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著讀書心得13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于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么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名著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1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選集。這是一部論文集,涉及內容很廣,既有德育、公民教育、理想教育方面的論文,也有勞動教育、情感教育、語言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論文;有論述學校教育的論文,也有論及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以及各種教育有機結合的論文?梢哉f,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多年教育心得的結晶。在書中,他從多角度談了教師、家庭、社會對學生成長的多方面影響,既有對成功做法的贊揚鼓勵,也有對學校和社會錯誤行為的嚴厲批判。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他從17歲即開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蘇霍姆林斯基在從事學校實際工作的同時,進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論問題的研究,《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巴甫雷什中學》《公民的誕生》《失去的一天》和《給女兒的信》《學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兒的一封信》《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專著都收在《蘇霍姆林斯基選集》里。
蘇霍姆林斯基在該選集中從多角度論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養共產主義建設者”、“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聰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個觀點是要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倍囵B這種人需要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任務,即應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相互交織在一起,使這幾個方面的教育呈現現個統一的完整的過程”。關于德育,他明確指出,“和諧全面發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別強調要使學生具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認為“精神空虛是人的最可怕的災難”。要求教師和家長尊重兒童的人格,全面關心兒童。他說:“如果有人問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猶豫的回答說‘愛孩子’!彼岢隽恕耙屆總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的主張,并努力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讓學校的墻壁也說話”。他同時指出愛不等于無原則的溺愛,應該用嚴格的紀律和道德規范去要求兒童,并注重通過集體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是啊,我們的學生是一本豐富的書,是一個多彩的世界,是一具活潑的生命體,每個人的成長都是獨一無二的,作為教師必須愛他的學生,相信他的學生,尊重他的學生,把學生真正當成學習的主人,這樣才能發揮學生巨大的學習潛能,培養他們無限的創新能力。
讀了這部專著,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斷沖擊著我的頭腦,讓我的思想在不斷的撞擊中反復錘煉,去腐存新。在讀書時,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對照書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時的教育行為,在不斷的對比與學習中,我常常為蘇霍姆林斯基為了學生成長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動。他對學生充滿了無限的愛,而他的這愛,來自于他的人格的魅力;來自于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堅毅的奮斗精神;來自于虛懷若谷,刻苦學習,頑強拼搏,不斷求實、不斷創新的精神;來自于勇攀科學高峰,不滿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不斷否定自己,超越自己,在教學中實踐活動中不斷充實、完善和發展自我的頑強毅力。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豐富多彩的,我作為一名教師所學習所要做的也是豐富多彩的。教育之路漫漫而修遠,讓我們懷揣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解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相信經過我們不懈地努力,教育的明天更美好!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2
這天,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明白了教師要具備培養學生的愛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別人的愛心(或是痛苦)的潛力,進而才有可能把他培養成為一個真正的有愛心的善良的人。
愛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題。韓軍的人文主義精神;朱永新教授高舉的“愛的旗幟”的新教育實驗;李鎮西的“走進心靈”的教育,似乎無不凝聚著愛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長經歷,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我所奉行的不也是愛的惟一原則嗎?
記得,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我就發誓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圍的每一個人。那時候,我在學校住宿,在同寢室中,我的人緣很好。因為,我當時做人的準則就是:無論是誰,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務必答應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難處,我要幫忙每一個有困難的人。那時,我家里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節省,但是只要有同學跟我借錢,只要我兜里還有錢我就必須會借。漸漸地,我發現我眼中的世界似乎變了,每一天我都會有無窮的'快樂,每當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個燦爛輝煌的日子。
再之后,我當了一名老師。在教育教學,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學會關愛他人。關愛他人是現代社會中人所必備的素質之一,只有關心他人勝過關心自己的人,才能融入到使周圍的人都快樂的大我之中,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忙,相互提高。學會幫忙他人,也就學會了關愛自己。
我給他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充分說明了關愛與合作對人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獄去考察,發現天堂里的人同地獄里的人一樣都是圍著一口鍋,拿著兩米長的勺子喝著相同的肉湯。但是,天堂里的人卻精神煥發,滿面紅光,地獄里的人卻萎靡不振,面容憔悴,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地獄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著長勺子舀湯喝,勺柄太長,總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則相反,他們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長勺子舀湯第一口總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別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別,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獄之分。
在和孩子們朝夕相處的日子里,我發現了,比我的世界更動人的是孩子們的心靈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記中的潭水一樣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記中的桃源一樣的美麗,在那里像圣經里的天堂一樣沒有苦難只有關愛,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樣沒有憎恨只有善良。你愛他們,他們也愛你。
愛孩子們吧,即使他暫時不能理解你,終有一天,他會明白你的愛。愛是永恒的!為了你的學生總有一天如你愛他一樣能去愛別人,為了這世上的人彼此之間都能互相關愛,請你愛你的學生吧!師愛是一種激勵學生個性和諧發展的無可代替的教育力量。愛是陽光,能融化冰雪;愛是春雨,能滋生萬物;愛是橋梁,能溝通師生的心靈。有了愛,師生之間就能以誠相見,心心相印,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愛別人就等于愛自己!”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當你培養出具有愛心的孩子,他就會對教師的愛很敏感,并以好心還好心;而教師的愛,最重要的是為了學生獲得知識,若是學生懂得了這些,自發向上,成績自然就好,成績好了,那作為老師的你不也會更加快樂了嗎?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3
法國教育家保羅·朗格朗的《終身教育引論》詳細論述了終身教育思想,并提出實施終身教育的一系列原則和建議,讀后感覺受益匪淺 。
書中說:“教育和訓練的過程并不隨學校學習的結束而結束,而是應該貫穿于生命的'全過程。”、“終身教育的基本含義就是指人在其一生的不同發展階段都要接受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教育。”使我聯想到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近幾年來,陸續調入我們學校的老師大都沒有從事過特殊教育,工作崗位的轉換,教育對象的特殊性,都要求我們盡快充實特殊教育專業知識。只有不斷學習、廣泛涉獵才能適應社會發展,迎接各種挑戰。今后還應該加強校本校訓和繼續教育,要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讓老師們切實受益。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4
這一學期里,我過得充實而快樂,因為我利用課余時間拜讀了好多教育專著為我新學期的工作充電。我讀的書有:《新教育之夢》、《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教育的55個細節》、《愛的教育》等,F在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一、做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
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應該是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學生學習。陶淵明說: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堅持不懈,就會天天成長。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人才的培養者,就更應該勤奮的讀書學習。最終達到一種境界:讀書內化為自己的精神需要,讀書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習慣,讀書成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師讀書不同一般人讀書,要活讀書、讀活書、讀書活;要帶著問題讀書,深入思考、大膽懷疑、努力實踐、勇于創新。學習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己的主觀選擇。如讀教育名著,與大師對話,和名校交流,拜專家為師,以學者為友等等。不僅學大師們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更要學習他們不迷信權威的創新精神,學習他們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獻身事業的人格力量。同時要懂得把學習內容轉化積淀為自己的綜合素養和創造能力,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
許多專家也給我們提供了經驗和指導意見。
李海林校長總結的讀書方法是:在身邊尋找問題----帶著問題讀書----通過讀書找到解決問題的觀點、立場、方法---用書中找到的觀點、立場、方法解決現實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改善自己的行為。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鑒。
特級教師宋如郊認為:”讀書學習這個過程貴在堅持和得法!八偨Y出一線教師讀書的要點:
第一,讀書要堅持這樣的習慣:1.勤,天天讀一點。2.博,各種書都看一點;3.新,追蹤前沿的新信息;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寬度;新,是銳度;思,是深度。
第二,讀書要堅持內化:1.由數量上的積累進而形成質量上的積淀;2.將資源轉化為能量。即將所讀內容有效轉化,為己所用,變成自己的專業思想和技能。
第三,讀書要堅持務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啊墩撜Z》
1.即重點要突出,教育理論和本專業的著述是讀書的重點,數量上要保證,時間上要傾斜,整合上要優先;2.返”本“,即經典著作要常!被仡^看“,常讀常新,像《葉圣陶文集》這類著作應該多看幾遍,每一遍都有新收獲。
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_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二、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于酒囊飯袋、行尸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行動改變命運“。二是用思想陶冶學生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于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復,不可替代,無比珍貴的生命。
三、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有一條就是寬容,在《中國教師缺什么》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獲;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云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著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著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
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說,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質人生,二是藝術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輩子也達不到,但追求一種快樂的讓心靈釋放的藝術人生還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讀書。作為教師,尤其要多讀教育類書籍。
愿讀書能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智慧。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5
有幸跟著一位愛讀書的校長,這些天我們學校的老師又共讀一本教育戰線上人人稱頌的好書——《陶行知教育名篇》。領會了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感受頗深。
陶先生所倡導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他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后才能誨人不倦。
陶老先生提倡“愛滿天下”,他是對學生充滿愛心的典范。書中的一句話特別震撼我的心靈:“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里的深處。”從先生的話中,不難領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一名班主任,如何以“愛滿天下”的精神,去愛每一位學生呢?
一、不可輕視小孩子的情感
小孩子的喜怒哀樂就在臉上,做為班主任,你一定要做個有心人,細心觀察他們每天的心情,心理疏導也是你的職責,千萬可別忽視了小孩子的情感。
二、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表揚、激勵
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弊鹬貙W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松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當你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你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
總之,陶公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本源,是值得我們終身學習的!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6
寒假有幸拜讀了李鎮西老師所著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書中的內容猶如陣陣清風吹進我的心里,讓人感動,蕩滌心靈。這本書是李鎮西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萃,它集中展示了李老師的教育教學思想、藝術和具體操作方法,書中沒有對缺陷的掩飾,沒有對成功的浮夸,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李老師的與眾不同。他從自己身邊的故事講起,樸實形象的語言中透露著詩意,包含著深情。讀著書,我時常會被李老師的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語言所打動,不禁為之贊嘆,折服。
什么樣的教師才是最好的教師?怎樣做才是最好的教師?李老師這樣告訴我們:“最好”是相對的。因為是永遠沒有止境的追求——從這個意義上說,“最好”其實就是“更好”。雖然“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比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李鎮西老師的所謂“最好的教師”,是自己和自己比較而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鎮西與昨天的李鎮西相比——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今天我組織班集體活動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幫助“后進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細心???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近,“做最好的教師”是我一生的追求,直到我教育生涯的終點。
一、 愛是永恒的教育理念,做心中有愛的教師
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這種情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對教育事業執著而深沉的愛,是教師對學生真摯而無私的博愛。愛學生,才能理解學生,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成長中的每一個細微的變化,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成為他們的親密伙伴。這種愛,不是表面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更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資”,而是朋友般平等真誠的感情。一位優秀的教育者應了解學生的需求,力圖讓教育知識滿足學生的精神需要,讓教育更符合人性。
李老師對學生的愛讓我感動,他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自己的人生追求,書中的每一個章節、每一段文字中都充滿了他對學生濃濃的愛意和對教育事業無限熱愛的情感。心中有愛的教師必定會與眾不同、必定會在他所不懈追求的事業上取得累累碩果。
二 、堅持閱讀和寫作,做學習型教師
在《做最好的老師》一書中,李老師對于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如數家珍,對陶行知等
老一輩教育家的教育理論也是隨手拈來。李老師之所以能夠這樣引經據典,娓娓道來,正是他長期閱讀、積累的結果。李老師一直在不停地閱讀,從教20余年,這已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說,“閱讀欲”就是李老師的“生存欲”。
此外,有效的閱讀總是伴隨著思考,而思考總是讓人的思維迸發出火花,于是,一篇又一篇的好文章從李老師的筆下誕生了。在此,李老師告訴我們,寫作要日積月累,不能急功近利;要獨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要自然樸實,不能故作高深;要讀寫結合,不要讀寫分離。這樣才能提高教師的寫作水平。
三、 把問題當成課題,做研究型教師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應當引導每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李老師在書中談到,把在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對象,心態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了。每天都有新的發現,每天都有新的領悟,每天都有新的收獲,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樂。
四、 堅持不懈,做永不止步的教師
李鎮西老師時時提醒自己:“我是一名教師,我的生活在講臺,我的生命在學生”。他從教20余年,每天都堅持完成好“五個一工程”——上好每堂語文課;找一位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思考一個教育問題或社會問題,讀不少于一萬字的書;寫一篇教育日記。正是這種堅持不懈、永不停歇的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李鎮西老師。
社會在發展、科學在進步,教育更不能停滯不前。在教育的漫漫征途中,教師不能有絲毫懈怠,每天都要學習,每天都要反思,每天都要爭取做到“更好”,也許我們永遠成不了“家”,但通過努力,我們完全可以成為最好的自己。
總之,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為;是對某種欲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閑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蕩氣回腸。
《做最好的老師》的確是教師提高自身素質的首選教材,讀后感受頗深,但還有很多尚未完全消化之處,我將繼續學習下去,爭取不斷向“最好”靠近。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7
暑假里,我用一個月的時間看了《愛的教育》這本書,這本書是采用日記的形式,小說記述了主人公恩里科在三年級整整一學年中所經歷、觀察和感受到的一切,其間穿插了他的父母、姐姐寫給他的話及老師給學生抄寫的每月故事,通過他們來頌揚愛的美德、和高尚的心靈,教誨青少年愛祖國,愛人民,愛大自然,愛學習,愛勞動,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友愛,互相幫助,保護弱者,同情不幸的人。讓我感受到了愛無處不在。
讀著《愛的教育》,我思緒萬千;合上《愛的'教育》,我心潮起伏。書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仿佛正站在我的眼前,時時感動著我,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日記就是《爸爸的教誨》了。是爸爸告訴“我”在一生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苦難,而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失去媽媽,媽媽對我們的愛,是世界上最無私的愛,親人之間的愛,是人世間所有感情中最神圣的感情。雖然有的人是殺人犯,但只要他還愛媽媽,心里就會有一段美好的記憶留著。相反,即使有的人是名人,只要他不愛媽媽,那他就是可鄙可賤的人。
我,一個泛泛之輩,有許多朋友,但真正的好朋友屈指可數,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但讀完《愛的教育》后我懂得了我的好朋友為什么很少的原因了,要做一對好朋友不應該分貧窮貴賤,更不能因為自己朋友的學習差了而認為他不是你的朋友,而作為真正的好朋友應該在朋友困難是幫助自己的好朋友,這樣才算是好朋友。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小學生來說,《愛的教育》不僅僅是一本小說,而是對我們的一種愛的教育。作為獨生子女,我們都是被愛得多,而付出得少。這個世界需要愛,需要我們去愛,去付出,而不是坐享其成,作為學生,我們應該從小要愛祖國,立志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我們應該尊敬老師和父母,努力學習,以實際行動回報老師和父母對我們的愛;我們應該團結同學,互相幫助,做親如兄弟姐妹的好朋友……。我相信如果每個人都獻出自己的愛,我們的世界會更加美好!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愛其實很簡單,無論是父愛,母愛,友情,還是師生之情,愛國之情都伴隨著我們。愛是一種感受,是一種信仰,是一種追求,是永遠無法用文字來形容的,但我知道,擁有愛的人,并付出愛,就能真正體會到愛與被愛的滋味,因為人生必定是充實而無憾的。朋友們,讓我們學學卡羅內、洛貝諦他們吧,多獻出一點愛,用愛的鑰匙,去打開人們的心扉,那么陽光將照耀到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8
暑假期間,我讀了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教育選集。在書中,他從多角度談了教師、家庭、社會對學生成長的多方面影響。既有對成功做法的贊揚鼓勵,也有對學校和社會錯誤行為的嚴厲批判。
讀了這本書,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斷沖擊著我的頭腦,讓我的思想在不斷的撞擊中反復錘煉,去腐存新。在讀書時,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對照書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時的教育行為,在不斷的對比與學習中,我常常為蘇霍姆林斯基為了學生成長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動,也為自己在教育活動中對學生的毛躁與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讀完全書后,我對蘇霍姆林斯基談到的這幾方面內容深有體會:
一、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
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立志從教,并取得了如此偉大的成就得益于他的啟蒙教師安娜·薩莫伊洛英娜。這位女教師在教育工作中,不僅是孩子們的老師,也是孩子們親密的伙伴。她講課時學生們都有濃厚的興趣,所教的知識常被學生銘刻在記憶之中。她常帶孩子們到大自然中去,引導學生思考許多問題,學習了不少東西,明白了許多道理……這使幼小的蘇霍姆林斯基不僅愛上了書本,愛上了同伴,愛上了大自然,而且他更尊敬這位老師。他向往著自己的知識能同老師一樣淵博,向往能象老師一樣。從這時起,蘇霍姆林斯基逐步樹立了從事教師這一神圣職業的志向。因此在七年制學校畢業時,他毅然決定報考師范院校,后來一步一個腳印,從一個普通的教師成長為一名偉大的教育家。教師是學生的良師益友,是學生健康成長直接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教師良好的師德修養對學生的影響、發展作用極大。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相結合,對他們的教育做到“愛心、耐心、恒心”,直到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為止。
二、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
蘇霍姆林斯基在《寄語后來人》一文中,對后輩的教育同行們寄予了無限厚望,他把自己對教育未來的'期望整理成八條教育遺囑,對影響學生發展的各個方面都進行了細致地囑咐。其中有一條,蘇霍姆林斯基特別講到要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他說,要當作最寶貴的珍寶一般,保護兒童的信賴這朵最嬌柔的鮮花。它是很容易折損,憔悴和被不信賴的毒汁毒死的。作為一名教師,很少有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作為學生的家長,也極少有人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時,盡管有時我們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并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愿違,收到相反的結果。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活生生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點也不比大人小。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讓他經常具有作為智力勞動者的自尊感,作為公民的自尊感,作為自己父母兒女的自尊感,作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績而變得美好起來的個人的自尊感。我們要讓學生經?吹阶约旱某晒Γ屗麄兏械矫恳惶於疾话踪M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獲。
三、反思造就了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實踐中也曾有過這樣的失誤。那時,他剛參加工作,一個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于過分活潑、頑皮,在一次玩耍中無意把教室里放著的一盆全班十分珍愛的玫瑰花給碰斷了。對此,蘇霍姆林斯基大聲斥責了這個學生,并竭力使這個闖禍的孩子觸及靈魂,吸取教訓。事后班上孩子們又拿來了三盆這樣的花,蘇霍姆林斯基讓孩子們用心輪留看護,唯獨斯捷帕沒有獲準參加這項集體活動。不久這個學生變得話少了,也不那么淘氣了。年輕的蘇霍姆林斯基當時想,這倒也好,說明自己的申斥對這個學生起了作用?墒遣挥淇斓氖录谒庳熯@位學生的幾周之后的一天發生了。這天放學后,蘇霍姆林斯基因事未了,還留在教室里,斯捷帕也在這里,他準備把作業做完回家。當發現教室里只有老師和他倆人時,斯捷帕便覺得很窘,急忙準備回家。蘇霍姆林斯基沒有注意到這種情況,無意中叫斯捷帕跟自己一起到草地上去采花。這時斯捷帕表情迅速變化,先苦笑了一下;接著眼淚直滾了下來,隨后在蘇霍姆林斯基面前跑著回家了…… 這件事對蘇霍姆林斯基觸動很大。此時,他才明白了,這孩子對于責罰,心里是多么難受。他開始意識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自覺地對孩子的一種疏遠,使孩子感到了委屈。因為孩子弄斷花枝是無意的,而且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后悔,愿意做些好事來補償自己的過失,而自己卻粗暴地拒絕了他這種意愿。對這種真誠的、兒童般的懊悔,報之于發泄怒氣的教育影響,這無疑是對孩子的當頭一棒。
此后,蘇霍姆林斯基吸取了這一教訓,在以后的工作中很少使用責罰。通常,他對由于無知而做出不良行為后果的兒童,采取寬恕態度。他認為,寬恕能觸及學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
把教育失誤,變成教育財富。在不斷的反思中成長自己,造就自己,完善自己。這正是做教師的應該具有的基本素質。讓反思成為教師成長中的好習慣。
讀了這本書后,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講述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時時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時時不忘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發展的空間,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他們的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的人才。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9
讀完了《愛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愛的教育是什么?我在書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質教育就是“愛的教育”,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質的基礎。
《愛的教育》里沒有乏味的說教,也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跡。它所寫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賣炭人、小石匠、鐵匠的兒子、少年鼓手、帶病上課的教師……以及他們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這些看似平凡、實則真實可信的記敘,把讀者帶入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愛中受到教育。這本書里充滿了愛。充滿了讓人羨慕的愛。
在我們的教育中,“愛的教育”這四個字,說來容易,做起來又是何等的困難!首先,在大多數人的腦海里沒有“愛的教育”這個概念。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愛的教育。正因為我們缺乏愛的教育,才使我們的生活里少了一些愛。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這是我們缺少的,這是我們需要尋找的。有了這些愛,我們的生活才會充滿了愛。
在《愛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學生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他們的愛里有寬容,有謙讓,有親情,有友誼。《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一樣,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以前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一樣。
年輕出任教職時,滿腔熱誠的`愛,期望能夠全心全力扮演“為人師表”主角,然而在專業經驗不足、缺乏教學經驗、也沒有好的方法之下,以前以「教師的權威」,用教鞭管教學生,以致傷了學生的心。也曾為了虛榮,逼迫學生在各項比賽中斤斤計較分數,以爭取許多“虛偽的榮譽”。甚至以“分數”來看待孩子,也以“外表”來衡量孩子,更以“聽話與否”來評價孩子,每每憶及此事,不禁全身顫抖,慚愧不已。
不斷的調整心態和做法,也為孩子多付出一份關心與愛心與真心,發現孩子們總會相對的給予“回饋”。因此有“愛的教育”,才有“美”的回憶。
我的體會:
一、以教育為主題的美麗、可愛又動人的故事,就應很多,發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從事教育工作,而且是基層的教育工作人員,所接觸到、感受到的故事就應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沒有把他記錄下來而已,如果有機會加以整理,如同本書一樣,必須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書。
二、我們不要過分執著一個觀念、一種行為模式、一種習慣,而要常求突破,要從不一樣角度,正、反方面整體思考來解決問題。我們就應養成反省思考的習慣,對任何事都要下功夫,才不至于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過的書頗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來;寫過的報告、資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開研讀,事實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個中滋味又當從何說起?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我們經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只顧往前沖,忽略了反省與自覺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忽略了別人的感受。
四、時代的產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讀書人很會讀書,很多學生光會讀書,不會讀人;只會做事、不會做人,個人過度重視,忽視;;是學術界的巨人,卻是生活中的侏儒;能夠和電腦、機器、實驗室對話,卻無法與人溝通。
從事教育工作,針對教育問題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這個問題值得探討和研究。
一、教師的“要”:
。ㄒ唬┙處熞逃灰柍猓航逃且龑Ф皇枪噍敚晫W生為「有」而不是「無」。訓斥則不容許學生說「不」,教育則潛移默化。
(二)了解學生、認識學生、適時的贊美和接納、鼓勵與協助,培養學生挫折和容忍的價值決定潛力等等,讓學生快樂成長、茁壯,更會利用各種機會和家長取得聯系,適時的帶給教養子女的咨詢與方法,共同為學生的未來而努力。
(三)教師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學生的感受,學生的反應、學生的心聲也該仔細的聆聽看看。
。ㄋ模┙處熞鄳z愛和鼓勵
。ㄎ澹┙處熞獙I,專業的精神表此刻對國家、社會、學校、學生、教師與家長之認知
二、教師的“不要”:
。ㄒ唬┙處煵灰J為這行業是鐵飯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ǘ┙處煵灰柍馀c灌輸,不強迫學生學習。
。ㄈ┙處煵灰搿敖逃f能”,不是萬能丹也不是特效藥,有其極限。
。ㄋ模┙處煵灰^分執著“立竿見影”,潛移默化的過程導向,注重人格的培養,身心健康的引導。
(五)教師不要悲觀,要樂觀以對,充滿期望與理想。
啟發:
。ㄒ唬┒嚓P心我們的學生,有愛的教育,才有完美的回憶。
(二)堅守崗位,默默耕耘、盡一己之力。
(三)學習型組織的體會:
1、系統思考;
2、自我增進;
3、改善心智模式;
4、團隊學習。
。ㄋ模┲R經濟的時代,教師要上進好學、多求取新經驗,落實教學工作。
。ㄎ澹┙處煂I成長進德修養,教師專業自主工作理念的實踐,務必落實在教育工作上,表此刻各科教學工作上、表此刻日常生活教育當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在《愛的教育》中,我找到了愛,在愛中找到了教育。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10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諸實踐。對于我們基礎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就應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服務于我們的教育事業。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這本書,受益匪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好處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內含教育的好處!奔热簧罱逃侨祟惿鐣染陀械,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生活教育”能夠找到現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對學生的教師教學狀況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喜歡同現實生活、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系的知識;學生喜歡能用生活的事件來解釋學科知識的老師。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么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此刻提倡的素質教育嗎?教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此刻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先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于開啟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孩子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計算,學會學習。教師就應像一個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后者性一個有生命的蠟燭,以便燃燒,一邊又在生長。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我,使自我有更高的燃燒值,更高的照亮度,這樣才有可能在有限的從教生涯中,為祖國,為民族的教育事業,為千百萬人的成長做出一份自我的貢獻,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11
暑假里,我認真閱讀了《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本書。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書中說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著水槽流下,帶著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后進入玩具鱷魚嘴里。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規定的方式辦事,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于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在入校第一天這么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里,她充滿了期待,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著能與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復雜的.說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著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于是,她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后,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癡呆生”。
托馬斯先生發現,孩子學習有困難,本質上是他的學習方法壓根和你不一樣,他具體分析了很多孩子學習不好的原因,最后歸結到是現今的學校教育很難適應孩子們多種天賦類型和學習方式的多樣性,老師們僅僅重視孩子在有限的幾個能力方面的培養,使得很多孩子天生的才能和潛能被打壓了,從而產生了很多不適應學校教育的差生、學業上的殘疾人,但這些標簽被無情地貼到孩子身上時,孩子們就真正地成了學業上的殘疾人了。
其實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少呢?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師,好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家長和老師認為在學業上無可救藥的差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學四年級,數數還超不過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脫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
同托馬斯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愿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學業殘疾”這一概念應該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為有“學業殘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并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謶职Y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李圣珍常說,教育是一門神秘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
古今中外不乏許多大器晚成的偉人,中國就有齊白石,年少時只能以木匠為生,五十歲時開始學習繪畫,終成一代國畫大師;而外國也有愛因斯坦,年幼時數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沒阻礙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發展,“最偉大的發明家”桂冠無可非議地屬于他。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12
教書育人,乃師之天職。作為一名教師,多讀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論是很有收獲的,而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感觸頗深。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受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用畢生的精力來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的改革并付諸于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的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正確的教育理論和方法,給予我們良好的啟示。
陶行知大膽地把杜威學說進行了改造,創立了“生活即教育”理論。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中看來,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論中,“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密切學生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學會用學習到的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體會到學習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體會到知識的價值。此外還要求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這些都是我們所追求的教育模式。現在新課標中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課堂是其具體表現。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教學做合一”是被毛澤東譽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創建的“生活教育”理論體系中最富有建設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論。“教學做合一”的含義是“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學是學生!痹谔招兄壬乃枷胫,“教學做合一”實際包括三層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二是指關系,對事說是做,對已說是學,對人說是教;三是指目標,教育不是教人學,而是教人學做事。他同時強調,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舊教育、創造新教育的銳利武器。陶行知先生曾說,“我們常見的教育家有三種,一種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們只會運動、把持、說官話;一種是書生的教育家,他只會讀書、教書、做文章;一種是經驗的教育家,他只會盲行、盲動,悶起頭來,辦……辦……辦”。陶先生認為第一流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兩種要素中得了一種,一是敢探未發明的新理,二是敢入未開化的邊疆。教師的創造精神體現在順應時代要求,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教師要立足崗位實際,學習思考,積極開展實踐研究,探求教育革新之路。今天的教育仍然存在陶先生文中所講的三種“教育家”,因此,能夠不為環境之影響,執著實踐創造與開辟之精神,方為真正有膽識的一流教育家。
當我讀完這本書之后,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在中國教育中的地位。陶行知先生站在了時代的前頭,他的教育理論與實踐,顯示出科學的預見性和高度的創造性。陶行知先生在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教育理論,浩如煙海,既博大、全面,又精湛、實際,而且自成頗為完整的思想體系。陶先生留給我們的教育理論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我們要把這筆財富投入到平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為了教出求真的學生,為了讓學生學做真人,我們永不止步,用我們堅定的步伐引領著新世紀的孩子們走向成功的彼岸!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13
《陶行知教育名著》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行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
一、陶先生是熱愛學習的楷模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他對自身成長提出了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苯ㄖ烁耖L城的基礎,就是道德。一個集體的成員,若人人以集體利益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個行動都為集體著想,則這個集體會越來越壯大,這個集體定是有希望的集體。否則,多數人只顧個人私利,不顧集體利益,則集體的根本必然動搖。陶先生的“每天四問”為人們提供了進德修業的參考,當作一面鏡子,時刻對照自己, “必然可以見出每一個人身體健康上有著大的進步,學問上有著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著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著大的進步,顯出水到渠成的進步”。
作為一名教師,“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識,真的本領,真的道德!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著變化。一個有強烈使命感的人,應有一種危機感。怎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學。正如陶先生說的那樣:“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的專,也要學的博! 人類發展永無止境,科學永無止境,肩負著生產新知識,傳遞新知識的教師隊伍建設永無止境。教師要適應知識經濟的需要,就要時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及時獲取相關的信息,不斷進取,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二、陶行知是熱愛學生的典范
讀陶行知文章,他的平易近人、熱愛學生,在書中處處能感受到。教師對學生愛是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丑為取舍”的選拔法,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庇纱宋蚁氲,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
教師對后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后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學習陶行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獻身教育的品格、“愛滿天下”的高尚情懷,發揚“因為差,更要抓”“因為差,更要愛”的敬業精神。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說法,"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三、陶行知所倡導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
1、“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鄙罱逃龔娬{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么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讓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學中必須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生活教育他則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對殺人的各種考試。這是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課標中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現代學習方式,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多么的重要,F代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取得和藹發展。
2、先生的責任在于教學生學。
陶行知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后才能誨人不倦。如今,新課程倡導的也正是這種教育理念。
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學就怎樣教,學得多也就教得快。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庇纱说弥招兄呀毯蛯W的關系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于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于學生的快慢程度。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同時,現代教育理論還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興趣等對學習的影響。綜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的個性。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行知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教育名著讀書筆記08-06
教育名著讀書筆記04-26
教育名著的讀書筆記05-21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01-09
教育名著的讀書心得02-07
教育名著讀書的心得體會(精選5篇)12-28
現代教育名著讀書的心得體會12-28
教育名著讀書的心得體會1500字04-20
教育名著讀書的心得體會(精選6篇)04-20
《愛的教育》名著讀書心得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