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 2002-11-25 張繼榮
談到兒童的早期教育方式,我相信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做法比中國人更矛盾了。家長們普遍對自己的孩子呵護備至,盡可能為他們提供舒適安逸的環境,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凍著。以致當武漢育才小學五(四)班推出命名為“感悟親情”的活動,讓64名學生每人時刻攜帶一個生雞蛋,并保證一周內雞蛋不丟失、不破損時(見《武漢晚報》相關報道),有的人立刻聯想到虐待之類的字眼,認為這是對孩子的折磨,是“偽教育”。
筆者卻覺得,這其實是一個極富創意的教育方法。它的立足點、針對性和目的性都很明確,那就是通過一定的時間,讓孩子以自己的親身體驗,感悟親情的可貴,體會保護和善待一個生命的不易。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必須動手動腦想方設法完成任務。這既讓他們體會了成長的艱難,又培養了愛心,使他們在今后的日子里慢慢學會愛護生命,珍視親情。如果要說“虐待”,應該是他們面對升學的壓力和繁重的功課,連玩耍和休息的時間都被擠占之時。可是,至今在一部分教師和家長的眼里,前者是“虐待”,而后者則是理所當然。中國孩子的成長歷程由此可見一斑。一方面,他們的衣食住行被萬無一失地保護起來,另一方面,精神(學習)的負擔卻無比沉重。
同是“虐待”,日本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們思考。在日本的幼兒園里,孩子每天早晨就身著汗衫、短褲,有的還赤著腳,在運動場上進行各項體育活動。日本兒童普遍衣著單薄,但體質較好。即使在冬天,幼兒園的小朋友也穿著短褲,可很少見到有人感冒。如果說到虐待,這當然算得上是典型,可是日本的孩子從小經過鍛煉,增強了體質和抗病能力,對他們今后的成長和培養獨立精神都大有好處。一年級的小學生,背著黃書包,戴黃帽,雨天打著傘,自己上學和放學,不用家長接送。由此可見,日本的教育針對性很強,就是培養孩子的自強自立精神,通過“虐待”讓他們跟大人一樣自己學會生活。這樣的“虐待”又有什么不好?
再來看看中國式的教育。移居國外的中國家長常常接到教師的批評電話,原因不是因為孩子在校表現差,而是孩子總能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應答如流。國外教師的理由是,家長在家時肯定對孩子進行了額外的強化教育,這必定占去了他們的玩耍時間,而玩耍是孩子的權利,玩耍的權利被剝奪了,是真正的虐待。相比之下,我們應該認真思考一下我們一向認為天經地義的教育方式---教育能夠影響到人的一生,對孩子的培養也應該是全方位的。讓孩子們從小多經歷一些風雨如果也被認為是“虐待”的話,我倒認為,我們的教育應該多一點這樣的“虐待”。
[中國的教育需要一點虐待]相關文章:
1.中國的教育議論文
3.中國的愛國故事
5.中國的茶閱讀答案
6.中國的閱讀答案
7.中國的牛閱讀答案
8.中國的龍閱讀答案
9.中國的剪紙文化資料
10.贊美中國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