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小路的隨筆
在閱讀中如何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我一直心存疑慮。以往的朗讀指導,教師都會有一個標準:節奏該多緩多急,聲音該多高多輕,哪些字詞應該讀重音,甚至聲音該達到怎樣的飽和度等等。有時候學生的'朗讀達不到教師的標準,教師會一遍又一遍地范讀,直到教師滿意。
今天在教學《美麗的小路》時我便做了以下嘗試:
我創設了一定的情境,在學生對美麗的小路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當小兔朗讀“多美麗的小路啊!”這句話。第一位站起來朗讀的是鄭伶俐,也許是緊張吧,聲音有些許怯怯,我馬上給予鼓勵性評價:“多內向的小兔啊!我尊重你的理解和感受。”讓學生當小鹿朗讀,當學生讀得有幾分嚴肅時,我就說:“多沉穩的鹿先生啊!”當學生朗讀的聲音顯得比較輕快時,就說:“多可愛的鹿先生啊!”……
同一句話,由不同身份的人來說,語氣是不同的;由同一身份,不同性格的人來說,也會有所不同。我們為什么要用一個標準去要求學生呢?那豈不是太狹隘了么?
【美麗的小路的隨筆】相關文章:
鄉間小路隨筆07-11
親親的小路隨筆02-18
《美麗的小路》課件03-27
《美麗的小路》說課稿08-19
美麗的小路說課稿11-09
《美麗的小路》教案05-02
美麗的小路說課稿07-26
美麗的小路課件04-30
美麗小路說課稿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