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99106 ling99106@163.com 福清元洪高級中學
一、教學目標
1.掌握下列字的讀音:仄、髻、瓤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八九歲 的樓梯 地站起來 的血痕 地說 的小橘燈
3.掌握作者的有關知識。
4.理解小橘燈的象征意義以及對表現小姑娘性格的作用,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
5.揣摩修飾詞語對增強語言表現力的作用,訓練學生的辨析能力。
6.學習小姑娘勇敢、鎮定、樂觀的精神,認識反對統治下的黑暗社會,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及解決辦法
1.小姑娘勇敢鎮定樂觀的性格特點。
分析法、討論法、朗讀法的結合。分析小姑娘的語言、動作、外貌,感受并理解她的性格特點。
2.修飾詞語的表達作用。
用“比較法”。換一個詞或去掉一個詞,與原文比較,看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從而體會其表達作用。
(二)難點,及解決辦法
小橘燈的象征意義及其對表現小姑娘性格的作用。
解決辦法:講析法與朗讀法相結合,重點段落,在學生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老師點撥講析。
三、課時安排:擬用2課時
四、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1.讓學生速讀課文,口述文章內容,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2.讓學生討論、分析,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課時
1.讓學生先概述故事情節,并評議概述情況。
2.針對重點段落(第8、9、10自然段)采用多種形式朗讀。如指名讀、分組讀、齊讀等。
3.針對重點問題,讓學生討論、分析歸納、表達,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4.讓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口頭作文。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解決生字生詞,并介紹作者。
2.整體感知故事情節,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
(二)引入新課
在座的每位同學們有非常美好的童年,八九歲時,可以在父母的懷中撒嬌,感受家庭的溫馨;可以在老師的教育下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感受社會的溫暖;可以在兒童樂園里盡情地玩耍,享受現代文明帶給的幸福。那么,解放前,兒童的生活情形是怎樣的呢?著名女作家、兒童文學家冰心曾在1959年1月19日《中國少年報》上發表了一篇散文,給我們講述了發生在1945年春節前夕重慶郊外的一個小姑娘的故事,讓我們認識到在“黎明的黑暗”時期兒童的生活情況和精神面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散文。
(三)整體感知
(1)出示小黑板或投影儀,查字詞的注音釋義。
(2)作者簡介。先讓學生回答有關作者的知識,后明確。冰心,原名謝婉瑩,1900年生,女作家。“五四”時期開始寫小說,詩歌,她的主要作品收在《冰心選集》,許多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等多種文字,贏得很高的聲譽。
(3)時代背景,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歷史知識,揣想1945年中國的現實是什么樣的?抗戰即將結束,處在國民黨反對派的黑暗統冶下,他們逮捕、迫害、暗殺革命群眾,重慶在白色恐怖的籠罩之下。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理清本文的故事情節
聽錄音或飽含深情地范讀課文,之后,讓學生簡述本文故事梗概。點一名學生口述,老師給予適當評議。
教師明確下列要點:
(第1-4自然段)我初遇小姑娘的情景。
時間,“十幾年前” “春節前一天的下午”。地點,鄉公所樓上。人物,我與小姑娘。事件,我在鄉公所樓上見到一個八九歲的小姑娘,小姑娘“瘦瘦的蒼白的臉,凍得發紫的嘴唇,頭發很短,穿一身破舊的衣褲,光腳穿一雙草鞋”,她要打電話找大夫給媽媽治病,我幫了她,打通了電話。
(第5-10自然段)我探望小姑娘的經過。
我買了幾個橘子,沿著石板走到了小姑娘的家,屋子很小很黑,她的媽媽睡著了,“被頭上有斑斑的血痕”,用的是小火爐、小沙鍋;睡的是板鋪;年夜飯是“紅薯稀飯”。
小姑娘掏出橘瓣放在媽媽的枕頭邊,然后做橘燈,“拿過穿著麻線的大針,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對地穿起來”,“用一根小竹棍挑著”,又“拿出蠟頭,放在里面點起來”,做成小橘燈。
我提著小橘燈,借助“朦朧的橘紅的光”,在黑暗潮濕的山路上走著,離開小姑娘。
(第11-13自然段)我深深地懷念小姑娘。
后來我知道,小姑娘的父親叫王春林,因給進步學生送信,失蹤了。我懷念小姑娘。每逢春節就想起小橘燈,想起小姑娘。
讓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感知故事情節。
(2)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討論下列問題,點一名學生回答,后教師明確
①小姑娘的家庭情況怎樣?
②你對姑娘的評價是什么?
教師明確:①貧窮又遭不幸,父親失蹤,母親被打。為共產黨送信,可以看出,是進步家庭。
②從小姑娘的語言,外貌,動作可以看出,她是一個鎮定、勇敢、樂觀、懂事的小姑娘。
(五)總結、擴展
本文敘述了“我”初遇、探望、懷念小姑娘的經過,著重描寫小姑娘照看媽媽,做橘燈等情節,贊頌她在艱難的條件下仍然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
(六)布置作業
(1)找出描寫小姑娘語言,外貌、動作的語句,看表現什么精神?
(2)熟讀“爐火的微光……無限光明”體會:“黑暗潮濕的山路”和“小橘燈的光”有沒有別的含義?如有,是什么?
七、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感體閱讀理解
讓學生概述本文故事情節,老師明確要點。初遇→探望(做燈、贈燈、用燈)→懷念。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從第幾段開始寫“探望小姑娘”的?指名讀第5-9自然段,思考討論并回答下列問題:
1.“天色越發陰沉了”“窗外濃霧里迷茫的山景”有何含義?
交代當時自然環境,暗示當時重慶政治環境的黑暗。
2.第6自然段描寫小姑娘家庭情況,其家庭情況怎樣?通過哪些語句看出來?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小姑娘的精神面貌如何?
家境貧寒又遭不幸,住的是“小屋”;睡的是“板鋪”;用的是“小炭爐”“小凳子”;吃的是紅薯稀飯。她的媽媽“閉著眼平躺著”“被頭上有斑斑的血痕”。
“笑著說”可以看出小姑娘在非常艱難的家庭環境中,挺直身子,承受貧窮和不幸的重壓,令人敬佩。“安慰我”:洋溢著樂觀精神,也是對客人的感激。
3.圍繞著做燈、贈燈怎樣描寫姑娘?表現小姑娘的什么性格?
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做燈,“拿”“削”“揉捏”“掏”“放”“穿”“挑”“點”,這一連串的動作干凈利索地制作了一個小橘燈,小姑娘的心靈手巧,動作敏捷,做小橘燈,照我上路,一個鎮定、勇敢、樂觀的“小大人”的形象,躍紙上。
贈燈,側重語言描寫
“天黑了,路滑,這盞小橘燈照你上山吧!”這句話寫出小姑娘對我的關心體貼,情意濃濃,用光明和溫暖為我送行。
“不久,我爸爸一定會回來的,那時,我媽媽就會好了”“我們大家也都好了”這兩句話多么親切,充滿著深情厚意,寫出對我的安慰,更為重要的是小姑娘對未來充滿必勝信心,堅定的信念,第一個“好”字指病好了,第二個“好”字過上好生活。
細節描寫:“她用小手在面前畫一個圓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寫出天真、可愛、稚氣,同時看出她的堅定信念。
體會修飾詞語的表達效果。
(1)她 說:“紅薯稀飯--我們的 飯。”“笑著”:面對這樣的貧窮生活,她笑著告訴我,表現勇敢、樂觀的精神,如果刪去“笑著”就變成冷冰冰的敘述,大大削弱了這句話的表現力。“年飯”寫出家庭的貧困。
(2)“不久,我爸爸 會回來的。”“一定”二字寫出堅定的信念,必勝的信心,堅信前途必然是光明的。
(3)“她又像 ……”“像安慰我似的”表現小姑娘的鎮定樂觀的精神。
齊讀第8、9自然段。
4.范讀第10自然段或放錄音。提問:“朦朧的橘紅的光,實在照不了多遠”,但為什么覺得眼前有無限光明?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在“黑暗潮濕的山路上”因為有了“朦朧的橘紅的光”,我才看到了一線光明,能夠在山路上走。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給了我鼓舞,我感到前途光明,充滿希望。在“光明”這一點上,小姑娘的精神與小橘燈有相似之處,小橘燈象征小姑娘勇敢鎮定樂觀的精神。
作者以象征手法揭示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將被消滅,一個光明的新中國必將誕生。“正如冰心所說的:‘一切的黑暗陰沉只為了烘托那一盞橘燈的朦朧橘紅的光,怎樣沖破了陰沉和黑暗,使我感到眼前有無限光明。”’
為進一步感知,用投影儀體會小橘燈的光的作用。
齊讀第10段。
5.簡析第一部分
初遇小姑娘,小姑娘給我的最初印象是什么?怎么描寫小姑娘?
外貌,(指名讓一個學生讀)。“只有八九歲光景……一雙草鞋。”這短短的幾行字,寫出了她的年齡、面容、衣著等,突出了她的幼小、瘦弱及家庭的貧窮。
動作,(讓學生找出動詞)
“挪動”“登上”“摘”“縮了回來”“爬下竹凳”“回頭就走”等等。這一系列動作刻畫了一個鎮定、勇敢、懂事的小姑娘,雖然家庭貧窮,并且連遭不幸,但小姑娘絲毫不懼。
語言,找一排同學齊讀語言描寫。從小姑娘的言談中看出,小小年紀,見生人不驚慌拘謹,對答如流。
小結,初次相識,小姑娘的語言、動作、外貌深深打動了我,她的勇敢,鎮定的精神讓我產生了憐愛、喜愛、敬佩之情,并為探望小姑娘打下基礎。
6.簡析第三部分
讓學生快速默讀本部分,提問:本部分寫了幾個內容?其作用如何?
學生討論發言后,教師明確
兩個內容,一是介紹了小姑娘的爸爸,其作用是揭示敵人的瘋狂鎮壓,白色恐怖,從而襯托小姑娘的精神,同時暗示小姑娘的家庭是進步的家庭,革命的家庭。二是寫作者對小姑娘的思念。
7.討論下列問題為什么以小橘燈為標題?
在“黎明的黑暗”時期,小橘燈會使人聯想一線光明,象征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從而給人以鼓舞,用小橘燈作標題,能深化中心思想,把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性格刻畫得更加可愛可敬。
(三)總結、擴展
這篇散文運用象征手法,用小橘燈象征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借描寫小橘燈贊美小姑娘,把小橘燈與小姑娘聯系在一起,小姑娘的性格震撼著作者,引起作者強烈的共鳴,感情也逐步加深,由同情到喜愛再到油然而生的敬意。同小姑娘相比,我們生活在幸福之中,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擴展:課后練習八。
(四)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題。
2.熟讀課文。
六、板書設計
小橘燈
七、參考資料
冰心談《小橘燈》
《小橘燈》是我在1957年1月19日為《中國少年報》寫的一篇短文。那時正是春節將屆,所以我在這篇短文的開頭和結尾都提到春節,也講到春節期間常見的“燈”。
文章的中心事實,就是后面從“我的朋友”口中說出的:“去年山下醫學院里,有幾個學生,被當作共產黨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蹤了,據說他常替那些學生送信。”
故事就用了重慶郊外的歌樂山作為背景。抗戰期間,我在那里住過四年多。歌樂山下,有一所醫學院,我認識這學院里的幾位教師和學生。上山不遠有一塊平地,叫做蓮花池,池旁有一個鄉公所,樓上有公用電話,門外擺著一些賣水果、花生、雜糖的攤子,來往的大小車,也常停在那里。
這故事里上場只有三人,我和那個小姑娘還有“我的朋友”。我把“我的朋友”的住處,安放在鄉公所的樓上,因為我去拜訪這位朋友,而她又不在,由此我才有和那個小姑娘談話的機會,知道了她父親的名字和她的住處。
這個小姑娘是故事的中心人物,她的父親是位地下黨員,因為黨組織受到破壞而離開了家,她的母親受到追蹤的特務的毆打而吐了血。在這場事變里,這個小姑娘是鎮定、勇敢、樂觀的。這一場,我描寫了她的行動;比如上山打電話、請大夫、做橘燈。寫了她對我的談話,“不久,我爸爸一定會回來的,那時我媽媽就會好了。”這“一定”兩個宇表示了她的堅強的信念,然后她用手臂揮舞出一個大圓圈,最后握住我的手,說那時“我們大家也都好了!”也就是說:不久,全國一定會得到解放。
“我的朋友”是個虛構的人物,因為我只取了這故事的中間一小段,所以我只“在一個春節前一天的下午”去看了這位朋友,而在“當夜,我就離開那山村”。我可以“不聞不問”這故事的前因后果,而只用簡樸的“便于兒童接受的文字,來描述在這一個和當時重慶政治環境、氣候同樣黑暗陰沉的下午到黑夜的一件偶然遇到的事,而一切的黑暗和陰沉只為了烘托那一盞小小的“朦朧的橘紅的光”,怎樣沖破了陰沉和黑暗,使我感到“眼前有無限光明”。
這件事發生在一九四五年的春節前夕,是我寫這篇短文十二年前的事了,所以我又用“十二年過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來了,媽媽也一定好了吧?因為現在我們‘大家’都‘好’了!”來收尾,說明小姑娘的樂觀和信心,在十二年之后,早已得到了證實。
1979年3月12日晨
[小橘燈(第一課時)(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3.觀潮第一課時教案
8.匆匆教案第一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