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雜文隨筆
傳說吹牛這一俗語來源于陜甘寧和內蒙古一帶。以前,當地人過河,靠的是皮筏子,皮筏子是牛皮做的,用的時候,往里面吹氣,扎好口后,作為渡河的工具,如果把幾個小筏子連在一起就成為大筏子,就可以承載數千斤的重物過河。這個吹牛,就是往皮筏子里吹氣。
在我的記憶中,鄉下過年殺豬時,屠夫將豬殺死后,就會在豬的腿上靠近蹄子處割開一個小口,然后用一根鐵條插進皮下捅一捅,再用嘴使勁往里吹氣,直到豬全身都膨脹起來,這樣就容易用刮刀刮掉死豬身上的毛。這就叫吹豬。如果用這種方法對付牛,就叫吹牛。我也見過幾次殺牛,就是沒這程序。我曾問鄰居孫爺爺,殺牛為何沒吹氣?孫爺爺哈哈大笑說,誰有那本事,誰說他能吹牛,那他肯定是日白的。
如今人們說的吹牛,就指那些說大話、空話的人。據英國牛津大學的一項調查發現,超過八成的人每天至少吹牛一次,超過四成的人每天吹牛超過三次。對多數人來說,吹牛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求,它可以快速地得到他人的.肯定與認同,增強我們的自信心,而吹牛的典范當屬二戰期間美國的麥克阿瑟將軍。有一次,德國空軍一顆炸彈在他附近爆炸,警衛問他為什么不趕快躲開。他說:“希特勒永遠造不出來能將麥克阿瑟炸掉的炸彈。”這吹牛讓人獲得心理博弈優勢,在刻意“蔑視”對手的同時,緩解內心的焦慮。
不少人吹牛只是為了活躍氣氛、玩笑取樂、增加點生活樂趣。一天,小區的人在一起乘涼聊天,甲說:我今天去銀行存錢,帶的錢太多了,營業員數了一上午才存完。乙說:那不多,俺家錢屋里都堆滿了,小偷想進去偷,門都推不開了。后來發現,甲是開公交車的,他每天都要收一大袋子的一圓的硬幣。乙是開小賣鋪的,囤積了大量的給死人的燒紙。看來吹牛也是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吹牛是一種精神、一種態度,或者說是一種表達方式或語言藝術,是熱愛生活的表現。吹牛是調味劑,讓我們在工作之余尋找到快樂,緩解生活的壓力,自我陶醉。可不少人不僅業余吹牛,工作中也吹牛,事還沒做或僅僅做了一部分就吹上了,有的則是無中生有。過去不少人認為實干不如會吹,好像不會吹就不能體現水平,于是就有了不吹白不吹,吹了沒不白吹,沒白吹誰不吹,不會吹的學著吹。有的人可能是吹過頭了,或者是趕不上時代的節奏,還落下了精神或心理上疾病。說明吹牛也不是好玩的事。近來因工作中吹牛的人在逐漸減少,因現在要網上直報、上級督查,群眾監督,特別是那責任追究,使吹牛專家們已沒了用武之地,不得不退居二線,讓那些做老實事,講老實話的人有了一片天地。
【吹牛雜文隨筆】相關文章:
讓的雜文隨筆12-15
雜文隨筆06-10
讓的雜文隨筆10-21
羈旅隨筆雜文隨筆12-26
永生隨筆雜文隨筆12-23
隨筆真的是隨筆的雜文12-01
隨筆記雜文隨筆10-17
隨筆日記雜文隨筆09-28
雜文隨筆夜行07-16