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讀后感 (13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名著讀后感 ,歡迎大家分享。
名著讀后感 篇1
《飄》是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惟一的一部作品。《飄》的出版讓米切爾瞬間名揚全世界,讓這本書成為世界經典小說之一。小說描繪了內戰前后美國南方人的生活,以亞特蘭大的一個種植園為故事場景。書里刻畫了那個時代的許多南方人的形象,郝思嘉、白瑞德、艾希禮、梅蘭妮等是其中的典型人物。他們的習俗禮儀、言行舉止、政治態度,以郝思嘉與白瑞德的愛情糾纏為主線,淋漓盡致的再現了林肯領導的南北戰爭,美國南方地區的社會生活。
郝思嘉是美國佐治亞州一位富足且頗有地位的種植園主杰拉爾德·奧哈拉的女兒。她的母親艾倫為莊園里的黑奴看病,接生。因此,夫婦倆不僅受到白人莊園主的尊重,也深得黑奴的愛戴。
她一直喜歡艾希禮的紳士風度和他英俊的容貌,聽說第二天的野外宴會上,艾希禮宣布與梅蘭妮訂婚時,她心里惱恨不已。南北戰爭的消息傳來,當天晚上的舞會也隨之取消。郝思嘉突然決定和梅蘭妮的哥哥查爾斯結婚,就這樣,任性的她在半個月后成了查爾斯的妻子。兩個月后,查爾斯病死在前方,郝思嘉瞬間變成了寡婦。艾希禮也上了前線,梅蘭妮從亞特蘭大來信,邀請她來查爾斯的姑姑家小住一時散散心。1864年夏,北軍直逼南方聯邦的首府。亞特蘭大被圍困,查爾斯的姑姑和城里大多數人家逃離了亞特蘭大。郝思嘉接到父親的信,她一心只想回
起初我并不贊同,覺得人是為了比"活著"更高的理想目標而活著。而這樣單純的為"活"而活則會使生命顯得空洞乏味。讓我聯想到那些為生活而奔忙的人們,那些起早貪黑養家糊口的人們,那些像富貴一樣貧苦而命運坎坷的人們。他們是為了活著而活,吃飽肚子,有衣服穿,有間屋子可以住。像曾經有個記者采訪的放牛娃一樣,放牛為了賺錢,賺錢蓋房子,蓋房子為了娶媳婦,娶媳婦為了生娃,生娃了,再放牛···
這樣的活著我不理解,雖然不能否認,但是卻無法容忍在命運枷鎖下為農奴的活著。沒有精神追求的活著,就像是從來未曾璀璨的星空,只是周而復始的在浩瀚的宇宙中孤零零得打轉。
可是,其實,是我自己對"活著"的理解抬狹隘了。所有在為活著努力的人,都是可敬的人,都是勇敢堅強的。"活著"本身就是生命的最好闡釋,是生命完整的鮮活體現,不是單單的物質的活著,這才是富貴的活著。
富貴的命運多舛讓每個人揪心,讀他的故事,會心痛,會悲傷,會溫暖,會堅強,會憤怒,也會安寧。
身為富家子弟,有著"富貴"的響亮名字,卻因嗜賭成性,傾其家蕩其產,老父親因此成了第一個離開富貴的親人。淪落為農民的富貴也頓悟了,決心踏實做人,改頭換面。于是離家的妻子帶著新生的小兒子回家和他團了圓。日子苦、窮,可富貴的母親說,只要大家在一起就好。殘破的家開始有了生氣,踏踏實實過著日子。但兵荒馬亂的年代哪里容得下安定的生活——富貴被抓去充了軍。
一去就是兩年,家人對他音訊全無。而戰場上死人堆里存活下來的富貴,帶著能活著就是萬幸的樂觀終于回到了家。團聚的喜悅難以言喻,母親的離開卻又讓富貴無比心痛。"但活著比什么都好,能活著就行。"樸實無華的一家四口人開始了新時代的生活。日子依然貧苦,但因大家的相互扶持而簡單滿足。然而厄運再一次降臨在這一家人身上——兒子有慶因不負責的護士抽血過多而忘。
這次,幼小的生命離開了富貴。一家人心痛著,悲傷著,可時代依舊在頭也不回得前進,日子也一如既往的繼續走,幸好還有鳳霞在。可鳳霞呢,在家珍富貴為鳳霞懷孕生子而沉浸在新生的喜悅中時,命運卻又給了富貴一個晴天霹靂,帶走了他唯一的女兒。鳳霞走了,女婿二喜也在幾年后工傷致死。自始至終陪伴富貴的家珍也帶著病離開了世界。只剩下鳳霞的兒子苦根。日子還是艱苦,但爺孫倆的相依為命,讓富貴還有個依托。最殘忍的是苦根居然最后也離開了富貴。
所有的親人接連離開了富貴,可富貴還活著,一頭老水牛陪著他,一起活著。很難想象富貴是如何一次次的苦難中走出來并堅強的。《活著》也許只寫了一個命運悲苦的故事,一個人苦難的一生。但卻格外有力量。因為活著遠不止這些。
富貴是堅強的。一個單純的好好活著的心,是他這一生最好的陪伴。人活著是為了什么,而活著又代表了什么。關于生命的所有詞語中,活著這個詞,或許就是本身最好的解釋。富貴的活著是生命最有力的證明,即使最后他孑身一人,孤苦伶仃,他也依舊在努力"活著"。
活著就有希望。希望是富貴像"活著"一樣從未放棄的東西。無論是在最接近死亡的戰場上面對死亡的威脅,還是眼睜睜看著心愛的兒女活生生的笑容化為永久僵硬的活著的留戀,富貴都未曾放棄活著。是怎樣一種巨大的力量才足夠支撐著他繼續生活。
父母離開了,還有家珍和孩子,他們需要富貴;有慶和鳳霞走了,還有家珍和苦根,他們需要富貴;家珍和苦根也走了,富貴還有什么,還有誰需要他?只剩下和他不離不棄的命運了,讓他又愛又恨,鼓勵他卻也奪走了他的幸福的命運。就像作者說的,這是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親人在的時候,富貴活著,為了給需要他的家人帶來希望,所有人離開后,活著,為了給死去的人帶去慰藉。這也是《活著》最感人的地方。死亡永遠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那份親情,將會比死亡更加永恒。
有的人,會在失去后沉浸在悲痛中不可自拔,停滯不前;有的人,會把失去化作生命的另一種不可名狀的力量,勇往直前。富貴就是勇敢的人。那些曾經陪伴著富貴一同分享喜悅和悲傷的親人,那些在最絕望時的相互扶持和鼓勵,那些承受著苦難卻依舊選擇堅強的心,都化為一股堅韌的信仰,讓富貴能在命運中坦然直面人生,好好活著。活著的美好就是,只要富貴在,所有人就都活在他心中,從來不曾遠去。
活著,為了希望,為了堅強,為了命運的抗爭,為了對生命的執著,為了對至親不離棄的愛,為了活著。這是我們活著的力量,承受生命的重量,所有的苦難與輝煌,對生命的樂觀。活著就是幸福。
名著讀后感 篇6
看過《曾國藩》傳記后,開始留心有關曾國藩的一些東西,在中外名篇導讀中讀到《曾國藩家書》其中二則,感觸深厚,曾國藩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國之棟梁,家之支柱,父母之孝子,最好的哥哥,仁慈的父親”。
《曾國藩家書》收錄其從年輕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較有代表性的家書,大致可分為治軍、為政、修身、治學、持家、處世、理財、交友、用人等章。由這些書信,可窺斑見豹地探索曾國藩一生之行為思想,從中感受到內心和思想世界。曾氏家書是一面鏡子,真實折射出了他復雜的內心世界。
儒家講“三立”,“立德、立功、立言”。曾國藩在修身立德方面,一向篤學力行,老而不懈,尤其注重教育子弟,他認為家族興旺不在積銀兩、置田產,而在出賢子弟。他在政事繁勞、軍務緊張之際,總共寫出了一千六百多封、近百萬字的家書,涉及社會生活、人際交往、家教家訓等各個方面。讀《曾國藩家書》不僅僅讓我學到了其許多治家、治學、修身、立志、從政等方面的知識,我感覺是在和一顆偉大而豐富的心靈在對話,不知不覺中,心中涌起了敬意,人生境界得到了凈化和超越。
曾國藩是一個“理學名臣”,通過他的家書,他給我留下的印象是“規行矩步”,“誠心敬意”,“忠、誠、篤、信”。其雖出身低微,卻從小發憤圖強,立志“澄清天下”。立志之后持之以恒,對人對己坦坦蕩蕩,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實現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譽為“晚清第一名臣”、“理學名儒”,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首先,他是一個成功者的形象,及其歷史坐標。科舉入仕,在他進入到封建政權這個機構后,世界資本主義已經開始沖擊中國的大門,英國的船隊已經一次一次地北上游弋,戰爭已經是一觸即發。太平天國起義,并且橫掃大半個中國。在這個時候,他受命治國平天下。他開創他的湘淮軍政集團,拉開了洋務運動的序幕,并且在他的生命的最后,推動了留學事業的發展。從他的生平看,我覺得他是一個成功者的形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其次,他是一個大節不含糊,具有強烈的道德感和文化使命感,履行了中國文人的歷史責任。太平天國起來以后,曾國藩興辦團練,來帶孝出征,抗拒太平軍,所以他是一個有一種道德使命感和文化使命感的人。從他的那篇《討粵匪檄》看,他幾次臨危受命,留下遺書,準備以死報國,在安慶決之戰中,他孤軍深入前線,受到了李秀成的十萬大軍的包圍。在受困的幾個月中,面對驚濤駭浪,心驚膽戰,在他給朋友的信中曾說到,其是如何驚濤駭浪中度過的,心已操碎,膽已嚇破,但他誓死不撤安慶之圍。大敵當前,曾國藩忠誠不二,所以我認為其大節不含糊,具有強烈的道德感和文化使命感,履行了中國文人的歷史責任。
再次,我認為曾國藩是個亂世中仍很清醒的人,看得清大方向,抓得住大關鍵。比方說創建湘軍,赤地新立,拉出一支部隊來,鎮壓農民起義,穩定自己的地位。建水師、辦現代軍工、派遣留學生、平內亂御外患,興洋務。
最后,我看到了曾國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做人之路。他一生恪守“三綱五常”之道,認為“君雖不仁,臣不可不忠,父雖不慈,子不可不孝,夫雖不賢,妻不可以不順。”他本身的“以禮自治,以禮治人”,“執兩用中”,“持盈保泰”,“剛柔相濟”,“勤、儉、謹、信”的自我修養,其家訓的“八本”、“八字”、“四條”、“四敗”,“忠、孝、悌、仁、義、禮、智、信”。這就是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這一切都體現在他寫給兒子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向來治家極嚴,有章法,并諄諄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曾國藩家書,行文從容鎮定,隨想而至,揮筆自如,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謂字字良言,句句妙語。濕潤雋永的文辭,語重心長的告誡,誠摯由衷的認錯;一派慈和,一派忍讓,更有一份曹植的“烈士多悲心”。單單從字面上就能看到他在身體力行教育子弟治家、治學、修身、立志等,讓人驚嘆,讓人折服。縱觀歷史前后,空前絕后,有誰能像曾國藩一樣,為官清正無私,舉賢若渴,為將機智沉穩,步步為營,為儒謙和內斂,毫無文人的狂傲之氣,為父兄嚴于律親,不使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他是一個讓人無法讀明白的人。
然而與曾氏家教比較,現階段我們的教育目標發生了偏差,過分的重視“才”的教育,忽視了“德”的教育。社會和家庭為孩子的教育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與金錢,孩子們不堪學習重負也成為普遍社會現象。但《曾國藩家書》里強調的勤勞、謙遜、戒驕、寬容、堅忍、自強等品質,在我們的教育中卻所剩無幾。
曾國藩后世子孫中大師級人才輩出,遍布海內外。在其家書中或許已給出了答案。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的君子”。《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也是從生活行為入手,著眼道德培養。
我建議大家都完整地讀一下《曾國藩家書》,這些書信中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名著讀后感 篇7
拿到這本書后,雖不能說是一口氣讀完它,卻也是用我最快的速度讀完了,正如我的一位友人所說,引起了極大的共鳴。
因為對兒子的成長越來越關注,但是在關注過程中發現我總是用我成人的思維去關注他,這樣便與他行走在兩個軌道上,不能很好地完成鏈接,他的需要我不知道,我的要求他也不理解,于是有時會產生沖突,對我而言有時侯的感受就是“這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呢?他為什么會這么想呢?他為什么就不能理解我對他的一片苦心呢?”而對孩子而言,估計就是:媽媽怎么會這樣要求我?我不想這么做……而且又不得不做,因為他需要聽大人的,大人的安排貌似都是為他好。看著他無辜而委屈的眼神,我心里一陣一陣的難受告訴我這里面我存在著問題,至少在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上存著的一些問題,我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的。
于是,我嘗試著去了解孩子,去感受孩子,但這只是隔靴弄癢,不能很好地做到共振。我要更好地了解他,我必須要進入到他的世界里,真正地懂得他的需要,那我就要放下成人的心態,讓自己再回到過去。
就是這本書——《透析童年——讓愛走向成熟》讓我找到了我的童年,讓我回到了我自己的過去,我仿佛看到了那個小女孩還站在那里,抱著一個皮球,在等著我回去找她。我感受到了她的需要,感受到了她對無條件的愛、對接納、對認同、對歸屬、對安全的需要,對成長的需要……
正如作者在自序里談到的:“我們都曾是孩子,擁有美好而豐富的內心世界。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面對環境中的缺愛、粗暴、壓制和傷害,我們封閉了自己的心靈,使自己變成一個缺失感受、單求生存的工具。”“現在,我們有了孩子。當我們面對自己的孩子時,雖然表面冷靜,但內心卻惶恐得一塌糊涂。因為我們發現,自己早已遺忘了所有孩童時候的內在需求。同時我們對自己的生命狀態也幾乎一無所知。由此我們無從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我們能做的,或者說我們正在做的,就是用我們頭腦中自以為正確的方式,來對待和要求孩子的成長……”
寫到這里的時候,我記起了去年夏天發生在我和兒子及家人之間的一件事情。當時我和兒子還有爸爸媽媽帶著弟弟家的兒子一起去我的姥姥家(雖然有點復雜,但在其中這里面的每一個人都很關鍵),兒子和小他四歲的弟弟在一起玩,大人們在客廳里說話,正說話間我感覺到了兒子和小弟弟之間產生了一點沖突,原來他們同時看好了一個玩具,互不相讓。就在二個人僵持不下之時,坐在客廳里的大人發言了:“貝貝,把玩具讓給弟弟玩一會,你是哥哥,他是弟弟,你要讓著他。”這本是一句經常在耳邊聽到的話,無論是在我們小的時候,還是現在,大人在對孩子之間爭玩具之類的東西的時侯,好像除了這句話之外再無他言。可這時,我看到了兒子眼里的委屈和無奈,他無助地看著我,我的心被觸動了。
我只好說“貝貝,你自己跟弟弟商量一下,看誰先玩,你們倆自己解決。”這時,另個一個大人又說話了,“貝貝,弟弟小,你要讓他點。”在大人的集體關注下,貝貝很委屈地放棄了,很不情愿的走開了。看著他的背影,我感到他受到了一些傷害,那時,那時的我還不能像現在這樣更好地處理這件事,我也有一些情緒地對對我而言也是大人的這些權威們說;“你們不能這么說,為什么大的就一定要讓著小的?他們自己可以商量的,這樣貝貝會受到傷害。”
我的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也都很無辜地看著我,“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的啊,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美德就是要讓大的讓著小的。”我無語了。傳統教給我們的的確就是這樣,但是讓出去時的那份委屈以及來自大人的那份壓力,該讓還不懂事的大孩子如何化解?這會不會給他們帶來一種傷害,以致于在他們長大后的成人世界里,也會受到一些影響?我當時明明從孩子的眼睛里看到了那種委屈,這種委屈告訴我他不愿意這樣做卻又不得不這樣做,而得到玩具的弟弟就會產生一種誤解,我要什么東西,就應該得到滿足,因為前幾次的滿足就會導致他今后的每一次都要滿足,這也會從另一個角度影響到他的今后的生活和意識。我們完全可以變換一下說法和做法,讓這樣的事情得到圓滿的解決,不要傷害到每一個孩子。
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接納孩子,無條件地愛孩子,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因為我們現在連愛都不會了,明明心中有愛,給出去的時候卻附加了那么多的條件,所以給我們自己,給孩子都帶來了傷害。
透析童年,先讓自己回到童年,感受到自己在童年里的歡樂與悲傷,體驗到自己在童年里的渴望與壓制,就會理解現在孩子的需要。首先,最貼切最有效的做法是,當與孩子對話時,一定要蹲下來,與孩子保持同樣高度的視角線,拉著孩子的手,看著孩子的眼睛,即使什么也不說,眼睛里的對接也會直通心靈,讓彼此的心靈完成鏈接,真正的心靈鏈接比什么都有助于溝通,這樣做到了,還有什么不能解決的呢?
讓孩子成長,首先做父母的就要先成長!
名著讀后感 篇8
品讀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夢》,字里行間感覺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細流,我順溪而下展現在我眼前的是無限廣闊、無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園。在這教育的伊甸園里我看到了五個光芒閃耀的花環懸掛在高高的蘋果樹上,它們的名字叫作德、智、體、美、勞。我看到了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教師、理想的校長、理想的學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諧向上的愛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夢》一書的序言中,朱永新講述了一個令人震撼的真實故事:一位叫布羅迪的英國退休教師,在布滿塵埃的閣樓上整理舊物時,發現了一疊發黃了的舊練習冊。它們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習作,作文的題目是《未來我是———》。31個孩子有31個夢想,有想當總統的,有想當馴狗師的,有想當領航員的,有想當王妃的……
那位老師突發奇想:把這些本子重新發到同學們手中,讓他們看看現在的自己是否實現了50年前的夢想。他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啟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羅迪的手中,他們中有功成名就的學者、企業家、官員,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過去了,布羅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維的作文本。他寫在作文本上的夢想是當一名內閣大臣,他認為,在英國歷史上還沒有盲人進入內閣的先例,他要創造歷史。正當布羅迪猜測著各種可能,滿懷遺憾地準備把作文本送進一家私人博物館時,他意外收到英國教育大臣的來信,信中的內容讓他大吃一驚,同時也感動萬分。信中說:那個叫戴維的就是我,感謝您還為我保存著兒時的夢想。不過,我已不需要那個本子,因為從那時起,我的夢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腦子里,沒有一天放棄過。50年過去了,可以說,我已實現了當初的夢想。今天,我還想通過這封信告訴我其他的30位同學,只要不讓年輕時美麗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的面前。戴維的行動使朱永新教授獲得啟迪:誰在保持夢想,誰就能夢想成真;誰能不懈地追尋理想,誰就能不斷地實現理想。
我感到很榮幸,因為我拜讀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園里屬于自己的那棵蘋果樹。因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權利和責任分享朱教授愛的教育、理想教育的夢想,并用它提醒和改寫自己從今往后的實踐和追求。因為我也有一顆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跳躍的心。如果你要問我的夢想是什么?那就是我愿我的青春永駐蘋果樹下!
教書數年曾經黯然氣餒過,失意灰心過,作一名幼兒教師有什么意義?要替一群孩子梳小辮、擦屁股,穿衣、擦鼻涕,還要教他們知識技能、品德習慣、鍛煉體能,既要接受家長苛刻的好壞評價,還有隨時接受幼兒園領導嚴格周密的檢查,而在外行人看來干得再優秀也只不過是個高級保姆。
曾經有人問我:“你們幼兒園里教師怎么都這么青春啊?那你們老了怎么辦?也和孩子們一起蹦啊?跳啊?想想真滑稽。”我隨口反駁說:“年紀大了就當園長或者后勤領導唄!”其實細思量,哪個幼兒園需要那么多園長,那么多領導啊?我們老了怎么辦?還能不能跳啊蹦的?或許很多幼兒教師曾和我一樣思附過這個問題:我們今天的絢麗到底能保持多久?我們的活潑,我們這份可引以自豪的特殊的童心童稚能保持多久?
今天,我終于在《新教育之夢》一書中找到了追尋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訴我們:“要挖掘你生活中、職業中的內在魅力。”教師,作為幼兒教師這一職業可能永遠達不到職業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個優秀的、理想的教師,一定會在自己的內心把它排在最前列!是啊!細想一下,不當幼兒教師我們照樣會老,正因為作幼兒教師我們的外表都比實際年齡要年輕亮麗很多,我們的心態一般都比同齡人要有活力很多,這是我們的職業,我們的孩子給予我們的美麗,是孩子們影響著我們,帶動著我們,年輕著我們,使我們的青春延續再延續......
拜讀了《新教育之夢》一書之后,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么辦?不再問自己還要教多少年書?還可以跳、唱多久?因為我知道了“一個教師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朱教授說“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復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輩子;有些人,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人,與一個教了一年卻重復了一輩子的人,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因此,我追求作一個實實在在的教師: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老師;一個自信、自強、勤于學習,不斷充實自我,不斷挑戰自我的老師;一個善于合作,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師;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老師;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老師,我相信那必將是一個永遠年輕老師。
花兒不會因為畏懼凋謝而后悔綻放,小溪不會因為畏懼干涸而放棄流淌,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陣子”,它們都知道抓住每個最精彩的“一陣子”去贏取一輩子的生存價值。作為幼兒教師,或許我們的絢麗也只有一陣子,但只要認真把握好這“一陣子”,使它發揮生命真正的價值,那便是最自然,最從容的生存蘊意。我愿自己生命中最美麗的一陣子時光留給蘋果樹下的孩子們,和他們快樂的'學習、游戲。愿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懷著“新教育之夢”譜寫自己輝煌的“一輩子”!
名著讀后感 篇9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這幾句判詞,注定了薛是紅樓數場悲劇中的一個。對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應該也是嘆惋的吧!
我總認為紅樓夢的偉大之處在于它體現了一種敗落的趨勢,不管是家族的,愛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沒落,這在喜聚不喜散,愛好大團圓結尾的中國古典小說中并不多見。
不是說我天生殘忍喜歡看別人的悲劇,但是,不是有句話說嗎?塞翁失馬,焉之非福?對于黛玉這樣一個脆弱的封建少女來說,死,是她的解脫,是她所有悲劇的終結,是她的幸福。當她在地下安靜的沉眠時,看著寶玉仍在凡世尋找出路,不得不說,她還是幸福的。
或許兩個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該相遇,因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會將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凈,最終,紅玫瑰變成了墻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著的白米飯。所以,就讓浪漫在最美的時候畫上句號,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憶。
可是也許你會說,黛玉死的很悲慘,一點也不浪漫,關于這點,我是不贊成高鄂的續書的,也許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許黛玉確實應該淚盡證前緣,這樣不是更好嗎?她牽掛著寶玉,用她全部的熱情為這一知己痛哭,懷著深深的思念,這樣的死,何嘗不是高貴神圣的,然而高鄂沒有這樣寫,他最終讓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憤恨,氣極而亡。這不象我們認識的那個高傲自賞的黛玉,反而象個情場失意的一般女子。
盡管如此,她最終是在賈府垮倒前離開這是非之地的,否則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寶玉是個紈绔子弟,他不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能給予黛玉的其實很少,談不上保護與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別人保護的弱者,所以在他身邊,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帶著回憶離開他,是一種幸福。寶玉自己能給予黛玉的只是幾句好話,他連癡情都談不上,看看寶釵的下場,不得不說黛玉是幸福的,當然有人說寶釵需要的只是寶二奶奶的寶座,她并不在乎寶玉,是這樣嗎?難道有一個天生喜歡孤獨的女子嗎,不管怎么說,寂寞的獨守空房總是悲慘的。何況所謂寶二奶奶的寶座她是不是坐上了還是個問題。
名著紅樓夢讀后感最新大全5
校園一句"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寫出了作者的辛苦與心酸,也表達出了知音難尋的無奈何苦悶。而我最喜歡讀的一本書就是出自曹雪芹先生筆下的《紅樓夢》。
《紅樓夢》是一個悲劇,它不僅是曹雪芹先生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從而使一個繁榮的榮國府走向衰敗。曹雪芹先生歷時十年完成這部著作,用細膩和巧妙的文筆敘述了一個繁榮一時的榮國府。
當我看完了《紅樓夢》后,我感到無比的心酸,我甚至有點怨恨作者為什么把這《紅樓夢》的結局寫得這么悲慘,這與《紅樓夢》前部分的那生氣、繁榮的景象一點有不符合。但后來我漸漸的明白了,當時的社會就是這么黑暗,這只不過就是社會的演變過程罷了。
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林黛玉,雖然很多人都不喜歡她那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但我卻似乎知道她的苦衷似的。她從小父母雙亡,又寄人籬下,她感到自己的世界有多么的孤獨,為了保護自己,她只能用刻薄的語氣去對待他人,這也是她養成生性猜疑的情感的因素,林黛玉在凄涼中死去,身邊只有服侍她的一個丫鬟在默默的為她哭泣。這時我也想起了她那被預言的悲慘的一生。
賈寶玉,一個外表看上去柔弱帶點天真的男孩子,其實也有剛強男子的一面,也許到最后誰也想不到他會去出家,是因為他看破了紅塵吧,他是一個渴望得到自由的人,當姐妹們成家后都抱怨著生活中的事,他的內心漸漸的成熟了,更何況在這種"指腹為婚"的時代,對他來說更是一種水深火熱。同時他又是一個癡情的人,他對林黛玉可以不顧一切,從這也可以看出林黛玉之死對他的打擊有多大。我不禁替賈寶玉感到惋惜,美好的青春就這樣被斷送了。
《紅樓夢》中的人物命運幾乎都是悲慘的,從王熙鳳的"一從二令三休"到薛寶釵的"可嘆停機德,金簪雪里埋"再到林黛玉的"堪憐詠絮才,玉帶從中掛。"都能體現出來。曹雪芹先生曾慘痛的寫道:"趁著這奈何天,傷懷日,寂寞時,試譴愚忠,因此上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
《紅樓夢》一書讓我感慨萬千,它是賈寶玉一生的·真實寫照歲月流逝,生命的年輪在不停的輪轉,但又有誰能讀懂這曹雪芹的夢中淚。
名著讀后感 篇10
《俗世奇人》這個書名起得太妙!這本小冊子隱去了帝王將相、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等上層人物的身影,把觸角伸向了最底層的市井人物和市井生活。本是水陸碼頭的x衛——一個曾經的貨物集散地,南來北往的商賈如過江之鯽絡繹不絕,造就了當時經濟的空前繁榮。隨之催生了錯雜的街道、林立的酒肆,遍地的商鋪,熱鬧的戲院,奢華的青樓……,這里有接骨的、拔牙的、刷墻的、偷盜的、釣魚的、賣古玩的、做小吃的、靠吃家產的、為人算命的、替人打官司的……三百六十行都能在這里找到屬于他們自己的生存空間;做正當買賣的,干非法勾當的,都有自己的一套生存行規,“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沿著各自的生命軌跡或平行或交叉。
這里其實并不是什么太平盛世的地方,魚龍混雜,三教九流出入其間,為了養活自己發展自己壯大自己,時時上演爾虞我詐的勾心斗角,或是血淋淋的聚眾斗毆;但這里更多的是靠本事吃飯的規矩人,這些真實的存在造就了當時x衛無限的豐富。這本書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市井生活的畫卷,刻畫了一個個形象鮮明的底層人物。此謂“俗世”。
何謂“奇人”?x衛并不是遍地黃金,激烈的行業競爭和復雜的社會關系并不適應與世無爭的“出世者”,在一次次關涉自身的貧與富、貴與賤、生與死的博弈中,淘汰掉太多不適應這種生存法則的“劣幣”,留下的是“吹盡黃沙始到金”的“良幣”。這里崇尚強者,崇拜能人,你只要有一手絕活,在你這行是公認的NO。1,自然能受到艷羨,也自然有后人為你樹碑立傳。所以刻磚劉、泥人張、風箏魏、機器王刷子李的故事流傳至今。能人都有“奇招”。
“奇人”奇在有過硬的本事。蘇七塊可以以讓病人絲毫感覺不到疼痛的速度接好斷骨;刷子李刷墻的動作簡直就是藝術家的表演,干完活身上的黑衣沒有一星白點;賀道臺可以把鳥兒訓得服服帖帖;大回可以幾天把坑里的魚釣得“片甲不留”……這些本事令人嘆為觀止,如能擱到現在,一個個都會上“吉尼斯世界紀錄”。就是憑借這些讓人嘖嘖稱奇的技藝,他們衣食無憂,并且受到別人的尊敬和追捧,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超群的技藝似乎又促成了這些人行為古怪、舉止奇特,而這又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原因。蘇七塊接骨不管窮人富人一律七塊大洋,哪怕窮人借錢看病他再還回去,這就是他的規矩;刷子李刷完一面墻必抽一袋煙,喝一碗茶;“文混混”劉道元為了想看看別人對他的交情,上演了一出“活出殯”的鬧劇,讓人忍俊不禁,又感到事態炎涼……高超的本領再加上獨特的個性更增添了他們身上的傳奇色彩,于是越傳越奇,越傳越神。聽他們的故事,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理,更是現實中不能滿足的需要此時得到了一定程度虛幻的實現。誰不想做一個受別人仰慕的富有個性的能人呢?
上文說了,x衛不都是守規矩的手藝人和買賣人,坑蒙拐騙的事情天天發生,靠著奸詐的“聰明”巧取豪奪往往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膽子之大,方法之“奇”讓人不由拍案叫絕。《絕盜》講到一老二小三人,踩著三輪車,一路氣勢洶洶、罵罵咧咧地來到一對新婚小夫妻家,老的口稱是新郎官他爹,兩個小的是他弟弟,說不孝之子私奔到此,卻不管快咽氣的老娘,聽者也義憤填膺,接著三人把能搬的全部搬走,不能搬的砸光后揚長而去,小兩口回來后有人告訴他們這事,新郎官哭笑不得,說:“我哪還爹呀!我三歲時爹就死了,我娘大前年也死了。只有一個姐姐嫁到關外去,哪來的兄弟?”這可成為“史上最牛的盜案”了吧!蔡二少爺用低價買進古董再高價賣出,讓自視為占了便宜的毛老板有苦難言,也讓人嘖嘖稱奇。生活中假惡丑的東西不是主流,但它卻是客觀的存在,作者采用不隱惡的態度讓讀者自行評判,因為這也是生活真實的一部分。
當然,奇人們人性閃光的一面也是比比皆是。泥人張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法讓狂妄的海張五丟盡顏面。他告訴我們:社會地位再低下,也要保持自己的一份尊嚴;金鰲的仗義讓小楊月樓的戲班子起死回生,他也投桃報李,在金鰲的請求下,義演三天救了上千碼頭工人的命。金鰲救人于危難之中的俠義,小楊月樓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仁義,都為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他們并不是魯迅筆下麻木愚昧的國民,而是“仁”字當先、善良博愛的性情中人。他們身上散發的人性的光輝會讓我們感動、追隨。
而《俗世奇人》恰恰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底層的、平民的視角。馮驥才以極具韻味的x方言,詼諧的文筆,毫不拖泥帶水的簡潔凝練的敘述,讓我們看到了當時當地最底層人民的生活,讓我們了解了他們的喜怒哀樂,發現了他們真實的個性特點、生活狀態、思想動態、精神追求,這樣才能對所處的時代有一個最直觀的了解和認識,還原時代的真實,消除狹隘的偏見和“想當然”的錯誤。所以,要做一個明白人,我們既需要放眼宏觀,也需要把握微觀!
無論語言藝術還是故事內容、思想深度,這都是一本好讀、好看、好玩又能掩卷沉思的好書!值得推薦!
名著讀后感 篇11
《駱駝祥子》真實地描繪了北京一個人力車夫的悲慘命運。祥子來自農村,在他拉上租來的洋車以后,立志買一輛車自己拉,做一個獨立的勞動者。在強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經過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換來了一輛洋車。但是沒有多久,軍閥的亂兵搶走了他的車;迎著這一個又一個的打擊,他作過掙扎,仍然執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來實現自己夢寐以求的生活 愿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積蓄買了一輛車,很快又不得不賣掉以料理虎妞的喪事。在經過多次挫折以后,終于完全破滅。他所喜愛 的小福子的自殺,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喪失了對于生活 任何企求和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為自甘墮落:原來那個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盤輾得粉碎。這個悲劇有力地揭露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罪行。
祥子是一個性格鮮明的普通車夫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勞動人民的許多優良品質。他善良純樸,熱愛勞動,對生活具有駱駝一般的積極和堅韌的精神。他一貫要強和奮斗,也正是不安于卑賤的社會地位的一種表現。這是一種個體勞動者雖然卑微、卻是正當的生活愿望。他的悲劇之所以能夠激起讀者強烈的同情,除了他的社會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這些性格特點也起了無法磨滅的作用。象這樣勤儉和要強的人最后也終于變成了頭等的“刺兒頭”,走上了墮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會腐蝕人們心靈 的罪惡。作品寫道:“苦人的懶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結果,苦人的耍刺兒含有一些公理。”又說:“人把自己從野獸中提拔出,可是到現在人還把自己的同類驅到野獸里去。祥子還在那文化之城,可是變成了走獸。一點也不是他自己的過錯。”老舍正是從這樣一種認識出發,懷著對于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深切同情,寫下這個悲劇的。這就使這部作品具有激憤的控訴力量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讀者的心坎。
全書充滿了北京地區的生活風光,不少描寫點染出一幅幅色彩鮮明的北京風俗畫和世態畫。老舍十分熟悉作品所描寫的各種人物,他用一種樸素的敘述筆調,生動的北京口語,簡潔有力地寫出了富有地方色彩的生活畫面和具有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在寫實手法的運用和語言的凝煉上,都取得了成功。《駱駝祥子》是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的小說。
寒假我就看了一本老舍的代表作《駱駝祥子》,講的是一位舊北京人力車夫祥子的故事。祥子有一個理想:擁有自己的洋車。于是他憑著勤勞和堅忍省吃儉用,終于如愿以償。然而好景不長,沒多久他的洋車就被士兵搶走。但他沒有灰心,靠自己的努力又買了一輛洋車。不過他實在太倒霉了,辛辛苦苦的積蓄又被洗劫一空。就這樣反復了三次,祥子再也無法鼓起生活的勇氣 。他開始游戲生活,吃喝嫖賭,徹底墮落為城市的垃圾。
這故事是一個悲劇,徹徹底底的悲劇。一個曾經勤勞堅忍,有著自己目標的人最后卻淪為了社會垃圾。從前的祥子善良淳樸,正直誠實,對生活有著像駱駝一般積極和堅韌。周圍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而祥子卻不安于現狀,他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奮斗,他寧愿冒著極大的風險去賺多一點的錢,來達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斷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 。然而即使是這樣,也終究沒有改變他最后的悲慘結局。
也許這才是現實,殘酷、悲哀、無可奈何。理想和現實總是充滿了矛盾,它們往往不能調和,然而它們卻又同時存在。社會是現實的,它不會為了一個人的理想而改變,也不會是完美無瑕的。人們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斷奮斗,最終卻不一定能夠真正獲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樣,他努力,就是為了尋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結局卻是那樣得悲慘。
對于駱駝祥子,我感到遺憾,感到惋惜,也感到無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從前的堅強,他的上進。然而他最終沒能戰勝自己,沒能戰勝社會,終究還是被打敗了。也許是因為社會的極度黑暗,也許是因為個人的因素。不管怎樣 ,環境對人的改變至多至少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果當時的社會治安好一點,祥子也許就能實現他的理想,也許就不會變成一具行尸走肉。人離不開社會,而社會又決定著人,如果無法處理好現實與理想、社會與自己的關系,很有可能就會失去原本的自我。
人是有思想的動物,應該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但是要因人而異,因社會而異。如果總是無法實現理想,那么就有可能變成“祥子”,墮落、衰敗,厭惡生活。畢竟能夠一生都堅忍不拔的人是少數。追求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改變的過程,然而這一過程會很復雜,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會迷失方向,甚至墮落。
名著讀后感 篇12
篇一
“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著一面雖然飽經風雨剝蝕卻依舊艷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著云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超越極限!”我輕輕翻開了“老人與海”,讓思緒隨著老漁夫揚起的帆在叵測的大洋中遨游。
這部書講述了一個名叫圣地亞哥的老漁夫,連續八十四天一無所獲。第八十五天一大早老人獨自把小船劃出老遠,出乎意料地釣到了一條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的他從未見過或聽說過的巨大的馬林魚。他以頑強的毅力和過硬的技術與它周旋了兩天兩夜,終于抓住機會將它刺死。在返航途中,血腥味吸引了許多鯊魚,老人與它們進行了殊死搏斗。極度的疲勞更加削弱了缺少武器的老人的戰斗力,盡管老人殺死或重創了前面的幾條鯊魚,但夜里鯊魚成了群,搶光了老人的魚肉。最終精疲力盡的老人拖著森森白骨返回岸邊。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最負盛名的一部作品,曾榮獲1953年普利策獎和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稱贊作者是“精通現代敘事藝術,文筆有力,自成一體,這在近作《老人與海》中得到了證明。”然而,我認為這部作品大獲成功的關鍵在于它刻畫了人性中永遠不能被打敗的堅強。
面對遠比自己強壯有力的對手,老人并沒有選擇退縮,而是調集手頭僅有的物資為保衛戰力品與鯊魚奮力一搏。也許這一群又一群打不完的鯊魚贏了,因為它們奪走了全部魚肉,但我堅信老人永遠沒有被打敗,因為他在這場與整個大自然的惡戰中已經實現了他的人生價值。無論他所處的環境多么險惡,面對的敵人多么強大,身邊的物資多么缺乏,他都沒有向命運低頭或放棄為理想奮斗。“我會誓死奉陪到底”、“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這兩句嘹亮的口號體現出了他在逆境中爆發出的可怕的巨大能量。圣地亞哥是精神上的圣者,理想上的贏家,他在這場心靈之戰中完勝!至于物質上的利益,可以忽略不計了。
老人的鋼鐵意志讓我聯想到了體內埋藏著幾百塊彈片的作者;聯想到了慘遭臏刑的軍事家孫臏;聯想到了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又丟了手稿的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他們告訴了人們人性的強悍和生命的硬度,他們是永遠不能被打敗的英雄。
人生的道路荊棘叢生、溝壑縱橫,數不清的困難正等待著我們。面對它們我們必須拿出人類意志中最強硬的部分,毫不畏懼地前進,正如圣地亞哥所言:“一個人可以被毀滅,卻不能被打敗。”
篇二
漫畫、卡通、寓言、童話和小人書曾讓我百看不厭,此外,我也喜歡看勵志方面的書,吃過各種版本的“卡耐基”、喝過各種各樣的“雞湯”。眼前這本《誰動了我的奶酪?》似乎綜合了它們所有的口味,著實叫人喜歡。
書中有4個“人物”——兩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他們生活在一個迷宮里,奶酪是他們要追尋的東西。有一天,他們同時發現了一個儲量豐富的奶酪倉庫,便在其周圍構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見了!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使他們的心態暴露無疑:嗅嗅、匆匆隨變化而動,立刻穿上始終掛在脖子上的鞋子,開始出去再尋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鮮更豐富的奶酪;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對變化卻猶豫不決,煩惱叢生,始終固守在已經消失的美好幻覺中追憶和抱怨,無法接受奶酪已經消失的殘酷現實。后來,唧唧終于沖破了思想的束縛,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進入漆黑的迷宮,并最終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卻仍在對蒼天的追問中郁郁寡歡……
“奶酪”自然是個比喻,代表我們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東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錢、幸福、健康或心靈的安寧等等。
生活在這樣一個快速、多變和危機的時代,每個人都可能面臨著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們時常會感到自己的“奶酪”在變化。各種外在的強烈變化和內心的沖突相互作用,使人們在各種變化中茫然無措,先是追問——到底是誰動了“我的奶酪”?然后對新的生活狀況無所適從,不能正確應對并陷入困惑之中難以自拔。如果你在各種突如其來的變化中,總耽于“失去”的痛苦、“決定”的兩難、“失望”的無奈……那么生活本身就會成為一種障礙。生活的迷宮很大,你會滯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久了,年紀漸長,就“懶得變動”,或者是“沒有勇氣和激情”再去變動和追尋。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它是一個可愛的故事,輕松愉快地便澄明了混沌的生活。當一位被變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骯臟的鏡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時,《誰動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條白毛巾從容不迫地擦去鏡子上的污跡,讓困惑者真正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
一位詩人說,“今天,全世界都需要安慰”。作者正是迎合了世界性的巨大心理需求,用一個小小的寓言打開了人們的心扉,給人帶來一種內在的勇氣,去直面“軟心理問題”(即醫學病態心理之外的個人心理問題,又叫“正常人的心理問題”)這種每個人都肯定存在的心理障礙。
《誰動了我的奶酪?》告訴我們一個最簡單的應對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掛在脖子上,時刻準備穿上它,在千變萬化的世界里奔跑追尋。
名著讀后感 篇13
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這本書感覺很好,每天晚上睡覺前讀一個好習慣并對照自己,第二天刻意改變一點,發現收獲很大。其實名師與普通教師最大的區別在于他們的習慣,習慣影響著教師的一生,好的習慣能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并成為名師成功的基石。
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書中的兩個好習慣。
一、每天反思一下自己
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稱為科學家的。---愛因斯坦
思考是一種好習慣,它傳承精華,去除糟粕,孕育智慧。思考可以化解矛盾的癥結,使僵化的思維方式疏通,變得清晰,構建新的思維和理念。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相反,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善于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么改進。”他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上。反思是教師積極探究心態的表現,它可以使教師重新找回失去的自我,不唯書,不唯上,不唯專家,相信自己才是處理自己問題的專家。在日常工作中,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教學行為和沒有深思的教育理念,在反思的過程中,能在理論的水平上有深層的認識,使教師隱藏在自己心中的教育思想得以激活。
在大力倡導教育反思的今天,有的老師說:“反思難道非得流于書面形式嗎實際上每個老師上完課后都或多或少進行些反思,只是沒有以書面的形式寫下來而已。有寫的必要嗎?”很有必要!停留于頭腦里的反思,往往是零碎的、紊亂的。倘若你拿起筆將所思寫下來,你就會發現,還需要對自己的思考做一番整理工作,而在這個寫作、整理的過程中,又會有新的發現和認識,對問題的認識會更加清晰和深刻。
從本學期開始,按照我制定的計劃,堅持每天寫點反思,其實感覺也不是很難的事情,上周教學常規統計時,發現2,3月份自己竟然一共寫了16篇教學反思,差不多都完成了一個學期的任務,反思都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得到了落實,反過頭想想,還是有計劃,將任務分解完成好,如果平時不養成寫反思的習慣,突然拿很多反思出來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不要等要上交時才去敢作業,那樣沒有什么效果,而且很累,只能是完成任務而已。
二、作業是一定要布置的
作業時課堂教學的延續,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能力,對所學知識消化、吸收及進一步升華所必需的手段,同時也是教學信息反饋的重要途徑。設計、布置、完成及評價課外作業,能有效地對教學效果進行反饋和檢測,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對達到某種程度的和諧與統一。
教師通過對作業的對錯批改,一方面可以從學生那里得到有關信息,把握學生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的程度,及時調整教學方案,修正教學行為,確保后續教學的時效性、有效性和針對性;另一方面,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輸出信息后,從來自教師的反饋信息中得到肯定或否定的評價,可以使自己剛產生的認識得到確定,從而促進知識的接受和強化,或及時矯正自己的認知偏差,變換思維方式和理解角度,改進自身的學習策略。
素質教育的提倡并非意味著作業要被摒棄。相反,要積極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教師就必須充分利用作業這一環節。
中美教師布置作業的區別:
同樣是“20以內的乘法”作業,我們常常是給學生列出許多個乘式,讓學生算出乘積,似乎列出的越多,學生算出的越多,達成的目標就越高。而美國的老師卻不這么干,他們只是把20作為一個乘積結果提供給孩子們。讓他們想出越多越好的算式來。
其實,我們的作業也沒有什么不好,只不過是一味地讓孩子們囿于相對封閉的作業里,開放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就難以實現。
現在,我編寫作業題的初衷是讓學生多思考思路,如何解題,輕重復的計算,從數量上追求編寫的質量,因為我們不可能做完所有的題目,關鍵是讓學生在做題中學習方法,鞏固新知,對于成績不好的要重基礎,對于成績好的要發掘潛能,同時養成學生自學的習慣。同時思考作業的模式,更多的讓學生參與作業,減輕學習負擔,更好的服務于學生。對于節假日作業的布置,我覺得三中的形式開放,更加重視學生的思考,和國外做法比較接近,去年,三中高一的數學寒假作業就是讓每個學生出一套試卷,開學時評選出好的試卷并給予獎勵,試卷的所有要求和高考的試卷相同。
讓學生成為作業的主人,而不是作業的奴隸是我努力的方向。
【名著讀后感】相關文章:
經典名著讀后感06-21
名著讀后感06-08
名著的讀后感想03-29
名著讀后感03-04
經典名著讀后感12-28
名著讀后感01-04
名著的讀后感03-21
名著人生讀后感3篇 讀名著的讀后感06-08
中外名著讀后感06-25
《活著》名著讀后感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