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的讀后感 (通用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名著的讀后感 ,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名著的讀后感 1
五年級的時候,我第一次接觸《三國演義》,當時的我被其中紛繁復雜的人物關系搞得頭昏腦脹,勉強讀到一半便將他丟到一邊。
六年級時,我第二次閱讀《三國演義》。隨著年齡的成長,心智的成熟,原本那些令人頭疼的關系網,卻極其清晰的鋪設在我的腦中。我開始向首都《三國》的樂趣。
我讀了三遍《三國演義》,感觸很深。
首先,書中的忠君思想我覺得很重要。特別是關羽的忠誠讓我很感動。再曹操的真清流露,利益相加下,能夠立場不變,堅定的擁護劉備,這份氣魄,不可謂不強。但是這份情意,便是當即社會所缺少的。現在的社會,金錢至上,權力至上,真情之下。有錢能使鬼推磨,在金錢的誘惑下,輕易,誠意,似乎什么都是浮云。
趙子龍的中君程度一點都不弱于關羽。單單是長坂坡救主就可看出,趙子龍為了阿斗,連生命也可以舍去。這種毅然決然,實在是無人可及。而反觀現在,曾經的好友可以在金錢和權力的誘惑下變為今日的敵人。金錢對人的性格的改變可見一斑。
其次,待下的態度在《三國》里也很經典。
劉備的態度是最和善的,善于從諫,待人真誠,施恩于人,不求回報。因此劉備的和善也為他贏得不少死士。還是將大于如今的人對比,一個公司的領導,如能放下架子,與員工和睦相處,廣泛聽取意見,那么員工必定會努力工作,公司的效益也將會在熱火朝天的氛圍中不斷增加。
相對于劉備,曹操到有些獨斷專政的感覺。雖說她身邊某謀士極多,但曹操卻孤高自傲。經常我行我素,雖不否認曹操的才華卻實出眾,謀略極多,但聽取別人的有益意見也是好的。畢竟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如果他的這種性格放在現在,即使不敢說他的企業一定會衰敗,但是人才外流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高高在上的感覺會拉大領導與員工的距離,員工也會喪失工作的活力和熱情,企業增么能發展起來!
讀《三國》使人明智,她所蘊含的文化,使人受益良多。而在一次次的閱讀中,我也越來越接近作者羅觀眾的心境。我讀出了他對戰爭的惡我也讀出了他內心的滄桑。
《三國演義》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我希望像在的青少年能多多接觸這本名著你們一定會有收獲。
名著的讀后感 2
讀過這么多書,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便是魯迅的《吶喊》了。《吶喊》深刻地揭露了舊時封建社會的殘忍,從中我也讀到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殘忍景象。從《狂人日記》到《孔乙己》再到《阿Q正傳》,從《風波》到《故鄉》再到《社戲》,沒有一篇不是在用犀利的筆鋒與封建社會的欺壓百姓的人們手中的尖刀、火槍做斗爭,他犀利的筆鋒令反動派聞風喪膽,無論是他的文章還是他的愛國之心,都是那么地令人肅然起敬。雖然我們此刻已經進入了新社會,已經不僅僅滿足于溫飽甚至小康,可是老一輩的'精神不能丟啊。
在我認為,讀書是人生中最好的娛樂、消遣的方式,它不但能給予人無窮無盡的知識,并且能夠給予人無限的樂趣并且培養人為人處事的的本事。
在人們孤獨的時候,讀書變成了最大的樂趣。這時它既是人們豐富知識的工具,也是消遣的娛樂品,當人們在這時看它時,會感到歡樂、簡便;而在人們處理事務的時候,最能發揮由讀書而獲得的本事。從讀書中獲得的對自我有利的東西是無窮盡的,本事便是其中之一,多讀一些好書,對自我是有利無害的,如果能夠在實踐的時候不是單純的運用書本中的知識,而是在書中的知識的基礎和創新,結合自我的實際,靈活運用,才是讀好書的最高境界。
“書是人類提高的階梯。”這是高爾基爺爺的一句名言,也同樣是對書籍贊美的一句名言。從這句話中便能夠看出書在世界的地位是多么重要,它的價值有多么珍貴。正如高爾基爺爺所說的,一本一本的書,就像一個一個的階梯,使人爬上高峰。可是爬上高峰的路是陡的,是險的,是要的努力才能爬上去的。讀一些不一樣的書籍就像是在爬階梯,對自我也是很有幫忙的,但也要會選擇書籍。一本好書就猶如是由鉆石似的思想和那些珍珠似的字句堆砌而成的無價之寶,其中所蘊含著的知識與智慧是那樣的珍貴,書籍真可謂是人類的良師益友、精神的食糧啊!相反,如果我們去讀那些幾乎匯集了天下所有骯臟之物的不利于健康的書籍,那不是在掌握知識、尋找樂趣,而是在使自我墮落,會使自我變得庸俗、無知。
在一本書中,又使它會讓你悲痛、同情的落淚;有時它會讓你開懷大笑;有時它會讓你覺得自我身臨其境;有時它會讓你自我覺得離它根本就在兩個世界。
我想,書籍是的良師益友,精神的食糧,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讀書呢
名著的讀后感 3
我讀了一本書叫《小鹿斑比》,我十分喜歡它,它是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同時也是著名的記者——費力克斯。薩爾騰寫的。他出生于1819年,畢業于維也納大學哲學和戲劇學專業。先后在維也納和柏林從事戲劇評論和報刊副刊的修改工作,以往是奧地利筆會主席。他擅長寫少年兒童小說,主人公以動物居多,比如《小鹿斑比》,《小鹿斑比的孩子》、《小兄弟》和《小貓德耶比》等,都是借助動物的形象,以擬人化的手法,切實地反映了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關系。
人們常說男人的一生是兒子也是父親,前半生,兒子是父親的影子,后半生父親是兒子的影子斑比就是這樣的,隨著他父親的變化斑比最終成為了新一代的鹿王。
《小鹿斑比》的資料十分精彩。從斑比的出生、成長,獨立生活,到陷入困境,再到戰勝困境。這些情節深深地吸引著我,使我不可自拔,深陷其中,所以我一口氣就全看完了。合上書時,我深受感觸。因為這是一部充滿關愛與溫情的作品,既向我們展示了動物的堅強與智慧,又對人類欺負弱小生靈的殘暴行為進行了批判與譴責,斑比的智慧讓我敬佩,因為他不僅僅能分辨出空氣中各種各樣的味道,并且還能走在草地上不發出任何聲音,對事物的是非確定本事很強,當獵人打傷了它的腿時,它曾痛苦不堪但在老鹿王的鼓勵下它以驚人的毅力與絕對的勇氣,克服了困難,戰勝了死神,當親眼目睹了獵人殘害生靈的情景時,它感到慌張與恐懼,依然在老鹿王的指導下,它鎮定下來,不像鹿群一樣,嚇得倉皇而逃,當獵人從他躲藏的地方走過時,他竟然沒有發現斑比和老鹿王。斑比慢慢的長大了,變得和它爸爸一樣強壯,一樣聰慧,最終成為了鹿王。
小鹿斑比這本書中有許多生動的情節,它不僅僅寫出了斑比和森林里的動物之間的友愛,并且展現了動物們的豐富性格,同時寫出了他們面臨惡劣環境和人類捕殺時的迷茫與無助,從而進行有力的批評,正是因為其具有極高的藝術造詣和深刻的道理,讓我沉醉其中,我很喜歡斑比不僅僅因為它的勇敢與無畏,更因為它應對困境,不屈服的精神品質,我當以此自勉!
名著的讀后感 4
《湯姆·索亞歷險記》是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以美國少年的生活作為主體寫成的。故事的時代背景是19世紀美國密西西比河的圣彼得堡。《湯姆·索亞歷險記》這本書的主人公湯姆是一位天真、活潑而又頑皮的少年。他與他的小伙伴們干出了許多令人捧腹大笑或贊嘆不已的妙事。
有一次,湯姆因做錯了事,被波莉姨媽罰去刷墻。但他卻在刷墻時使用了“詭計”,引來了一個又一個的孩子替他刷墻。而他卻在樹蔭底下玩著那些孩子給他充當粉刷票的小玩意。此時的湯姆已經從早晨一個一貧如洗的孩子,變成一個地地道道的闊老。
還有一次,湯姆和他的兩個小伙伴喬和哈克一起坐船去一個小島上當海盜,而鎮上的人卻以為他們被淹死了,便給他們舉行了葬禮。可沒想到他們在自己的葬禮復活了。
他雖然頑皮,但卻能為了正義,不顧自身的安危。在法庭上,他毅然挺身出面做公證人,拯救了無辜的罪犯穆夫·波特,指出了心狠手辣的印江·喬。并在頑皮之余,和他的死黨--野孩子哈克破獲了一樁謀殺案,成為鎮上人所欽佩的打英雄。湯姆的頑皮,正好就體現了兒童的天真爛漫的性格。這種童真,只要過了童年時期,就很難再次找到,就算找到了,也 只能是一點點偶爾才能可能想起的甜蜜,美好的回憶。
我相信,即使我們的童年再艱辛,再辛苦,但回想起來,我們也會很開心。我們小時候有誰沒做過一些很傻很天真的事呢?當你長大了,回想起來,一定會哈哈大笑。有人說過,童年就像是一罐甜酒,時隔越久,嘗起來越香,越純,越讓人回味。
我們總是會長大的,個子會越變越高,身體會越變越強壯 ,力氣會越變越大。除此之外,我們的思想也在長大。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不同了,懂事了,也不在幼稚了。但我們要越變越好。記得我們小時候,玩游戲時,經常出現的兩個角色便是好人與壞人。有的人抽中了好人,便欣喜若狂;有的抽中了壞人,便耍起了無賴,要求重抽。由此可見,我們小時候的正義感十足,長大了,我們也不能將正義感丟棄,而要讓我們的正義感變得更充足。
因此,我們絕對不能變成像這本書里心狠手辣的印江·喬一樣,是個人見人憎的大壞蛋。他壞事做盡,但惡有惡報最終在山洞里餓死了。
看完《湯姆索亞歷險記》之后,我十分羨慕主人公湯姆居然有如此有趣的經歷,這本書讓我讀起來津津有味,有時候甚至讓我廢寢忘食。我想,在郁悶時讀這本書,或許能讓我一笑解千愁。
名著的讀后感 5
《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作家迪福的作品。書中描述了主人公漂流海島,戰勝困難,艱苦創業的故事。魯濱遜他從小就立志要去冒險,對自己航海的愛好相當執著,不畏艱險,一定堅持去實現自己的愿望。1651年,他第一次離開了家,開始首次的冒險經歷,卻因出師不利,他們的船遇到了一群海盜,他成了俘虜。后來他逃了出來,在英國買了一個小莊園,開始了莊園主的生活。但是他又不甘心過這樣平庸的生活,又去冒險。這次更糟,他們的船觸礁沉沒,除他之外,其余人都葬身大海。幸運的他,爬上了一個荒島,開始了他長達28年的孤獨生活。28年,多么漫長的歲月。在荒無人煙的孤島上能生存28年需要多大的毅力啊。這初到島上時,絕境逢生的他又陷入另一種絕境:渾身濕透,卻沒有任何衣服可換;又饑又餓,卻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充饑解渴。看不到任何出路,除了餓死之外,就是給野獸吃掉。但是他知道,空著呆想獲得不存在的東西是沒有用的。魯濱遜在孤島那個人跡罕至,野獸成群,危機四伏的地方,種莊稼,搭木屋,訓家畜,斗野人,戰敵人,想方設法地應付突如其來的困難。他渴望回到人間與親人朋友團聚,可是一次又一次地努力,一次次地失敗。但是他不放棄,最終魯濱遜成功了,并于1868年回到闊別28年的英國。
魯濱遜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獲得了成功,這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現在的生活中,父母、老師為我們的成長鋪設了道路,我們心安理得地在這條平坦的大道上走過了一年又一年,沒有挫折,沒有風浪,而我們還整天抱怨吃的不夠好,穿的不夠美,為星期天沒有逛公園,進超市而鬧氣。有時遇到一丁點的困難,不知道怎么去解決,去戰勝,首先想到的是去求救老師、父母,有的甚至遇到困難就去輕生,放棄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這與魯濱遜比起來是多么的渺小。
迪福在書中說:“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我自己就是這樣,晚上自己獨自睡在一個房間時,我就會想著各種妖魔鬼怪在房間,嚇得有時會跑到爸爸媽媽的房間賴著不走;星期天去超市買東西,都不敢獨自下樓;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事情,眼淚就會不由自主地掉下來……我也要像魯濱遜學習,要讓自己堅強起來,做一個自食其力的人,做一個生活的強者。
名著的讀后感 6
書是人類的好朋友。它如同一位無聲的老師,只要你不時地翻開認真閱讀,你就會從這個知識淵博的老師中獲得不少的智慧。與此同時,你還會不斷的領悟出做人的道理,感受讀書的樂趣,所以說何樂而不為?
古人云:“好書不厭百回讀。”那么,就讓這篇經過我“百回讀”的好文章讓我來感慨感慨吧!
《苦難是一筆財富》的作者是華東師范大學一年級的學生:柯惟。柯惟從小就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他的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他們沒讀過多少書,不會夸夸其談的告訴柯惟十分深刻的人生哲理,只是懂得耕種莊稼。柯惟的父母含辛茹苦地送柯惟上學,也只是希望柯惟能出人頭地,做一個有用的棟梁之材,不再像他們一樣只能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那種柯惟這文弱書生是受不了的苦日子!
柯惟的父母雖然十分疼他、愛他,但是從來都不溺愛他。在柯惟的記憶中,他的童年的純真燦爛的!他從小,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他的媽媽都會特地留下來給他吃,而他的媽媽和爸爸卻舍不得下筷子;雖然柯惟的家境十分貧困,但是每次他的父親出遠門都難免會帶些禮物回來給他,就算哪怕是幾個花生餅都能讓他高興個半天。看著柯惟啃著獲勝并笑逐顏開的樣子,笑容也就慢慢地爬上了他父親的眼角。有一次,柯惟生病了。他的父母都急壞了,柯惟的父親背著他,而他的媽媽打著手電筒在一旁扶著連夜將柯惟送到了三里地外的醫院去。柯惟的父母愣是輪守了三天兩夜。她的母親緊緊地摟著他,眼淚直流。就這一幕,說明了柯惟的父母是多么的愛柯惟啊!
因為柯惟家庭貧困,支付不起三百塊的這種巨資。于是他的父母為了讓柯惟上學,便四處去借錢。但是,他的父親實在是沒有辦法了,竟然扛著一袋米賣給他們的鄰居,而他的鄰居出于同情借給了柯惟的父親三百塊。也因為這,柯惟也更深刻的體會到了他父母的用心良苦,并為實現家人的殷切期望而努力奮斗著。柯惟的心里也一直謹記著父親告誡他的話:“家里是窮一點,咱不能跟人比吃比穿,要跟人比學習比進步。”
是啊!在父母面前,子女永遠都是長不大的孩子,都是需要關愛與幫扶的。所以做兒女的應該要換位思考,充分理解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然而讓我們用一生來報答父母所對我們付出的心血吧!
從這篇《苦難是一筆財富》的文章中我領悟出了一個道理:所有人都要緊緊地抓住系在自己身上的紐扣,為自己,也是為他人的希望來拼命地奮斗吧!
名著的讀后感 7
《海底兩萬里》寫于1870年,這本書是凡爾納敘述法國生物學家阿龍納斯在海底旅行的所見所聞。這事發生在1866年,當時海上的人們發現了一只奇怪的獨角鯨大怪物,阿龍納斯教授接受了邀請并參加捕捉行動,卻在捕捉過程中不幸與其仆人康塞爾掉入水中,卻意外游到了這只怪物的脊背上。后來得知這只驚動一時的獨角鯨原來是一艘奇妙的潛水船--諾底留斯號。這是一位叫尼摩船長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島上秘密建造的。尼摩船長邀請阿龍納斯作海底旅行。他們從太平洋出發,途徑珊瑚島、印度洋、紅海、地中海,然后進入大西洋,看到許多從未見過的海生動植和海底奇異景象。經歷了途中的坎坎坷坷,也感受到了旅途的美妙。最后,當諾底留斯號到達挪威海岸時,阿龍納斯和他的伙伴與諾底留斯號不辭而別。他們雖幸運逃生,但諾底留斯號的結局無人知曉。
尼摩船長是一個極賦有神秘色彩的傳奇人物。他建造了諾底留斯號,與諾底留斯號和一些厭惡陸地生活的人在海底進行科學研究,但好像這又不是他這種孤獨生活的唯一目的。他躲開他的敵人,在海底搜尋自由。在這孤獨的生涯中他遇見了阿龍納斯并與他共同經歷了一系列驚險事件。
其中有幾處尤為引人入勝:尼摩船長,阿龍納斯,康塞爾和叉魚手在海底漫步收集珍珠時發現一位印度采珠人遭到黑鯊的襲擊,幸虧尼摩船長以無以匹比的勇敢和叉魚手對鯊魚身體結構的熟識,用魚叉刺中鯊魚的心臟完結生命。另有一處:諾底留斯號在南極點被巨大的冰層從四個方向圍困,而無法浮出海面更換新鮮空氣,所有人都面臨著窒息的險境,阿龍納斯和尼摩船長經過討論想出點子,用開水的溫度來減緩結冰的速度。船員們經過幾天的鑿冰,當冰層只剩下1米的厚度時,尼摩船長通過大水柱沖破冰層,讓諾底留斯號在最后關頭脫離危險。
在很多細節中都可以看出尼摩船長,作為離開陸地逃到海底的人類代表,而對人類表現出無私的奉獻精神。不管他平時嘴上怎么說,但這個奇怪的人善良之心至今還未完全泯滅。這本書還寫到了許多險情,這些故事情節都是非常曲折緊張,人物身世命運都是撲朔迷離的,在情節中更是穿插了很多科學知識,使讀者沉迷于故事情節的同時也獲益匪淺。作者還巧妙布局,在漫長的旅行中,時而將"我"推向險象環生的險惡環境,時而又將"我"帶進美輪美奐的奇妙境界;波瀾壯闊的場面描繪和細致入微刻畫描寫交替出現。這的確是一本很值得一讀的科幻小說。
名著的讀后感 8
一部名副其實的百科全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讓我看到在革命的熔爐中,一位懵懂少年鍛煉成為無產階級戰士的展新旅途。
煉獄的炙烤,你不退縮,敢于向命運挑戰。自強不息。
你從小在苦水中長大,早年喪父,母親替人洗衣做飯,哥哥是工人,12歲的你,就被母親送到車站食堂當雜役,在那里受盡了屈辱,但這一切逆境并沒有使你屈服,反而令你更加堅強,你崇尚生活的真善美,渴望過上和平的日子。
或許是上帝的安排,讓你遇到朱赫來,在他的啟發和教育下,你的思想得到了成長,懂得了不平等生活的社會根源,懂得了要想推翻舊世界,必須成為“勇敢堅強的階級弟兄”和“堅決斗爭的鋼鐵戰士”。
烈火般的焚燒,你從未屈膝投降過,而是奮發向上,為理想而獻身。
革命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在一次激戰中,你的頭部受了重傷,但你以驚人的頑強毅力堅持了下去,戰勝了死亡。出院之后你已不宜返回前線,你便加入了國家建設列隊中,繼續投入更加激烈的革命戰斗中,在興建窄軌鐵路中,你表現了高度的政治熱忱和忘我勞動的精神。在寒冷的大地上,雖然腳凍得又紅又腫,脖子生了兩個大瘡,還得了嚴重傷寒,但你依然堅持著直到倒下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
病魔纏身,你沒有倒下,而以鋼鐵般的意志樂觀的生活,為革命盡自己的最后一份力量。
你忘我地工作,甚至不愛惜自己的身體,體質越來越差。你幾乎完全癱瘓,接著雙目失明。嚴重的疾病終于把你這個滿懷革命熱情的年輕人束縛在病榻上,你在肉體上和精神上都忍受著難以想象的痛苦的情況下,重新找到了“”歸隊的力量,找到了新的目標。你要靠文學創作回到隊伍中去。寫好的小說寄往柯托夫斯基征求意見,但書稿在途中丟失,你不氣餒,重新開始創作,小說最終獲得成功。
鋼鐵是在烈火中燃燒,高度冷卻中煉的,因此很堅硬。而你就是這塊鋼,看客的命運,艱苦卓絕的革命道路都不是你的對手。你以鋼鐵般的毅力大了一場又一場的勝戰,讓我明白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敢于向命運挑戰,忘我的獻身精神,堅強的斗爭意志,樂觀的生活態度以及明確的人生目標都是你身上的閃光點。我知道了,鋼鐵原來就是這樣煉成的。它將是我前進的動力和力量的源泉。
名著的讀后感 9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鉆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于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爛漫,令人回味。
《范愛農》: 從此我總覺得這范愛農離奇,而且很可惡。…第二天愛農就上城來,戴著農夫常用的氈帽,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賞析:這兩句話是我對比著找出來的,第一句用“很”字寫出了魯迅對范愛農的憎惡,但第二句話用“愛農”表達了魯迅對范愛農的親切,文章開頭把范愛農寫得如何如何地討厭,為后文寫作者對他的友善打埋伏,這是一種欲揚先抑的寫法,對比寫出了魯迅先生對范愛農的友誼。以至于為范愛農寫了五首詩。
總評:文章一開頭,作者就用平凡又樸素的語言,記敘了他曾經在茶館認識范愛農的事,先抒發自己對他的憎惡,為后文寫對他的親切友善作鋪墊。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十分到位,樸素卻又不失精練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魯迅先生對死國難者的同學們的一種同情,一種責任。
《阿長與山海經》這是—篇紀實性的文章。文章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表現了長媽媽的性格特點。作者通過對兒時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長媽媽這樣一個勞動婦女的深深懷念。
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著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最后寫了長媽媽“我”買《山海經》的事,而且敘述得很詳細。
名著的讀后感 10
人們總認為,第一印象很重要。但是對某個人的第一印象并不能代表這個人的真實形象。
這是我讀了《傲慢與偏見》這本書后的感悟。
《傲慢與偏見》主要以四樁迥然不同的婚姻為主線,以貴族公子達西的傲慢和伊麗莎白因此而產生的對達西的偏見為線索,描寫了一樁迂回曲折波瀾起伏的理想婚姻,一樁花好月圓的美好婚姻,以及兩樁無奈之中的不幸婚姻。
書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有主見,且聰明過人。但她因第一次遇上達西時,達西所表現的傲慢和對她的怠慢給她留下了不好的初次印象,從而斷定達西是個性格孤傲、目中無人、愛發脾氣、討人厭煩的人。
第一眼看到威克姆時,伊麗莎白見他儀表不凡,談吐有力,被他偽君子的表面現象所迷住,留下了良好的初次印象,因此認為他是個好男人,對他一見傾心,相信了他的謊言,對達西的誤會再次加深。
后來,經事實的驗證,伊麗莎白才知道了達西的美好品德和威克姆的丑惡嘴臉。隨即與達西誤會冰釋并揭開了威克姆的偽裝。
的確,人們常憑第一印象來妄加判斷,以此來了解人,判斷人。但往往是只看某個人的第一印象是根本無法識其本質的。
記得我看過一個故事:從前有個好斗狗的年輕人。因他的狗驍勇善戰,全城的狗都不是它的對手。沒過多久,就沒有一個人再愿和他斗狗了。他的虛榮心得不到滿足,便到處帶狗尋找對手。走到一間老屋前,看到一個老人和一條脫了毛的老狗在屋前曬太陽。他認定這條老狗根本不是他的狗的對手,但再勝一次又何嘗不是好事?于是上前和老人要求斗狗。老人說:“它已經老了,就不要再斗了。”他認為是老人膽怯,心中一陣竊喜,執意要比個高低。老人無奈,只得放狗去斗。不一會兒,年輕人的狗就敗下陣來,且被咬得遍體鱗傷。年輕人驚呆了,忙問:“好厲害的狗!什么品種?”老人緩緩地說:“我也不知道它現在叫什么,只知道沒脫毛之前,人們叫它‘獅子’。”
一個人留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固然很重要,但這并不能代表他的'真實才學!所以,親愛的朋友們,請不要以第一印象來判斷下結論!
名著的讀后感 11
今年夏天,我有幸閱讀了老舍的《駱駝祥子》,走進了祥子的內心世界——那個摧殘人的肉體和靈魂的地獄時代,《駱駝祥子》講述的是舊中國北平城里一個人力車夫祥子的悲劇事。祥子來到城市,渴望以自己誠實的勞動,創造生活。他懷著買車的信念,拼命的賺錢,就像是一個旋轉的小陀螺。終于, 祥子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車,那輛車對于祥子來說,不知道是他磨破了多少雙鞋換來的。但“天有不測風云”車剛拉了沒幾天,就被官兵給搶了去,他恨世上的一切,憑什么把人欺侮到這個地步,他不甘可是命運捉弄人,車接二連三的被人奪走,祥子的夢想之火一
次次地熄滅。但祥子仍然不肯放棄,不斷地振作起來,再度奮斗——他買到了車——但這卻是以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為代價的。
好景不長,虎妞慘死了,小福子上吊了,老馬頭倒斃在街頭,祥子也賣了車,終于窮途潦倒,一切都化為烏有了,像用橡皮擦筆痕般,一切都揮發了,只留下幾條深深的印痕,而在祥子心中,深深的印痕卻永遠烙下了——他沒有辦法承受打擊,終還是沒能戰勝自己,沒能戰勝社會,終究還是被社會給打敗了,被社會給腐化了。他沒有了理想,沒有了目標,沒有了干勁。他沒有力量從那個極度黑暗的環境中站起來,而是永永遠遠地跌下去了,與那個墜落的環境同化了。祥子從此對世界充滿了敵意,開始報復身邊的所有人,開始游戲生活,吃喝嫖賭;從前講義氣的祥子,如今卻開始欺騙自己的朋友、利用他們,把他們的一切都騙搶過來。他變得奸詐,甚至無恥,他徹底墮落為城市的垃圾,變成了一具失去靈魂的行尸走肉,逐漸消失在這座城門洞里,不帶走什么,只留下一個悲哀的故事……
祥子的悲劇,是他所置身的社會生活環境的產物。在黑暗的社會中,人類的力量實在太渺小了。祥子多次想要憑自己來打敗命運,可是最后呢,卻使身心又一次的傷痕累累。祥子在一次次的痛苦中掙扎,越陷越深,他漸漸的被黑暗所扭曲、吞噬。以前有抱負且滿是骨氣的祥子,現在只有對錢的貪念而已。在社會的黑暗與金錢的誘惑下,祥子沒有了骨氣但是,我依然堅信,命運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的!挫折面前,敵人不是對手,而是自己。我們要把挫折看成一種精神財富來珍惜,不要為一時的痛苦、失敗而蒙閉了自己的雙眼,而要將自己的命運交給自己來安排,努力找回自己的出路.
名著的讀后感 12
自從上學期學了《三顧茅廬》后,我便對《三國演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暑假期間,我連著讀了兩遍。這本書中,我最佩服的人物是諸葛亮了,他足智多謀,口才又好。
諸葛亮的妙計很多,很會“掐指一算”,懂天文地理。我最喜歡的要算“草船借箭”和“借東風”了。孫權他們故意為難諸葛亮,要他在三日內制箭十萬枚,若不成功便斬首示眾。要知道,劉備是沒這個生產實力的。面對這個不可能任務,諸葛亮胸有成竹地答應了下來。到了第三天,在大家的擔心中,一場大霧從天而降,諸葛亮命人“備船十余艇,草人四十余個”,開往曹營,并不停地擊鼓,假意進攻,曹操用了“三千弓弩軍”來迎敵,諸葛亮不費吹灰之力得到了十萬余枚箭。原來,這一切都在諸葛亮的意料之中。后來的第四十九回中,《七星壇諸葛祭風》,周瑜想放火燒曹操的船,無奈老是刮西北風,會傷到自己,急出了病。諸葛亮答應幫他喚出東風。于是建祭壇,行法事,擺出了青龍、白虎、玄武、朱雀陣,召喚出東南風,幫了周瑜。書中說這是諸葛亮善用“六丁六甲之術”,我想一定是他通曉天文地理,預先測出了天氣的變化。
諸葛亮的口才很好。當劉備陷入窘境,為了能讓孫權出兵相幫,諸葛亮舌戰群儒,曉以利害。他先說了劉備的仁慈,再拍了孫權的馬屁,說在江東不怕曹操,又說了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有三分之二的地盤也不得人心,最后說劉備被打敗后,吳國也會滅亡。最終說服了孫權和劉備聯手抗曹。在面對王朗時,諸葛亮說:“汝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王朗聽罷,“氣滿胸懷,大叫一聲,撞于馬下”。可謂是“兵馬出西秦,雄對敵萬人。輕搖三寸舌,罵死老奸臣。”
后來,諸葛亮實現了他所說的“三分天下”,然而,蜀國還是被滅了。真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名著的讀后感 13
班納特有五個女兒,她們的媽媽想把她們嫁出去。新來的鄰居賓利是個有錢的單身漢,班納特太太想借這次舞會把自己的女兒嫁出去。舞會上大女兒簡和賓利一見鐘情,而二女兒伊麗莎白和賓利的朋友達西似乎很合不來,因為伊麗莎白邀請達西跳舞卻被拒絕。
因為與賓利相比,達西不易親近,所以在別人眼中,他是傲慢的,在伊麗莎白眼中亦是如此。
后來,簡被賓利兄妹邀請到莊園玩,因為淋了雨生了病便呆在莊園,伊麗莎白去看望她,達西也開始被伊麗莎白的活潑吸引。
賓利一行不辭而別,伊麗莎白也遇見了軍官威客漢姆,威客漢姆告訴伊麗莎白,達西奪走了本該屬于他的財產時,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偏見更深了。在不適合的情況下,伊又得知是達西看不上班納特的家庭而勸說賓利離開簡,伊對達西的偏見再度加深。達西的告白也被伊的尖銳語言而弄得遍體鱗傷。
三女兒和威客漢姆私奔后,家中出現了危機,達西的幫助化解了這次危機,伊知道真相后對達西不再有偏見,最后他們打破了各種障礙走到了一起。
因為被人勢力比自己強大,別人無意的冷漠,就覺得對方傲慢。再加上第一印象不好,便在心里給對方貼上標簽。這種事大家都遇到過吧!
伊麗莎白和達西也不可避免的產生這種感覺,并且一度沒有消除反而大大加深,一件本來就不好的事情經過許多人的添油加醋更加惡劣,對方的形象也在心中一落千丈。
我們設想一下,如果這當中沒有班納特家庭的危機,大戲沒有解釋自己的機會,那么伊對達西的偏見不會消除,甚至伊會因為姐姐的幸福將偏見轉化成仇恨,這樣的事在生活中一定有實例。
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小說里那么幸運地讓偏見解除,所以我們要自己制造機會。對于有偏見的一方,首先要看到對方的好,不要只憑第一印象就給對方貼上標簽,再者,確定對方的“錯誤”行為是不是滲入了自己的私人情感,如嫉妒,討厭。還有,有了隔閡就要找到原因,知道為什么會這樣,而不是把它留在心里。對于受到偏見的人來說,要在這一特殊時間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再次深入矛盾,并向對方解釋自己,不過我們還可以做一些讓對方感得到你好的事讓他產生好感。
以上就是我自己的感受,偏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誤會卻不能解除。
名著的讀后感 14
前世的情緣,后世來還。一段神話,揭開了塵封的記憶;一塊寶玉,勾出如煙如云的世事,如醉如癡的想念;一脈情思,讓我們回味再三。
我曾感嘆結局的悲哀,黛玉的抱憾而亡,寶玉的看破紅塵,寶釵的夜對孤燈,以及賈府的衰敗蕭條;我也曾抱怨曹雪芹的狠心:“為什么不成全寶、黛的愛情,反使他們陰陽相隔,最后落得個天各一方?人世間就真的只有憂愁與傷心的淚雨嗎?”
放下這本書,卻放不下一腔憂愁,放不下寶、黛的愛情悲劇,放不下顰兒的淚、顰兒的憂、顰兒的愁、顰兒的苦。
她有閉月羞花之嬌美,卻“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顯出她的弱不禁風,她的淚眼朦朧、魂牽夢縈。
她本是冰雪聰明的奇女子。魁奪菊花詩的瀟灑,廬雪庵爭聯即景賦詩的敏捷,與湘云月下吟詩的才情,至今還歷歷在目,她將無人能比的才情發揮得淋漓盡致,令我折服,令數千萬人為其傾倒。但細細品來,纖巧感傷的字句后,又隱藏了多少眼淚,多少心酸。
身世的凄慘、寄人籬下的痛苦,誰人知曉?孤傲自許的清高,天真率直、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注定凄涼結局,淚盡而逝。
三月,花朵艷放,花香滿天,黛玉,卻用鋤將一瓣瓣青春的碎片,連同自己的淚珠兒,一起埋入芬草菲飛的泥土中。“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她把自己的渴望、夢寐、生活的苦澀,全都埋入土中,卻埋不掉孤獨,如影隨形的孤獨,與生俱來的孤獨。
與寶玉愛情的凄苦,本是情投意合,情意綿綿。寶玉是她唯一的知己,可天不由人,性格孤僻、人緣不好,成為她通往幸福大道的一塊絆腳石,使得原本疼愛她的賈母對她漸漸疏遠,勝利的天平自然傾向了城府極深的寶釵這邊,鳳姐的一出偷梁換柱計使兩人痛失所愛,黛玉含淚焚詩,含恨歸去,從此陰陽相隔,寶玉瘋瘋傻傻,后看破紅塵,削發為僧。可悲,奇苑仙葩早做北邙鄉女!
黛玉的悲劇,始于封建社會的黑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愚蠢,曹雪芹之所以塑造這樣一個悲劇典型,可能是為了告訴世人:那時還有多少才情兼備的女子被封建社會的黑暗所淹沒,在苦難中掙扎。多少才子,厭惡官場,落得個一生貧困潦倒。曹雪芹是否也把自己的痛思寄托在這個奇女子身上呢?無人知曉。
名著的讀后感 15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認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那么我想,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行知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先生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因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著學生,熱心的先生固然想將他的所有傳給學生,然而世界上新理無窮,先生安能把天地間折奧妙為學生一齊發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在學校里獲得一種學習能力比學習知識本身更重要。有了這種能力,即使離開了老師,離開了課堂,他們照樣能獲取知識。
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于開啟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孩子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愛是雨露,她能滋潤人;愛是夏日,她能溫暖人;愛是奉獻,她的無私能讓幼苗茁壯地成長。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希望得到愛的滋潤,愛的溫暖,更何況那些生活上有困難的學生,學習和行為上暫時落后的學生。
滴水,可以穿頑石;清泉,可以潤心田;愛心,可以撥心弦。
伸展在學生們面前的生活之路也許不是那么平坦,但我想,我們老師可以把愛的雨露灑進每個孩子的心田,做孩子前進道路上的鋪路石。
【名著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名著的讀后感03-21
經典名著讀后感12-28
名著讀后感01-04
名著讀后感03-04
名著讀后感06-08
經典名著讀后感06-21
名著的讀后感09-02
讀后感經典名著09-19
經典名著的讀后感09-19
名著 讀后感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