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海網站首頁 > 影評 作者:菲林橙子
伊朗導演馬哲馬芝迪的《小鞋子》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三年級小學生阿里無意弄丟了妹妹莎拉唯一的一雙鞋子,為了不讓貧困的父母發現,再給家中添負擔。兄妹倆輪流穿阿里的球鞋去上學。下面的故事以兄妹倆想要獲得一雙鞋子的心理為動因,牽動整個劇情的發展。
我們張藝謀導演的《一個都不能少》在起因上和《小鞋子》相近,少女魏敏芝為了50元錢,到水泉村小學代課,條件是所有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魏敏芝作了大量的努力,包括到城里去尋找打工的學生張慧科都是為的"一個都不能少"。
所進行比較的這兩部電影在情節動因、人物上有共同之處:從人物來說,主要人物都是一男一女兩個孩子,從情節動因上,都與孩子的希冀的有關。《小鞋子》的兩位主人公是希望有一雙可以給妹妹穿的小鞋子,而《一個都不能少》里兩位主人公的動機都是"打工掙錢",魏敏芝是代課,希望得到那50塊錢,張慧科是去城里打工也是為了掙錢,補貼家用。兩部片子里主人公的愿望都與物質的匱乏有關,如果《小鞋子》里的兄妹出生不是出生在一個極為貧困,連增加一雙鞋子都是負擔的家庭中,他們也就根本不必為丟失鞋子而煩惱了,也就不會有后面一大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而如果《一個都不能少》的魏、張家境寬裕,所有的故事都無所負依。
現在來看兩個故事是如何收場的,在《一個都不能少》里,進了城的魏敏芝失去了在鄉間的朝氣,只是倔強地在電視臺的門口尋找一個據說是戴著眼鏡的臺長。一遍又一遍,問來問去。好在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魏敏芝的誠心感動了上蒼,她運氣如此之好,幸運地碰上了一個體察民情的好臺長。然后,魏敏芝通過"方匣子",展示了一個心急如焚的鄉村小老師形象。傳媒社會,"方匣子"的神威不可小覷:要找的人回來了,電視觀眾們搶著捐錢捐物,不但棄學少年張慧科家的債還清了,水泉小學還被狠狠澤福了一把。魏敏芝自粉筆堆和書叢(贈送品)中對著攝象機露出甜蜜笑臉。最后還帶領著眾多孩兒們用粉筆在黑板上涂出一堆花花綠綠的字來(包括一朵不象花的花)。現出字幕,誰誰跑了長跑冠軍,誰怎么怎么樣,好象是一部挺不錯的記錄片。
自從魏敏芝進了城以后,影片的基調就變了樣,英雄人物的努力需要奇跡的幫助,當然,這樣的奇跡在傳媒社會是存在著的,甚至每天都在發生著。再說神話原型,咱孫大圣不也是靠眾神仙的幫忙才走到西天的蠻。不過魏敏芝小孩得志后似乎忘了自己是干嗎來著。滿面微笑,好象"一個都沒少"便是她最終的心愿。當初她來執教不是因為稀罕那帶課費嗎,怎么進一趟城覺悟就高了起來,不會覺得自己是勞模似的人了,錢就不提了?她在城里雖然最后遇到了好人,可不會忘記開始幾乎干什么都要錢的經歷吧,同鄉幫著找人要錢,去電視臺等廣告更要錢,就連這一路奔走的艱辛不也是籌不夠車票錢嗎?
當然這一節可以略去不表,魏敏芝為水泉小學乃至水泉村立了大功,不開表彰會,至少痛痛快快得到那答應中的50塊錢是絕對沒問題。但是,在電影里表什么不表什么完全是導演的構思或者觀念問題。至少這里導演覺得所有的結局已經足夠,甚至結尾的小魏比之開頭的懵懂小姑娘已經進步,完美了許多。思想得到了升華,跨入一個新的境界,如果這時候表現她直楞楞地問:那50塊錢什么時候給我?對美好的人物形象塑造一定不利。無疑是給這"完美"的結局抹了一抹黑。在贊許和粉筆中魏敏芝忘了她的初衷,而在這云騰霧罩的"得道天助"的情景下一個原本或許有些人道力量的電影變成了夢幻式的團圓劇。反過來說,團圓劇也不錯,中國挺需要好的類型片,喜聞樂見,但是《一個都不能少》的前后兩部分的風格很不協調,我以為它是不應該走到那樣一個方向上去的,它采用非職業演員,似乎很寫實。但卻有一個光明的不象是接在它身上的尾巴。想想那些新現實主義的電影,如果人物都有這樣的好運,震撼力將大為削弱。
該說說《小鞋子》了,阿里和莎拉這對小兄妹為了不讓父母擔憂(增加一雙鞋子的負擔),每天共穿一雙球鞋去上學。這里,敘事建立在這樣的情況上:在伊朗的小學,男女生分校上課,在一些較為貧困的地區,女生共用一個學校,因此阿里和莎拉的上課時間不同點,乎是莎拉剛下課不多久,阿里就開始上課了。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可以表現兄妹倆每天交換鞋子的緊張。莎拉一下課,就飛奔回家,穿了大拖鞋的阿里在街口等著她,飛快換了鞋子。阿里再飛奔去上課。類似這樣交換鞋子的情景成為影片中動人的時刻。后來阿里得知區里舉辦小學生5000米長跑比賽,三等獎的獎品就是一雙運動鞋。為了給妹妹爭取這雙鞋子,阿里懇求老師給他參賽機會。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會有幾種結果?第一,阿里正好得了第三名,心滿意足,高興地回家把鞋子給妹妹。二,阿里可能什么都沒有得到,或者非常遺憾地得了第四名,沮喪地回家。第三,阿里得到了比第三名更好的成績,但與小鞋子擦肩而過。
編導選擇了第三種結果:阿里得了第一。導演很重點地表現了阿里奔跑的過程:小小的阿里在一群明顯比他高比他壯的孩子間奮力地跑著,看見他跑到最前頭卻又慢跑著向后張望,等待兩個人跑過去又緊跟其后,看見他因為體力不支摔倒又奮起直追。阿里只有一個小小的愿望,他不是為了榮譽,不是為了冠軍的豐厚獎勵,不是為了老師的嘉獎,只是希望給妹妹贏得一雙鞋子,可以慢慢走著去上學,不用奔走,也不會因為鞋子過大而掉進溝里。
上帝沒有滿足阿里,讓他得到夢寐以求的鞋子,而是讓他閉著眼睛猛跑到第一。冠軍的獎品不是鞋子,而是夏令營和運動服。阿里成為最沮喪的贏家。耷拉著腦袋接受老師的夸獎,流著淚接受記者的拍攝。
在這里借用一下《一個都不能少》的劇作構思給《小鞋子》裝上"令人心悅"的結尾:阿里流著淚去領獎的行為引起了記者的注目,在記者的訪問下,貧困孩子阿里為妹妹求得一雙小鞋子的感人遭遇牽動人心,電視臺又作了系列報道,眾人都為可愛的兄妹倆,為這個貧困家庭所經歷的艱辛所感動。于是大量的錢物紛紛涌向阿里的家中。更不用說那一雙雙鞋子,那漂亮的,各種各樣的小鞋子(就象魏敏芝得到的大量粉筆一樣)堆滿了客廳,幸福的阿里兄妹自小鞋子堆中探出腦袋,甜蜜地笑出聲來。
讓人多么安慰的美好結局!又是多么可怕的平庸!
再看看偉大的馬芝迪是怎么給他的可愛故事收場的:阿里跑到終點,得了第一。卻很絕望,因為與那雙小鞋子無緣。他沮喪、疲憊地回到家中,而妹妹莎拉正用期待的眼光看著哥哥,她相信哥哥是不會令她失望的,而這期待的目光卻碰上了一雙內疚、無助的眼睛。莎拉似乎明白了,她傷心地走開了。丟下阿里一個人呆在院子里,阿里孤獨地站了一會,慢慢地走到院子中間的金魚池邊,脫下那雙二人共穿的此時已經完全跑裂開的舊球鞋。阿里的腳已經又腫又紅并磨出水泡。阿里把腫脹的雙腳緩緩放到水池里,最后一個鏡頭是阿里水中雙腳的特寫,水中的小金魚游過阿里的腳,在他的傷口,在他的腳踝邊停留,似乎在靜靜地撫慰他。陽光照在水中,靜止的雙腳,緩緩游動的魚,全片結束。
很傷感很溫情又不著痕跡。阿里最終也沒有替妹妹爭取到一雙小鞋子,但是那種純良的美好的感覺已經深深地攝入我們的內心。如果有什么失意的事,我們可以安靜地象伊朗的小男孩阿里一樣坐在一個象是金魚池邊那樣的地方悄悄地體味一下傷感的滋味。如果你是一個真實的人,你需要一種情緒來洗去思想的塵埃,獨自地面對生活中的失意,你將坦然接受此時的落寞。人生有很多時刻,你會與自己心愛的人、渴望的事物錯過,這時候需要的并非借助虛偽的神話來打破現實的失落和純粹,而是寧靜地與自己相守。
寧靜的力量是震撼的,《小鞋子》的漂亮結尾給了我這樣的感受。而《一個都不能少》則給了我麻痹的開心,他們的不同意義,對于我來說便是如此
[比較《小鞋子》和《一個都不能少》的結尾]相關文章:
9.個人簡歷結尾
10.開頭結尾優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