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試以下面試題為例,進行具體的說明。
羌乃率眾數千,遮遮詡于陳倉、崤谷,詡即停軍不進,而宣宣言言上書請兵,須到當發。羌聞之,乃分鈔(掠)傍縣,詡因其兵散,日夜進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合作兩灶,日增培之,羌不敢逼。或問曰:“孫臏減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過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詡曰:“虜眾多,吾兵少,徐行則易為所及,速進則彼所不測。虜見吾灶日增,必謂郡兵來迎。眾多行速,必憚追我。孫臏見弱,吾今示強,勢有不同故也。”
既到郡,兵不滿三千,而羌眾萬人,攻圍赤亭數十日。詡乃令軍中,使強弩勿發,而潛發小弩。羌以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詡于是使二十強弩共射一人,發無不中,羌大震,退。詡因因出城奮擊,多所殺傷。明日悉陳其兵眾,令從東部門出,北部門入,貿易衣服,回轉數周。羌不知其數,更相恐動。詡計賊當退,乃潛遣五百人于淺水設伏,候其走路。虜果大奔,因掩擊,大破之,斬獲甚眾,賊由是敗散,南入益洲。詡乃占相地勢,筑營壁百八十所,招還流亡,假賑貧人,郡遂以安。
解析1、《后漢書》的作者是南朝范曄。“后漢”即“東漢”。(“西漢”也稱“前漢”),建朝者是光武帝劉秀。《后漢書》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這類題目沒有什么難度,只要有知識就能解答。文學文化及歷史的常識,是每一個高中生都應具備的,是提高人文素養的一個基本方面。
2、文言文的釋詞原則是“因文釋詞”,即依據具體的語言環境來準確解釋詞語,決不可生搬硬套,更不可胡亂臆斷。“遮”有“遮蔽”、“遮攔”之義,文章是寫戰斗,所以這個“遮”應釋為“阻攔、攔截”。“宣言”現代是雙音名詞,古代則是兩個單音詞。由后文“羌聞之”可知,文中的“宣言”即“揚言,公開聲稱”之意,是疑敵之計。“或”可以釋為“有時、有的、有的人、或許、或者”等。“或問曰”中的“或”是主語,“問”又是人的動作,所以這個“或”應釋為“有的人”。“因”
的解釋很多,在前一句所敘之事是后一句敘行動的條件(或機會)時,解釋為“趁此、就此”。文中“羌大震,退”是虞詡帶兵出城追擊的條件,所以這個“因”釋為“趁此”、“趁機”。
3、文言詞義的辨誤,同樣要“瞻前顧后”,注意語境,還要對選項作語法分析。D項“發”是主語,名詞,釋義正確。B項“發”帶了賓語“倉”(糧倉),是動詞,釋義正確。A項的“發”也是動詞,與前文“不進”相反,釋義正確。C項釋義錯誤。因為前句說“使強弩勿發”,后文中有“羌以為矢力弱”,即射程短而力量小,此“發”應是“發射”之義。
4、文言語句的翻譯,要準確到位,重要省略應補出,句式特點要把握。此句中“兵法”后省略了“曰”,“而今”后省略了主語“我軍”或“君”,“日”省略了“行”,翻譯時均應補出。原句中的“日”、“過”、“戒”、“虞”、“且”必須譯準確。“日”是名詞用作狀語,譯為“每天”;“過”后是路程距離,譯為“超過”;“戒”為動詞,是“戒備、防備”;“虞”是動詞,“意料、預料、預測”之意;“且”在這里是“將近”,與前文中的“不過”照應。所以全句便可正確譯為:“兵法上(說)每天行軍不要三十里,(為的是)預防不測,如今(我軍)每天(行軍)將近二百里,(這)是為什么呢?”
5、此題是歸納類試題,要求在細讀全文的基礎上,對文章所敘事情進行分析歸納。第一段是虞詡兩件事,一是宣言請兵,迷惑敵人,乘機進兵;二是增灶示強,迷惑敵人。第二段寫兩件事,一是示弱誘敵,二是疑兵驚敵。這樣,我們就能組織恰當的語言,準確地回答此題了。
總之,積累知識,分析語法,切合語境,善于比較,提綱挈領,抓住關鍵,就能較好地解答文言文閱讀試題了。
解答文言文閱讀試題,一要靠知識積累(常用虛、實詞基本用法及意義,重要文學文化常識,常見通假字,重大的歷史知識等等);二要靠基本技能(詞類語用、不同句式的判定、辨析,翻譯、歸納、分析等能力);三要靠靈活運用的能力(依據具體語境、題目,進行具體的分析、比較,從而準確解決問題)。只有在這三方面努力,才能真正提高閱讀分析的能力,提高解題的準確率。(劉繼鵬)
2003/01/08 新聞晚報
[提高解答準確率 文言文閱讀解題例說]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