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定珍
內(nèi)容摘要:
讀《史記淮陰侯列傳》,深入體味魯迅“無韻之離騷”一語的深刻含義,了解《史記》是“一首愛的頌歌,恨的詛曲”,是“一首用整個生命譜寫成的包含著司馬遷全部血淚的悲憤史詩”,從一個新的角度探索認識中國的“英雄悲劇”的本質(zhì)意義。
關(guān)鍵詞:史記、淮陰侯韓信、 英雄悲劇、司馬遷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魯迅先生評價《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币话阏J為,先生之“史家之絕唱” ,乃指《史記》的歷史價值,“無韻之離騷”乃指《史記》的文學價值。我認為,“無韻之離騷”一語,當含更深旨意。
《史記》,一部英雄的史詩。或叱咤風云,或縱橫天下;或決戰(zhàn)千里之外,或運籌帷幄之內(nèi);或王侯將相之顯貴,或閭里布衣之卑賤;或販夫走卒,或刺客游俠……然而,他們的結(jié)局卻多為悲劇。有悻悻而去,有憤憤而隱,或蒙冤被殺,或被夷滅宗族。
可是,壯士英雄者,無一不愿為他人之“就天下”而竭力效死!韓信就曾大叫:“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這不能不說是中國的“英雄悲劇”--壯士竭忠盡力“馬革裹尸還”,死而無憾;君主則總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所以,人們常常稱《史記》為“悲劇性”的史詩。的確,開卷展讀,悲憤之情充溢字里行間,冤屈之氣撲面而來。同時,司馬遷,才華非凡而坎坷一生,仗義執(zhí)言而受奇恥大辱,滿腔悲憤郁于胸中。憤疾之情,沉郁之氣流于筆端。對失路英雄,含憤志士,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同情,或傾心贊嘆,或悲悼惋惜;而對虛偽自私殘酷荒淫的卑劣之徒,則給以無情的揭露與鞭撻,春秋筆法,尖刻譏諷,噴瀉一腔怒火……正是司馬遷悲憤的一生,正是司馬遷強烈的愛與激越的憎,使《史記》成為一首愛的頌歌,恨的詛曲,成為一首用整個生命譜寫成的包含著司馬遷全部血淚的悲憤史詩。
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指出:“發(fā)憤著書,意旨自激,恨為弄臣,寄心櫧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于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發(fā)于情,肆于心而為文……”
其“無韻之《離騷》”之深意,自在于此。司馬遷如屈原,在茫茫黑夜里,仗長劍而望星空,不屈的思想時時閃爍出悲憤的雷鳴電閃,驚世駭俗,光耀人間!不拘《春秋》之義,奮筆疾書,寫盡人間不平!
但是,由于司馬遷身處漢朝,他對于一些有關(guān)漢朝的人事的態(tài)度,只能以曲折委婉致之,憤激之意也時時蘊于反語譏誚之中。這種情況,在《淮陰侯列傳》以及有關(guān)漢王朝的《高祖本紀》《呂太后本紀》《留侯世家》等文中,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這些文字,距今已有二千一百年,但是,今天讀來,卻仍頗耐人尋味,令人深思。
劉邦何許人也?六十多年前,日本一位研究《史記》的著名學者瀧川龜太郎對三個人作了一個比較:“陳勝曰:‘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漢高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是也!’項羽曰:‘彼可取而代矣!’”王鳴盛在《史記商榷》中尖銳指出:“項之言,悍而戾;劉之言,津津不勝其歆羨矣!
有人又作了形象的比較:“項羽心黑而皮不厚;韓信皮厚而心不黑;劉邦則皮厚而又心黑!逼鋵,項羽背關(guān)懷楚,富貴還鄉(xiāng),其心何黑之有?韓信為人營造華廈萬間,亦思一屋安居耳,其皮何厚之有?而劉邦倒的確稱得上“皮厚而又心黑”。
漢王一伙人中,張良、蕭何、韓信、樊噲等,大約只有劉邦的文化水平最低了。讀《史記》,時時可聽見他的下流罵人聲!皾h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史記留侯世家》)“而公”,猶言“你老爸(我)”。這是劉邦幾乎對任何人都使用過的罵人話。(見韓兆琦《史記選注集說》)
心懷叵測,而厚顏無恥曰:“魚取 生說我曰:‘距關(guān),勿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也’!睂棽,“兄事之”,“約為婚姻”,痛哭流涕,“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韓兆琦先生一語道破:“劉邦生性好大言,好侮人,今說話用此等腔口,蓋一生中僅此一次。”(見韓兆琦《史記選注集說》)
對為他犬馬一生的人,或狎侮猜忌,或奪兵誣殺。所謂“狡兔死,良狗烹”。
林伯桐先生曰:“漢高一生最喜狎侮,又多猜忌,老成如贊 侯,英雄如淮陰,皆不免于疑忌;他如黥布之勇,酈食其之辯,其始皆不免于狎侮!保ㄒ娏植稌⒖甲C》)
韓信何許人也?受漂母之飯,忍胯下之辱;投項,不用,投劉,幾死。無奈亡去,幸遇“蕭何月下追韓信”,才對劉邦“畢陳平生之畫略,論楚之所以失,漢之所以得……”為用,遂為之南征北戰(zhàn),出生入死。 “韓信虜魏、破代、平趙、下燕、定齊,南摧楚兵二十萬,殺龍且,而楚遂滅。漢并天下,皆信力也!保S震《黃氏日抄》)事實證明,沒有韓信就沒有劉家王朝!
結(jié)局,卻是夷滅三族!
“狡兔死,走狗烹”,韓信可謂冤矣!梁玉繩在《史記志疑》中高呼“信之死冤矣”,隨之條分縷析,以事實證之;深入本質(zhì),入木三分:“前賢皆極辯其無反狀,大抵出于告變者之誣詞,及呂后與相國文致耳。史公依漢庭獄案,敘入傳中,而其冤自見。一飯千金,弗忘漂母;解衣推食,寧負高皇?不聽涉、通于擁兵王齊之日,必不妄動于淮陰家居之時;不思結(jié)連布、越大國之王,必不輕約邊遠無能之將。賓客多,與稱病之人何涉?左右辟,則挈手之語誰聞?上謁入賀,謀‘逆者未必坦率如斯;家臣徒奴,善將者亦復(fù)部署有幾?是知高祖畏惡其能,非一朝一夕,胎禍于躡足附耳,露疑于奪符襲軍,故禽縛不已,族誅始快。從稀軍來見信死且喜且憐,亦諒其無辜受戮為可憐也。……”
韓信的悲劇,就在于他選擇了為“皮厚而心黑”的劉邦賣命,然而不愿意一輩子死心塌地全心全意為劉邦賣命!如是則受猜忌,則被奪兵,則蒙不白之冤,則至夷滅三族!
讀武涉、蒯通語,一針見血,淋漓盡致。然而讀來幾覺句句皆為司馬遷語!
“……今漢王復(fù)興兵而東,侵人之分,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關(guān),收諸侯之兵以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厭足如是甚也。且漢王不可必,身居項王掌握中數(shù)矣,項王憐而活之,然得脫,輒倍約,復(fù)擊項王,其不可親信如此矣!苯栉渖嬷冢敛涣羟榈亟衣读藙畹某髳鹤炷。
“……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yè),臣以為誤矣。……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苯柝嵬ㄖ冢瑢n信寄以無限惋惜之情。韓信何罪之有?罪在功高震主,其罪實在其主也。
后人趙翼曰:“全載蒯通言,正以見淮陰之心在為漢,雖以通之說喻百端,終確然不變,而他日之誣以反而族之者之冤,痛不可言也!壁w氏的確讀懂了司馬遷的一片苦心。方苞在他的《望溪集》中也指出:“其詳載武涉蒯通之言,則征文以志痛也!
司馬遷在《淮陰侯列傳》末更是費盡筆墨用盡心思,其惋嘆之意深蘊其中。
“太史公曰:吾如淮陰,淮陰人為余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余視其母冢,良然!焙尾谎浴捌渲驹谔煜隆保繉崈H僅“與眾異”而已,未有與劉氏爭天下之心也!此為韓信洗冤一。況且,僅僅為“淮陰人為余言”,何可作證?如以淮陰人之言為證,則可見有“無辭”“莫須有”之嫌,此其二!靶袪I高敞地”,難道就是為了“令其旁可置萬家”?此中有何必然的因果關(guān)系?此其三也!翱芍萌f家”可作另一理解,即僅僅“可置萬家”耳,何有“謀反”奪天下之心?此其四也?偠灾,韓信之族冤矣,以“莫須有”羅織罪名明矣。
至此,司馬遷圖窮而匕首見水落而山石出,索性一吐為快。“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于漢家勛可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務(wù)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憤激之意深蘊于反語之中。
對英雄壯士犬馬一生冤屈而終,司馬遷盡灑熱淚,同情,痛心,惋惜,悲憤,交織于字里行間,讀來令人扼腕;而對“劉邦們”,則竭盡反語,譏諷,揭露,鞭撻,意在未言之中,讀來令人切齒。
后人也尖銳地指出:“‘天下已集,乃謀叛逆’,此史公微文。謂淮陰之愚,必不至此也!保ɡ畲茹憽对娇z堂讀書記》)或說得更為深刻:“天下已集,豈可為逆于其必不可為叛之時?而夷其宗族,豈有心肝人所宜出哉!讀此數(shù)語,韓信心跡,劉季呂雉手段昭然若揭矣!保ɡ铙摇妒酚浻喲a》)
但是也似有未明司馬遷意者!斑w責韓信不學道謙讓,伐功矜能,至于夷滅;信雖不足以知此,然當受此責矣。何也?當天下發(fā)難,與沛公先后起者,各有得鹿之心,固以其力自斃,無怪也。獨蕭何張良與信,沛公之所須左右手,然其君臣之分素定也。若信猶欲自立,則漢誰與共功,是天下終不可得而定矣。信托身于人,而市井之度不改,始則急迫以不得不與,終則僥幸于必不可為,以黥彭所以自處而處周召太公之地,欲不亡得乎?”(葉適《習學記言序目》)
而更多的人還是看得很清楚的。如韓信被縛一節(jié)的-- 信言:“果若人言……天下已定,我固當烹!鄙显唬骸叭烁婀。”遂械系信,至洛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著名歷史學家白壽彝教授在他的《史記新論》中深刻地指出:“文章寫這一段,妙在寫得不明不白!睂τ陧n信被斬一段,又指出:“這一段寫得很有破綻。這大概是文章故意留下的破綻!蓖瑫r,稱贊了梁玉繩、方苞“對于司馬遷的文章有較好的體會!
“無韻之離騷”--悲憤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間,強烈愛憎蘊蓄于弦外之音。讀《史記淮陰侯列傳》,不禁滿腔悲憤;讀《史記淮陰侯列傳》,更為中國歷史上的“英雄悲劇”現(xiàn)象而深深思之。
參考文獻:
[1]司馬遷 . 二十五史史記淮陰侯列傳 [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魯迅 . 魯迅全集漢文學史綱要 [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3]韓兆琦 . 史記選注集說 [ ]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4]葉適 . 習學記言序目 [ ]北京:中華書局,1977
[無韻之離騷 解 --讀《史記淮陰侯列傳》(教師中心稿)]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