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 2003-01-13 記者金柯莊玉興
學生某次考試成績不理想,可以向老師“借分”,補足上一個等第,同時保證在下次考試成績中扣除一定的分數作為”償還”。不久前,本市某小學試行的這種名為“借分制”的做法,經媒體披露,在本市教育界引起了較大反響。“借分制”是否真如報道所說,使分數“成為評價學生的活躍因素和激勵杠桿”,是“一種教育創新”?對此,不少師生、家長和教育管理者表達了不同的看法:“借分制”不宜推廣。
分數,是可以借貸的“錢”嗎?
據報道介紹,學生借分時須與老師“談條件”,并簽訂“借分合同”;為了“激勵”學生,償還的分數往往多于借的分數;有的老師還主動“貸”分數給學生,要求學生下次考試達到一定的分數線。從表面上看,“借分制”使考試分數出現某種“松動”,讓學生在失敗中寄希望于下次考試的成功,似乎有一定的激發學習積極性的作用。但不少教師認為:這種“以分促分”的做法,客觀上會給學生造成一種強烈暗示: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分數,而分數是可以通過“商業手段”取得的。“借分制”還讓師生雙方變成了借貸雙方,學習過程變成了借債、還債的過程。在不斷的借分、還分中,學生難免會掉進“分數第一”的漩渦。
“借分制”中彌漫著濃厚的應試教育色彩,使不少家長直覺地投了反對票。一位家長指出,我們當然希望孩子能考出好分數,但每次考試的成績都應該是孩子學習成果的真實反映。試問:借來的分數反映的是什么呢?還掉的分數又代表什么呢?這在教育學上有依據嗎?
借分,“借”了激勵還是壓力?
不可否認,學生為了還分,會更努力地學習,然而學生的這種學習的積極性,與其說來自于借分的激勵,還不如說是來自還分的壓力。據了解,“借分制”還要求學生在借分時必須有家長做“擔保人”,甚至還出現了少先隊小隊之間的互借互貸。如此一來,學生能否如期還分不僅是個人的事情,還直接影響家長和集體的“榮譽”。這對于大多數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學生來說,又多了一種額外的精神負擔。有不少孩子就表示擔心:“如果借了分,還不上怎么辦?”由于考試成績的不可預測性,即使他們盡了最大的努力,下次考試還是沒達到“合同”的要求,他們將遭受失敗和失信的雙重打擊,其結果更加難以承受!
淡化分數,才是素質教育的正路
專家認為,作為一個重要的教育評價手段,分數本身并無對錯,搞素質教育也并非要排斥分數,關鍵看如何使用好這把“尺子”。活用得當,的確可以激勵學生把關注點從考試成績轉移到平時學習中去,從書本知識擴展到素質培養的方方面面中去。若是把分數變成可借可還的“資金”,讓學生背著“分債”去學習,恐怕仍沒有走出應試教育的“分數至上”、“以分數論英雄”的老路。與“借分制”不同,本市有不少學校正在開展學生綜合評價試驗,降低考試分數在學業評價中的比重,引導學生主動要求全面發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分數,是可以借貸的錢嗎?]相關文章:
2.
3.民間借貸課件
5.別浪費了你媽媽的錢
7.分數乘整數教案
8.分數和除法的課件
9.分數與除法教案
10.分數除法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