錄取結(jié)果,給了人們重重的一擊:受時間和人力條件的限制,絕大多數(shù)高校無暇顧及“1”的分數(shù)比較,紛紛放棄了應有的權(quán)力,致使“1”基本上不起作用。由此“大綜合”的地位陡然升格,由占“建檔線”的1/4,一躍升為占錄取線的1/4。許多考生,語、數(shù)、英的實力很強,成績相近,“大綜合”的好壞便成了他們之間的“分水嶺”;而語、數(shù)、英的實力一般,“大綜合”成績優(yōu)秀者卻意外地嘗到了甜頭。獨有那些在“1”上花費了較多精力的考生,面對特長科的形同虛設無可奈何、苦不堪言。
中學由此得到了啟示:在河南省,面向高考,語、數(shù)、英三科的教學是第一位的,必須高度重視;“大綜合”的教學是第二位的,不可輕視,但由于其各科的分值比重很小,且絕大部分試題的知識難度也不大,故教學的要求可以大大降低;而作為特長科的“1”,因在“建檔線”和錄取線中都無多大的實際意義,教學就應該是淡化的,甚至是可以放棄的。
為了突出“大綜合”的地位,2002年河南省將“大綜合”的分值大膽翻番,變?yōu)?00分,而考試時間、試題容量和試卷結(jié)構(gòu)保持不變;語、數(shù)、英三科的分值保持不變(各科滿分均為150分);“1”的地位保持不變(滿分為150分);整個錄取辦法也基本不變。
這樣一來,中學又獲得如下導向:河南省的“大綜合”地位十分突出,大有“得綜合者,得高考”之勢,必須高度重視。不僅如此,在“大綜合”中,理、化、生、政、史、地等六科的教學,還必須按照特長科的標準去進行,否則就無法適應高考的高標準要求。各科只有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加大教學的難度,加大訓練的題量,才能達到鞏固和強化“雙基”的目的。
對實施“大綜合”的感悟
1.實施“大綜合”符合時代發(fā)展的需要:
眾所周知,信息時代和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迅速到來,需要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zhì)人才。在復雜多變的現(xiàn)實生活和生產(chǎn)實踐中,人們面臨的種種問題,通常也是以綜合的面貌呈現(xiàn)出來的,它沒有學科歸屬的標簽。這就要求人們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必須打破學科界限,快速調(diào)用各個領域的知識,分析各種因素,進行綜合評價。知識面寬泛,思維相應就比較活躍些,創(chuàng)新的可能性就會大一些,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會相對全面一些;相反,狹隘、偏頗的視野,極容易造成只顧眼前不管長遠,只顧“小圈子”不管大局面的不良后果。
“大綜合”提倡聯(lián)系實際,提倡鮮活的情景材料,提倡學科之間的大交叉,提倡綜合評價,這些無疑會對學生以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2.實施“大綜合”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基礎教育階段的每一門課程,對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起著不同的作用。在強調(diào)“以人為本”、“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今天,關注學生的成長需要,顯得尤為重要。學生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藝術(shù)素養(yǎng)及實踐能力的形成,需要各門學科的共同努力,共同作用。任何形式的“重文棄理”與“重理棄文”,都是一種殘缺。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只要真正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學好各門功課,就能夠為其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藝術(shù)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奠定必要的、寬泛而堅實的基礎,為其進一步學習和成長發(fā)展提供十分有利的條件。
“大綜合”著重考查的正是學生多方面的綜合素養(yǎng),它對基礎教育更加注重學生必要的全面發(fā)展,關注學生終身發(fā)展的需要將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3.實施“大綜合”為高校選拔人才提供新的測量手段:
“大綜合”強調(diào)以生活和生產(chǎn)中鮮活的實踐問題或理論問題帶動相關學科的知識和能力,要求學生有效地篩選信息,打破學科界線,有針對性地分析、解決實際問題,這無疑能引導學生及早地加強信息甄別,靈活運用各科知識對實際問題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分析,強化文理兼?zhèn)涞乃枷敕椒ㄓ柧殻瑥亩鵀楦咝_x拔人才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測量手段。
真正按照“大綜合”的要義進行教學,是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師也是可以施展才華的。因為“大綜合”要求的綜合能力,在基礎教育階段仍然還是比較初級的。但是,應當承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長期積累的結(jié)果,不可能一蹴而就。
許多學生反映,經(jīng)過“大綜合”的訓練,糾正了自己多年來錯誤和狹隘的認識,彌補了應該具備卻殘缺了的知識和能力。如果早早進行這樣的教學訓練,我們的水平應該有更好的發(fā)揮。而廣大的“大綜合”科(即理、化、生、政、史、地)教師,通過實踐普遍感到自己專業(yè)素養(yǎng)的欠缺:如何區(qū)分學科內(nèi)主干知識、核心知識與一般知識,如何把握學科獨特的思想方法與技能等,感受到了自己知識面的狹窄,體會到了學科交叉的必要性、優(yōu)越性和艱難程度,其收獲遠比從事單學科教學大得多。
“大綜合”對命題人的要求
綜觀2000年、2001年、2002年和2003年的“大綜合”高考試題,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大綜合”試題雖然有變化,但總的特征還是鮮明的,與“1”及“小綜合”的區(qū)別也比較大,不進行深入的研究,很難設計出高水平、高質(zhì)量的試題來。
試卷的結(jié)構(gòu)應該是“文綜題+理綜題+文理綜題”,學科的跨度可以是兩個學科之間的綜合,也可以是三個學科之間的綜合,還可以是語、數(shù)、英、理、化、生、政、史、地等多個學科之間的綜合。
多年來,高考命題都是在單學科內(nèi)進行的,“大綜合”試題的特點及其全新的要求,對命題人提出了極大的挑戰(zhàn)。我們在實踐中感悟到,命題人必須具備四項基本功,才能勝任命題工作。
1.能夠深刻領會“大綜合”的要義,注重整體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發(fā)展過程,而不是簡單地按照“1”的要求,生搬硬套地搞各科的拼盤組合。
2.能夠把握單學科的精髓和發(fā)展趨勢,抓住主干知識和基本技能,體現(xiàn)學科的主要思想方法。這一點看似容易,實際上難度很大。因為“大綜合”要求的是合格高中畢業(yè)生的基本素養(yǎng),而不是單學科專業(yè)工作者的基本素養(yǎng)。命題人應真正明確它們之間的本質(zhì)差異,而不是簡單地按照“1”的思維定勢設計試題。
3.要熟悉我國基礎教育的現(xiàn)狀,了解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讓學生能夠運用已有的知識和能力,推導出未知的東西來。試想一下,全體學生都不會做的試題,有什么價值?靠死記硬背才能解答的試題,它們的導向?qū)鞘裁茨兀?nbsp;
4.要具備較高的命題技巧,能夠把前三條要求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做到:立意高遠,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區(qū)分度還要好。
從2000年廣東省實施“大綜合”以來,高考“大綜合”試題中確有不少絕妙好題,令人拍手稱道。但是,不可否認有的試題嚴重背離了“大綜合”的要義,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大綜合”的實施,有力地敦促中學各校開全、開足各門課程,促進了對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以及對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關注。
實施“3+大綜合+1”的方向是正確的,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改革是有階段性的。改革之初,如果說為了扭轉(zhuǎn)中學嚴重偏科,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quán),采用“3+大綜合”的統(tǒng)一計分辦法是必須的,事實上也起到了應有的作用,那么,在現(xiàn)階段“大綜合”的命題還不太成熟的前提下,我們認為,河南省過分加大“大綜合”地位的做法,即用“大綜合”替代“1”的做法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大大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大綜合”中的各科知識和學科能力要求過高,中學為了適應高考,在高三期間,各科的教學必然要用專業(yè)課的標準去進行,這樣教學的廣度、深度和訓練的程度都會大幅度提高,學生的時間和精力勢必不夠用。
二是專業(yè)人才的后備力量明顯不足。在“課改”尚未全面貫徹落實的今天,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若從高一開始,各學科就嚴格按照“大綜合”的本意去進行教學,那么,只抓主干知識和學科主要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不去進行應有的拓寬,不去豐滿學科的教學,其后果必然造成學科后繼乏人。上述兩種情況,在河南省都已經(jīng)有所表現(xiàn):如高三年級各科的任課教師,都要求擴大課時量,并布置大量的作業(yè);高一、高二年級的教學,任意降低要求;綜合科中的“1”的成績,整體水平明顯下滑;競賽成績也不理想,專業(yè)愛好者大大減少。此種狀況發(fā)展下去,前景不容樂觀。
高考科目設置中出現(xiàn)的“大綜合”,是一個值得稱道的創(chuàng)新。這種創(chuàng)新,要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必須做深入細致的研究,必須有科學的高考模式予以配合,才能使它不斷完善,走向成熟。(作者單位:河南省洛陽市教育局中小學教研室)
[在實踐中感悟大綜合]相關文章:
4.感悟人生教案
5.個人感悟句子
6.開學感悟日記
7.對錢的感悟句子
8.工作感悟句子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