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雁斌
教學目標與要求:
學習越王勾踐勵精圖治的精神。
掌握文言詞語“知”、“復”、“勸”等。
進一步學習先秦歷史散文的特點。
教學設計:
介紹知識,教師講解重點詞句一課時;
學生自譯重點段落,總結(jié)重點字詞一課時。
教學過程:
布置預習:要求學生利用早自習熟讀課文,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意。
第一課時
一、《國語》介紹:
作者:相傳是左丘明,現(xiàn)大多認為是各史家編篡而成。
體例:是古代國別體史料匯編。
內(nèi)容:起于周穆王,終于魯?shù)抗杂浭鑫髦苣┠曛链呵飼r期各國貴族言論為主。
思想:思想較雜,重在記實。
文學價值:A、善于選擇歷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論,來反映和說明某些社會問題。
B、敘事時,有縝密生動之筆。
C、所載朝聘、饗宴、辯詰、應對之辭,有些部分寫得較精煉真切。
二、背景:
前496年,吳王闔 攻越,受傷而死。
前494年,其子夫差大敗越國。
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臥薪嘗膽。
講解全文中的重點詞句:
特殊用法者:
退:使動,使之退; 服:使動,使屈服; 潔:形--動; 美:形--動。
特殊句式:
判斷句:“夫吳之與越也,仇讎敵對之國也”;“此其利也”;“此則寡人之罪也”;
“昔者之戰(zhàn)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
倒裝句:“何后之有?”;“又何求焉?”。
省略句:“生丈夫,二壺酒,一犬。”
通假字:
“已”同“矣”;“帥”同“率”;“免”同“娩”;“取”同“娶”;“政”同“征”;“餔”通“哺”;“摩厲”同“磨礪”;“ 歠”同“啜”。
古今異義:
中原:此指原野。
重點句子:
請學生翻譯重點句、段:(要求學生課后準備,課堂上朗讀自譯的文段,教師指正)
小結(jié):
布置作業(yè):完成課后練習。
第二課時
檢查作業(yè):(略)
請同學回答課后思考練習一:
教師指正:1、臣聞之……無乃后乎?
子胥諫曰:“不可!……雖悔之,亦無及已。”
太宰嚭諫曰:“嚭聞古之伐國者……又何求焉?”
越人飾美女八人……又有美于此者將進之。
勾踐說國人曰……民俱有三年之食。
國之父兄請曰……而可無死乎?勾踐忍辱圖強,全國同仇敵愾。
由此,請同學們概括文章的結(jié)構(gòu)和大意:
明確:第一部分:(1-2)寫文種定計,向吳求和。
第二部分:(3-4)寫臥薪嘗膽,準備復仇。
第三部分:(5-6)同仇敵愾,一舉滅吳。
寫作特點:
故事情節(jié)的曲折委婉:
開頭越敗國危,勾踐臨危不亂。
第二段精彩的外交斗爭,以謙恭促驕矜,以小計定大謀。
第三段對外“卑事夫差”,對內(nèi)勵精圖治。
最后一洗國恥。
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越王:深沉,沉穩(wěn);知人善任;不忘國恥,忍辱負重;撫慰百姓,痛切自責。
但他畢竟是統(tǒng)治者,“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
外交辭令的巧妙傳神:
現(xiàn)實意義: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去民之所慮,補民之不足”;這個故事廣為流傳。
小結(jié):
解決課后練習:(略)
布置作業(yè):完成本課《課課練》。
教后感:
[勾踐滅吳(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guān)文章:
3.如何突出中心教案
6.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7.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10.成語故事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